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步诗林 沐浴诗香
漫步诗林
沐浴诗香——记方洲小学云南、甘肃、黑龙江省“国培计划(2014)”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苏州大学小学语文班教学观摩活动
11月12日上午,苏州大学云南、甘肃、黑龙江省“国培计划(2014)”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苏州大学小学语文班教学观摩活动在方洲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着“小学古诗文教学”这一主题展开,来自苏州大学培训班的负责老师、教研员及专家以及云南、甘肃、黑龙江省参加小学语文课程培训的教师一行150多人齐聚方洲小学方圆剧场,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来自广东的特级教师梁雪菊老师向来宾们呈现了一节古诗文教学课《伯牙绝弦》。梁特的课堂以读为主,读中见义,一读通顺,二读节奏,三读画面,四读情感,层层深入,把古诗文浅层次的语言教学推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特级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令人如沐春风;“读中积累 预留空间”的古诗文教育观,令人高山仰止。而方洲小学学生的沉稳与大气,自信与积极也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观摩课结束后,梁特又作了一场以“小学古诗文教学目标确立及教学模式评说”为主题的精彩的讲座。梁特从这一堂观摩课说起,与来宾一起分享了小学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方法,更向在座老师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典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模式,梁特的讲座高屋建瓴,引经据典,理论众多却不显枯燥,还时不时的与台下的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整个会场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气息。在座的老师们深受启发,有些都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拍摄下来不及记录的精彩瞬间。
此次活动,不仅向参与活动的中西部三省老师展示了一堂高质量的小学古诗文教学课,更使老师们对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及模式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小学古诗文教学水平的再提高。
第二篇:漫步诗林教学设计
漫步诗林
激趣导入:
1、猜诗谜: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谜底:(蜜蜂)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谜底:(公鸡)
同学们,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吧。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漫步诗林。
一.诗中有画
诗中有春花秋月,有飞禽走兽,有山水名胜„„让我们走进古诗万花筒,你的一双慧眼能否发现其中的奥秘呢?(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分组汇报,获胜组加10分)
(1)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给下列古诗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给下列古诗填上植物的名称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给下列古诗填上地名的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结:牛刀小试,可以看出大家古诗的积累还不错。下面精彩继续——
二、画中有诗
苏轼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将进入第二关游戏,要求: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作答,老师解说画面描绘内容,然后派出的代表说出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答对一个题加10分,答错本关不扣分。(分成A、B、C、D四组让学生随机抽签,抽完出示相应的画面内容。)
A、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景。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那么晚了,作者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1)《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作者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山形也不同。作者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D、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美丽无比。
(4)《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学们,你们很棒!还想不想继续闯关?
三.诗中有情
古人的诗词中不但有画,更有情。诗人把自己的相思别恨、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化作了一首首充满情意的诗词歌赋。下面我们将进入第三关游戏,如果能熟练地背出诗句,每人每次加5分。
1.浓浓的思乡情(思乡诗)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他们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融入到诗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你能想到那些?写在下面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真挚的朋友情(送别诗)
诗中除了浓浓的思乡情,还有不少表达真挚友情的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诗中有理
诗中不仅有美丽的画面,浓浓的情感,还有人生的启迪。比如:
(1)、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看事物必须全面、细致,深入调查,否则容易被某些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3)、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努力读书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 歌 行 》
五、活用古诗,学以致用
如果我们在生活、写作时运用古诗词得恰当,更可以起到点睛的效果。下面进行第四关抢答竞赛“活用古诗”,答对加10分,答错则扣10分,大家可要注意啦!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远大志向和敢于胜利的信心。
2芳芳数学考了99分,有点得意,爸爸对她说:“取得好成绩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力争“更上一层楼”,好上加好。
3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花,不禁感慨地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中秋佳节,我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心中多了几分伤感,这正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人们赞美小草,赞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诗呢? “春风吹又生。”
6吃饭时我把米粒掉在地上,妈妈就用诗句 ”来教育我要爱惜粮食。7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时,我们会自然的吟诵起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结束:让我们来看一下那组赢得了“状元组”的称号?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有收获吗?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把我们所学过的古诗都分了哪几类?
接下来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我们所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符合这些类别?例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表示真挚友情的诗句。
作业:课下同学们继续为我们所学的古诗分类。除了老师今天归纳的几个类型外,想想还可以归纳出哪些类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
漫步诗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
诗中有理
第三篇:漫步诗林教案一
漫步诗林
宁师附小
张凤兰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发必背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读诗句、晓诗意、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诗林)
二、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1)、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这首词描绘了秀丽的山乡春景,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游园不值》、《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江畔独步寻花》(3)、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所见》。秋季:《山行》、《枫桥夜泊》《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梅花》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其它三幅图啊,老师想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按照我们刚才联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复习,并把你们联想到的古诗题目写下来,同时交流一下古诗内容。
2、学生按小组复习,老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3、全班交流。(1)、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出示图,《石灰吟》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B、这一类的诗篇诗人都借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称它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那你知道类似的诗篇吗? 预设:《青松》《墨梅》《马诗》(3)、出示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B、看到祖国统一竟喜极而涕,这是多么浓郁的爱国热情啊!真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啊!像杜甫这样爱国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也写下许多杰出的爱国诗篇,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过零丁洋》、《春望》、《秋夜将晓出净慈寺迎凉有感》、《十月二十四日风雨大作》《示儿》
过渡: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负责的父亲,还记得他教育小儿子读书的诗篇吗?关于读书的诗篇还有很多,如——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你从这些读书名诗中懂得了什么?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描写四季美景、友情送别、托物言志、热爱祖国、读书学习等相关诗句。课前布置同学们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进行归类整理,不知情况如何,能否展示一下?
三、快乐闯关
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游戏,闯关规则是:根据最后成绩高低分别设立“状元组”、“榜眼组”、“探花组”。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祝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吗? 第一关:古诗大荟萃 第一组:走四方
1、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王师()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3、采菊()下,悠然见()。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放纸鸢。第二组:百花园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C、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 向日开。D、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第三组 :五彩园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3)儿童急走追_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 菜花稀。第四组:动物乐园
(1)月出惊山,时鸣春涧中。(2)牧童骑,歌声振林樾。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4)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 要求:不仅会判断,还要能说出理由.形式:抢答
1.《出塞》是宋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ⅹ)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 的是李广。(√)(略)
第三关:诗句对对碰(每一组四句诗,全对才得小红花)1.粉骨碎身全不怕 欲穷千里目
日出江花红胜火 停车坐爱枫林晚 2.落红不是无情物 接天莲叶无穷碧
独在异乡为异客 少壮不努力 3.不知细叶谁裁出 谁知盘中餐
劝君更进一杯酒 谁言寸草心 4.春色满园关不住 孤帆远影碧空尽
随风潜入夜 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四关:情景运用
1.夜晚,我们在外地无法回家,这时,望着皎洁的月光想起了家乡,于是不禁吟起了唐朝诗人李白的名“ ”。正巧今天是中秋佳节,不禁又吟起了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 ”
2.暑假里,我和妈妈来到西湖旅游,看着眼前的西湖水我不由吟出了宋代苏轼的名句“ ”,看到湖中美丽的荷花,又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宋代杨万里的名句
“ ”
3.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离别的那一天,我不想用眼泪来告别,我想对我的铁哥们说:“_______,______。”我想对和我形影不离的好友说:“_____ ,_____。”我想对和我不吵不好的同学说:“ _________,______。”
4.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师小结:同学们,祝贺你们顺利地闯过了四关,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真棒!
导语: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人正是用善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创作一首首优秀诗歌。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创作自己的诗歌,本次要评选最佳创作奖一名加20分,第二名加15分,第三名加10分,第四名加5分 第五关:创作乐园(二选一,看哪项好)(时间不够就当作作业0 其
一、1.欣赏诗歌
导语:下面来看看一些小作者创作的诗歌,《云》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2.学生创作,交流
其二:从下面的古诗中任选一首古诗编成一个故事。(也可另选其他)(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2)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3)所见 清代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4)《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中向远方。路旁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树叶还没形成树荫。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着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5)游园不值
朝代: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译文)园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所以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五、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四季美景 友情送别 第一组: 托物言志 读书学习 热爱祖国„„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四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第五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说这些,无非想表达,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掌握分寸地分析人物形象,并不容易。千万别为了分析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动辄将某句话、某个词“上纲”到对立面去任意发挥。至于我这个对中学语文教学外行的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否妥当,实不敢自信。如果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看过作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