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

时间:2019-05-13 00:1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

第一篇: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

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申报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惠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2011—2015年)》和《惠州市教育局“领军人物培育年”活动方案》,坚持“学科主导、学段统筹、服务一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市提供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本工作室以惠州市教育现代化提升工程为背景,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室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下,由专人负责主持,邀请、选拔、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协作小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素质教育实践,整合教育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研究建立各类优秀教师发现机制和培养指导制度,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服务本市普通高中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打造我校甚至我市素质教育特色。

(二)具体目标

1.尝试从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特色学校、第二课堂和专业成长五大方面切入,为我市培养出一批镇、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使本工作室成为惠州市素质教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惠州市优秀教师的摇篮。

2.以科研为抓手,以实现有效教学为追求,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科研促教作用,工作室成员将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为全市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实效性强,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教学模式。

3.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主持人和成员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以多种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我市教师的整体教育教研水平。

(三)两年半发展目标

第一年:制订成员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建立工作室专题网站,明确成员分工。领衔人深入到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中,定期听工作室成员的随堂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带领成员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相关比赛;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促使每位成员独立上出高质量的课,初步具备指导他人上好课的能力,享有学科发言权。

第二年:成员积极参与系统学习学科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第三年(半年):通过参加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全部学员成为惠州市优秀教师或市级以上骨干教师。

三、工作室组建

(一)主持人

工作室主持人为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全市本学科(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上有鲜明特色或独特的教育风格,具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经历和经验,男50(含)岁以下,女45岁以下,能够承担工作室的职责任务,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

1.被省评为特级教师;

2.获得省市首席教师、优秀教师以上荣誉;参加过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学科带头人,省市重点建设专业的带头人;或是市新任教师指导专家团队成员;

3.是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或列入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

(二)工作室组建

1.确定工作室名称,制定工作室实施方案,初步完善工作室制度,拟订招聘工作室成员方案。

2.邀请、选拔成员

本工作室将依据《惠州市教师工作室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成员招聘工作。工作室成员必须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具有乐于奉献与勇于探究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基础扎实,在新课程改革中身体力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惠州市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导师推荐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

3.通过看材料、听课、对话等方式,立体了解申报成员情况,确定工作室成员。

4.工作室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开展讨论,制订工作室工作方案。

(三)研究方向

工作室将以教科研为抓手,组建充满朝气、研究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科研网络,主攻以下三个方向:

1.探究课堂模式。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全市教师提供可操作、具实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打造充满魅力的课堂。

2.培养一流师资。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学术沙龙、专业笔会、技能竞赛、专家讲座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快速成长,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3.打造学校特色。依托教育现代化提升工程,结合我市各中学校情、师情、学情,为学校特色创建出谋划策,打造全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四、工作职责: 1.主持人工作职责:

(1)全面主持“教师工作室”的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至少开一节市级以上公开课,作一次市级以上教师培训讲座,组织一次市级以上论坛(报告会、研讨会)。

(3)引领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制订培养方案,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使工作室成员经过培训在市优秀教师成长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

负责对成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建立“教师工作室”和成员档案;加强对成员的考核,并做出综合鉴定,形成书面意见,提交市教育局备案。

每学期,听成员课不少于20节。

(4)负责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成员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指导学员确定各自的研究课题,按时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报告。每个工作室三年内至少主持并完成一个市级以上研究课题。

(5)每学期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示范课或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6)总结推广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名教师工作室工作经验,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工作周期内,工作室在市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0篇;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20节以上。

(7)每学期接受主管部门指导、检查、评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

(8)建立教师工作室网页。网页应成为名教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工作室网页的点击量高、质量好、效果显著。

2.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逐步扩大名教师的影响,努力培养专家型教师。集教研、师训、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基地。

3.成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名教师指导下,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成为全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并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4.成为我市重要的教科研基地。在领衔人的引领下,工作室在本学科或更广阔的领域里,能撰写一批优质的教育科研文章,完成市

级以上研究课题并取得成果,以此带动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区域内同一学科或领域教育水平提高。

五、运行机制:

本工作室以两年半为一个工作周期,采取以下运行机制: 1.导师领衔制。

2.项目推进制。以工作室为单位,以领衔人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围绕课题开展研究,研究过程清晰,研究成果显著。

3.成果辐射制。工作周期内,工作室的相关成果应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专题视频、现场指导、指导读书、观摩考察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介绍、推广。

4.岗位淘汰制。工作周期内,成员未能较好地履行职责,工作效果较差,经考核不合格的将予以淘汰。

六、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2.倡导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分工互补。聘请专家或优秀教师为工作室顾问,负责人承担首席职责,既要以导师带教的形式指导工作室其他成员,又能与其他成员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工作室为成员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发展平台。3.制订规章制度。制订工作室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根据上级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总体部署,切实履行工作室职责与要求。

〃会议制度

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课题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学习制度

按时学习: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另就某一研究方向的主题每月定期集中学习一次,同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按需学习:工作室成员每期的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根据目前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在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有选择性的学习。〃工作制度

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与工作室每个成员签订《教师工作室成员工作协议书》,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价办法。

工作室领衔人为工作室成员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

工作室成员必须参加“工作室”布置的带、教培训工作,完成工作室的学习、研究任务,并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努力实现培养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定期建立“主题”研讨制度。由工作室负责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定期集体研究一次。将研讨成果发在工作室网站上。

工作室网站、及电子档案袋资料须及时更新,开通评论、留言等服务,公布个人电子邮箱,以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工作室通过网站发布工作室工作动态、工作室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考核制度

工作室领衔人由“名师工作室”工作领导小组考核。

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其领衔人和领导小组负责,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并由领衔人兼管。

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教案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经费使用制度

工作室经费由市教育局和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提供并监督管理。4.活动常态开展。每位成员每学期定期读与本工作室项目研究有关的教育专著,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智慧。工作室的成员团结

协作、相互学习,争取每学年上一节观摩课或做一次公开讲座。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每月集中活动1次,围绕主题做展示。结合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定期组织开展灵活有效的交流活动,如课例研讨、专题学习、主题考察及举办学生作品展示等。

5.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室成员的特点制订不同专业发展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考核评价等。并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追踪、整理、反馈成员的每一点成长业绩,总结成才的过程。

6.建立工作室专题网站。建立教师工作室网页(名师论坛、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成长感悟、特色创建、技法培训、资源共享、在线答疑等)。工作室网页既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扇辐射的窗口,建立专题网站,及时更新信息,直观地将工作室成员各种研讨活动与研究成果给予展示与推广。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地辐射工作室的成果,使之成为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并以互动的形式面向青年教师研修者和广大学生;工作室将利用网站,采用论坛形式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非工作室成员可以自由参加,使不同校的学科教师有定期交流的固定平台;工作室将利用网站开展全市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在线研讨,在每个工作日的早上8点至晚上8点,安排工作室成员轮值在线解答本市教师的教学及科研问题。

7.定期编印工作室活动简报,及时收集、整理和报道工作室活动情况,发掘和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亮点。充分利用宣传平台推广工作室成果与经验。

8.落实后勤保障。工作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依托市教育局教研室,还需要学校提供学习研究图书资料,硬件设备以及外出学习交流、聘请专家讲座和工作室网站建设维护的资金等。

七、预期成果

工作室以名师公开教学、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外辐射,示范引领全市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全市的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建立成员成长电子档案,提高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教科研能力、水平,确保全部成员成长为优秀教师、拔尖人才。2.建设工作室专题网站,形成高水平的现代教学资源库。3.汇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论文等,形成高质量的文集,在区域范围内交流、发表。

八、工作室硬件配置

独立的工作场所,并按教师工作室成员人数配备必要的通讯设施、网络、办公设备等。

具体包括:工作室网站、办公桌椅、书柜、电脑、互联网接口、多功能传真一体机、座机电话、照相机、黑板、电子白板设施、学科前沿专业图书、饮水设施等。

第二篇:《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难点:

(1)

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 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小结:不管条件是怎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如何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什么?(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提问并学生回答: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 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1)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2)

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3)

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a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2.教学过程:

(1)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著名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

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

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

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

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

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

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

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

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3.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1.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平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3.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附录板书设计:

华罗庚

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失学前:

初露锋芒 深爱数学

↓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 痴迷数学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二.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大学四年:

助理员→助教→教授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

三.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总结: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数学教育:关心人才 提拔人才

华罗庚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青年

中年

老年

(对数学的热爱就如一条线轴,贯穿着他的一生)

第三篇:工作室方案

附件3:

第二批溧阳市名师成长工作室方案

一、工作室的定位及目标

二、教师培养

1.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2.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3.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教育教学研究

1.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2.从事该项研究意义及目前所具备的优势

3.研究的主要内容

4.研究的主要方法

5.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四、需要的保障、支持条件

五、工作室成员主要分工

六、工作室规章制度

第四篇:华罗庚介绍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编辑本段] 往事略集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回国建设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斗争时期

“文革”开始后,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晚年大家时期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而逝世。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华罗庚逝世后

华罗庚这位杰出科学家在6月12日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举行了华罗庚奥数比赛。

■有关华罗庚的句子

当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时,在《从孙子的神气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他写过一首诗:“神气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气化易是坦途,易化神气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五篇:数学家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

【名人简介】

华罗庚生卒年(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从小喜欢数学,但因家境不好,只读完初中,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他在数学的很多领域中都有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经典名言】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中国)

2、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中国)

3、“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4、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中国)

5、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中国)

6、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进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中国)

7、壮士临阵决死,那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华罗庚(中国)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数素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数素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华罗庚同志是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入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一颗恒星就此陨落.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让我们以他为榜样继续为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名英雄”奉献多----华罗庚夫人吴筱之

华罗庚是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其斐然成绩早为世人所推崇。而每当人们问及他的成功之道时,他总是盛赞他的夫人吴筱之,并感叹道:“她是无名英雄,我的整个事业,是与她分不开的!”几十年来,吴筱之在华罗庚的生活和事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吴筱之18岁那年,经人说合,嫁给了同乡的同龄人华罗庚。

婚后不到几个月,瘟疫病蔓延江苏金坛县,夺去了婆婆的性命。不多久,华罗庚也染上了瘟疫,每天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吴筱之将吃奶的女儿交给母亲去照管,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旁。由于婆婆刚刚过世,女儿又新来人间,加上丈夫身患重病,使得本来就不富足的华罗庚家中更为困难。为此,吴筱之背着家人,将结婚时心爱的饰物拿到当铺,换钱给丈夫治病买药。也许是爱情的力量增强了华罗庚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他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可惜的是,这场病使他的一条腿成了残疾。

华罗庚病愈之后,身体虽残,意志弥坚。他立志献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更加刻苦地钻研起数学来。为给丈夫提供方便,即使有时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她也是一个人设法解决,从不让丈夫为之分心。

不久,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得到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赏识,并邀请他去清华执教。吴筱之自然也想去北京居住,但想到丈夫每月薪水太低,难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而且她又身怀六甲,生孩子更会增加许多费用;何况公公年迈多病,需人照料。于是,取消了随夫进京的打算,挑起了沉重的家务担子。

1936年夏,25岁的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华罗庚得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后义愤填膺,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深造的机会,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回到了祖国,并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去执教。于是,一家四口久别重逢,开始再次团圆。

由于华罗庚工作极忙,无暇给子女以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于是这一重任又落在了吴筱之的肩上。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家迁居到了北京。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吴筱之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却未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罗庚精神振奋,报国之心愈烈。同时,各项工作也更加繁忙起来。吴筱之不仅操持家务,还帮他抄写论文和书信。一旦客人来家,吴筱之便代他承担起待客的各种杂务;而当他外出开会、办公时,又总是将他的拐杖、香烟和帽子拿出来,一递到他手上。

鉴此,华罗庚的亲朋好友曾问吴筱之为什么对丈夫关心得如此周到,她的回答是:“我能帮他一点忙,他就少操一点心,为国家多出点力。”

他们有三个儿子华俊东、华陵、华光,三 个女儿华顺、华苏与华蜜

《华罗庚的主要成就》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著有《堆垒素数论》、《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等专著10部,学术论文20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其中8部专著被国外翻译出版,列为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

《华罗庚的妙对》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老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在“对例”中,这是属于难对的一类。远在北宋时期,有人以“三光日月星”的上联求对,那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而解决了这个疑难。到了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有人赠送郑板桥对联一幅,打开一看只有上联,写的是“三绝诗书画”几字,以此来刻画郑板桥的贡献,是再贴切也没有了,但下联确颇南对。后来郑板桥有人以“一官归去来”的下联而解决了这个难题。这里的“一官”有“归去来”的三重性,这就既解决了数字联的困难,又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典故,而推崇了郑氏与诗书画偕隐的突出性格,板桥友人的对法比苏东坡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华老提出的上联却又有了新的发展。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老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

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老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因为又开辟了数字联的新的“对例”。

《华罗庚名言》

•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学习。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行路人自己。

•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 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艺术谈几声。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拉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下载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罗庚中学教师工作室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罗庚有感

    读《华罗庚传》有感 说起华罗庚,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然后读完了他的传记之后使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华罗庚,1910年11......

    华罗庚名言

    华罗庚名言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

    华罗庚读后感[精选合集]

    《华罗庚》读后感西宁市晓泉小学 六年级(5)班 陈文婷华罗庚 读后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

    《华罗庚》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19XX......

    《华罗庚》教案

    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

    《华罗庚》读后感

    “读后感” “天才”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华罗庚他既是一位天才,也有了不断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父亲40岁才生下他。他从小贪玩、好动,两条......

    华罗庚故事

    大数学家华罗庚 今天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华罗庚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人民的科学家,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

    华罗庚名言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 ,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