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香校园建设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书香校园建设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李君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145万字,而小学课本文章字数数量加起来也只有10多万字,所以就要到课外补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小学生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我们学生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孩子大量时间,如电视、电影、游戏等。
2、家庭不能提供好的读书环境。
3、部分教师缺乏正确阅读观。
4、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基于此,我们经过反复考证学习研讨锤炼,确定了“书香校园文化资源开发运用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发校本课程,用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牌,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施工,集思广益,努力打造人文诗意,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1.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课题组确立了校本课程的教育思想,即:“为学生的精神打底,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要想校本课程的持久发展,其生命力不仅仅在于校情、师情,更重要的是在于生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值事理观念萌生阶段,而《三字经》里讲的就是应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的基本道理,就推选《三字经》为校本课程内容;二年级学生正值道德观念萌生阶段,他们最爱听反映善良的、具有道德观的故事,可以推选《弟子规》为校本课程内容;三年级选择《笠翁对韵》为校本课程内容;四年级选择《千字文》为校本课程内容;五年级选择《大学》为校本课程内容;六年级选择《论语》为校本课程内容。通过经典诵读,陶冶他们的情操,积蓄他们的文学底蕴,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2.课程形式的产生
在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结构和心理需要,那么在课程形式上,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心理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课,比如:蒙学摇篮、童话王国、快乐书场等;在上述的活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安排学生申请参加他们所喜欢的某种形式的课。如:“蒙学摇篮”教师可采用多种活泼有趣的形式:唱三字经、讲365个《三字经》故事、看《三字经》影院等,同时把诵读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孩子们均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快乐书场”则可采用“说评书、打擂台”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理解篇章内容,然后将某一个章节或某一个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出评书段子,表演给同学们。同学们则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看法,为每一个说评书的学生评价,使课堂成为欢乐的海洋„„
这样的课程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心理需求中畅游,在畅游中读好书、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使学生在自主的、张扬个性的课堂上激发活力,引发读书热情。
三、书香校本课程《读趣》编排说明 1.《读趣》校本教材的基本结构
我校书香课程编写组共编写1-12册校本教材,每册校本教材分为三大部分和附表。第一部分:经典诵读,包括古代典籍,古诗词,现代经典。第二部分:主题阅读,每册根据语文教材年段特点,确定三个不同的主题,采用群文阅读方式,选择4篇表达方式不同的文章进行组合阅读,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第三部分:好书荐读,每册校本教材中荐读的好书都是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认知水平进行选择,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兴趣为目的。附表部分包括:阅读交流会表(书名、作者、主要内容、我的感想、我的疑惑),我是背诵高手(篇目、作者),我是小书虫(书名、作者、阅读时间)。
2.《读趣》校本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理念,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我们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工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校本教材,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如六年级上册主题一,“走进大自然”选择了《四季风》《溪流》《雨落在校园里》《晚霞的启示》,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历久弥新。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情暖人间”、“月是故乡明”、“让脑筋转个弯”等主题,提高学生感受力,培养想象力,思辨力。
第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读趣》校本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整合。每一个专题都有导语,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例文中,利用有趣的“小书虫吐泡泡”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回答问题,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第三、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好书荐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从读单一的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整套书,从读国内名著到读国外名著,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校本课程《读趣》的实施和管理
为了让《读趣》这一校本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制定了《读趣》的管理细则,并且不断实践着。
(一)建立管理体系
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教导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其中,学校开设了每星期1节的“阅读课”(即进行《读趣》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我们健全了《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职责》、《图书馆借阅管理制度》和《学生阅览馆阅览制度》,《峨眉一小学生阅览安排表》等,并将这些制度上墙,让图书管理员和教师、学生借阅时自觉按制度去做。
(二)设置多种课型
根据学校资源,根据《读趣》课程体系,我们推出四种课型——阅读启蒙课,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介课等,体现引导学生喜爱读书,阅读好书,并在读中收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基本上由语文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具体如下:
1.阅读启蒙课——营造阅读兴趣
阅读启蒙课试图沿着“创设情境—情趣识字—试读文章—体验成功—产生兴趣”的教学走向,让学生喜爱阅读,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识字,可为读书服务,读文又能学习生字的情感体验,感受读书乐,激起阅读同类文章的欲望,从而引导孩子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上这类课通常在学校的“书香雅苑”图书馆进行。
2.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方法 指导学生按“限时、定量不定篇”的原则制订读书计划,教给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读书卡片,做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学期学校都要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上阅读指导课,开展教研活动,使阅读指导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受益的课。
3.读物推介课——唤醒阅读期待
读书推介课实施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教师借助形象思维和富有激励、吸引性的情趣,去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同时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掌握和研究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素质,情感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基础上,择要精讲释疑,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认识事物,提升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谓学生推介,就是通过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果,在小组、大组内互相沟通、互相碰撞,以丰富个体的思维领域。
4.阅读交流课——分享阅读成果
开设读书交流课,就是为学生提供阅读成果展示平台,为学生同伴间互相学习提供机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结合选文特点,借鉴学生喜闻乐见的游艺节目中的呈现形式为教学所用,按照积累---理解----运用等模式组织教学。整个过程,学生的阅读体验伴随着交流过程,阅读积累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实行多元评价
对学生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等级制管理,每年根据设计的评价要求进行等级考核,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1.尝试阅读考级
打算编印人手一册的《学生阅读成长册》,其中有课外阅读量表、考级办法及必考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等。成长册中安排了大量的摘记卡和体会卡,以及读书小窍门集萃和每学期末进行的自我评价。办法规定: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和记录摘记卡和体会卡数量的基础上才可以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获取与级别对应的各色封面证书。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选定充分考虑读物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内涵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及年龄特征,按级段编排。其做法让课外书的阅读变得更有情趣和充满挑战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我校二3班已经开始实验使用。2.评选“阅读之星”
拟评定的“阅读之星”评选活动按评比条件和要求有序展开,被推荐人选必须具备阅读量大,面广,质量高,有一定的读书摘记和心得体会等条件,且阅读兴趣广泛,并将读书所得内化为语文能力,品行端庄,精神强健,谈吐不凡,有一定的图书藏量,是班级同学公认的书迷。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读趣》课程的引领下,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为了让阅读热潮持久,我们教导处配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我们学校在“好书推介”读书节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层面有:“诵读经典”比赛活动、征文比赛、课本剧展演、读书心得展览等。班级层面有:班级读书会、“我心爱的童话”故事赛、我喜爱的一本书„„这些都对孩子的阅读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开发校本课程《读趣》的收获
随着校园文化构建地深入,伴着《读趣》的实施,促进了学生不断地成长,学校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校本课程《读趣》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许多孩子都爱上了阅读,每天的午休时间,教室里、阅览室,孩子们惬意地捧着书,他们款款地翻,细细地读,或一人独处,尽享书中精彩;或二人相倚,领略书中奥秘;间或三人并坐,共尝书中滋味„„逐渐,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并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读书,使孩子们成为主动学习的人,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净胜、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孩子们成了善于交流、会合作、有思想的人,使他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充满书香的童年是我们峨眉一小教师的追求和理想。我们坚信,在书香校园的环境中,在校本教材《读趣》的引领下,我们的努力定能为孩子的精神打好底色,为孩子的人生奠好基础!
第二篇: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 建设书香校园
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 建设书香校园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我校根据省教育技术装备要求,我校图书室达到标准。藏书完全达到生均20本的要求,还有一批电子图书。
但不少农村小学却存在这样的现状,作为师生精神食粮的仓库——学校图书室,有的仅仅成了摆设,书目陈旧,尘土满室,图书利用率不高,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极为有限。一些学校把图书馆看作是“附件”。让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阵地”成了“禁地”。这违背了技术装备的宗旨,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所以作为学校的图书室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为学校的书香文化校园建设做贡献。
一、充分认识到书籍或读书对学生的意义
著名的学者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素质如何,直接关系21世纪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图书室是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然而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读书匮乏,独立阅读能力相对较差。阅读的书目较少。在对本校的学生读书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学生有课外书,经常阅读的只有50%.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可以这样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此外,课外经常阅读书报的学生还具有较新的知识和观念。
二、让图书室成为营造书香校园的窗口
1、让图书“走出”图书室。学校每年购置图书一次,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在教室的走廊布置名人名言;在每个教室设置开放的书柜,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书香的氛围中。
2、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
班主任负责定期到学校图书室借书,每班选一名读书管理员,每天规定时间对班级开放阅览室进行阅读课,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随时都可以有书读,让学生每天在阅读中生活。
3、让每一面墙壁飘书香。
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重点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
4、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
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学生在家中建个人的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每个教室建立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教师和学生的图书借阅工作和图书推荐工作。
三、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书室在学校的领导下可开展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1、低年级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儿歌朗诵比赛,班级读书会,举行童话表演比赛等;中年级积极开展班级读书接龙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会,进行《三字经》朗读、背诵比赛,读后感交流评比活动。高年级建立“读书成长册”,内容从原有的简单的好词好句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十大诗词积累王”,举行读书交流会,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比赛并分阶段进行评比。期末,学校为在读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评比“班级读书之星”和“学校读书之星”。
2、开展全校读书征文活动。在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活动时,图书馆适时的向学生推荐有关社会科学、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学丛书。小学阶段正是他们追求真理、求寻知识、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又是开阔视野、个性发展、培养情操的关键时刻。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人身观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
3、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与家长沟通,讲解如何进行“亲子共读”。把书香从学校带回家,扩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引导孩子读书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由于农村学生留守儿童比较多,家中没有课外阅读书,家长也不够重视,所以学生没有阅读意识。事实上,读书须自己静心读是阅读者渐渐形成的,在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道文化风景,在孩子的印象里形成读书是生活的必要一部分,进而形成读书习惯。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会形成良好的家风,从而可以构建更为和睦相亲的家庭。
四、创新图书室管理办法,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率。
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得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要确保图书排架有序,符合规范。对每一次班级借阅归还图书后要修补书签、整理图书,既要在学生还书后将书检查、整理好按序上架,又要在学生借书后整理好书架。对于在流通中稍有破损、脱页的书及时修补,保证图书正常流通。图书管理员每期要将新到的图书、杂志、音像等资料的验收、登记工作,并上架流通。积极做好图书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和安全工作,每天下班前,细心检查门窗的关锁,关闭好电器设备的电源,认真记载好图书借阅登记,以确保万无一失。
建立学生图书管理员。学生图书管理员不是由老师指定由某某担任,而是通过自愿报名,经过培训考核,再任命图书管理员。通过培训考核的学生图书管理员,学到了管理图书的知识,掌握管理图书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加入管理员图书工作,为图书室管理工作的开展输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为学生服务,可吸引学生读者来室借阅图书,提高了学校藏图书的使用率。
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学校图书室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室的作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创建“书香校园”而努力,为学校的全面教学而服务。
第三篇:中小学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中小学舞蹈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落实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旨在帮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生活、感悟艺术,同时培养良好的身体语言、审美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气质。
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学之本,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要靠教师独立创编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学习舞蹈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选择社会舞蹈考级教材或舞蹈专业教材的简化版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照搬社会流行的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开发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舞蹈课程资源迫在眉睫。
一、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舞蹈课程资源
舞蹈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认知。为了更好地研发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资源补充,我们组建了由相关舞蹈领域的专家、教研员和海淀区30名中小学一线舞蹈及音乐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研发团队。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中小学舞蹈课程资源,借鉴当前国内外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身体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并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断实践。
舞蹈“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有情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多种真实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身体体验与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表演潜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核心素养。
以《钓鱼》一课为例,舞蹈动作以地面前压腿、旁压腿训练为主。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在“大海”里“钓鱼”,师生坐于地面,双手“划船”来到“大海”中“钓鱼”。实际上,“划船”“钓鱼”训练的是学生地面前压腿的舞蹈基本动作,与单纯的喊口令训练相比,有情境的训练学生不易感到枯燥,练习时非常积极、投入。当学生没有钓到“大鱼”表现出“失望”的心情时,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当学生经过努力终于钓到“大鱼”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返航时,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姿势,双腿打开,变成一艘小船,学生练习的是地面压旁腿。在返航的途中,教师设计了遇到风暴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风浪强弱的变化,变换节奏进行压旁腿训练。这样的情境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腿部柔韧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想象力。
二、贴近师生需求,构建舞蹈课程资源框架
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实际需求创编,在边实践边研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它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科学性、主体性特点,同时,教学目的明确。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舞蹈课程资源的六大内容领域(表1),其中,舞蹈基本能力训练主要是改变学生的自然状态,提升学生身体的健康指标,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自信心;即兴舞蹈创编主要是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舞蹈综合表演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吃苦精神以及综合表现能力;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舞蹈作品欣赏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生活品质;多元舞蹈文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舞蹈与文化。舞蹈课程资源由学生示范、教师讲解、教学片段、微课程等形式构成,便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
三、稳妥推进实验,形成舞蹈课程资源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开设情况,课题组首先选择了海淀区10所小学参加舞蹈课程资源的实践。这些学校都有专职的舞蹈教师和专用的舞蹈教室,同时,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全体学生舞蹈素质的发展。随着课程资源研发的不断推进,参与实验的学校由原来的10所增加到30所。
在资源研发的过程中,针对实验学校每位教师每学年撰写的实验报告,课题组多次聘请儿童心理学、运动学、舞蹈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专家亲临课堂现场进行指导。专家们从课程资源本身、资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教师课堂教授情况、学生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历经了“形成―实践―研究―修改―再形成”的反复打磨过程。经过十余年的舞蹈课堂教学问诊、舞蹈教学方法研究、舞蹈教学资源创编与实践,《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低年级)最终于2015年6月正式出版。这套教程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针对性很强,丰富了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的内容,尤其是“情境教学”,非常符合学生特点。
四、课堂发生的变化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在北京市海淀区和其他几个区进行了推广使用,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套课程资源让舞蹈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也学得更快乐了。不少教师这样评价道,“这套教程对舞蹈教学太有帮助了,不喜欢舞蹈的学生也开始喜欢舞蹈了,喜欢舞蹈的学生更加热爱舞蹈了”“这套舞蹈课程资源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全新的启示”。
1.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专业舞蹈教育观念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舞蹈教师的一大难题。《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引导教师摒弃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对中小学舞蹈教学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摸索并尝试以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模式开展中小学舞蹈教学。通过对课例、案例以及舞蹈“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在授课形式、授课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套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快乐”的目的。
2.教法更加灵活,舞蹈学习更加有趣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中的每一课都以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每一课都有“情境”的设计。教师在授课时将“情境”悄然带入课堂,每一个“情境”的设计都遵循“从生活中发现舞蹈,从舞蹈中挖掘美感”的原则。在“情境”的选择上,以自然环境、生活场景、校园生活、动物模仿等为主,既有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既有舞蹈训练,又有即兴创意;既有民族特点,又不强加民族风格;既有主题设计,又能关注个性差异。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在自由的空间里,纵情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地舞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肢体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把“情境教学”巧妙地运用于课堂,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环境、体验社会生活时,自如地舒展肢体,自由地表达情感。舞蹈不再是抽象、枯燥的动作技术训练,也不再是学生抵触抗拒的动作重复,学生在舞蹈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认识了真善美,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富有朝气和生机的生命体。我们真诚地希望舞蹈课堂能够开启孩子们通向舞蹈世界的大门,舞蹈学习能够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第四篇: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第五篇: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玉山镇黄峪完小
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012.2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也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发挥家庭优势和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的不同,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实践活动。
4.在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不同之处还在于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在劳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巧,也可以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上,对促进学生的能
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知识。
2.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参加农村特有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给烈士扫墓,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
3.参加社会生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工厂,村办工厂的劳动实践,也可以参与技术改造和实行社会调查,获得分析和认知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