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
学科:语文 作者:邹阅 单位:荷湖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生本课堂焕发光彩,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体会
【正文】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不是单纯从特定题目的作文写字、阅读理解、或词汇练习和书法文采,而是透过不同的情境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那些基本技能。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延展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取得,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从整体上提高校学生的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化理性为感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有些语文篇目,作者在经过自己的千锤百炼后,已经把广袤的思想、深厚的情感融入到极其精炼的文字中。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仅用28个字就生动表现李白与老友孟浩然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但由于学生对生活感知较浅,因此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具体、全面、深刻、细致。如果只是教师用口而述,效果不会太明显,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借鉴别人的作品,把每一个景物细节“春光明媚的三月”“静静伫立的黄鹤楼”“顺流远去的孤帆”“目送好友远去的李白”如同动画跃然于银幕上,再配上悠扬低沉的音乐古乐《送别》。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便会这样描绘:在一个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明媚的三月,25岁的李白和年长他10多岁的老友孟浩然在武汉的黄鹤楼辞别。两人举杯畅饮,依依不舍说着送别的话,并且互相勉励要更努力地学习。分别的时刻就在眼前,李白望着那载着孟浩然的小船顺江而下,越走越远,心中难过极了。李白伫立楼头,极目远望,那小船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朋友的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教师不用花过多的言语去描述、讲解,而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自己便可以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那种真挚的友情。整个过程中,凝视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置身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创设的教育情景中,学生会自己思考:为什么朋友间的离别是如此的令人牵肠挂肚?李白、孟浩然的友谊是不是在李白的默默的目送中永远的留存于天地间?„„经过一番思想的洗礼后,学生的情感也会同李白那样,体会到相知、相惜却不得不分离的痛苦、难过。“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一大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垠的心理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为可理解的,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只从视觉得来的知识可记忆83%,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1%,但若把视觉和听觉配合起来获取知识则可以记忆达94%。多媒体的使用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综合运用与学习,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课堂效率。同时,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色彩搭配、布局和谐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化教学效果,给学生以心理享受。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对学生的全方位接触和感知。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升华。
传统语文课堂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率低,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更不会时间和创新、大部分学生长时间的当“观众”,坐“冷板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无活力,学生更无活力,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加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利用这一载体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思维等都贯穿统一起来,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教材。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老师都教师精心设计的网络里,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搜集课上用的相关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如我在《仙人掌》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仙人掌的资料,以及仙人掌和墨西哥的关系,有了这些提前准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一次在课堂上强化了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制作的仙人掌课件,首先要让学生对仙人掌有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外形特征进而体会其品格:性格坚韧、抵御猛兽,落地生根、花朵鲜艳,学生在惊叹花朵鲜艳的同时,也理解了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的奇特。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把这一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发学生心灵感悟。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教学需要的视频、图片、文字、声音、课件等。在教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校园网资源库广泛收集信息资源,可以较为简洁方便地把学科资源找到,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强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扩充、扩展、深化。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促进语文课程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资源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决然离不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参考文献】:
1、李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
2、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2014小学语文课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李敏敏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三、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但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我对新课改存在了几点困惑。
1、农村孩子相对闭塞的生活不利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认为,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再加之学生的生活基本与社会脱节,每周五天时间全部住校,在学校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虽然有但形同虚设),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是学习课本知识,对于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知识学生又怎能知道呢?几乎一切的资源需求皆依赖于老师。
2、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怎样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原因,再加之畏难情绪,故在平时上综合性学习时,或照搬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成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或当成过去的单元作文训练,根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和项目进行阅读,搞搞积累,然后写写阅读心得或话题作文。偶讲公开课时,则按预定计划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3.热闹的课堂形式兼顾不了语言形式的内化。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殊不知,盲目的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却遗忘了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语文课堂的核心话题,使得课例没了特色,语文没了味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真可谓“繁花”落尽,涛“生”依旧。
通过对课改理念的再学习,我逐步认识到:课改中困惑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可断章取义;其次是时时牢记自己在上语文课。基于这两点,我重新审视了以上三点困惑:
1、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①农村的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即教育”,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其实离农村学生不远,甚至说比城区学生更有优势。
②教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双休日),在针对性开发和合作性开发上给予指导.③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网络、增加图书量、充实报栏、创设校园文化角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集体备课,合作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3、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以语文为本位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形式,同时调动也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源于实践,课改之初,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迷茫的。随着课改向纵深发展,迷茫中若有所思,后来又略有所悟。因此,我在困惑之后的反思,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同仁们悉心指正。心有所感,发之笔端,抛砖引玉而已。
第三篇:2014小学语文课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李敏敏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三、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但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我对新课改存在了几点困惑。
1、农村孩子相对闭塞的生活不利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认为,农村课程资
源相对贫乏,再加之学生的生活基本与社会脱节,每周五天时间全部住校,在学校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虽然有但形同虚设),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是学习课本知识,对于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知识学生又怎能知道呢?几乎一切的资源需求皆依赖于老师。
2、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怎样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原因,再加之畏难情绪,故在平时上综合性学习时,或照搬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成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或当成过去的单元作文训练,根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和项目进行阅读,搞搞积累,然后写写阅读心得或话题作文。偶讲公开课时,则按预定计划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3.热闹的课堂形式兼顾不了语言形式的内化。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殊不知,盲目的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却遗忘了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语文课堂的核心话题,使得课例没了特色,语文没了味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真可谓“繁花”落尽,涛“生”依旧。
通过对课改理念的再学习,我逐步认识到:课改中困惑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可断章取义;其次是时时牢记自己在上语文课。基于这两点,我重新审视了以上三点困惑:
1、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①农村的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即教育”,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其实离农村学生不远,甚至说比城区学生更有优势。
②教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双休日),在针对性开发和合作性开发上给予指导.③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网络、增加图书量、充实报栏、创设校园文化角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集体备课,合作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3、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以语文为本位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形式,同时调动也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源于实践,课改之初,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迷茫的。随着课改向纵深发展,迷茫中若有所思,后来又略有所悟。因此,我在困惑之后的反思,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同仁们悉心指正。心有所感,发之笔端,抛砖引玉而已。
第四篇:十年编程之体会
十年编程之体会
成为编程“高手”不仅有意识的依照上述原则,还应该坚持一些编程风格和习惯,这些能够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学习工作氛围,我想大致有下面二点 :
首先要有与人合作意识和习惯,正确处理竞争和发展的关系,目前已经不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了,一个好的软件往往都是多个人共同合作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孤家寡人会成为编程中的“高手”。国外的编程员一般都具备合作的意识和习惯,一个优秀的开发团队的全部开发时间的90%用在讨论交流,只有10%用于代码编写。虽然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有些人以竞争的理由来拒绝合作,这也是不正确的,这里引用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的一句名言,“竞争并不是要自己战胜别人,而是要不断的完善自己”。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良好的编程习惯不仅方便自己的代码与人交流,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以后学习。具体到编程中,代码的缩进编排,变量的命名与规则要始终保持一致,做好代码中的注释等。这里要非常强调程序中的注释,在现代的程序中注释已经成为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代码已经清楚的表达了你的思想,就不必再加注释了,反之则需要注释了。
至于如何判断自己编程水平的提高,如何认定自己编程“境界”,这使我想起清朝诗人王国维论述的读书的三种境界,感觉读书境界和编程水平高低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就谈谈我理解中的王国维的读书三重境界在编程的意义。也许当你在王国维所描述的第三重境界时,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也就可以判断自己的“高手”指数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绸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诗句原本是写闺妇对远方爱人的遥盼与思念,王国维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读书要专注。一是要把读书当作自我需要,思想上重视,情感上喜爱,潜心读书,专心致志。二是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善于接受挑战。具体到编程上,就是首先要爱好编程,要对编程感兴趣,多接受编程中的挑战,多实践多动手。很多“高手”,都乐于接受挑战,有时还需要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挑战,在克服挑战中逐渐成为“高手”。E-Book电子阅读器的作者李晓东,在编程阅读器的时候也学习VB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效果,几乎一度放弃,直到编写电子阅读器时才重新捡起,由于目标明确,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不但精通了VB,成为了公认的“VB高手”,也完成了阅读器软件。如果你十分爱好编程,并小有成果,那就恭喜你已经达到编程“高手”第一境界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用此诗句比喻读书求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同样编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毅力的人,其实很难程序上有建树。由于是微软MVP,使的我经常有机会与国外优秀的程序员接触,他们都是公认的“高手”,年龄一般都40左右,这样年龄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但就是他们这些人是国外很多著名的软件公司中流砥柱。由于国内的软件氛围不是很好,过于的急功近利,非常不利程序员成长的,所以也就很难产生国外的这些“高手”。如果你对编程已经如痴如醉,并历经多个项目的磨练,那就恭喜你已经达到编程“高手”第二境界了。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了上面的二种境界做基石,只需在经过若干年,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达到这第三境界。编程虽然是枯燥的,艰难的,但并不是全部的内容。此时的你已经经过枯燥,感觉编程的美好,编程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了。如果你有此感觉,我想你已经达到编程的至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我十多年编程生涯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有不同意见的朋友能够加入讨论。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上饶县兴园学校王秀红
新课改实施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让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自参加了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后,我积极行动,大胆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将在课堂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以往的教学常常满堂灌,其结果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收效不大。“EEPO”课型方式如旱地里的急时雨,使举步艰难的课程改革充满了生机。听、说、看、想、做、动、静的结合,符合新课程理念,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活力。虽然自己平时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动策略,但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操作起来顾此失彼。而“EEPO”方式中的互动平台、要素组合这些方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能主动收集资料,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学效果显著。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采用“EEPO”课型方式上课后深有感触,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课堂的确“活”起来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约定、角色分工、汇报成果等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好,需要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
在EEPO学习方式训练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有小组合作的指标,课堂活动中的约定等等。其中小组合作又需要学生学会互相关注,互相关照,学会倾听,控制讨论的音量,了解各个角色的任务等等。教师对学生开设专门的学习方式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中所要形成的习惯。教师在训练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当然,这个活动的内容应是有利于学习方式训练的,因而难度要适中,操作起来会比较顺畅。比如“制作爱心卡”、“说说我的成长故事”、“介绍一本好书”、“制作一个读书卡”、“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等内容。训练初始阶段,专门的训练课开始可以每周安排1——2次,以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巩固、强化的过程。待学生的习惯养成以后,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构建优化的学习的平台,是促使学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平台是实现学生充分交流的途径,在学习的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角度的,获得的信息是最丰富的。
经过训练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平台中实现: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效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更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技能,提高对已有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②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积极的群体压力,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达到资源共享,知识共赢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参与面得到了保证,改变了原先教师“把着讲”的局面。经过学习方式训练后,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把学生“放开”,之后又能很快地把学生“收回”。并且,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秩序建立后,教学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参与面大大提高,保证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经过学习方式训练的学生,对自己在大组或小组学习中的担任的角色和任务明确了,不会因为“不会参与”、“不会学”而“学不到”。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后,学习也相应变得更个性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四、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如:课堂上多媒体、大卡、小卡的运用,直观形象有效。如果课堂教学资源贫乏,那么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将无从谈起。因而,重视并加强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要在课堂中灵活运用EEPO方式,适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EEPO方式,方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组织小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又要考虑操作的细节,还要注意适时评价,保证调控自如。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瞎指
挥学生,也不是为了求得课堂热热闹闹而搞形式化。如:每节课一般安排3——5次“小动”,1——2次“大动”,这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字,教师是绝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要根据自己的课考虑清楚;又如:要考虑调节学生进行多向合作,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左右的交流、小组的交流、大组交流等等;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小组学习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促使合作学习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保证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胆探寻语文课程改革新途径的我,一直注重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参与了“EEPO”课型方式的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真的是感受多多,收获多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