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旬邑县清塬中心小学吕向勇
课改是就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取长避短,长自然不说了,“短”是什么呢?专家们一致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弱点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以“填鸭”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的研究的重点,现就这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扭转教学观念、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的,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1、充分利用视觉作用,让孩子去画、去看、去描。
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但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图来增加情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色彩,为教学服务,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2、充分利用学生语言积累,让孩子去说、去读、去讲。
大家知道,拼音教学是枯燥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我在教学ai这个韵母时,我先请一个孩子上讲台和我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
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吴老师比xx高,xx比吴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a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奋的气氛中,完成了ai这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ai的发音以后,教师对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我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开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以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认真实践,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工作,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有特色、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1、从学习内容着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教师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等,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
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利;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教师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的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合作的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3、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扭转,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情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有了体验的基础。
总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
郝关小学
李小翠
我们基础教育的弱点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以“填鸭”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现就这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充分利用视觉作用,让孩子去画、去看、去描。
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但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图来增加情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色彩,为教学服务,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2、充分利用学生语言积累,让孩子去说、去读、去讲。
大家知道,拼音教学是枯燥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ai这个韵母时,先请一个孩子上讲台和我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
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老师比xx高,xx比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a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奋的气氛中,完成了ai这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ai的发音以后,教师对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开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以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论文《二年级语文阅读》
郝关小学
李小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篇:2014小学语文课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李敏敏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三、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但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我对新课改存在了几点困惑。
1、农村孩子相对闭塞的生活不利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认为,农村课程资
源相对贫乏,再加之学生的生活基本与社会脱节,每周五天时间全部住校,在学校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虽然有但形同虚设),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是学习课本知识,对于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知识学生又怎能知道呢?几乎一切的资源需求皆依赖于老师。
2、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怎样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原因,再加之畏难情绪,故在平时上综合性学习时,或照搬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成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或当成过去的单元作文训练,根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和项目进行阅读,搞搞积累,然后写写阅读心得或话题作文。偶讲公开课时,则按预定计划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3.热闹的课堂形式兼顾不了语言形式的内化。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殊不知,盲目的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却遗忘了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语文课堂的核心话题,使得课例没了特色,语文没了味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真可谓“繁花”落尽,涛“生”依旧。
通过对课改理念的再学习,我逐步认识到:课改中困惑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可断章取义;其次是时时牢记自己在上语文课。基于这两点,我重新审视了以上三点困惑:
1、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①农村的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即教育”,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其实离农村学生不远,甚至说比城区学生更有优势。
②教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双休日),在针对性开发和合作性开发上给予指导.③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网络、增加图书量、充实报栏、创设校园文化角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集体备课,合作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3、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以语文为本位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形式,同时调动也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源于实践,课改之初,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迷茫的。随着课改向纵深发展,迷茫中若有所思,后来又略有所悟。因此,我在困惑之后的反思,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同仁们悉心指正。心有所感,发之笔端,抛砖引玉而已。
第四篇:2014小学语文课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李敏敏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副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
三、课程的综合化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一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淡化学科界限。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但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我对新课改存在了几点困惑。
1、农村孩子相对闭塞的生活不利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认为,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再加之学生的生活基本与社会脱节,每周五天时间全部住校,在学校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虽然有但形同虚设),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是学习课本知识,对于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知识学生又怎能知道呢?几乎一切的资源需求皆依赖于老师。
2、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怎样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原因,再加之畏难情绪,故在平时上综合性学习时,或照搬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成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或当成过去的单元作文训练,根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和项目进行阅读,搞搞积累,然后写写阅读心得或话题作文。偶讲公开课时,则按预定计划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3.热闹的课堂形式兼顾不了语言形式的内化。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殊不知,盲目的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却遗忘了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语文课堂的核心话题,使得课例没了特色,语文没了味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真可谓“繁花”落尽,涛“生”依旧。
通过对课改理念的再学习,我逐步认识到:课改中困惑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可断章取义;其次是时时牢记自己在上语文课。基于这两点,我重新审视了以上三点困惑:
1、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①农村的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即教育”,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其实离农村学生不远,甚至说比城区学生更有优势。
②教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双休日),在针对性开发和合作性开发上给予指导.③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网络、增加图书量、充实报栏、创设校园文化角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集体备课,合作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3、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以语文为本位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形式,同时调动也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源于实践,课改之初,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迷茫的。随着课改向纵深发展,迷茫中若有所思,后来又略有所悟。因此,我在困惑之后的反思,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同仁们悉心指正。心有所感,发之笔端,抛砖引玉而已。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里满乡北韩村小学李慎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
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
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
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改变
了教师一人讲,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是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
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我个
人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乐于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
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的课堂类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阅读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重要思想,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
社会。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
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努力做到: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保护并进一步激发这种意识呢?陶行知先
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
力。
创设问题的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
边读边想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同时实现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去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比较、议论、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智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三)创设成功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活动中。
要创设成功情境,还要正确地评价学生。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评价当然也有很大的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要用表扬和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和肯定要有针对性。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赞许,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错题不打叉,划出错的地方,让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
在语文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要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去要求学生,要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四、实现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多元地学习。
紧紧围绕语文教学任务,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资源,促进学科间融合,促进课内外结合,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
生活处处皆语文。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针对教材识字量大这一特点,我们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识字:
1、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认校牌、班牌、黑板报、墙报等。
2、认同学的姓名,鼓励学生帮老师收发作业本,帮同学往英雄榜上贴红旗。
3、借助生活环境中的实物、图片、电视媒体等识字。如收集商品包装、认果蔬名称。
4、利用广告牌、宣传画、商标等识字。
5、鼓励阅读报纸、其它学科教材、课外读物,提高识字量。只有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拓宽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要求出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活力源泉,就能真正实现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