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5: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

在新课改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善教必导、力在求新。使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发现创新的自主学习的场所。

一、抓住积点,整合资源

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可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创设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写景类的,可将本册《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五花山》等课文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二、选好基点,拓展资源

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老师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和《孔明智退司马懿》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找准盲点,丰富资源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学文本中存在许多盲点,如写作背景材料等。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当资料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就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四、解读文本,生成资源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资源生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立足学生,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去帮助学生理解与解读课文。

1.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为:所选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明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形象,又要善于挖掘“含”笔的情感。

例如,《凡卡》一课写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地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天真的凡卡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爷爷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帮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9岁的凡卡来说,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这是“含”的情感点。如果教学中能在这里启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心动情发,就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当然,我们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她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象来表现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时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他们就会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穿透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小女孩哭了,她仿佛也看见了月亮。”只要教学中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2.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解读文本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以下是《荷叶圆圆》的教学片段: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片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有助于引导孩子在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情境: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

教师要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效地识别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内容较为丰富多元化的文章,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理解,否则将会使阅读教学走向僵化的道路。此外,教师还应以学生的眼光和情感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总结出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年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出版社,2003.

第二篇: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框架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第四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赵卫英

内容提要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而且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理念支配下,笔者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多元开发的研究”课题,旨在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校内外多渠道地开发利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学本土化、生活化,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既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又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正文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因地、因时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学内容去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也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什么外来的动力都不会起作用。因此,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功能和创新音乐欣赏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必将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增强他们感受 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中,努力挖掘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资源实际上就是文本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教材、音像及相关文字资料。新课程下的“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应该是可以在教学中由师生双向活动生发出来并可以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

1、领会课改理念,挖深挖透教材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音乐新教材,充分考虑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特点,最大限度地突现音乐教育的人文性、知识性、时代性及地域的广泛性,它拓宽了音乐学习的途径,拓展了音乐学习的时空。

小学音乐新教材中,除了“听、唱”两个板块之外,“单元主题诗”是对课内音乐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它凸显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及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而“活动与创造”则是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这样的教材,让我们感到:课本再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人间万象、大干世界、人生感悟可以尽收音乐课程的视野。而对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必须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活用教材资源,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

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夜色美》中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与夜色有关的,在教学《阿细跳月》一课时,笔者将教室设计成美丽的夜景,用单元主题诗将这四首乐曲进行巧妙链接。在抒情优美的钢琴曲《夜》的伴奏下,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结队走进教室,他们有的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凝望夜空”;有的扮演调皮可爱的小星星,在嬉戏玩耍;学生们随着音乐,营造着浪漫、温馨的夜景图。随后,学生伴着教师一曲古筝弹奏《彩云追月》,声情并茂的朗诵本单元的主题诗。夜晚的宁静与安逸,在乐声、朗诵声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样的意境 2 中,情感得到了体验。随后,教师再请学生欣赏情绪热烈欢快的彝族《阿细跳月》,同样是描绘夜景,但情绪却是完全不同了。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设计,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

只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深挖透教材,具有开挖课程资源的头脑,我们就不难发现,教材就是一座课程资源富矿。如第十册第三单元的音乐小品《叫卖小调》,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从父母、长辈等人及图书馆资料中,搜集民间儿童游戏在班中表演”,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布谷声声》等,既是课堂中音乐欣赏学习的巩固和提高,更是音乐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其根本指向都是为了推助师生开发利用音乐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内外音乐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

2、转变教材观念,活用学习素材

新的学科纲领指出:音乐教材内容既要与音乐文化发展的时代同步,又要与我国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同时,纲领也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突破要点——小学音乐教育是“加强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的审美基础教育。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应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教材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探究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多元性和多层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培养。

《花儿与少年》是王洛宾先生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改编的,笔者将其作为自选教材在课内进行教学。这首变拍子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气息,深受学生喜爱。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作品时,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聆听、理解作品,并拓展欣赏多首青海民歌,进一步感受青海地区民歌风格。激发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特点的兴趣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我国不同地区民歌,在课内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现。他们有的拉起手风琴、打起手鼓跳起了热情欢快的新疆舞,有的运用对歌的演唱形式表演河北民歌《小放牛》,更有的在佤族民歌《阿瓦人民唱新歌》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竹竿舞„„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了激发,思维空间得以了拓展。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寻找合作伙伴。他们爱 3 好相同,特长相似、信息来源相近、讨论目的明确。根据音乐的内容和情趣,通过个体思考、集体讨论,不断挑战,凝聚集体智慧,重组素材、再现音乐。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点拨、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创作质量不断提升。效果更佳、自信更足、参与更广、情绪更高。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甚至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对接与融合。课内课外资源的各自优势都得到了发挥,二者有机的结合,实现了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效益。

3、依托课程标准,课外合理选材

《二期课改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材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好听、易唱、易记、易动,可以拓宽内容,让教师有选择余地,并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拓展欣赏世界名曲《波斯市场》一课时,运用了从互联网上收集的音乐文化信息,将抽象的音乐变成有趣的故事,在舞蹈统整的动态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段解说,帮助学生走进经典世界名曲。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如:弯腰摇头的骆驼商;按节奏做乞讨动作的乞丐;在集市上挑选丝巾、买戒指、耳环、高跟鞋的公主;吹魔笛、让眼镜蛇跳舞的魔术师;昂首阔步的酋长等)、作音乐剧演出„„形象生动的信息媒体资源,使整个听赏过程呈现具体化、动态化、生活化的势态,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在“探究、交流、体验、尝试、再探究、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接受新知。课中尝试改变课堂学习方法,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容开放。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实现向探究性、扩展性发展的飞跃。

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使音乐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值,同时也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者可谓互补共效,相得益彰。

二、课堂教学相关的音响、影像资料的开发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音响、影像资料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欣赏教学《阿细跳月》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乐曲中,了解民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民乐队演奏的场景录制下来,让学生观看,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了民乐合奏这一知识点;笔者通过从网上搜集到了彝族少年跳月的热闹的视频画面,在课中让学生欣赏,在直观、形象的影像画面中感受“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为后面的创编合作埋下伏笔。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乡情》之《新疆是个好地方》第二教时拓展欣赏课《新疆之旅》时,我通过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反映新疆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舞蹈、物产、景色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画面得以感受、体验、了解新疆,这样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深深的祝福》学唱歌曲《祝福祖国》之后,我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搜集一些歌颂民族团结、欣欣向荣,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歌曲,发动学生、家长这一资源,去开发可以利用的音响、音像资源,通过在课中让学生进行交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师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教师资源的挖掘利用可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新课程下教师在课程资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其自身就是课程实施中的宝贵资源。教师的经验、智慧、能力、机智,甚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1、展现教师个体才能

在研究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和综合素养、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及其音乐文化底蕴,都是参与开发本课程和实施教学的可贵资源。

例在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低年级欣赏课《快速波尔卡》中,为达成“让学生感受热情、欢快的情绪,创编各种节奏声势表现火车开动的音响,并能学会简单的波尔卡基本舞蹈动作,为音乐作即兴情景舞蹈表演”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这位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精练的课堂教学语言,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音乐之中。

又如,在教授四年级第二学期欣赏曲由古筝独奏的山西“开花调”《灯碗开花》一课时,笔者通过古筝示范弹奏,为学生演示了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粗狂的山歌风格,既帮助学生了解了古筝那行云流水的音乐表现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欣赏管弦乐合奏《牧场上的家》时,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己所认识的西洋管弦乐器,初步了解管弦乐合奏的基本知识,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体会它做表现的牧场美好的景色以及对家、对美好童年的思念之情”,教师则与班中的器乐小能手进行了合作表演,在电子琴和声衬托伴奏下,教师的单簧管演奏与学生的小提琴演奏,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优美舒展的《牧场上的家》的旋律,令学生们记忆深刻,永远难忘。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一组以不同人声演唱的声乐作品。为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人声演唱的音色特点,笔者通过让学生聆听教师范唱,采用同一首歌曲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让学生体会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与记忆。

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动情地范唱、激情地舞蹈、精湛的乐器弹奏、机智的教学艺术,都为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推动了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中来。

(2)加强教师群体合作

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 6 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教师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但是,仅靠教师一人孤军作战,他的能力与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由此,我想到教师群体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合作、交流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笔者发现,由多位教师合作开发、设计并共同参与实践,能更好的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因为群体中的个体所具有的优势往往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如何对所教音乐知识与素材进行整合、运用?如何对教学流程与方案进行设计?课堂教学的调度、引导怎样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意和组织怎么实施?另外,课程理念的提升、归纳,总体方案的设计、建构和方案实践中的参与、指导以及协助课后反思的经验、理论总结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集体资源的投入和智慧的展现,它对课程的顺利实施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另外,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媒体制作时,信息技术老师的鼎力支持;场景布置、美化工作,少不了美术教师的出谋划策;单元主题诗立意的提升、欣赏作品时文字资料的准备、谋划,需要语文教师的指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课程计划”的执行者与“教学内容”完成者,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具有“生命的经典著作”的课程价值。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作为被动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想方设法地发掘自己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搞活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无数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善于把“原生态”的、散见的音乐课程资源化为音乐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善于把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善于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善于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音乐教育的新生长点。

四、学生资源的调动和组织

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都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则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资源的开发在新课程下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他们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都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对于学生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

1、激励主体参与

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面前,学生将从被动地学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重在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等问题。

在教学三年级欣赏课《阿细跳月》时,笔者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为目标,突出“课内教学+课外信息”意识,从重知识技能向重创新实践转变,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了解彝族人文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音乐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课堂上,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与收获。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单元“爱劳动”《森林中的铁匠》一课中,学生能唱会跳的与“爱劳动”有关的歌乐曲,是他们继续学习相关音乐及其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爱劳动”这一主题,依据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内在资源,请学生即兴创作音乐小品《快乐的炊事员》,体验劳动的快乐。学生们运用以往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音乐学习方式方法等,大胆设计、积极参与。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节奏、道具模拟厨房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如:用手切板凳的“切菜”声、搓揉塑料袋模拟“下油锅”声、筷子与碗发出的“打蛋”声、吸管吹水杯里的水发出的“粥开了”的声音。)富有童趣的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很好地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从这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场所,应该是生活。

2、注重动态生成

学生在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是其主体资源成为可用的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在音乐欣赏、创作、表演、交流和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产生的思维、行为碰撞会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教育资源。如:在《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自拍的舞蹈教学录像,学会了蒙古舞基本动作,在创编“小牧民生活”的舞蹈表演中,自己组合动作,编排情景,设计服装道具等,都是新资源被不断生成的表现,而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引导和组织,就会产生不可预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即兴、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也称作“动态资源”,它是师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在对具体教学情境做出即时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得以彰显。

五、信息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媒体资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实践中,信息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多,而根据自己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导自演自拍自制的录像媒体、借助学习小帮手“复读机”、复制音像资料、自己录制音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夜色美》这一单元时,由于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同一时空内出现了“3个老师”教学生,(另两位老师为教师事先录制的声像资料,将复读机、录像机作为学习媒介),原先近20分钟的教学,因为出现了三位“教师”,(即:一位教师,另两位分别为复读机、录像机),现在在6~7分钟内就完成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并归还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学生最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信息媒体资源,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它既是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音乐欣赏课中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很好的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把教学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吸收了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音乐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出发,更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变“狭隘、封闭式”为“开阔、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师大出版。2.《音乐教育展望》,钟启泉、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吴斌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张汉昌、赵菡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5.《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课外天地的窗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将能有效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师用书”、“教科书”。适度地将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极大地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首先,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课外天地的窗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我们身边课程资源很多。天地万物,皆可为师。为师者皆可为课程资源。它是教材中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值得探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一个活动,那就是建立班级流动日记。每天都会有一名学生成为这个日记本的主人,这个小主人要做的事情有:

1、在日记本上记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用自己最佳的作文水平进行表达,力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写出自己的自我评价;

2、赏读前一篇日记,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合理的建议;

3、请自己的家长为前一篇日记写评语。教师也会对每一篇日记进行点评,这样,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写作的训练中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也为学生们记下了最美好的少年生活。即使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会在这样的流动日记上有最优的表现,激发了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技巧。

作文教学中我还喜欢自己写一写下水作文。这样不但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而且能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习作教学资源;我还会把我珍藏的原来教过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读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如何观察、体验生活;我也喜欢把网络上的优秀作品带进我的作文教学课堂……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是我的语文教学的又一收获。2008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我国四川汶川。在这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活动中,救灾英雄的事迹,生命奇迹创造者的故事,总理的亲切话语、网上感人至深的文章,不仅仅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动,也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这一个星期的语文作业,我布置学生完成了以下作业:

1、收集一个抗震救灾中最令你感动的故事;

2、背诵一首写给灾区人民的诗歌;

3、以“灾区的——,我想对你说”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4、不限体裁写一篇作品,写出你对这场地震灾难的真实感受。

5、你打算采取什么形式表达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祝福。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讲感人故事”、“诗歌背诵会”“习作交流展示会”等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作业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中,我很珍惜我的同事带给我的启发。如有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很有心得,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效果很好,我就请她为我们班的学生上习作课;每逢有老师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我总是争取机会,让他们在我班上试教;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还会向我的同事们要他们的优秀作业,留着给我的学生欣赏,模仿;我还常常光临同事们的博客和空间,搜寻可供我教学利用的的点点滴滴。一位老师的一篇文章《写给我的儿子》写得很感人,我不仅把它推荐到了校报上发表,还深情的读给学生听;我常把同事在校本研修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及时储备,以待日后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

抓好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学会感悟,享受文字的魅力。一是建立班级图书交流平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交流阅读措施,让学生的图书资源实现共享;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二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初中阶段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导读中的作品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了《毕淑敏散文集》这本书和《读者》这本杂志。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有较详实的读书批注。采用课前一分钟的形式让学生轮流背诵书中的优美句段,老师进行评分并计入学期语文成绩。另外我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购买,并组织学生定期交换阅读;三是定期组织优秀日记展示朗诵会。四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参加文艺体育竞赛、参观旅游、各种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充当课程的执行者角色,是很难真正地实施好课程教学的;教师只有在实施课程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是课程建设者、开发者,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才能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一、有效的利用小学体育设施1.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设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利用体育设施值得深入思考,体育设施的作用在教学中不可或......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于小学英语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作者:刘丽 长春市一零八学校小学部 【摘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英......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1、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素材 3、 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一览表 4、 校外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实践活动剪影 5、 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 6......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玉山镇黄峪完小 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012.2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定稿)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 陈立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更新时间:2011-10-10热★★★【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1、校本课程资......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 更新时间:2011-10-10 热 ★★★ 【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1、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