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需要坚守——回到原点看教育情怀
教学需要坚守——回到原点看教育情怀
办学的元素有学生、教师、家长最基本的三点,教育的原点就是办学问题,也就是“学校该怎么办”,“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
局长推荐了数目后,我认真阅读了《现代学校办学理念及品牌建设的探索》一书,作了许多摘录、笔记。同身边的同事探讨、交流,结合自己的认识感悟到最切实的一点感受:
首先,坚守一份责任。一所学校办得好坏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虽不能都归于校长,但校长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当好一名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要当好一名校长,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因为,校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无论学校大小,校长都肩负着比教师更多、更大的责任。一个校长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该把责任摆在第一位,处理好大事,抓实细节,让政令畅通。
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并不是空洞的,校长和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可在具体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第一点,是要“站岗位” 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好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 做事需要熟练、精细和讲究效力。第三点,是要“做好为止” 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校长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责任是当一名合格校长的基础,没有责任感的校长办不好一所学校;责任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责任教育观的学校培养不出能勇于承担责任的学生。只有每位校长真正履行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办出令人满意的学校。
其次,营造四种环境。办好学校的关键看教师,只有教师幸福了,学生才能快乐,家长才能放心,社会才能满意。因此,好的工作环境,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一是学用结合的读书环境。教师不可能成为物质的上的富翁,但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贵族。学校要重视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以读书促进教师职业修养的提升及专业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为其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二是研究发展的工作环境。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今天社会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话题。教师发展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中延伸教育生命的品质。校长要引领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校长要让教师明白自己的阵地是课堂,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课堂。坚守课堂,才能读得懂学生;坚守课堂,的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是充满爱心、阳光的德育环境。在一所学校里,要让生命在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自主健康的成长,促进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鼓舞、互相成长,需要放飞校园里的生命要素,激活师生的集体生命活力。因为一个校园教育运作的主体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要素构成。只有激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四者的主体意识,才能共同去完成阳光德育理念的创立、阳光办学理念的传递、阳光学校管理的实施,最后到阳光少年的成长和培养。
四是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教育自然是培养人的基础。而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个人理解,“人才”至少应包括两个内涵:一是“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洋溢个性气息、具有强烈自我认同感的人,是一个能直面人生、竖立行走的人;二是“才”,能突出自我的才,敢于追求真理的才,勇往直追的才。有此课件承认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成才是对成人的进一步提升,是对“人”内涵的进一步精化。假如我们的教育先把“人”这个大前提舍弃,而侧重于才的千锤百炼,其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徒建空中楼阁。
我校师生读书的做法和思考。
自2013年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体局号召,制定学校读书活动方案,教师通过集体阅读、读书沙龙和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期末纳入考核。
20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开展经典诵读,用诵读来提振师生精神,用经典涵养学生性情。本学期,在原有的经典诵读课程基础上,校长策划、语文组教师精心选编了分段实施的诵读教材。学生四年内对《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诗经》、《孟子》、唐诗宋词的诵读量、占有量,大幅增加。海量阅读广泛深入,学校从教育部推荐的学生阅读书目中挑选3-4年级各10本,5-6年级各12本书目,要求学生1年精度两本,泛读其余书目,并做好摘抄、体会式的读书笔记。学校统筹时间每周安排3节课时,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图书室借阅、家长自愿购买等方式目前所有学生手头都有至少两本的必读书目。读书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扩展人生的宽度。一本好书,会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
第二篇:回到原点看教学(定稿)
回到原点看教学
——宜川学习心得体会
(一)【写在前面】
黄土、黄沙、少雨、干旱、窑洞、小米„„即便是身处相邻省份的近邻来说,这一切于我,依然是那样的好奇和新鲜!
黄河河畔,一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县城,因为一所及其普通的学校,震撼了全国各地教育人敏感的神经!
作为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小米饭,南瓜汤”养育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陕北汉子(教师和学生)却能爆发出那样惊人的能量,于我,更是那样迫切的想走近她,解读她!2013年6月16日,陕西之旅揭开了宜川中学教育教学神话的奥秘!
震撼其现象,探究其内涵
6月18日一早,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宜川中学。放眼望去,校园不是想象中的现代和阔大,但却质朴整洁。
正是早读时间,学生们在校园的操场里、走廊上自由的读书,声音平和,神情专注,感受不到聒噪,感受不到做作。
7点10分,校园里响起了舒缓的轻音乐,学生们立即下楼按班集合,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手中多了一张统一规格、同一内容内容的纸张。在等待的间隙里,先到教学楼下指定地点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英语朗读。大约3分钟左右,音乐富有节奏地再次响起,各班整齐的队伍从操场的两侧同时相向跑进操场,他们一边跑,一边呼喊着整
齐的口号到达操场的指定地点。这时,清脆的笛音响起,主席台上的两名领诵者开始组织大家朗诵手中纸单上的英语句子练习。学生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响彻黄土高原。3分钟左右,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开始列队相向跑操,口号声此起彼伏,脚步声整齐划一,认真一看,孩子们的间隔距离很近,而且是同时迈动同侧相同尺度的步伐。后来听介绍才知道这就是他们独创的“胸贴背式”的跑操,这种方式要求极高,整个团队的动作必须整齐划一,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队,充分展示了极强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5分钟左右,学生队伍伴随着音乐声顺次跑步离开操场,到达教学楼后才四散休息。
早操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室观摩课堂教学。令我们颇感意外的不是小组为单位的集中座位方式,更主要的是透过班级文化建设感受到了学生和班级的紧密、和谐的融合关系。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孩子们主动、积极、认真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多年以来提出了但是一直困惑究竟如何实施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学理念,从自主学习,到课堂展示,从小组讨论,到积极抢答,抛开知识学习的自觉和实在的层面,我更多的是感叹于孩子们脸上阳光、自信、轻松的神情——这种学习状态早就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渐行渐远了!也就在瞬息之间,这之前看到的宜川中学教学楼上的一条标语跳入了我的脑海——“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我顿悟,我释然!
课间活动依然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各班于教学楼下指定地点集合后,在音乐的统一号令下依序跑步进入操场指定地点
分散列队站好,先是队列交错穿梭慢跑3分钟左右,然后回复原位集体做操,无论队形如何变幻,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观看,整个操场的列队井然有序,横竖整齐,学生神情轻松,精神饱满,锻炼强度适中,好像把锻炼和课间娱乐巧妙地融为一体了!
课间做操完毕,各班依然顺次小跑退出操场到达教学楼下后才四散休息。但见孩子们有的打羽毛球,有的丢沙包,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悠然自得的散步,有的徜徉于花园之中,一派世外桃源般恬淡、和谐的景象,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压力,没有过苦闷,没有过烦恼,没有过眼泪,没有过哀伤„„
还有两个细节不得不提:几乎每一个孩子与我们自然相遇目光对视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地向每一个老师们问好!再就是整洁规范的学生寝室折射出该校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
细细梳理才发现:
1、两操没有班主任到场,学生自律、认真!
2、课堂老师很少讲解,学生主动、投入!
3、课间学生自由放松,学生阳光、享受!
4、学生礼仪自发自然,学生友善、文雅!
5、舒缓音乐号令自如,学生规范、清醒!
该校蒋永生副校长说: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精、气、神”和升学率。
无疑,宜川中学的这两点都具备了!
我们很多学校具备了足以炫耀的升学率,可是令我们众多教育人
深感震撼的,恰恰是除了升学率以外的东西!
我们迫切的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实现了二者兼得的呢? 细探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加之后来校方为我们举办的座谈会,终于获悉了一些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校内涵。
有效教学,德育先行
宜川中学的会议室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教育就是要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
蒋永生副校长说:德育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蒋永生副校长还说:激励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先看看当前的学校。虽然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德育的地位被大大弱化,德育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德育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只能成为学校教育这个百花园中的点缀。“升学率”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社会评价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标尺,而德育工作成了难以量化的无关紧要的软性指标。因此,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中考主宰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展开,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德育只需要在学校的各种会议上提一提、讲一讲,不出问题就行了。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德育就
只能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再看看当前的教师。“教书育人”本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正确的人才观,因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德育教育。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份外工作。据上海文教系统的一项调查发现,上海市有35.5%的教师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只有4.75%的教师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像有些教师所说:“德育很重要,可是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量化,难道比学生的成绩重要吗?‘千教万教教人考试,千学万学学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当然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客观现实。
最后看看当前的学生。面对以成绩论成败的社会现实,学生也不得不屈从于此,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希望通过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德育)能够帮助自己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然而,即使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再高,对于中考、高考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学生也只是把德育看作是一堂不得不上的课程而己,在学生的心理天平上,道德教育逐渐蜕变成好看而不实用的“花瓶”。总之,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那么,宜川中学究竟是怎样化解当前教育的这一顽疾的呢?
1、构建“四三二一”的德育模式,涵盖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信心教育、理想教育等方方面面。
2、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为期一月的德育专题教育,让学生由外而内的产生思想上的良性裂变。
3、完善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全员德育的德育氛围:班主任班级德育首问责任制,科任教师学生德育承包制,家长队伍建设,社会德育队伍建设„„
4、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是德育实施的基本保证:
德育,其实就那样简单!
文化浸润,激情学习
这里的墙壁会说话。进入宜川中学,从校园的大门到各栋建筑物的外墙,从教室里边到教室外边的楼梯过道,从操场四周到寝室内外„„目光所及之处,必有醒目的宣传标语: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师每日三思,思其举止,育人,教学; 学生每日三思,思其言行,心态,学识;
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育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 教育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不要用一生的时间忏悔这三年;要用三年的时间换一生的幸福;
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生命在这里自由呼吸,青春在这里精彩演绎;
养成十大习惯,成就高效学习; 塑造阳光心态,书写快乐人生; 试一试我能行,拼一拼我能赢; 我能管好自己,我要管好班级; 做最好的自己,创优秀的小组; 强我体魄,扬我班风,爱我年级,振我校风
„„”
关于文化的作用是这样解释的:(担心自己理解有误,来自百度权威)
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宜川中学很好的解读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无形的力量化用到了极致,他们发掘塑造了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于是形成了诸如“教师文化、校园石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学习文化、远足文化、灯箱文化等等„„”
文化是种种思想的外衣,文化是一种方向,文化是对心灵的浸润,文化也是对心灵无形的点化,文化文明着人心„„
蒋永生副校长说:让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让文化渗透人心的过程!他们的高明在于,他们的文化不是舶来品,师生参与构建和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这些文化其实早就悄悄的潜入人心了!深入人心的文化自然会实现文化作用的最大化!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就是将文化用到了极致的体现!文化,绝不应该忽视的文化!
尊重生命,愉悦学习
中国陶研会副秘书长、四川陶研会秘书长刘裕权教授曾经说过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的话: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为了人!之所以说他简单,是因为谁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谁,说她意蕴深刻,是因为具体实施中,很少有人做到了“为了人”!宜川中学就明明白白的摆明了他们的教育理:“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孩子的终身发展,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学习,更主要的是让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
宜川中学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涉及的领域:行为管理;学习管理,文化自主生成,生活自主管理,活动自主组织„„
自主管理的体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志愿者组织管理日常校务工作;班级全体成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于是,形成了“班会自主、文化自主、考试自主、跑操自主、路队自主、远足自主、家长会自主„„等充分体现民主、尊重、信任等积极心理因素的良好局面!
有一句名言的大意是:当一个人内心和悦的时候,他才会和周边的人们和谐起来,并爆发出机体最大的能量!
宜川学生在校园里的内心是轻松的、享受的、和悦的,难怪他们的精神领域里,早就超脱了“小米饭,南瓜汤”的饥饿和贫瘠!
回到原点看教学
提起学校教育工作,往往最先提及的是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等与教学相关的话题,其实这恰恰是人们认识的误区所在。
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德育建设、文化建设、管理体系相应完善的时候,这时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是灵魂、是宗旨、是着眼点和落脚点,教学是践行教育宗旨、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渠道。常常谈及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也揭示了教育优先,我们办学校也是办教育,而不是为了办教学。所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可能是不道德的教育,还谈何有效教学呢?
做任何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应该是人的思想问题。愚公之所以愿意以微弱之力去撼动大山,那是因为他具备了坚信子子孙孙必能完
成移山夙愿的坚强决心;宋濂读书之所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那是因为“以中有足乐者”。宜川中学的德育建设、文化构建和自主管理,都是在解决学生思想的前提下,学生心无旁骛地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他们都会积极、主动、投入,其结果必然是高效的,那么该校99.8%的本科升学率也就找到了合理的、正常的注解!
美丽的花儿人们只惊艳于它盛开时的美丽,可有谁知道光鲜的花朵之下为她不断输送营养的大片绿叶?
火箭发射一飞冲天,可是有谁关注过发射架下支撑火箭那厚实的发射台基?
所以,教学工作不应该忽视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去筑建空中楼阁,而是应该从原点抓起:德育为首,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能力为先,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写在后边】:宜川县城干旱的河床,印证了陕北的干旱少雨,可就在我们探访宜川的第二天却突降甘霖,于是,久违的春意便绽露在这初夏的黄土高原上!
2013-6-25 星期二
第三篇:回到教育原点“看”课堂
回到教育原点“看”课堂
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和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随意性很大,缺乏精细度,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由此,一种立足量化、便于操作的课堂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开始受到学界和教师们的关注。自2008年起,自治区骨干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三中历史教师李杰依托广西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南宁三中历史组全体同仁的支持下,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开展了历史课堂观察的探索。2013年11月,其研究成果《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参与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对学术的认真态度着实令人起敬。因此,当作者将亲笔签名的样书赠予笔者的时候,笔者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浅紫色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质朴无华,似乎透露着一种定律――越纯粹越质朴。深入浅出是本书的特点之一。翻开书页,一段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记录的日本樱丘小学小林老师的教学研究经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其中这样比喻:回到教育原点,就是从“一年一度的法国大菜”变成“一日三餐做出美味佳肴”。生动而浅白的比喻让本书少了一份枯燥,多了一份生趣。
课堂观察与传统评课有什么区别?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课堂观察有何理论支撑?课堂观察有哪些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该书通过总结实践中的典型历史教学案例,对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尝试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历史课堂观察模式,力图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借鉴,促使他们进行反思。
作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一辑)书目之一,该书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丰富其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其深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而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该书也提供了一种可作参考的课堂研究范式。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一书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感悟、理解、掌握、反思4个层次系统介绍了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每介绍一种观察方法,作者都配以多个翔实的案例与分析,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更全面地掌握这些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对帮助教师建立起客观、理性的课堂观察方法有积极的作用。
(王陆、张敏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22.50元)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中,作者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书中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使用观察分析技术,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
(夏雪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定价32.00元)
学生在做小动作,学生在交头接耳,教室一角的嗡嗡说话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景,教师该怎么办?视而不见?怒目相视?大声呵斥?把学生“请”到教室外?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如今还在为解决这类问题“不给力”而苦恼。那么,建议你读一读《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这本书,书中介绍的“6步法”也许能帮助你把课堂管理好,让你的课堂充满学生的欢笑声。
([美]佩奇著,屈宇清、咸佳彩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0.00元)
第四篇: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范文]
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
这几年,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省既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农村教育改革典型——杜郎口中学,又有成长着泰安市省庄二中、利津县北宋一中这样一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典型。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让小先生主宰课堂;北宋一中的改革名为“零作业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各有特点,但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阵地。同时,在强力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我省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重视高效课堂的研究。
由此,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与交流,一时成为“显学”,似乎谈课堂教学改革必谈“高效课堂”。但人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说的与做的,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用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来概括,似乎并不为过。我对“高效课堂”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这里,既有老师和学生的观点,也有我对省庄二中教学改革经验的认识。
一、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事件,它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校长提出要抓“高效课堂”,不抓高效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升学会受到影响。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不能不说,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不能不说,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的科学建构形成了一种“原点”意义上的制约。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个非常蛊惑人心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指什么?是“知识掌握”、“才艺培养”,还是“道德启蒙”、“社会适应”、“习惯养成”?显然,是前者。这与人们强烈的升学功利要求息息相关。
最近,网上疯传一份幼儿园大班的期末考试题:龙卷风可以分为几种?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中药业的祖师是谁?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 “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性的启蒙。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2010年5月2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家?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学校教育是为10年或20年之后培养人的。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第三,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二、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请看一位高中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们已记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记取得多,领悟得少;摆放得多,实践得少。”
“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透过这位高中老师的反思,我们不得不说,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全人教育的高效 课堂观。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了学生们关于高效课堂的精彩见解,面对现实中那么多死气沉沉、有时沉寂得让人发慌的课堂,我们这些教育者感到多么汗颜!学生们的认识多么正确,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教育。我们不能不大声高喊:学生没有兴趣的课堂不存在高效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资格谈高效课堂。
我曾经谈到,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缺乏兴趣、诚实和独立性。在学校里,我竟然很少看到真实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何谈诚实?如此单调的学校生活,天天都超量上课、海量作业、考试地狱,还谈什么兴趣?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五分钟为单位控制学生的时间,还有什么独立性?而什么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做决定,那里还有什么责任感生成的土壤?而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独立性、责任感,奢谈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
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就谈不上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遗憾的是,这两个最值得中国人珍惜的教育传统我们丢的差不多了!
首届齐鲁名师获得者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
老师展示几种遗传病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时,下面的很多学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笑,或许是老师忽视了,竟没有任何的引导!换作是我,我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我的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是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
我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猫叫综合征”因此而得名。据称,病儿哭声异常可能系喉部发育不良所致,也可能与脑损害有关,据临床观察,患儿比正常新生儿喜哭,猫叫样的哭声显著,此外,患儿眼距较宽,耳廓位置偏低,并伴生较多毛发,口腔中上腭也较高。此间医学遗传专家说,患有“猫叫综合征”的新生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只能对症治疗。文献报道,猫叫综合症患儿50%合并有心脏病,严重的智力和发育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有成活至成年,并生育下一代,将5P遗传下去的风险。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猫叫声完全消失,但也有8岁仍有猫叫的病例。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想起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只不过育人的形式不同——或培育人,或扼杀人而已!无疑,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影响高效课堂有效运行的“四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无疑是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但高效课堂的研究视域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本身,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时空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
(一)课程选择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恐怕很少有人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中追求高效课堂。
在邹平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有个梁邹小学,这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开设了80多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3节这类课程,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可以自由选择。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一直选修到毕业;有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样或中间转换自己喜欢的项目。
自己小时候经常用家乡的泥土捏制小泥人、泥壶之类的,有些冬天就用作取暖用的小火盆。长大了,自己才知道,城里人把这叫做陶艺。我第一次看到高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青岛二中,初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桓台世纪中学,小学开设的陶艺课程就是在梁邹小学。
课程、课程内容、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相关。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课程选择需要,会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进而必然对当下人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少开一门都是违法的,都是在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哪里的学校不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哪里的学校就在破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课程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选择性,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潜能释放。满足孩子智慧和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五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课程越单调,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越低落。
(二)实践学习
当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的书本学习,恐怕很少有人研究学科实践性学习。其实,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内的书本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体两翼”。
近年来,章丘四中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名声鹊起。现在,我更看好该校自2009年10月以来开始探索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2009年10月2日,地理老师王晶华组织了一次校外地理考察,就这次考察的意外收获,她给我来了一封信: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阿!”
“我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
基于这次校外地理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我鼓励他们开展系统的学科实践性学习。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语文等五门学科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把实践性学习用到了课堂教学上,事先分小组布置任务,课上每组学生的讲解和情景剧设计、表演真让人吃惊,我们原来的课堂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捆绑和扼杀啊!刚才跟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原来讲得很棒的课忽然觉得很没劲,释放学生的潜能和自由呼吸的课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冲击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观。”
——王晶华老师的来信
“高效课堂不只局限在教室内,如地理历史等科目可以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学生的观点
我们再看看美国初中生物课的一个案例——
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节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显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发生在一节一节的课内时空的故事,课堂发生的故事决不仅仅是师生在课堂 里面的现场演艺,与学生课堂生活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的广阔天地,与学生的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一句话,远离了生活的课堂,不仅其内容是贫瘠的,而且其思维与体验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会常常发生“断路”。
我们不能不说,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是学生的实践知识。在这里,我非常赞赏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李明尚校长的话:知识的传授可以高效地让老师在课堂讲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光靠讲授是不行的。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讲授也是不行的。总之,思维的过程、人生的感悟等这些高效课堂追求的高价值教育目标,仅仅靠课内的讲授与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经验的滋养。
(三)自主学习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这样的教育生态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请大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1)晚自习时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实践整理和反思学过的内容,而不是整晚、整晚的做学案,做作业。(2)课后巩固,将预习作为重点,便没了复习的时间,复习与预习同样有效,什么时候才能两者并重呢?
(3)重点应在课上,而非课下,不能用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将功夫都用在课下,课堂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4)高效课堂,重在一个“效率”,不是什么所谓的几点起床,学习多晚,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是用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5)一节课讲了100道题或许很多,讲了10道题或许太少,谁又能保证讲100道题学会的比10道题就多呢,整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一定成绩高吗?因循守旧,重于形式是失败的,必须要突破禁锢,做学习上的叛逆者。
显然,学生们不愿意跟老师玩了!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强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是放羊。不能不说,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的结果,与校长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大相径庭的。其一,高效课堂的运行需要兴趣作保障,超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身心俱疲;其二,高效课堂追求的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内化与生成。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丰富度具有直接关系。而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自由度的严重缺失,由此带来的面积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单一化、同质化,这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思维的丰富与深刻。由此,何谈高效课堂!
(四)学案导学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学案导学”,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学案导学”成了高效课堂的同义词。可今天很少有人反思: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相反,有些“学案”是危害高效课堂的。
在我的教育研究经历中,“学案导学”并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早在10年前,我在组织创新教育实验时,平邑一中就开展了“学案导学”的尝试。
前几天,我翻阅有关资料时,找到了2000年4月平邑一中编写的《学案编写个案点评》。其中,有一节课,名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这份“学案”设计的导学问题为:
如图:A、B两地之间是敌人的雷区(不能直接测量),若在AB外选点C,可找到AC、BC的中点M、N,若测得MN=100m,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你的推理根据是什么?
导学提示:(1)若要解决上述问题,请你认真阅读几何第二册179-180页的内容,并请反馈你自主学习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2)课外利用这种方法实地测量一下我校荷塘的长度并体会方法。
学案”点评:
本设计突出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看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尝试试验,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利用自学所得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励自己进一步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不知道同行们看了这份“旧学案”之后有什么感想?这份“旧学案”所具备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等功能,试问今天的“学案”还有吗?
今天的“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一味地将课内练习移到课外,一味地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至于在我看到的课堂中,所谓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
在经过了一番“怀旧”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学生们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学案导学”的——
(1)老师讲很重要,很多时候不会就是不会,即使讨论一节课也不会。建议取消“学案”,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纸张、浪费笔油。
(2)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3)“学案”要设计地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
(4)对于文科的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明明在课本上有,何必要再让学生整段、整段的抄一遍呢?就现实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高,同学们只一味追求赶快完成作业,这样不是浪费时间吗?
(5)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
(6)希望老师将“学案”内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
基于对“旧学案”的回顾和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期望,我认为,有效的“学案导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学案”是真正有价值的?我认为,一份“学案”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关键看以下四个问题设计得如何:(1)明确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4)知识与经验拓展,即指导学生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并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准备经验背景,等等。
二是“学案”编写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学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学案”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2)“学案”与作业的关系,不能把“学案”搞成练习册,“学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直接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3)“学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
四、省庄二中:实践高效课堂的典范
从2008年9月12日至2010年5月21日,我先后5次到省庄二中考察学习。为什么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此感兴趣?因为这里正在发生着真正的教育---“内生的教育”:人的成长是不可代替的,只 有他自己在外在环境影响下自主发展。谁唤醒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谁就在实施真正的教育!我每次到省庄二中,都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在主宰自己成长的命运。
昨天(5月20日),我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课型是单元综合课,即单元知识的复习、巩固与知识结构的整合课。老师先后用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第一节课学生自己复习准备,第二节课学生们进行交流、反馈、矫正。我听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气氛非常和谐,师生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学生的心态是完全开放、自由、安全的,没有任何战战兢兢,脸上始终充溢着阳光与活力。尤其令人高兴的,整堂课学生们争相展示、交流、探究学习成果,不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自主发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小主持人巡回指导,小组之间相互质疑与请教,合作学习不再是走形式,而是基于真问题的交流与探究。我听过不少课,可这么主动、这么富有思维深度的课,还不多见。
这里,我想到了“谁是最好的学生”这个话题。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当我看到省庄二中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时候、主动质疑辩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认知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真正的变革!由此,我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充满着期望与憧憬。
(一)“公民课堂”
这里的“公民课堂”不是道德教育的概念,而是为公民做准备的教育的课堂。在我看来,省庄二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学生们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我赞赏李明尚校长的话:“课堂改革源自尊重,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的作风,学生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学会了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游戏规则,这不是一个人素质的很好体现吗?”我之所以把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称之为“公民课堂”,是因为省庄二中给予学生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功利主义教育所极力追求的狭隘的知识的传承,他们的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培养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公民素养。教育环境的改革改变人!关键是,我们每天为学生们创设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里有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要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竞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竞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我在省庄二中校园看到的情景,坚定了我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定位“公民课堂”的判断。5月20日下午听完课,我在校园里遇到两位要好的女同学正在交谈着什么。我了解到:有一位女同学下午刚担当了数学课主持人,她提前一周备课,其中与老师商量交流了6次,还与各小组组长沟通。这学期这位女同学已读 了10本书,给她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关于人类苦难的书。她手中正在看的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她告诉我:人要追求快乐的生活,不管你干什么,只要有兴趣,生活就幸福。
(二)“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
在对学生关于高效课堂的调研中,我特别赞赏“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好就好在它是“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共同设计课堂。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至今,我看到的都是教师在备课、研课,还没有那所学校如省庄二中这样由教师指导学生放手设计课堂。
2.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建构者。在我听的那节数学课上,学生课上展示、交流、探究的内容都是自己设计的。包括单元知识结构归纳、重点例题和容易出错各类题的筛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助手。这是师生课堂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四个关键词”:主持、主讲、合作、融合。“课堂主持”一般由两个学生担任;“课堂主讲”即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主讲人,需要时就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等;“课堂合作”,包括小组内的合作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堂融合”,包括智慧的融合、思维的融合、建构的整合等。省庄二中课堂教学的这四项活动站在前台的都是学生,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省庄二中开展的“精彩主持”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和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课堂、学生主持交流、学生主持合作、学生组织整合学习成果,但这丝毫不否定、不降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李明尚校长说:“我们认为,„主动‟的后面是„真‟,„被动‟的后面是„假‟。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针对转换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张厅长只用八个字就彻底阐明了,那就是引导、点拨、纠偏、补漏。”在此,我再做些补充,加上“评价、整合”4个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评价、总结与归纳不到位时,更加需要教师的提升。
(四)四点建议
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她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刚刚发出了第一声让人心醉的啼声!从帮助她健康成长与发育的角度,我有4点建议供参考:
1.人人都当主持人。我主张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当学科主持人,学生的学科兴趣与特长不同,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不同学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当主讲人。也就是说,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里当小组主讲人。
3.让每个孩子都阳光。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很少,这肯定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中阳光起来,而不致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主张,课前老师、课堂主持人、小组主讲人要帮助这些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专门为他们创设课堂发言的机会。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教育。
4.让知识与能力齐飞。有人担忧,活起来的课堂,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认为,其一,有了活起来的课堂,就有了进入主体状态的学生,就有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是高的,反过来讲学习质量就高。这是规律。其二,活起来的课堂,必须做到活而不乱,既活又实。关键是,师生要始终关注课堂、单元教学中的诊断、反馈与矫正,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这里,我倒不担心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第五篇:坚守常识让语文回到原点
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
——刘恩樵老师《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述评
我对常识的理解,就是那些最基本的理儿,为生活的,为人的;为教育的,为师的„„我也很不情愿地在“常识”之前用“坚守”一词。“常识”到了要守的地步了,何当以堪呢?读完刘恩樵先生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之后,我仍然固执地想说,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吧。
现时,语文有很多身份,语文教学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些不断翻新的花样之中,语文教学的常识不知不觉丢失了,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近,我一直在反复研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一书。黄厚江老师回到“语文最初的地方去”,回到本原处追问“语文是什么”,寻找并明晰语文的“身份”,找寻语文最初的规定性。我以为这就是对语文教学“常识”的捍卫和尊重。
身处一线的非著名语文教师刘恩樵老师也能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捍卫语文教学常识,显然是对语文怀着一种挚爱情怀的。二十讲,近8万字,似乎很难将“语文教学常识”讲全讲尽,也似乎难以讲深讲透。可是,从第一讲开始,我还是被这些带有温度的文字深深吸引。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常识。语文教学常识可谓多矣。刘恩樵老师在语文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他把关注的视角投射在了与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元素和问题上。课堂是什么?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阅读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的语文教材?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早已不是问题了。当下语文教学可谓乱象丛生,这些常识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一番思考,或匡正或明晰,或批判或探讨,显得及时而且意义重大。刘恩樵老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回答,他的很多观点掷地有声:“语文的童子功„„依我看,有三个:写字,背诵与习惯”“研究学生应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hào)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中的常识,是第一常识,是伟大的常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活动活动语文好。这,只是常识而已”“并非都是应试惹的祸”„„ 尽管刘恩樵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带有“常识性”的意味,有的也只是他的一己之见,但的确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激起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共鸣,触发了一些思考和讨论。有很多问题还真的关乎语文课程改革走向。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言说方式来讲语文教学中的常识。纵观《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没有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大多是来自语文教学实践的偶得之作,但刘恩樵老师用其独特的言说方式,使这二十讲深入人心,常常给人心有戚戚之感,或颔首或蹙眉或喜形于色。刘老师用“讲”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互动,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话。
“二十讲”的文章或许未必能称得上是规范的学术论文,也许未必能入一些专家的法眼,但刘恩樵老师观点鲜明,旁征博引。既有名家的理论阐述,又有教学中的见怪不怪的误区呈现,还有他的智慧实践总结和深刻的思考结晶。文章虽短小,却丰满精实;文字虽朴实,却意味深刻。
好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刘恩樵这样告诉我们说:语文课堂,首先是课堂,它自然应该具有好的课堂的特质。还是先看两个比方吧:其一,好课就是能把学生撩拨得嗷嗷叫,就是做懒妈妈,就是让孩子不肯离开玩具店,就是星光大道晋级般扣人心弦,就是进入果子林满载而归。其二,我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喻为:教师是司机,学生是乘客,课堂教学就是老师用一辆车载着学生到达目的地。现代课堂应比喻为:学生是司机,教师是教练,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驾车到达目的地。一个是坐车,一个是驾车,同是到达目的地,其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展现,显然是不同的(引自《第九讲: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
语文教学中缺失了的常识,刘恩樵老师正是用这样的独特的言说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他鞭辟入里的论述中鲜活起来,站立起来,走进一线教师的心灵里去。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行走姿态来捍卫语文教学中的常识。刘恩樵老师能自觉尊重和捍卫常识,源于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其独特的行走姿态。他是一个智慧的实践者,把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之中。在语文教学常识的指引下,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他说“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就是‘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多少之间的斟酌损益,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他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刘恩樵老师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作为教学科研的有力的抓手,用一个思考者的眼光捕捉日常教学中那些游离常识、违背常识的现象,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批判中建设,在质疑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流行语”,似乎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定律”,诸如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教是为了不教”“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等等,刘恩樵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他有扎实的实践作为基础,所以他的声音显得有力而发人深省。能有这样的声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刘恩樵老师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他还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他“一个人的教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二十讲”丰富的引经据典,正是基于他勤实的阅读积累之上的。他的阅读范围绝不是狭隘的语文教学,而有着宏阔的视野。他的很多论述带有哲学的思辨与美学的诗意。
尊重常识,捍卫常识,似乎还有一段路要走。我想,刘恩樵老师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更大的意义在于促发我们更多的人更多的教育者去思考去讨论,引发出更多的真知灼见来。我说,坚守常识吧,让语文教学回家,回到属于语文的原点。
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目录
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
刘恩樵
目 录
第一讲 常识的力量
第二讲 我们的眼睛盯着什么? 第三讲 练好语文的童子功 第四讲 让学生阅读是第一常识 第五讲 多写随笔,少做习题 第六讲 课堂是什么?
第七讲 研究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第八讲 当语文遇上课堂…… 第九讲 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 第十讲 语文课堂教学流行语反思 第十一讲 语文课堂常识五题
第十二讲 阅读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十三讲 语文课可以有这些课堂样式 第十四讲 语文精彩课堂例析(1)第十五讲 语文精彩课堂例析(2)第十六讲 活动活动语文好 第十七讲 并非都是应试惹的祸 第十八讲 我们需要什么的语文教材? 第十九讲 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第二十讲 我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