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要把握好其内涵定位,要做到要求适度、方法恰当、角色到位、造势有方。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化。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第一,教材要”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动,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有区别,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
第四,实施要”熟“透。吃透教材,析透学生,做透预设,最终要落实在教学的实施上,前”三透“是基础,”熟“透是关键。熟透的教学,是一种灵动的教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法得当。做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轨迹清,步步深入流程明,浅者深之掘得进,深者浅之出得来,脉络清晰、层次突出、轮廓分明。二是教师情感饱满,语言规范。教师对文章中内在的、固有的”情“要会领悟、善领悟;教师要自我有热情,有激情,善以自己的内在感情传课文内蕴之情,以己之真实之情激学生之情,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准确的,无论是教学上的组织性用语、引导性用语还是评价性用语,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充分体现要言不烦,实话不虚,一语中的,言之有据、有理、有情的要求,让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明白可解。三是学生学有兴致,主体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课的起始要能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的推进要能体现张弛结合,学生感到学得紧张活泼、兴致盎然;课堂收尾要能让学生感到余音绕梁、课将尽而意未穷,满怀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氛围上,要力求课堂气氛宽松热烈,使学生生疑、质疑、辨疑有热情,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学之间思想碰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然而,反思当肖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①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②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轻视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结论。过去流行的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这其实仍是一种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③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的方法。④进行的是不完整的阅读训练。从方法上说,重精读,轻略读、浏览;从技能上说,朗读、默读、背诵都有待加强。⑤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僵化;教育教学途径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其结果是导致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严重匮乏。
1、导入新课不拘一格有创意
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幽默、轻松、和谐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诗意的导语开头,或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起句,携带特定的教学实物或挂图走进教室等等,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兴趣。创意导入,要做到新颖、简练、精彩。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传统课文《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三个丝丝入扣的问题的连续提出启动了学生的“机器”,使学生处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愤”“悱”的活跃状态,把学生思路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为下一步学习设下铺垫。教师的独白语不多,却勾勒出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教材的特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读了《窗》,我们认为“不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证实老师的观点呢?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探寻着“不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的命运轨迹:听同伴讲述,享受融洽;嫉妒心发作,庸人自扰;见死不救;冷酷无情,只见到光秃秃的一堵墙,真相大白。作者刻意把关键情节安排在和“靠窗”所见的内容有关,巧妙地揭示出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起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谴责作用,在精巧的构思中见出了主题的深刻。
2、教学语言富有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和情趣。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于漪说:“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见教学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发挥,大胆地个性化地演绎教材。因为有个性,才有授课的艺术;有个性,才能产生美的享受。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魅力,才能产生话剧语言的效果。开局有创意,结局有韵味;授课语言富有变化、跌宕起伏;朗读语言要富于情调、抑扬顿挫;对白语言要富于个性,进入角色。总之,授课语言要有语言美,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教师的神情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意境中去。
3、阅读思路课内外并举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从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次、表现多手法的教材中,提炼出精练的闪光点,并融合自己的个性,设计教学思路。善于运用抓“文眼”找准教学的“突破口”,简洁、精练的处理每一篇课文,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佳作点评或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印发阅读篇目,作出指点和点评,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4、抓“以情悟文”,促“个性发展”
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眼下,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从而产生情感效应。二是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定好情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使阅读教学真正进入以情感人的境界。三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播放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
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的兴趣,扣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的西山,不类培楼,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作者傲世蔑俗的写照,西山熔铸着作者的幽愤,陶冶了他的情操,开阔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他描写赞美这里的山水,并以此抒情言志。要引导学生沉潜到语言的深处涵泳体味,把握作者内心的节律。倘若仅仅把该文当作一篇文言文知识的材料,在它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上做文章,那么除了语言知识,将很难有情感上的任何收获。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里,从作者含蓄的描述里,营造的“宁静”“优美”的一半,触摸到作者的忧思而又欢快、积极向上的情怀,触摸到作者的热爱生活的、焕发活力的内心。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走近了作家,走进了作品叙述描写的那个时代。
另外,教学留有余地也是培养个性的一条良好举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例如5分钟的诗歌作品朗诵或者小品表演,学生登台,师生参与;学生即兴演讲,内容不限,师生评析或开展智力竞赛等“留有余地”的教学,会造成“余音绕梁,学犹未尽”的教学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语言,与学生学习语文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利用合理的语言教学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应用至关重要。新课改必须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师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运用,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有效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主要路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具有其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惊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改革要求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语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一、初中语文课堂语言运用存在的不足
有魅力的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乏味、枯燥的语言则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制约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那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语言有效性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语言固定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坐在课堂上听,教师在讲台上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模式。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模式雷同,比如:“必须给我背下来”“一定要记住”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想,无法提升课堂效率。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为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沟通,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小。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语言的有效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应始终研究的课题。
1.提出问题时语言应切合实际
任何教学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知识存储量最好的方法,如果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一定会学得既轻松效率又高,还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开创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打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当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的世界,或他们通过努力进入了哪扇门。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家庭作业,想一想还有哪扇门是他们想进入的,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未知领域。
2.对于新知识的导入语应准确有效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传授之前,应运用恰当的导入语,使学生展开想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三颗枸杞豆》一文,讲述一位植物学家孩童时期就已经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学的路上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件自己淘气的故事,在故事中抓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加以拓展。然后,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看课文中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成就了一位植物学家,但学生需要明白的是,不能凭空想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有收获的。
3.运用多种评价语言肯定学生
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形象高大的,如果老师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肯定,一定会收到良好的鼓励效果,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案,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将课堂语言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讨论,将个人思维情感合理地激发出来,令其对既有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消化和掌握。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各类语言的主动参与,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这样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的参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则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士忠.关于语文课堂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08-109.[2]洪小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J].中国市场,2015(24):275-276.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已经使用两年多了,可是一些教师并未完全领会该标准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抑或是对课程标准误读、不了解语文素养的真实内涵,实践中感觉到无所适从,因而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混乱。
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去教学生掌握语言的本质,就是教学生通过接触各种语言现象,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经验,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发展语文能力。
语言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不断去获取新的知识。与之相反,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一堆僵化的东西。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语文素养理解成无所不包的“筐”,把握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把什么都当作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就会游离于科学的教育目标之外,直接导致课堂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因此,语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语言这样的工具进行言语交际,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个体在言语交往中学习文化和社会经验,同时还必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养成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即言语(交往)能力。言语能力是指个体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言语交往、表情达意、理解沟通,从而完成言语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养成,先是在学龄前,大体靠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交往习得,而进一步规范专门的口语,尤其是书面语的交往能力,则要靠相关专门的学得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或是发展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育中处理好“习得”与“学得”的辩证关系,即通过科学规律的学得教育,使个体自觉地在社会言语活动中习得语言,促进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人掌握母语,形成语感,具备语文能力,永远要靠个体自身的言语活动、靠习得。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能力都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语感和语文能力永远不可能由语文老师直接讲出来。习得活动是掌握母语的基本途径,永远是学得的前提、基础。学得是通过有序的科学高效而规范化的言语活动技能,包括言语习得活动的技能训练,来推进言语习得,提高人们言语活动的水平。以习得为基础,通过以训练为核心的学得教育推进习得,不断提高学生的习得水平,并为今后终生的言语习得打好基础,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职责,它也是语文课、语文教师存在的依据。换句话说,语文课、语文教师就是管言语学得的,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要研究学得,这便是语文课价值之所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技能训练来科学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这便是语文教师职责之所在。
语文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好、更全面、更快地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习得──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自然状态生活中的活动,活动方式不自觉,常常是不规范的,是自发自为状态的效率不高的活动;而学得──科学世界的教育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觉的理性的、专业技术化的科学高效的活动。那么语文教学──言语学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起促进作用,它要通过学得来促进习得,语文课应该成为加速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语文课就应该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语文课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然而,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运行两年多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两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其一,语文教学停留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层面上,出现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局面。显然这是应试教育思想残留的表现,是一些教师的惯性操作。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悖于事实和情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更是思想上抱残守缺的表现。
其二,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对课程标准解读的偏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且着力于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落实。这样的提法,在概念上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会让许多教师茫然不知所措。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太空泛,层次不清楚,主次不分明。新课程标准中采用“语文素养”这样的提法,容易将语文的内涵无限地扩大化。
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盲从随意、少些混乱无序,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语文教学。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名词术语,首先它必须是科学规范的、准确明了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界定,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语文教师行为的随意混乱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科学认识“语文素养”后,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模式中肯定包括知识、技能有力、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其中,知识是核心基础,技能是条件中介,培养能力是最终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内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无法直接地去施加影响;因此,必须是通过外显的活动──技能来实现;运用技能,就必定涉及到相应的方式方法与策略。这样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言语活动,并逐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高效的言语活动、方式方法和策略,形成言语技能;之后,通过反复地实践运用言语技能,逐步地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言语能力。当然,在知识──技能──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肯定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和渗透。
在梳理了上面诸因素关系之后,我们认为应该确立方法与策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语文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中,知识与技能是立足点、是核心。只有确立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有助于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观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将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有助于摆脱现实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行为迷惘的局面,真正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混沌感悟的状态。
确立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型,语文教学也就会“拨开云雾重见日”了,语文教学也就会快步走上科学高效之路,并且抓住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能力;确立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就十分明朗,即是抓好学生的言语技能训练。因为技能训练是专业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别无二法。靠整体感悟、体悟也是绝对行不通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回顾历史,百年前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主要靠学生习得感悟,学得成分很少、水平很低,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数千年来尽管出现了一大批文章家、文学家,但更有大量的孔乙己们!如今是科学昌明的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回复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决不能退化为私塾先生,语文教学不能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也决不能是培养空泛的语文素养。──请想想,淡化技能训练、片面强调学生多读多背自我整体感悟,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还要语文课干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江苏省盱眙县维桥初级中学 杜二飞
【摘 要】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推进中有思想的教师的一种共识。本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笔者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尝试与实践,旨在探讨适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性 语文教学 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可往往是我们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耗低效”现象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编写“有效”的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素,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
三、设计“有效”的问题
学习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它对学习的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能引爆学生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思维环境。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筛选,引导探讨不断深入。
如《散步》教学,可以设计下面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创设一种思维环境:①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②又是怎样解决的?③“我”为什么这样选择?学生在筛选信息、概括、思考、对话中生发出一系列问题:①在“分歧”的解决过程中是什么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②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③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问题,从而使探究不断深入。
四、指导有效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组织朗读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朗读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要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熔“导”“练”于一炉,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只重视语音、语调、感情,还重视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如提问:文章该用什么感情去朗读?接下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你能用这种情感朗读一下吗?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朗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文学作品在语境中品味。读后及时从多角度评估反馈。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在读中走进作品,在理解中知人论世。
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五、运用有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晰的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能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六、设计有效的作业练习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应该怎样设计有效的作业练习呢?
一要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二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
总之,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让“学大于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升编著.《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究》,2008
4、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周刊》,2016
5、王晓田.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