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

时间:2019-05-13 00:2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

第一篇: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

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从考试的目的出发,着眼于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翻译、练习,淡化甚至忽视文字背后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导致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文化信息知之甚少。这种缺少文化味的文言文教学,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当下教育的要求。为此,笔者拟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世界,从中品析出文本精彩。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以记游为载体,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高境界的学人治学的道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

文中第三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本句深刻揭示了作者的心得体会,“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因此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段主要是议论游山所得。先由“叹”字承上文的“悔”,领起全段,很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然后再写自己游褒禅山之所得。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学习这一段,我们可以认识到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旅游本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作者并不开心,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中的“悔”字可以看出。“极夫游之乐”是指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文章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正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还有能力进一步欣赏美景,文章里说“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因为“能为”而“不为”,于是作者就“悔”随之了。

世人游山,就易者众,知难而进者少。正如文章所说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无限风光多在险处,平常人难得一观。所以,能为者当为之,不要把“悔”字留在记忆里。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留给后人的谆谆告诫。和他一起游玩的人有四个,唯独只有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的游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他的这篇游记和过去重“景趣”的游记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文章更重的是“理趣”。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即使最后他失败了,但是他的改革的精神仍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当然,并不仅仅是游山,扩充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走向终点。

正如我们现在的学生,正站在离大学最近的地方,我们知道,现在的知识要比小学初中的知识难很多,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在经历了很多次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可能会想到放弃。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知道,想要“其见愈奇”必然要经过“其进愈难”的过程,这样,当若干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能够骄傲的说,“我的青春没有留白”。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停留在个别字词句的肢解品读和孤立评价上,那么文言文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文言文教学不仅重“言”,更要重“文”,“言”是学生能够迁移所学读懂课外的前提,而“文”才能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是伦理建构、性情陶冶、价值建设、理想建立、美学熏陶、境界提升、人格完善,这才是语文教育本真的追求。文言经典积淀着民族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虽然隔离着遥远的时空,但它恰似灯塔、明镜,为沉溺于“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中学生警示着“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通过对文言经典的学习,学生可以寻觅文化精华,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精神底子”的奠定!

★作者通联:福建武平一中。

第二篇:65潇潇洒洒走进文言世界

65潇潇洒洒走进文言世界

——谈文言文的坚守与创新

[内容摘要]文言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的现状,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教师要努力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并且积极地修正与合理的创新。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就是重视字词的落实、动情的朗读、诗文的积累,也就是不能忽视文言文中“言”的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就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都所提高。

[关 键 词]坚守优秀修正创新言文并重

笔者,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曾面临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尴尬,令自己和学生徘徊在幽暗的胡同里。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讲解文言作品中的基础知识,训练题的讲义一张接着一张,讲解的板书写了擦,擦了写;学生只是抄,抄题目,抄答案,抄教师的分析。文言文本身就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再讲得这样枯燥,结果可想而知,原本值得涵泳的文句最终被教师讲解得“深刻透彻”,学生却觉得兴味全无。也曾尝试改革,不再贯彻“八字真经”,解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贯穿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讲解字词,并且也对文本做了适当的拓展。这样学生学得挺轻松,我们也感受到对于这样的改变,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但是一到考试,便惶恐不已,而事实上,考试的确不尽人意。

那么,怎样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在当前以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但是,坚守并不意味着拒绝修正和创新,积极地修正与合理的创新能使文言文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一、文言文教学需要坚守

文言文是古老的,文言文中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人,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不需要教学文言文。张志公先生说过:“决不能因为文言文不是现代的,就必须排除文言”。学习文言文是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坚守,我们应该向优秀的传统靠拢。如今,课堂改革轰轰烈烈,但文言文的教学,始终不能忽视字词的落实、动情的朗读、诗文的积累,也就是不能忽视文言文中“言”的落实。

(一)将落实进行到底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

1试学科评价报告也指出:基于课本选文的经典型和基础性,考查课内语段应当坚持;“古诗文阅读”部分在学业考试中的份额还可适当增加。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字词句的落实、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必须的。

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的深度预习、课中的自主展示、课后的能力巩固来落实文言文中的“文”。深度预习是学习者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结、自我落实文言文中的字词。自主展示是学生将自己梳理归纳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上讲台讲解给其他同学听的方式来完成。能力巩固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期末测试,所任教班级文言文阅读的失分明显减少。

(二)将诵读贯彻到底

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读得太少、背得太少的状况是当前教学的时弊。以讲代读的现象如不及时改变,初中古诗文教学将无法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美读”永远是文言文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这对课堂教学弊端的解释入木三分。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在于受制于“考点”。诵读恰恰不是“考点”,而为了把其它考点“千锤百炼”后使学生不失分,在课堂时间分配中诵读就只能是“蜗居”。文言文教学对此更需要警戒。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将诵读贯彻到底,不仅在早读和课外强化诵读,即使在课堂上也要把大半的时间让给学生诵读。课堂上的诵读剔除了古代私塾的死记硬背,而发展成为一种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的活记软背。笔者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贯穿文脉的导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辅以提示的背读,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之乎者也”的文言语感,就是在这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中熏陶养成。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出文本”,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诗情。

(三)将积累坚持到底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熟悉了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文言文主要是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有“言”的积淀,才有“文”的熏陶。文言文的积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积累,二是经典诗词、名篇佳作的积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积累文言词语。虚词要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古今异义词尽量结合语境理解记忆,一词多义的词则联类积累,古今使用广泛的词则采用内外勾联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二是多背诵经典诗词、名篇佳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是很有帮助的。笔者曾在班级里开展《<论语>大讲堂》活动。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借此东风,我组织全班同学利用寒假时间阅读《论语》及于丹的《论

语心得》,并由语文课代表及语文尖子生组成的讲师团为同学们做了两次宣讲。还在班级举行“走进李白”对抗赛,从李白常识问答、诗歌背诵到李白诗歌的鉴赏理解,最后老师总结丰富多彩的李白。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比赛有很高的积极性,课外是很乐意花时间去读、去积累的。于是在班级开展“走进唐诗宋词”活动,每两天要求学生积累一首课外诗词,指定班级同学在头一天将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轮到语文早读的日子,先完成古诗的积累。如今已经毕业的学生说,三年了,所有同学应该向这块小黑板致敬,是这块小黑板让我们走进了唐诗宋词。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美的体验,更是理的提升和情的升华。

二、文言文教学需要创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然而“创新、个性”不是空喊两声就来的,想要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之风,不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谈何容易!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具体地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灵透的文本解读

文言文历经千年,虽在政治狂澜中多次沉浮,但越发被淘洗出光焰夺目的经典魅力。它博大而精深,浅显而深刻,通俗而高雅。科学有效地学习文言文是濡染学生精神、提升其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言(字、词、句)而无文(文化、文学、文采)”所以气氛沉闷,使大部分学生排斥文言文。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取理解古文学,了解古人的情怀,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文的“言”,诗意追求文言文的“文”,从而激活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

如学习刘禹锡《陋室铭》,在课的最后,组织班级同学讨论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伙儿纷纷发言:有同学说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因为他居住的环境是“苔痕上街绿,草色入帘青”,这样的坏境就是隐居的环境;也有说是刘禹锡式的,来来往往的人都是博学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么热闹,怎么像隐居;还有说他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而孔子是主张入世的,所以刘禹锡不可能是陶渊明式的……这样的争论是教师非常愿意见的,于是引导学生联系开头结尾,并且出示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看似想过隐居生活,可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建功立业。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拘泥句读,使文言文教学成为古汉语识字、识词、识句课,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牺牲了文言文的文学美和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学生听得兴趣索然。但这样的讨论,学生始终是立足文本的;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对教参上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刘禹锡形象的挑战。通过这样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

由思想的空间,使课堂有了一丝新意。

(二)灵动的语言品味

语文教学要拒绝“无土栽培”,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在字词的记忆,而忽视字词的赏析品味。因此,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装点。其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言的“文”才会凸显。语文的课堂,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

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抓住文中写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走进张岱的心灵世界。教师让学生比较去掉“与”字后和原文的不同,学生通过轻声朗读,细细品味,发现“与”字让人感觉天、云、山、水是融合在一起的,去掉的话好像它们的界限很清楚。这个字给人一种天地苍茫的感觉。又将“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提一条”让学生品味。通过交流发现,改了后,没有味道,原文给人的感觉是张岱仿佛想把自己也融进苍茫宇宙中,原文的句子写出人很渺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张岱这个人是不顾世俗世界,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再如文中的“痴”字,“痴”在《说文》中解释为“不慧也”,可以理解为人在认知方面有问题的人,显然张岱不是在认知方面有问题的人,为何舟子说相公“痴”,而且“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张岱在大雪三日之后天寒地冻之时前往湖心亭看雪,这是文人清高孤傲,这是他依恋故国的表现,可见此“痴”非真“痴”。

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努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透过对文字细致入微的玩味,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学生怕文言文,其病根在课堂,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能少一点纯技术的操作,多一点艺术的分析,少一点“言”的霸权,多一点“文”的赏析,文言文教学就会充满语文味。

(三)灵活的教学形式

文言文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调,检测单一,考试死板,虽然教材一直在改,但还是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这么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言,只是符号。文字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味道。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去做到让工具化的知识变成生命的世界,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因此,灵活的教学形式非常重要。比如学习文言文《狼》,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王君老师设计了两幅错误的“杀狼图”,于是有了下面妙趣横生的字词学习场景:有学生说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按照课文眼睛是闭着的,从课文“目似瞑”中看出来。“暝”的意思是闭眼。有学生说狼的神态也画得不对,图中狼的神态有点凶,原文中说“意暇甚”,“暇”是悠闲的意思。还有学生说刀的位臵也不对,刀不该劈在狼的头颈,原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是头的意思。

笔者尝试了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两幅错误的漫画,掀起课堂的高潮:

生:漫画中刀劈在狼颈子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其实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股掌之间”、“股肱之臣”……

虽然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文言文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璧合,哪怕是学生畏惧讨厌的文言文,也能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文言文的学习焕发青春的活力。

文言文课堂既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要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课堂也是有激情、有诗意、也是优美的,老师也是能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课堂的,那就要坚守优秀的传统,并在承传中不断创新。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

文言文教学同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只要教师总处于一种关注、思考、探索的状态,那么文言文的天空也定会阳光普照,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 《重读张志公走进新课标》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3] 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4] 方智范 郑桂华《初中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5] 王君 《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

[6] 王开东《深度语文》漓江出版社 2009年7月

[7] 夏峥嵘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霸权与“言”霸权》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

3B

第三篇:走进社会大课堂 感受精彩世界

走进社会大课堂感受精彩世界

孩子从小就有探求科学知识的愿望,作为家长,我们也因势利导,给孩子搜集相关材料,包括相关音频、视频、故事、书籍等。孩子渐渐大了,上学了,我们感到学校教的知识毕竟有限,还应让孩子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带孩子走进社会大课堂。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科技馆、天文馆、世界公园,参观景点,爬山,甚至去田地里看庄稼等等,给孩子呈现一片缤纷的世界,内容丰富无比的世界。

走在大街上、公路上、公园里,孩子逐渐认识了各种安全标识、交通标识。对车辆感兴趣,结合书本介绍,认识了许多国内外著名汽车品牌。带孩子去农家院、采摘园,孩子认识了玉米、小麦、大豆等庄稼,黄瓜、西红柿、南瓜、豆角等蔬菜,草莓、苹果、桃、李子等水果。去周口店猿人遗址、古生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让爱好科学的孩子着实过瘾,对以前学习的科学知识有了切实的感受,更加提高了他学习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北京科学技术馆,带孩子去了五六次,孩子还是想去。最早是去里面的儿童乐园,近几次去的是主展厅,从一层的“华夏之光”,二层的“探索与发现”,三层的“科技与生活”到四层的“挑战与未来”都看了个遍。孩子还小,可能里面的科学道理理解起来还有很大困难,但我想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带孩子去公园、参观景点、爬山等主要是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让孩子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近大自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开阔眼界,是让孩子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很好途径。希望孩子在学校、社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第四篇: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2009年8月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召开了暑假“走进新课改”教育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教育教学面临的新的变化,并且对新课改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江苏南通每年的高考质量居全国之首,正是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它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二、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新课程,品味教育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或为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新课改,我们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走进儒家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走进儒家文化,品味儒家经典

高三330班主题班会,指导老师:肖厚明

一、活动主题

以期为弘扬儒家文化,提升高校学子的人文精神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学生目标

1、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儒家文化的兴趣

2、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握今天,努力学习,运用好实际的儒家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儒家文化的特点以及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四、措施、手段 案例分析

五、课型 班会活动课

六、教学准备 CAI课件

七、教学课程

(一)导入

通过名人名言导入主题

八、互动台

介绍儒家的由来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1]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

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互动二 对儒家误解的纠正

儒家不尚武?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互动三 儒家经典介绍

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十三经

秦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国学十三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

十三经注疏 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互动五 孔子简介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3

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重学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小结

下载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文言世界 品味文本精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精彩世界

    小学语文科学术论文 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精彩世界【内容摘要】: 阅读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

    品味精彩语文课堂(精选5篇)

    品味精彩语文课堂,在享受中学习反思 --------参加 “广西2012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 11月22日至23日,笔者参加了在桂林市举行的广西小......

    走进世界

    走进世界 我一直梦想着能像别的同学那样,把自己的生日弄得轰轰烈烈的,可是,它却平凡地过去了,但,我却长大了一岁。 晚上,婆婆煮的是长寿面,我见了,心里十分不好受,心想:难道你们忘了我......

    精彩的句子,用心品味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

    走进童心世界

    “走进童心世界”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上海赛区) ——暨2011上海市创新应用新课程实践大擂台 活动方案 为充分展示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的成果,分享广大一线教师的优......

    走进病毒世界

    走进病毒世界 读《病毒世界历险记》有感谈到细菌和病毒,你一定会毛骨悚然吧!因为它们常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 可是,你知道吗?细菌和病毒中也......

    走进化学世界

    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走进化学世界1.(2013•重庆A)以下家庭食品制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萝卜风干B.凉水冻冰C.葡萄酿酒D.辣椒剁碎2.(2013•重庆B)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

    走进“鱼世界”

    3月1日星期六天气晴 走进“鱼世界” 今天早上,我们要吃早饭时,爸爸从外面买回一袋给银龙鱼吃的小鱼群,刚放下去不久,银龙鱼就迅速地吃了一条小鱼,家里的每个人都喜欢看银龙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