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0: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

第一篇: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

于永正 《给予树》

序曲:课前谈话

师:现在于永正闪亮登场。(台下一片哗笑)三年级的同学,小朋友久等了。(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小小的于永正,怎么称呼我呀? 生:于老师。

师:真有礼貌。你们是三年级几班的? 生:(1)班。

师:都是1班的,有没有混进来的?(众笑)于老师从老远的江苏过来。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谁说一句欢迎的话,代表大家说一句欢迎我的话?(无人发言)既然欢迎了就说一句欢迎的话,不举手我就着急了。(稍等片刻后)就一个举手的,两个,三个,太少了。如果不欢迎,于老师就要走了,Bye-bye。欢迎不欢迎?欢迎就说一句欢迎的话。(指名其中一个举手的学生说,学生也是支支吾吾的,难于言表)

[教师面对无人发言的课堂,耐心地等待,积极启发,还不忘记调节气氛,缓和学生心里的紧张,可见定力非同一般。] 生:于老师,欢迎您。师:欢迎我什么呀? 生:为我们上课。师:这句话连起来说。

生:于老师,欢迎您为我们上课。(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师:嗳,这句话好多了。要大胆,不要怕,不会就向别人学习。生:欢迎您,于老师,您为我们上课。

师:她就这么倒一下,换了顺序,这就是创造哦!谁在欢迎前加一个词,怎么欢迎?加一个什么词,于老师听了更高兴,更激动? 生:热烈欢迎于老师为我们上课。

师:听见没有,热烈欢迎,欢迎的程度表达出来了。高兴不高兴?掌声送给他。(一片掌声)师:于老师从老远的江苏来的,这句话再加个什么词,于老师听了最高兴? 生:热烈欢迎于老师从江苏远道而来为我们上课。(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老师与学生握手。)师:于老师的手是不是有力,有力表示什么? 生:友好。

师:表示感谢,对你的夸奖,对你的肯定。我看谁最有精神,坐得最端正。

一、检查预习情况。

师:告诉老师今天学哪篇课文? 生:给予树。

师:不要那么大声,像说话那么自然。再说。生:给予树。(一连读了几遍。)

师:右手抬起来,跟老师写课题—给予树。(生举起右手书空)齐读。

师:(待学生读后)自然点,轻点。并带读两遍。看谁注意听,坐得最好。这篇课文预习了吧?那于老师检查一遍。看黑板,看于老师检查哪些词语(师板书,生看。)生:(齐读)并不宽裕。

师:这个词在那句话里?谁能记得? 生:可是家里并不宽裕。

师:真棒,一字不差,可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并不宽裕”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家并不有钱。

师:并不有钱,生活不富裕。这是你的理解,理解得不错,但是书上怎么写的?谁能记得? 生: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100美元,可是要五个孩子分享。师:攒了多少?

生:一百美元。(师板书)

师:每人得到多少?

生:每人只能得到二十美元。(师随手板书二十美元)

师:你预习得非常棒,请坐。小朋友请看黑板,好多词语不要查字典,查词典,只要认真读书,就能理解了。书上说她家里并不宽裕生活一般,不太富裕,但是怎么不富裕了呢?这位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分给五个孩子,每人只得到二十美元,这就叫我家里并不宽裕。[如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于老师的教学中便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

真理所在了。单独一个“并不宽裕”,教师引领学生以文解词,不言而喻,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学习乃至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再检查一个,看黑板,看谁看得清楚。板书“如愿以偿”,(让学生读,纠正“如”字的读音,)指名多个学生读,这个词在书中哪个地方,有谁能记住?

[教师工整美观的粉笔字,写字时的认真态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哪!] 生: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告诉老师“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 生:愿意。

师:看到一个“愿”就说愿意,为什么不说愿望呢? 生:愿望已经“尝”(偿)试了。

师:“尝试”了是这个“偿”吗?愿望怎么样了? 生:愿望实现了。

师:愿望实现了,她的要求达到了,她的愿望实现了,叫“如愿以偿”。再仔细考虑一下,小女孩有一个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生:有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卡片里,她想得到布娃娃。师:往下说,很好,她的愿望怎么实现的?谁帮助她的? 生: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她得到了布娃娃,她的愿望实现了。

师:嗯,终于说完了,对你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你看,他坚持到底,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把话说完了。谁站起来再说一说,不要老师的帮助。课文中,谁有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么实现的?

生:有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她想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布娃娃,金吉娅,她的妈妈给她了二十美元,本来是想让她买一些礼物的。可是她看到卡片,她就给小女孩买了一个布娃娃,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

师:就这样说的,谁能再说一遍,用三句话说,谁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在谁的帮助下实现的?

生:有一个小女孩,把她的愿望写到卡片上,她的愿望是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看到了那张卡片,就买了一个洋娃娃放在卡片旁边,一起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一个小女孩的愿望就实现了。

师:嗯,真好。听清楚没有,刚才于老师说了好多词语,它的意思就在课文里边,“如愿以偿”的意思在这篇课文里,就是说:一个小女孩想要得到她的布娃娃,金吉娅用二十美元给她买了布娃娃,她的愿望实现了,就叫“如愿以偿”。所以,小朋友要好好读书,当你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说出来以后,就说明你书读懂了,就说明这个词语你理解了。

二、读好课文。

师:预习的不错,下面,于老师想知道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

师:有多读的吧?没有,那么听话。谁站起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同学听?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当学生读完第一段时,着重指导读问句: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个学生连读了三遍。)

师:谁接着往下读?(一名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师:读得比较流畅。谁接着往下读?(生接着读)

师:(在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我听了替你着急,上气不接下气,好像有人追赶你似的,读得很正确,语气要自然些。(读第四段时,及时纠错,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好“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这一句,并带读,直到学生读对读好为止。)

[在学生轮读课文时,教师及时评价,适时指导,对于学生不易读对的地方采用带读,让学生练读等多种方式,直到学生能够读对为止。这一环节,虽然花时较长,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于老师的真爱所在,善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机会。] 师: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完后,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用耳听,眼睛看到书。范读完毕,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听完教师的朗读,似淙淙流水,在心底流淌,那么真切,那么自然,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如何能读得如此扣人心弦呢?] 师:读书要像说话那么自然,眼睛要看准,不要着急。当你听于老师读金吉娅说的话的时候,你听没听出来金吉娅这个小女孩怎么样?

生1:她很善良。生2:她很伤心。生3:她很有爱心。

师:是的,当你把课文读好的时候,一切都在朗读之中,不用讲了,听老师这么一读,就感觉金吉娅太懂事了,太有爱心了,太仁爱了,太同情人了。你看,一看到这张卡片,她要求不高,只要得到一个布娃娃,但是买不起,金吉娅就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布娃娃。但是她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没买些像样的礼物,只买了棒棒糖,害怕不害怕?怎么对妈妈说呢?小朋友,好好体会她的心情,请你们像于老师那样好好地读读一遍课文,先想想于老师怎么读的,你就怎么练,好吗?个人练个人的。

(学生练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侧耳倾听,课堂上书声琅琅。)(一段时间后,师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读得比较好。带读最后一自然段,读第一句话后强调:听于老师的语气,看于老师的表情,要学好。

三、小练笔。

师: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她心里一定很感激金吉娅,感谢她。书上有道题:请你替小女孩对金吉娅写一句感谢的话。看清要求了吗?她一定会感激的,多好的小女孩呀,在圣诞节给她送布娃娃,她如愿以偿了,多高兴呀,多激动呀!因此我请小朋友看这,(指着大屏幕)请你替小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封信。开头和署名我已经写好了,你们抄抄就是了。你们写当中感谢的话。看这,这个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第一句话该写什么? 生:谢谢你,金吉娅,要不是你,我就得不到穿着裙子的布娃娃了。

师:你说得真好,前头再加一句话,第一句话要告诉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对我……你是不是高兴,你是不是感动,你送我的礼物收到了。第一句话告诉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收到了,再说她的话,在这封信里注意这四句一定要记住。

1、并不宽裕。

2、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8岁。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数字交代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告诉我们金吉娅才8岁?当你在写信的时候,把这些词用上去,就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具体了。(手指着如愿以偿)这个词,如果能用上,最好,用不上就不要用。谁要用上了,用得恰当,我给他加分,表扬他。有点难度,可用可不用,但是“并不宽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8岁”必须用上,怎么用上去呢?动动脑筋。金吉娅,你送给我的礼物我收到了,我非常高兴。下面靠你们了,看谁把这些词语用上去。只要动脑筋,都会用的。想好没有?拿出本子和笔,开头对着照抄,第一行顶格写 “金吉娅:”另起一行写你们的话。写完后,看这(手指着大屏幕)“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师:看谁能把黑板上的词都用上去,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于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小练笔设计成了写信,并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书信的格式,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按要求去写作,可谓是一举两得。](生开始写信,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头正,身直。)

师:(一段时间后)刚才有三个小朋友,我在他的信上打了五角星,(指名上台)看他们谁写得好,谁写得符合老师的要求。生1:(上台念自己的信)金吉娅姐姐:你买的礼物我已经收到了。我知道你家里并不宽裕,而且每人只有二十美元,你本来是要买礼物的,而你却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要不是你,我就得不到这个惹人喜爱的洋娃娃了。所以我要谢谢你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嗯,比较通顺,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字写得比较工整,但是黑板上词语没用完。你听听其他同学怎么写的。

生2:金吉娅:你买的洋娃娃我收到了。要不是你,我不能得到洋娃娃。虽然你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家里有五个孩子,每人只能得到二十美元,你的哥哥姐姐都买了四个礼物,你只买了一些棒棒糖。你只有8岁,却用二十美元给我买了布娃娃,我非常感谢你。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她用的词语比较多,但是“一百美元”没用上。有了吗?有了,于老师刚才没听好。她的信符合要求。

生:金吉娅:谢谢你。你家并不宽裕,你妈妈只有一百美元,可是要分给你们五个孩子,每人二十美元,并要求你们每人买4份礼物。可是你8岁就用你妈妈给你的钱买了一个布娃娃给我,你多么善良,多么有同情心。我长大以后要向你学习。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她写得更好一些,但是“如愿以偿”用上了吗?

生: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我收到了,谢谢你。我知道你家并不宽裕,你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由五个孩子来分享,每个孩子只有二十美元,还要准备四份礼物,而你却用那些钱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别看你只有8岁,却懂得关心别人,你真是爱的天使。如果没有你,我怎么能如愿以偿呢?祝你圣诞节快乐!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顿时,掌声如雷)师:这是一封非常好的信,可是她读得不好,上气不接下气。(师重新朗读了这封信)师:于老师希望小朋友第一要好好练习朗读,第二一定要好好练习写作文。多读书,写好文是于老师对你们的希望,今后要像那个小朋友一样,她写得真的很快,而且也比较通顺,老师的要求她都达到了。当你用上8岁,用上这些词语的时候,你可以体会到金吉娅真的是非常了不起,虽然她只有8岁,虽然她只分得二十美元,但是她却毫不犹豫地把爱心献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你听了她的信以后,你就懂了,真的不容易。如果她家很宽裕,一个人分得一百美元,拿出十来美元买布娃娃,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她只有二十美元。下课。

[在匆匆的十几分钟里,学生能够写出如此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说是老师这位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了作用。](当老师喊下课时,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开。)

第二篇:于永正《给予树》课堂实录

于永正《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于永正 整理与评析:蒋丽红(徽州区杨村中心学校)

师:现在于永正闪亮登场。(台下一片哗笑)三年级的同学,小朋友久等了。(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小小的于永正,怎么称呼我呀? 生:于老师。

师:真有礼貌。你们是三年级几班的? 生:(1)班。

师:都是1班的,有没有混进来的?(众笑)于老师从老远的江苏过来。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谁说一句欢迎的话,代表大家说一句欢迎我的话?(无人发言)既然欢迎了就说一句欢迎的话,不举手我就着急了。(稍等片刻后)就一个举手的,两个,三个,太少了。如果不欢迎,于老师就要走了,Bye-bye。欢迎不欢迎?欢迎就说一句欢迎的话。(指名其中一个举手的学生说,学生也是支支吾吾的,难于言表)

[教师面对无人发言的课堂,耐心地等待,积极启发,还不忘记调节气氛,缓和学生心里的紧张,可见定力非同一般。] 生:于老师,欢迎您。师:欢迎我什么呀? 生:为我们上课。师:这句话连起来说。

生:于老师,欢迎您为我们上课。(台下响起一片掌声)师:嗳,这句话好多了。要大胆,不要怕,不会就向别人学习。生:欢迎您,于老师,您为我们上课。

师:她就这么倒一下,换了顺序,这就是创造哦!谁在欢迎前加一个词,怎么欢迎?加一个什么词,于老师听了更高兴,更激动? 生:热烈欢迎于老师为我们上课。

师:听见没有,热烈欢迎,欢迎的程度表达出来了。高兴不高兴?掌声送给他。(一片掌声)师:于老师从老远的江苏来的,这句话再加个什么词,于老师听了最高兴? 生:热烈欢迎于老师从江苏远道而来为我们上课。(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老师与学生握手。)师:于老师的手是不是有力,有力表示什么? 生:友好。

师:表示感谢,对你的夸奖,对你的肯定。我看谁最有精神,坐得最端正。

一、检查预习情况。

师:告诉老师今天学哪篇课文? 生:给予树。

师:不要那么大声,像说话那么自然。再说。生:给予树。(一连读了几遍。)

师:右手抬起来,跟老师写课题—给予树。(生举起右手书空)齐读。

师:(待学生读后)自然点,轻点。并带读两遍。看谁注意听,坐得最好。这篇课文预习了吧?那于老师检查一遍。看黑板,看于老师检查哪些词语(师板书,生看。)生:(齐读)并不宽裕。

师:这个词在那句话里?谁能记得? 生:可是家里并不宽裕。

师:真棒,一字不差,可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并不宽裕”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家并不有钱。

师:并不有钱,生活不富裕。这是你的理解,理解得不错,但是书上怎么写的?谁能记得? 生: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100美元,可是要五个孩子分享。师:攒了多少? 生:一百美元。(师板书)

师:每人得到多少? 生:每人只能得到二十美元。(师随手板书二十美元)

师:你预习得非常棒,请坐。小朋友请看黑板,好多词语不要查字典,查词典,只要认真读书,就能理解了。书上说她家里并不宽裕生活一般,不太富裕,但是怎么不富裕了呢?这位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分给五个孩子,每人只得到二十美元,这就叫我家里并不宽裕。[如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于老师的教学中便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

真理所在了。单独一个“并不宽裕”,教师引领学生以文解词,不言而喻,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学习乃至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再检查一个,看黑板,看谁看得清楚。板书“如愿以偿”,(让学生读,纠正“如”字的读音,)指名多个学生读,这个词在书中哪个地方,有谁能记住?

[教师工整美观的粉笔字,写字时的认真态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哪!] 生: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告诉老师“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 生:愿意。

师:看到一个“愿”就说愿意,为什么不说愿望呢? 生:愿望已经“尝”(偿)试了。

师:“尝试”了是这个“偿”吗?愿望怎么样了? 生:愿望实现了。

师:愿望实现了,她的要求达到了,她的愿望实现了,叫“如愿以偿”。再仔细考虑一下,小女孩有一个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生:有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卡片里,她想得到布娃娃。师:往下说,很好,她的愿望怎么实现的?谁帮助她的? 生: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她得到了布娃娃,她的愿望实现了。

师:嗯,终于说完了,对你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你看,他坚持到底,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把话说完了。谁站起来再说一说,不要老师的帮助。课文中,谁有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么实现的?

生:有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她想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布娃娃,金吉娅,她的妈妈给她了二十美元,本来是想让她买一些礼物的。可是她看到卡片,她就给小女孩买了一个布娃娃,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

师:就这样说的,谁能再说一遍,用三句话说,谁有什么愿望,这个愿望在谁的帮助下实现的?

生:有一个小女孩,把她的愿望写到卡片上,她的愿望是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看到了那张卡片,就买了一个洋娃娃放在卡片旁边,一起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一个小女孩的愿望就实现了。师:嗯,真好。听清楚没有,刚才于老师说了好多词语,它的意思就在课文里边,“如愿以偿”的意思在这篇课文里,就是说:一个小女孩想要得到她的布娃娃,金吉娅用二十美元给她买了布娃娃,她的愿望实现了,就叫“如愿以偿”。所以,小朋友要好好读书,当你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说出来以后,就说明你书读懂了,就说明这个词语你理解了。

二、读好课文。

师:预习的不错,下面,于老师想知道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师:有多读的吧?没有,那么听话。谁站起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同学听?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当学生读完第一段时,着重指导读问句: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个学生连读了三遍。)

师:谁接着往下读?(一名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师:读得比较流畅。谁接着往下读?(生接着读)

师:(在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我听了替你着急,上气不接下气,好像有人追赶你似的,读得很正确,语气要自然些。(读第四段时,及时纠错,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好“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这一句,并带读,直到学生读对读好为止。)[在学生轮读课文时,教师及时评价,适时指导,对于学生不易读对的地方采用带读,让学生练读等多种方式,直到学生能够读对为止。这一环节,虽然花时较长,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于老师的真爱所在,善待每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机会。] 师: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完后,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用耳听,眼睛看到书。范读完毕,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听完教师的朗读,似淙淙流水,在心底流淌,那么真切,那么自然,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如何能读得如此扣人心弦呢?] 师:读书要像说话那么自然,眼睛要看准,不要着急。当你听于老师读金吉娅说的话的时候,你听没听出来金吉娅这个小女孩怎么样?

生1:她很善良。生2:她很伤心。生3:她很有爱心。

师:是的,当你把课文读好的时候,一切都在朗读之中,不用讲了,听老师这么一读,就感觉金吉娅太懂事了,太有爱心了,太仁爱了,太同情人了。你看,一看到这张卡片,她要求不高,只要得到一个布娃娃,但是买不起,金吉娅就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布娃娃。但是她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没买些像样的礼物,只买了棒棒糖,害怕不害怕?怎么对妈妈说呢?小朋友,好好体会她的心情,请你们像于老师那样好好地读读一遍课文,先想想于老师怎么读的,你就怎么练,好吗?个人练个人的。

(学生练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侧耳倾听,课堂上书声琅琅。)(一段时间后,师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读得比较好。带读最后一自然段,读第一句话后强调:听于老师的语气,看于老师的表情,要学好。

三、小练笔。

师: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她心里一定很感激金吉娅,感谢她。书上有道题:请你替小女孩对金吉娅写一句感谢的话。看清要求了吗?她一定会感激的,多好的小女孩呀,在圣诞节给她送布娃娃,她如愿以偿了,多高兴呀,多激动呀!因此我请小朋友看这,(指着大屏幕)请你替小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封信。开头和署名我已经写好了,你们抄抄就是了。你们写当中感谢的话。看这,这个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第一句话该写什么? 生:谢谢你,金吉娅,要不是你,我就得不到穿着裙子的布娃娃了。师:你说得真好,前头再加一句话,第一句话要告诉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对我……你是不是高兴,你是不是感动,你送我的礼物收到了。第一句话告诉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收到了,再说她的话,在这封信里注意这四句一定要记住。

1、并不宽裕。

2、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8岁。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数字交代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告诉我们金吉娅才8岁?当你在写信的时候,把这些词用上去,就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具体了。(手指着如愿以偿)这个词,如果能用上,最好,用不上就不要用。谁要用上了,用得恰当,我给他加分,表扬他。有点难度,可用可不用,但是“并不宽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8岁”必须用上,怎么用上去呢?动动脑筋。金吉娅,你送给我的礼物我收到了,我非常高兴。下面靠你们了,看谁把这些词语用上去。只要动脑筋,都会用的。想好没有?拿出本子和笔,开头对着照抄,第一行顶格写 “金吉娅:”另起一行写你们的话。写完后,看这(手指着大屏幕)“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师:看谁能把黑板上的词都用上去,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于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小练笔设计成了写信,并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书信的格式,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按要求去写作,可谓是一举两得。](生开始写信,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头正,身直。)

师:(一段时间后)刚才有三个小朋友,我在他的信上打了五角星,(指名上台)看他们谁写得好,谁写得符合老师的要求。

生1:(上台念自己的信)金吉娅姐姐:你买的礼物我已经收到了。我知道你家里并不宽裕,而且每人只有二十美元,你本来是要买礼物的,而你却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要不是你,我就得不到这个惹人喜爱的洋娃娃了。所以我要谢谢你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嗯,比较通顺,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字写得比较工整,但是黑板上词语没用完。你听听其他同学怎么写的。

生2:金吉娅:你买的洋娃娃我收到了。要不是你,我不能得到洋娃娃。虽然你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家里有五个孩子,每人只能得到二十美元,你的哥哥姐姐都买了四个礼物,你只买了一些棒棒糖。你只有8岁,却用二十美元给我买了布娃娃,我非常感谢你。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她用的词语比较多,但是“一百美元”没用上。有了吗?有了,于老师刚才没听好。她的信符合要求。

生:金吉娅:谢谢你。你家并不宽裕,你妈妈只有一百美元,可是要分给你们五个孩子,每人二十美元,并要求你们每人买4份礼物。可是你8岁就用你妈妈给你的钱买了一个布娃娃给我,你多么善良,多么有同情心。我长大以后要向你学习。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师:她写得更好一些,但是“如愿以偿”用上了吗?

生:金吉娅:你送我的礼物我收到了,谢谢你。我知道你家并不宽裕,你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由五个孩子来分享,每个孩子只有二十美元,还要准备四份礼物,而你却用那些钱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别看你只有8岁,却懂得关心别人,你真是爱的天使。如果没有你,我怎么能如愿以偿呢?祝你圣诞节快乐!一个想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顿时,掌声如雷)师:这是一封非常好的信,可是她读得不好,上气不接下气。(师重新朗读了这封信)师:于老师希望小朋友第一要好好练习朗读,第二一定要好好练习写作文。多读书,写好文是于老师对你们的希望,今后要像那个小朋友一样,她写得真的很快,而且也比较通顺,老师的要求她都达到了。当你用上8岁,用上这些词语的时候,你可以体会到金吉娅真的是非常了不起,虽然她只有8岁,虽然她只分得二十美元,但是她却毫不犹豫地把爱心献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你听了她的信以后,你就懂了,真的不容易。如果她家很宽裕,一个人分得一百美元,拿出十来美元买布娃娃,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她只有二十美元。下课。

[在匆匆的十几分钟里,学生能够写出如此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说是老师这位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了作用。](当老师喊下课时,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开。)

[感受] 听完于老师执教《给予树》一文的录音,一种朴实而生动的真、善、美留于心间。对于课文的理解,在于老师的课堂中,除了读,还是读,读出了对词语的理解,读出了对课文的感受,读出了学生自己的情感。语文教学唯有简单才是真呀!

整堂课,无论是教师漂亮的板书,还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及对学生轻柔呵护的话语,不厌其烦地细心指导,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自我的反思。

正如于老自己所言: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采芹人的话

这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是不尽如意的,于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有的老师在借班上课时总是抱怨说“这个班的孩子怎样怎样”,听了这节课应该会新的启发。于老师是真正的“大师”!

第三篇: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您。

问候要自然。

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的要读的轻。

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看谁会思考?

生: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文里讲了吗?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读懂的问题。生: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了?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生:萧红是谁?

课文里有简介。这个问题也不要提。生:作者为何要写祖父的园子?

你思考了吗?应该思考。没思考也没关系,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那我要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出示:倭瓜

读。什么叫倭瓜。如果不知道就猜。考试猜不准就乱写,生:应该是一种瓜。万能正确答案。你来猜。长得比较矮。长到地里。

今后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都要查阅。否则就是浮光掠影。我查了,就是南瓜的意思。希望你们知道学习应该怎么学。课后要求写的七个字: 蝴

帽 瞎 铲 韭 穗 抛 课后的字都是书法家写的。观察一下。拿出田字格本,推荐四位书法家到黑板上抽写,万一不会写可以看书。注意坐姿,不但要正确还要规范。教师抽写。帽抛韭

抛,原文中抛过去,当然是提手旁。写好后请回

在四个学生的漂亮的字上划圈。

看大屏幕:帽原来的写法:曰不是日也不是曰。冕字。

人胖了不好看,字胖了也不好看。韭。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往往一点之差。第二竖要比第一竖要高一点,字要瘦一点。字要写得紧凑。整容。

这四个抛都不满意,要写得紧凑。否则不好看。三部分要穿插其中。一看二写。谁离开字帖都写不好字,写字不是想当然的,写对很容易,写规范难,因此要照着字帖写。好好写字,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的名片。我在黑板上写字就是递上我的名片。于老师的第一张脸很难看,第二张脸还凑合。用眼睛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把你看到的在下面画一道横线。(板书看)

看谁的目光锐利,善于发现。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睿智地走一遍,认真地走一趟。目光锐利。把你看过的都做上记号,看得很仔细。

坐端正。这叫读书,默默地读静静地读。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你发现了什么。生:蜜蜂、蜻蜓、蚂蚱、蝴蝶(生上黑板写上)生:祖父和我。把祖父和我写上去。生:野草

生:铲地、割草、还做了别的事儿吗? 生:拔草、浇水。

生:狗尾草。玉米、倭瓜、黄瓜、虫子、睡觉、此时黑板上一片板书。师:好厉害的眼睛。我看看这些字谁写的好(边看边圈圈)这些字是谁写的站起来。书法家。请坐。于老师很欣赏你们写的字。

如果于老师这样问你。你进了园子,会看到什么?不动脑筋的会一下子说出黑板上这些。但会动脑筋的孩子只会用几个词概括出来。不举手,悄悄地告诉我。耳语。生: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色。师:祖父是景象吗?谁再来说。

生:我走过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植物、昆虫祖父和我。小鸟是昆虫吗? 生: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人物、景物、动物、植物。生:动物、植物、人物、以及他们做的事。

师:学好词文才会说话,这么简单的问题说好要动脑筋。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事物。

请问你走近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许多事物,都有哪些?动物、还有。不行,还有最后用。训练用等:

有哪些动物,蜜蜂蝴蝶等

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这次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透过表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默读全文。把你看到的,在旁边写上去。但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两个词,而是很多很多的…… 写一个词的举手?两个的?三个的?四个…… 这个本领很重要。高年级要学会读懂背后的意思。当我再次走进园子,我看到了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

无忧无无虑。童真、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关爱、生机勃勃。宽容、包容、耐心、祖父对我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叫什么的爱?慈爱不正确。把宠爱写上去。欣赏字:在字上画圈。画圈的同学站起来。

祖父对他非常宽容包容宠爱。因为作者有了这样一位宽容包容宠爱的祖父,所以他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对开始提问题的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你懂了吗? 读书要学会思考。这一本领要好好掌握,因为你们长大了。这是用心读的结果。

这篇课文就是告诉他童年有一个宽容包容宠爱的祖父。哪件事写得比较具体,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读铲地。每人练一遍,谁敢向于老师挑战。出声读,好好练。找一位朗诵较好的学生读。他会不会表演?演过节目了吗? 很长的棍:念一声,短的念三声。如锄头杆。我决定和他比赛朗诵。女士优先。,女生读:

正确流畅,但是读对话的时候要注意。师读:看我的脸。看我的表情。(教师其实是在演戏)作者很天真很幼稚、祖父很宽容、很耐心。作者把谷子铲了他还大笑。哪个字表现出了祖父对我的宠爱。(小声告诉 我)拔。

把这个字拔出来。锄头杆拔出来。有这样的祖父吗? 祖父对我的包容和宠爱,还有一句话:

生:哈哈大笑。把大笑圈出来,不批评反而大笑。将慢慢圈出来。

一切都在对话中,一切都在细节中。师生表演。

把锄头拔掉了。二人表演。

作者是怎样写对话的?分段写的。一个人的话就是一自然段。这样读书才会帮你写好作文的。写好对话、每个人都有天真的童年,我的童年是这样,你的童年也是。从你记事到现在有哪些难忘的童年趣事。也可能是一句话,就是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个恶做剧。

想好了吗?有的趣事就三行如浇水,往天上泼,就一个动作一句话,有的可以三两行可以写完,有的要七八行写完。

拿起笔来。不要加任何题目,写下来。我也写了一件趣事,敢保会笑。看看谁写的别人能哈哈大笑。

注意坐姿。身体挺直。

童年是幸福的,如繁星,虽然诗意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写完了之后开始念。

好文章是改过来的,怎么改,再念再念再念……老舍 生交流:

一天,我四岁的时候吃番茄酱。停,这句怎么改。到了肚子才知道辣?嘴里没感觉?事好不好?很有趣。鞠躬回礼。

小碎步我喜欢。你真善于观察。为小碎步加五分。二头肌,二头鸡。我在草稿本上画五角星的同学到前面来。班长先读,其他同学洗耳恭听。把一边、一边画掉。在我五岁的一天: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有没有不让我读的,我就午饭吃不下去?

于老师的趣事,找学生读:礼物加引号了你有什么想法?肯定有问题,带着这种问题来听。于老师坏不坏?记住一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看老师是怎样写这个对话的?分段写,清晰清爽。陶:旦角。

第四篇: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换个说法和做法》

作者:永安中小

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 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们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生:把“教育”换成“告诉”。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 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帐,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帐)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帐。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巡“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 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得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它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 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画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词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婧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谈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换个做法和说法

于永正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把我的钢笔借你用。哎,我的笔可是名牌哟!笔尖和你一样,也是‘合金’的。据说,有百分之五十的黄金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笔,怎么能写好作业呢?”

他死活不要我的钢笔。我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借期一个学期,放寒假时还我。”

不久,科任老师都说他的作业变干净了。虽然字写得还不尽如人意。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我的钢笔完好无损,而且他的文具盒里再也找不到“残疾”的文具了,看不到脏兮兮的橡皮了。

我望着他那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细细的、聪明而又淘气的眼睛,在心里说:“白脸儿”,我唱对了。

但是,这决不是说“唱白脸儿”优于“唱红脸儿”。该唱什么“脸儿”,要视学生、视情况而定。唱红脸儿不行,则唱白脸儿;唱白脸儿不行,则改唱红脸儿。这都叫“换个做法”。

一天,我路过教室门口,发现刘云站在教室门口,头低着,鼻涕从鼻孔里探出头来,一个大书包拎在手里。

“是迟到了,还是犯错误被老师撵出来了?”

“迟到了。”他轻吸了一下鼻子。

我推开门,对正在上数学课的侯老师说:“迟到了,敢进校门,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凭这一点,我看是不是让刘云进教室听课?”侯老师点头同意。

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迟到了,连校门也不敢进;在大门口转悠了半天,又背着书包回家了,我不如刘云。”

刘云把鼻涕迅速擦掉,偷偷地笑了。

一句话,化“窘迫”为“轻松”。而且,在我的记忆中,刘云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样的事例很多。记得有一次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字。其中一个学生把“尤其”写成“由其”。同学看了“哧哧”地笑。我没有批评他把“尤”字写错了,而是对这位学生说:“你成心想考考于老师,看我会不会写‘尤其’的‘尤’字,是不是?“他先是一怔,然后对着“由”字看,片刻之后,恍然明白了,连忙将“由”字擦掉,改成“尤”字。

我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是会写这个字的。”

一次我到新沂市新安小学上课。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她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她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遍。第四遍万一还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

她认真把这个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

我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她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

张庆老师评论说:“明明该批评,却变成表扬。这个细节耐人寻味。”

1997年教师节前夕,1975年毕业的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大马路小学聚会。来自北京、太原、石家庄、常州、连云港以及徐州本地的30名学生相聚母校,坐在22年前他们读过书的教室里,自然是感慨系之。他们中,有的22年未曾见面,有人已经叫不出名字来了。一个魁梧的小伙子紧握着我的手问:“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怎么不记得?你叫李明,咱们班的小画家嘛!”

学生告诉我,李明现在是大画家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通过自学,他已拿到美术大专文凭,学业有成,事业也有成。

李明说:“上小学时,我常常为数学考不及格而烦恼。于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正对着没考及格的数学卷子落泪,您拿着我的美术作业——对教数学的老师和全班同学说:‘李明李明,画画真行!’我听了,心里不知有多么感动!从那时起,您经常要我为班做黑板报插图。您站在黑板报旁边夸我的时候,是我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候。从此,我便天天画。没有您的那句话,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啊。”

我说:“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大可能什么都不好。有长处,发展长处,就会对社会有用。发展,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不奋发,不孜孜以求,才不会有今天呢。我呢,只不过在关键时候,鼓励鼓励你罢了。”

李明说:“要知道,您是老师啊!同样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和出自旁人之口份量不一样啊!说内心话,我们现在见到您的心情还和上小学时见到您一样!”

没想到,在他失败、伤心的时候,我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话题,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真行”,就使他鼓起生活的风帆,而且鼓出了出息。

不妨“换个说法和做法”,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不要直截了当的批评,包括严历的批评。这要看时机、场合(特别是学生的处境)以及老师的心境如何。其中,老师的心境最为要紧。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是较难做到的。老师的良好心境哪里来?它来自老师的善解人意,来自老师对学生的体谅,来自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有一天,著名校外辅导员王遐方到一所小学去作报告。一进校门,见两位小朋友歪戴着帽子在打闹。王遐方不动声色,走到这两位小朋友跟前,弯下腰问:“小朋友,看看王伯伯的帽子戴得正不正?”两个小朋友立刻会意,连忙把自己的帽子戴正了。王遐方慈爱地抚摸了他们一下。两个小家伙向王伯伯道了声“再见”,跑开了。

这件事真是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很多?是不是包涵了上面说的营造老师良好心境的诸多方面。

第五篇: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于永正

语文是有魅力的。首先,编者选的都是美文。就是说明文,也是很典范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意境,美在思想,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等等。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魅力。任何美都需要人去发现,美文亦如此。美文的诸多美,靠什么去发现?靠读。备课时我是认真读了课文的,不但默读,还反复地朗读。美文中的美,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知道美在哪里还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我要求自己把课文朗读好,也要求学生朗读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美文的美,要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因此我认为,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包括老师的)。

语文的魅力还在于他使我们开智并产生无尽的想象。想象是美丽的,开智是十分重要的。看了学生写的文章,谁能不说语文、语文教学(写字、朗读、作文)充满魅力?

语文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的魅力除了来自语文以外,还来自于教师。一个具有魅力的老师,他的语文教学必定是有魅力的。但,语文教师的魅力决不只是指人格魅力。

望月(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

(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下载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 《给予树》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一块面包》课堂实录(范文大全)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一块面包》)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5篇)

    《望月》课文原文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于永正《高尔基与儿子》课堂实录

    练朗读——百读不厌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

    《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于永正)

    《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于永正) 时间:2012年10月28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读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轻声没读出来)。 师:像说话一样读(师示范)。生再读。......

    祖父的园子于永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 生:八班 师:八班,很厉害了。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 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 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 生:六个班。......

    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推荐)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 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 师成艳 庄伟琴 (师生问好) 出示短文片段1:“细雨刷刷地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于永正《人物对话》作文公开课课堂实录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