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赵卫英
内容提要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而且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理念支配下,笔者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多元开发的研究”课题,旨在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校内外多渠道地开发利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学本土化、生活化,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既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又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正文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因地、因时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学内容去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也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什么外来的动力都不会起作用。因此,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功能和创新音乐欣赏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必将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增强他们感受 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中,努力挖掘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资源实际上就是文本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教材、音像及相关文字资料。新课程下的“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应该是可以在教学中由师生双向活动生发出来并可以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
1、领会课改理念,挖深挖透教材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音乐新教材,充分考虑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特点,最大限度地突现音乐教育的人文性、知识性、时代性及地域的广泛性,它拓宽了音乐学习的途径,拓展了音乐学习的时空。
小学音乐新教材中,除了“听、唱”两个板块之外,“单元主题诗”是对课内音乐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它凸显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及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而“活动与创造”则是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这样的教材,让我们感到:课本再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人间万象、大干世界、人生感悟可以尽收音乐课程的视野。而对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必须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活用教材资源,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
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夜色美》中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与夜色有关的,在教学《阿细跳月》一课时,笔者将教室设计成美丽的夜景,用单元主题诗将这四首乐曲进行巧妙链接。在抒情优美的钢琴曲《夜》的伴奏下,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结队走进教室,他们有的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凝望夜空”;有的扮演调皮可爱的小星星,在嬉戏玩耍;学生们随着音乐,营造着浪漫、温馨的夜景图。随后,学生伴着教师一曲古筝弹奏《彩云追月》,声情并茂的朗诵本单元的主题诗。夜晚的宁静与安逸,在乐声、朗诵声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样的意境 2 中,情感得到了体验。随后,教师再请学生欣赏情绪热烈欢快的彝族《阿细跳月》,同样是描绘夜景,但情绪却是完全不同了。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设计,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
只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深挖透教材,具有开挖课程资源的头脑,我们就不难发现,教材就是一座课程资源富矿。如第十册第三单元的音乐小品《叫卖小调》,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从父母、长辈等人及图书馆资料中,搜集民间儿童游戏在班中表演”,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布谷声声》等,既是课堂中音乐欣赏学习的巩固和提高,更是音乐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其根本指向都是为了推助师生开发利用音乐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内外音乐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
2、转变教材观念,活用学习素材
新的学科纲领指出:音乐教材内容既要与音乐文化发展的时代同步,又要与我国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同时,纲领也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突破要点——小学音乐教育是“加强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的审美基础教育。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应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教材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探究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多元性和多层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培养。
《花儿与少年》是王洛宾先生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改编的,笔者将其作为自选教材在课内进行教学。这首变拍子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气息,深受学生喜爱。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作品时,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聆听、理解作品,并拓展欣赏多首青海民歌,进一步感受青海地区民歌风格。激发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特点的兴趣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我国不同地区民歌,在课内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现。他们有的拉起手风琴、打起手鼓跳起了热情欢快的新疆舞,有的运用对歌的演唱形式表演河北民歌《小放牛》,更有的在佤族民歌《阿瓦人民唱新歌》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竹竿舞„„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了激发,思维空间得以了拓展。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寻找合作伙伴。他们爱 3 好相同,特长相似、信息来源相近、讨论目的明确。根据音乐的内容和情趣,通过个体思考、集体讨论,不断挑战,凝聚集体智慧,重组素材、再现音乐。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点拨、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创作质量不断提升。效果更佳、自信更足、参与更广、情绪更高。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甚至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对接与融合。课内课外资源的各自优势都得到了发挥,二者有机的结合,实现了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效益。
3、依托课程标准,课外合理选材
《二期课改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材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好听、易唱、易记、易动,可以拓宽内容,让教师有选择余地,并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拓展欣赏世界名曲《波斯市场》一课时,运用了从互联网上收集的音乐文化信息,将抽象的音乐变成有趣的故事,在舞蹈统整的动态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段解说,帮助学生走进经典世界名曲。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如:弯腰摇头的骆驼商;按节奏做乞讨动作的乞丐;在集市上挑选丝巾、买戒指、耳环、高跟鞋的公主;吹魔笛、让眼镜蛇跳舞的魔术师;昂首阔步的酋长等)、作音乐剧演出„„形象生动的信息媒体资源,使整个听赏过程呈现具体化、动态化、生活化的势态,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在“探究、交流、体验、尝试、再探究、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接受新知。课中尝试改变课堂学习方法,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容开放。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实现向探究性、扩展性发展的飞跃。
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使音乐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值,同时也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者可谓互补共效,相得益彰。
二、课堂教学相关的音响、影像资料的开发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音响、影像资料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欣赏教学《阿细跳月》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乐曲中,了解民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民乐队演奏的场景录制下来,让学生观看,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了民乐合奏这一知识点;笔者通过从网上搜集到了彝族少年跳月的热闹的视频画面,在课中让学生欣赏,在直观、形象的影像画面中感受“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为后面的创编合作埋下伏笔。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乡情》之《新疆是个好地方》第二教时拓展欣赏课《新疆之旅》时,我通过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反映新疆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舞蹈、物产、景色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画面得以感受、体验、了解新疆,这样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深深的祝福》学唱歌曲《祝福祖国》之后,我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搜集一些歌颂民族团结、欣欣向荣,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歌曲,发动学生、家长这一资源,去开发可以利用的音响、音像资源,通过在课中让学生进行交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师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教师资源的挖掘利用可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新课程下教师在课程资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其自身就是课程实施中的宝贵资源。教师的经验、智慧、能力、机智,甚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1、展现教师个体才能
在研究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和综合素养、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及其音乐文化底蕴,都是参与开发本课程和实施教学的可贵资源。
例在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低年级欣赏课《快速波尔卡》中,为达成“让学生感受热情、欢快的情绪,创编各种节奏声势表现火车开动的音响,并能学会简单的波尔卡基本舞蹈动作,为音乐作即兴情景舞蹈表演”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这位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精练的课堂教学语言,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音乐之中。
又如,在教授四年级第二学期欣赏曲由古筝独奏的山西“开花调”《灯碗开花》一课时,笔者通过古筝示范弹奏,为学生演示了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粗狂的山歌风格,既帮助学生了解了古筝那行云流水的音乐表现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欣赏管弦乐合奏《牧场上的家》时,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己所认识的西洋管弦乐器,初步了解管弦乐合奏的基本知识,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体会它做表现的牧场美好的景色以及对家、对美好童年的思念之情”,教师则与班中的器乐小能手进行了合作表演,在电子琴和声衬托伴奏下,教师的单簧管演奏与学生的小提琴演奏,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优美舒展的《牧场上的家》的旋律,令学生们记忆深刻,永远难忘。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一组以不同人声演唱的声乐作品。为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人声演唱的音色特点,笔者通过让学生聆听教师范唱,采用同一首歌曲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让学生体会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与记忆。
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动情地范唱、激情地舞蹈、精湛的乐器弹奏、机智的教学艺术,都为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推动了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中来。
(2)加强教师群体合作
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 6 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教师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但是,仅靠教师一人孤军作战,他的能力与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由此,我想到教师群体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合作、交流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笔者发现,由多位教师合作开发、设计并共同参与实践,能更好的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因为群体中的个体所具有的优势往往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如何对所教音乐知识与素材进行整合、运用?如何对教学流程与方案进行设计?课堂教学的调度、引导怎样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意和组织怎么实施?另外,课程理念的提升、归纳,总体方案的设计、建构和方案实践中的参与、指导以及协助课后反思的经验、理论总结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集体资源的投入和智慧的展现,它对课程的顺利实施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另外,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媒体制作时,信息技术老师的鼎力支持;场景布置、美化工作,少不了美术教师的出谋划策;单元主题诗立意的提升、欣赏作品时文字资料的准备、谋划,需要语文教师的指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课程计划”的执行者与“教学内容”完成者,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具有“生命的经典著作”的课程价值。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作为被动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想方设法地发掘自己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搞活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无数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善于把“原生态”的、散见的音乐课程资源化为音乐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善于把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善于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善于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音乐教育的新生长点。
四、学生资源的调动和组织
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都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则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资源的开发在新课程下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他们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都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对于学生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
1、激励主体参与
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面前,学生将从被动地学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重在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等问题。
在教学三年级欣赏课《阿细跳月》时,笔者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为目标,突出“课内教学+课外信息”意识,从重知识技能向重创新实践转变,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了解彝族人文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音乐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课堂上,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与收获。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单元“爱劳动”《森林中的铁匠》一课中,学生能唱会跳的与“爱劳动”有关的歌乐曲,是他们继续学习相关音乐及其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爱劳动”这一主题,依据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内在资源,请学生即兴创作音乐小品《快乐的炊事员》,体验劳动的快乐。学生们运用以往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音乐学习方式方法等,大胆设计、积极参与。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节奏、道具模拟厨房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如:用手切板凳的“切菜”声、搓揉塑料袋模拟“下油锅”声、筷子与碗发出的“打蛋”声、吸管吹水杯里的水发出的“粥开了”的声音。)富有童趣的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很好地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从这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场所,应该是生活。
2、注重动态生成
学生在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是其主体资源成为可用的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在音乐欣赏、创作、表演、交流和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产生的思维、行为碰撞会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教育资源。如:在《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自拍的舞蹈教学录像,学会了蒙古舞基本动作,在创编“小牧民生活”的舞蹈表演中,自己组合动作,编排情景,设计服装道具等,都是新资源被不断生成的表现,而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引导和组织,就会产生不可预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即兴、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也称作“动态资源”,它是师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在对具体教学情境做出即时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得以彰显。
五、信息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媒体资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实践中,信息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多,而根据自己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导自演自拍自制的录像媒体、借助学习小帮手“复读机”、复制音像资料、自己录制音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夜色美》这一单元时,由于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同一时空内出现了“3个老师”教学生,(另两位老师为教师事先录制的声像资料,将复读机、录像机作为学习媒介),原先近20分钟的教学,因为出现了三位“教师”,(即:一位教师,另两位分别为复读机、录像机),现在在6~7分钟内就完成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并归还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学生最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信息媒体资源,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它既是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音乐欣赏课中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很好的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把教学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吸收了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音乐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出发,更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变“狭隘、封闭式”为“开阔、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师大出版。2.《音乐教育展望》,钟启泉、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吴斌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张汉昌、赵菡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5.《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探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唐诚 637131
【内容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是获得丰富教学资源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从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得渠道、整合利用,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怎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教材是多种科技文化、人文知识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信息,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如果这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它的价值会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更加显现。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以教材为平台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本,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资源,要达到教材的目标必须注意教材与生活、社会的结合、沟通,让学生对教材这个点的学习能达到涵盖一个学习的面,从而达到盘活教材的目的。
1、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同一册的教材,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相通的“点”,我们就要善于整合各门学科的力量,把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起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比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话题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论喜欢的音乐”,“订购食物”,等。教学时,我恰当地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上著名的国家以及它们独特的风景名胜和标志性建筑物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美丽的景色。我带着学生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夏威夷群岛,让他们在那里度假。让他们讨论那里的风景、天气、食物、人文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带着学生去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和学生共同讨论喜欢的音乐,歌星等。这样的课,不纯粹是英语课,还是音乐、美术欣赏课,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洗涤,使课堂活起来。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课本中有很多精美的主题。由某一个主题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生成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就要立足原教材的点,努力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主题是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世界的录象,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各种动物所吸引。接下来让学生学习各种动物,通过声音猜动物,讨论所喜欢的动物等。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讲出各种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生活习性,进一步了解和深化知识。这时我又播出一段动物被猎杀的录象,学生顿时被震惊了,我向他们讲明,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动物正在濒临灭绝,请同学们课后去调查一下你所喜欢的动物的生存情况,然后写一篇报导,并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信息,学会合作,研究问题。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促进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中开发源泉
1、抓住每个学生的兴趣点。
过去,我们把课程(其实那时我们所理解的还只是教材而已)看作了“整个世界”,所以,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完成教材任务,是很多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唯一目的。但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的疏通,引流。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谈论工作。课本上介绍的工作种类并不多,当问到孩子们将来长大后想做什么?没想到孩子们的回答竟然是五花八门,有的想当经理,有的想当工程师,有的想当环保卫士,有的想遨游太空,有的喜欢网络┈,事先对职业词汇的准备一下子显得太可怜了,有些职业连我都不懂得说,这时我对学生说,你们课后去查一下你们喜欢的职业,下一节课我们再接着讨论,同时要写清楚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第二天,学生带来了他们不同的职业,又谈了他们对该职业的看法以及选择该职业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树立了美好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
2、活化班级环境资源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班级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但如果班级环境的创设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和学生进行“对话”,那么,再精致、高雅、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怎样让班级环境充分发挥它“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英语角”,培养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和实践的机会;在另一角开辟一个“图书角”,使学生大量阅读英语书籍,开拓和丰富视野。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优秀英语作文,让他们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资料。“词汇擂台”使他们迅速积累词汇,乐学词汇;“个人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的作品,记录了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总之,学生目光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一道融美感与诗意于一炉、集欣赏与学习于一体的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这美丽的课程中成长着。
三、开启社会的百科全书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陶行知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里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开发利用好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本百科全书。
1、汲取社区资源
闽清山青水秀,有着悠久的历史。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人文、自然、经济等社区资源,一方面,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充满时代感,充满现实意义和乐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如在学习《新目标》七年级下册“询问方向和指点方向”后,为让孩子亲历语言的实践的过程,感受交际的功能,我们组织孩子亲自绘制英语地图,写英语路标和英语说明等。他们在社会课堂里学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传统的封闭的课程。
2、挖掘家庭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这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牵手”活动,即“父母牵孩子的手”,“牵手”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进行“英语口语”大赛。孩子们为了在比赛中获取好成绩,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背诵英语,不仅把英语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了更广泛的各种英语资料进行背诵。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了。
四、开辟网络的广阔天地
许多梦寐着想看到、想发现、想了解的东西,通过网络,很容易就获得了。我们坐在教室里,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即时就可以进入“千里眼、顺风耳”的境界,聆听名家的教诲,欣赏经典的画面,感受一种紧密快捷的乐趣。在学习外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点击网站,让学生欣赏了世界各国的典型节日,并通过网络,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彩色的,多维的,互联的。网络资源的丰富是毋庸质疑的,它大大开阔了学习的视野,它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课本中出现了拉普音乐后,我引导学生到网络上去搜集相关知识,当一种种音乐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明白了,原来网络上有这么丰富的知识,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而网络资源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的同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现代人所需要的检索和搜集信息、整理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五、开发教师资源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迎向开阔的英语天空!
总之,英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我们广大教师用心学习,用心去看,用心去想,定会使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并为我们所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课程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资料: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3 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第四篇: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以下几点进行了摸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二、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三、开发利用生活、,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只用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课堂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程资源
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深感体育课程资源的缺乏。课堂教学不是照书请客,就是放任自流,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逐渐减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觉得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以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课标》提供了可能。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之一。体育教师不仅决定了体育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更是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通过对体育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在体育课程资源中,无论是其他人力资源的优化、体育实施资源的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改造和创编,还是课外校外资源、民间民族项目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需要体育教师更高的素质。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那些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体育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资源拓展的几点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
1、适用小学生特点,能体现课标理念的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就延用。
2、对基本的跑、跳、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儿童特点。如足球扩大球门,篮球降低篮板高度,跳远按实丈量成绩等。
3、将正规化的动作进行变形,将简单的游戏变复杂,变得更有趣。如:变队形、速度、距离、高度、远度、个数、信号、动作、场地、器材、个人与集体、胜负标准等。
同时,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春季开展春游、远足等;夏季开展游泳;秋季开展郊游越野跑等;冬季开展堆雪人、打雪仗等。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的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但教师在组织与实施这类体育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操作方案,更应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实践活动;对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比赛的信息和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给学生,重要赛事传播及时观看或录像、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览室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获取体育与健康的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对条件相对差的学校,通过橱窗张贴报纸获取有关信息,也可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画等,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整理、筛选、利用信息,为自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或借鉴资料。
2、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没有联想,就没有发现和创造。鲁班发明锯子是从树叶的形状联想到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地联想到的;而体育科学是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就不一样,它是以求异思维为主的,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一是要联想到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转换一下视角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多功能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的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方法。如:跳绳可以做踩龙尾、斗智拉绳、绳投掷、二人三足跑,、跳移动绳等。小皮球可以做球操、踢足球、打保龄球、打篮球、头上胯下传球接力、叫号接力等。栏架可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障碍。垒球可以做掷远、投准、打保龄球。橡皮筋可以做跳高横杆、捕鱼网、带人跑、两人拔河。跳高架可以做上步摸高、障碍跑、球门等等。只要教师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联想。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式;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检,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3、开发利用生活、民间传统体育内容;
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滚铁环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利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课桌凳、自行车废旧轮胎、旧报纸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来创编的内容。如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掷物用,装上五颜六色的水可以做标志物用,旧报纸可以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流行和时尚的街舞、芭啦芭啦舞、独轮车、滑板、跳舞毯、攀岩、短式网球、定向运动、三门球、健美操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当然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学习生活体验,这些体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教室里的课桌,学生背的书包,铺地板的泡沫板,还有生活中的报纸、可乐瓶„„很多生活和学习用品用具,都能成为教学的奇器材。在杂志上看见某校某老师曾利用报纸上了一堂精彩的体育课,我们同样能用书包、泡沫板等进行课堂教学。看:我们的小战士身背“背包:(书包)出发了(走跑交替练习)我们跋山涉水(跳书包、跨书包游戏)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家举“包”欢庆(负重练习)在暮色中安营扎寨(调整、放松);泡沫板围绕教学“趣”字教学;有趣的立体拼图(拼房子、正方体等,作障碍物或投击的目标)。学生在趣中找到了乐,又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大家动手又动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团结协作的新课程理念。如我们组老师上了一堂名为《美化校园》创新课就是通过学生在创建绿色学校的环保活动中得到启发设计的融合环保意识的轻物投掷课。这堂课围绕报纸这种简便易操作的器材开发出轻物投掷(纸飞机)和胸前放纸等游戏活动,巧妙地将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后普遍反映比较喜欢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投掷技术,感觉不像以前学起来这么枯燥。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项目特点,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利用一些废旧物、生活用品、生活实施等制作简易器材,既可以解决体育器材匮乏的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用废旧的足球、篮球、棉纱和沙子制作实心球,用饮料罐、茶叶罐制成简易高跷,进行踩高跷比才、走独木桥、穿过小树林、跳过障碍,用废旧的报纸自制成纸球、折成飞机、甩炮、利用废汽车内胎制作短绳、胶带、农村木材丰富,用杂木做体操棒与武术棍等,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民族体育运动的魅力。
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应始终抓牢“健康第一”这一宗旨不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体育课程资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能力,关注学生兴趣,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并认真倾听学生对教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意见,从中采纳科学的、合理的意见,进一步的整理,作为以后体育课程开发的参考资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只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五篇: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摘 要: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个主旨,就小学体育课
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诸方面的开发利用 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大凡重大的教学改革,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着课程改革的热潮,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积极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包括小学在内的各年级体育教育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1]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三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3]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经过若干年师范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的我,在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上,说是训练有素恐怕不算过分,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完全做得到得心应手: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运动队总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技压群雄,独树一帜;进入21世纪后,我又带领体育组内年轻的同仁们协力拼搏,连续6年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勇夺桂冠,便是有力的佐证。无庸讳言,任何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总有强弱之别,于是,如何发挥教师本人的专业特长,以此展示学生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特色,自然成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的专业优势在田径项目上,除连续多年在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比赛中夺冠外,先后将多名学生送入宁波市或浙江省少体校,还将两名学生送入浙江省体工大队。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参与、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体育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体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资源。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既可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又可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余姚地处杭州湾畔,生活在余姚北部的百姓,向来就是敢在潮头立的“弄潮儿”,可是,他们长年面对大海的潮起潮落,却又显得既无助又无奈,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总是那么渺小,不得已,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一种叫做“犴”(àn,据《词海》“狴犴”条目注释:犴为“龙生九子不像龙”)的动物身上,试图借它战胜变幻莫测、时刻兴风作浪的海浪,于是,就有了酣畅淋漓的“犴舞”(从现存余姚民俗犴舞来看,越地犴具有“狗头、长身、无鳞、短尾”的特征)。而“踏高跷”等民间活动,则起源于沿海,余姚沿海居民参加戚继光率众抗击倭寇的军事行动,是登高瞭望敌情和向倭寇武装示威的体育艺术化动作。我们在带领学生外出观看这类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多次邀请表演传人来学校做技术指导,既开发了体育课程资源,汲取民间体育艺术的滋养,又接受历史传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由此可知,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 过程中的两个客体,课内资源为主,课外资源为辅,课内资源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共性,课外资源主要反映体育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师生个性特点,恰如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常见的乡土补充教材那样,向学生打开另一片知识天地的窗户,让学生更自由活泼地丰盈自己的知识。参考文献: [1][4] 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7, [2] 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0~83· [3]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