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各位老师,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各位老师,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 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 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变得深、难、重了。
当然,有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在单位时间里教学一篇课文,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想从中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可是一篇课文,可作“例子”的点太多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是为了学用兵之法;读第三遍,则是专门研究人物和官制。读过数遍之后,他对《汉书》中多方面的内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那么,我们带领学生从哪个点进入学习一篇文章呢?这就靠我们老师自己判断、选择了。当然我们很多人自己不判断不选择的,我们更喜欢听从教材后面的习题设计,更多依赖教参。但是,即使一些教材后面的阅读练习也不是那么可靠,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就举过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叫做《钓鱼的启示》,不止一种教材收录了这篇课文。父亲带儿子去钓鱼,到了半夜12点才允许钓鲈鱼,但是,儿子在10点就把它钓了上来。爸爸让儿子把鲈鱼放了,说这就是规则。儿子委屈,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又没有人看到。但是没有人看到也不行,规则就是应该自觉遵守。应该说,这是一篇具有启示意义、值得认真讨论的文学作品。对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从文学层面入手,诉诸学生的思考,将最初的道德意识、人格等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心中。可是,有一种教材后面的阅读练习,设计的竟是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就是要求写一篇说明性的、应用性的文章。朱自强教授对此很难理解和接受。他认为这就叫南辕北辙,应用文的学习训练越多,离课文提供的有价值的语文学习资源就越远,这会消解教材的学习功能。
因此,说到后来,语文新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突破点还是在我们老师身上。如果教材里的课文文质兼美,但我们老师不知道教什么,还是白搭。但我们对这一点认识不够,我们老师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研磨上课的“技术”上,太快沦为一个技术主义者,我们忽略了丰富自己的“本体性知识,”我们对于读书,欲望不大,动力不足。我们经常谆谆教导学生要多读书,但自己却不是一个阅读者,阅读面窄,理解力差。因此,当这个社会呼唤我们去自选课外的文章,建设真实、立体的语文课程的时候,我们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于是又反过来维护教科书的权威,树立标准答案,不敢和学生真正对话,不敢让学生真正去质疑、发现„„如此恶性循环,非常可怕。
话说回来,我们在进行单篇教学的时候,怎么把握教学方向,抓住教学的重点呢?也就是怎么抓住那个可以反三的“一”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是要抓住概括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
什么是概括性知识?就是从众多诗文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例如《桥》这篇课文,你就可以讲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那种悬念之后意外呈现的结尾,非常有艺术的张力,大凡小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的,这是小小说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这样的知识就是概括性知识,这种概括性知识你就可以多讲。
什么是方法性知识?就是凭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你就可以讲“如何读一篇演讲辞”,你就可以讲“如何透过文字在长长的演讲稿中抓取、梳理出演讲者的观点”,你就可以讲“我们可以在演讲稿的哪些地方发现那些表达或者隐含了观点的句子”。这就是方法性知识。
什么是体验性知识?就是你带领学生在阅读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就是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就是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就是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就是读写景的文章,你真的情景交融;就是读写人的小说,你真的情意相融。这就是体验性知识,这样的体验性知识要多讲。
如果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能经常举这样的“一”,抓住一点,重点突破。那么我觉得单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精义就把握住了。可惜,在实际中,单篇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其次,讲群文阅读。
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里读一组一组的文章?
“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医疗目前阅读教学最大的痼疾。你可能不相信,现在阅读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时间阅读——“阅读课”里没“阅读”。我们的语文课堂仍以教师讲解、批改、订正为主。我们的老师在阅读课上,包括大部分名师,喜欢说,喜欢讲,不停地说,不停地讲,一篇文章,先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再到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这几乎是一个程式。我们的老师还是喜欢让孩子做大量的练习,那些拆解式、分部式的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是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在这样的大量讲解、大量练习的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当然少得可怜。70年代以后新的读写理论,例如读写萌发、社会互动、语言心理学、全语言等逐渐萌芽,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和大量的实践证明“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文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字的方法”。一个学生靠做练习册,靠听教师的分析是学不好“语文”的。阅读一定是在阅读中学会的,要提升孩子的阅读力,就是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读报纸,读橱窗里的新闻,读整本的书。就像《阅读的力量》作者krashen所说:学校的行政当局必须知道,当教师朗读给学生听时,当教师在维持静默阅读时段中显得放松时,他们不是在偷懒,而是在工作。“群文阅读”就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多读。
为什么要尝试让孩子进行“群文阅读”?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阅读变得更“真实”,更“实用”。可能有人会问我,教科书里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难道不“真实”不“实用”吗?想想还真是的。
你想,现代人每天面对的是“非连续性阅读”,在同一段时间里,在杂志、网络、图书馆里同时阅读多篇文章,而且很多文章是浏览、速度甚至跳读、选择性阅读,所以最新的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已经尝试让孩子读2-3篇文章(有的还很长),然后回答问题。但是现在教科书中的逐段逐篇的精细阅读无法还原这种真实的阅读状态,并藉此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
你想,现代人真实的阅读状况是每天要阅读那些内容跳跃,穿插倒叙、插叙,结构呈网络状的文章,而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删减的结构相对简单的文章,篇幅是有严格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
你想,现代人真实的阅读状况是每天沉浸在“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阅读材料中,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修饰的去情境化的有明晰的道德告诉的文章,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法帮助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从只能理解清晰的道德训诫、明确的叙述环境发展到能够领悟较高层次的细腻的道德内涵,复杂的叙述以及不确定的情境。
你想,现代成人更多采用默读、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但是课文教学把过多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法国政府教育部早在1972年就落实到实践上,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因此,朗读作为教育体制的首选手段和最终目标的地位,在70年代的法国已经受到严重动摇。)教科书以外的大量阅读让孩子有机会练习默读、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意识到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
还有一点,一些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连结、重读、视觉化等在练习册等“书籍”中是无法建构的,唯有依靠大量生活化阅读。
你看,有这么多原因呼唤我们大胆尝试“群文阅读”。第三,讲整本书阅读。在你读了大量的一篇一篇的文章之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让学生读“整本书”呢?
在正式解答之前,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关注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雷夫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的第56教室担任五年级老师,该校大部分学生家境贫寒,且出自移民家庭。在极差的生源条件下,雷夫老师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他只需一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这些孩子。他如着迷版每天提早两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也不愿离去。2012年,他到上海来演讲,我带着几个孩子去采访了他,并约定和第56号教室的孩子通信。我之所以对雷夫,对56号教室感兴趣,是因为他非常重视阅读,在他看来,一个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读一篇短短的文章,只读节录的文学作品是很荒唐的。看看他专著里的一段话:
你可能是小学老师,任教于设有严格指导方针的校区。校方不但强迫你使用糟糕的基础阅读系列教材,还“不准”学生把文学经典从头读到尾。许多出版读物的公司无凭无据地宣称,因为教材各章节已经节录了写作范例,所以学生没有读完整本书的必要。他们不要老师在教室里带学生读文学作品,因为这么一来,学校就不会再向他们订购数不尽的参考教材和粗糙的“新改版”选集。“‘读文学作品的基础节录本就足够了’,这种主张真是可笑。
那么,整本书究竟有哪些单篇短章无可企及的地方呢?
首先,相对于单篇短章,整本书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体裁更多样„„尤其主题,可以涉及两性平等、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战争与和平、民主启蒙等,而这些领域在短篇里,尤其教材中很少涉及。在那些有诚意的整本书里,人通过与杰出、善意、美好的思想的交流,是可以形成另一种“信仰”的,读书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可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一个有信仰的人可以平和地面对世界,更敏感地感受幸福。
其次,读整本书锻炼我们的意志。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方的阅读专家说,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年级,还不经常挑战读整本书,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和可能丧失了读整本书的意志和能力。就像我,有时候读一部长篇小说,尤其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就像经历一次严酷的战斗,时刻要提醒自己,甚至逼迫自己,才能顺利看完。并且这种能力会“迁移”,你如果再挑战阅读整本书方面的意志和能力比较弱,你可能在领导一个大的团队,把握一个大的项目等方面的能力,也会欠缺。现在“绘本”逐渐被大家接受,但是还是有人觉得性价比太低,20几页,没几个字,竟然要卖30元,不值。但是西方包括日本这几年为什么大力推广绘本呢?其中一条原因就是让六七岁的孩子也感觉到他在挑战阅读整本书。幼儿也可以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读完一本书,是一本书。
然后呢,读书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静能生慧,慧能致远,但是现在的孩子很难静下来,这可能和佐藤学所说的“大都市症”有关系,大都市对于儿童来说是容易精神紧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1.比较多的儿童喜欢对伙伴吹毛求疵、排斥朋友;2.在课堂中儿童被分为动辄骚动与沉默不语两大类;3.情绪不稳定和低学力儿童比例逐年增加。其中“多动”的问题最为突出。让孩子尝试安静下来的途径不少,例如与大自然多接触,与艺术多接触„„其中,读书,读整本书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读整本书。在整本书阅读的推广上,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2003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从电视到网络,到处都看得到政府宣传阅读的信息。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这些举措的核心是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让孩子挑战看整本书。
让人欣喜的是,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并推荐了一些整本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冰心的《繁星·春水》、吴承恩的《西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
更让人高兴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已经有突破重重困难,“做起来”的个人的或者团体的实践:例如“亲近母语”民间整体语文教学改革,例如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实验,例如“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蒋军晶、岳乃红、周其星等的出现,例如浙江等地对“班级读书会”的区域性关注(千岛湖研习营),例如山东韩兴娥、安徽薛瑞萍进行的“海量阅读”个体实践,例如民间专业儿童阅读研究团体“新阅读研究中心”、“红泥巴”、“小书房”等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予我希望和力量。
第二篇:面向课堂,解读教学文本
面向课堂,解读教学文本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奇特,笔墨纵横。学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奇想”的不断变化,从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声情培养语感,同时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交游)和读书经验来反复探求和品鉴《蜀道难》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查检资料,阅读李白作品《送友人入蜀》《剑阁赋》以及相关的鉴赏资料,能够陈述李白写作《蜀道难》的缘由。
2.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陈述其生动的妙处,其中应有夸张的解说。
3.在朗诵及默诵课文的基础,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关键语句,陈述李白的奇思妙想及“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4.学生在朗诵与阅读注释的基础上,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及其变化的词、句,并对各阶段的情感予以概括。
【教具准备】
1.《蜀道难》朗读音画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自学)
一、听读文章,感知文本
利用5分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第36――37页内容,播放朗读音频,听读《蜀道难》全文,读正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第1段:噫 吁??,危乎高哉!然后天梯石栈 相钩连 猿猱 欲度愁攀援
百步九折萦 岩峦 扪 参 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 坐长叹
第2段:畏途?f 岩不可攀 飞湍瀑流争喧?Y ?f 崖转石万壑雷 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3段:剑阁峥嵘而崔嵬
所守或匪 亲,化为狼与豺
磨牙吮 血 侧身西望长咨 嗟
二、朗读文本,深度感受
利用10分钟时间,完成《蜀道难》全文朗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至熟练,做好第二课时课堂朗读展示准备,并深入体会给出你选择朗读该段落的理由与阅读感受,课堂朗读展示的发言范例如下:
大家好!我朗读的是课文的第 段,……,我认为以上段落……,我的阅读感受是……。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利用8分钟时间,自读下面材料,了解李白其人及《蜀道难》写作缘起。(印发资料)
(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蜀道难》写作背景
四、疏通文意,研读文本
1.利用6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注释,识记并解释重点字词。
2.利用6分钟时间在熟读注释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梳理文脉。
五、?n外阅读,拓宽眼界
阅读李白《送友人入蜀》、《剑阁赋》,熟读成诵,品鉴赏析。(10分)
(印发资料,学生阅读)
第2课时(讲学)
一、课前导入,走进文本。(3分钟)
白居易初出蓝田时写到“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
李商隐途径淮阳郡时写了“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的刻画。
二、感受文本,品味语言。
1.利用8分钟时间欣赏《蜀道难》音画视频,教师做好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文章三遍。
(1)第一遍,读的要求是:整体把握,读准字音,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
(2)第二遍,读的要求: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速,注意节奏、停顿和快慢。
(3)第三遍,读的要求:重在进入情境,注意把握好语气,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伴随着你自己对诗的体会、你自己的性情。
2.利用5分钟时间请3位同学选择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并陈述选择理由和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本文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请利用8分钟时间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1)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第37页“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表达效果,指名6位同学口述作答,教者点评。
(2)文中多处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你在文中找到至少一句并说明其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思考后请3位同学口述作答,教者点评。
口述示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运用扩大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山的高俊,突出山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品鉴奇想。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后,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展示交流,教者点评。
1.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请同学们以第1段为例,分析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5分钟)
口述示例:“蚕丛及鱼凫”,写蜀国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了三回,所表达的感情自然有变化,不重复,可以说是“愈出愈奇”,每次咏叹有怎样的变化和转折?(8分钟)
(1)学生朗诵课文
(2)学生探究交流:(略)
教师点拨:全诗安排的三次咏叹,每一次嗟叹,就是一个转折,诗意各有侧重,分别突显蜀道的高、险、危(危及人身之危)。同时,每一嗟叹,嗟叹者所取的角度又有区别。角度的三次变换,感情波澜迭起,既逐层加深对蜀道之难的深刻印象,又不断增强警示劝诫的关切心情。
3.在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梳理,补写出下表的空缺。(多媒体展示,斜体字部分学生补充)(6分钟)
四、延伸思考,课外作业
1.思考练习:《送友人入蜀》《剑阁赋》和《蜀道难》,同为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r所作,比较这三首诗在艺术技巧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2.背诵默写:背诵并默写《蜀道难》。
【教后反思】
笔者工作近10年来,听了将近300节课,有同事的常规课,有校内校外的研讨课,有名师的示范课,有一线语文教师的赛讲课,仔细回味,细细梳理,发现很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过“浅”。这里提到的“浅”,指的是解读的粗浅、肤浅,也指解读的浅显。我们的教师不重视教学文本的解读,有的语文教师仅仅依照教参上的信息,常常让课堂徘徊在浅层状态。有的教师仅凭个人的理解对文本进行简单的解读,对文本隐含的深层价值不去发掘,读懂了文本的表面意思就以为是获得了“真理”了,结果只能是看见了皮毛而忽视了实质。
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主要就三件事: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对话。其中,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把课文读懂,解读出文本的精妙之处,才能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开展对话,引领学生更好地解读好文本。
有的老师教李白的《蜀道难》,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结合注释翻译字句,分析诗歌意象,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显然,这些内容都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教,学生自学就能理解。《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想象奇特,笔墨纵横,凛然成风。如果对《蜀道难》的解读停止在文本表层,那是非常可惜的,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深入地理解《蜀道难》的艺术魅力。
学习《蜀道难》旨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文章的构思,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变化的“奇想”,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让学生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品析《蜀道难》“奇之又奇”的艺术魅力。
我们在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不妨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入手,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都暗示着诗意的转折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可以从分析文本情感变化这一点上将解读引向深入,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文章有怎样的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二是“这首诗的反复咏叹,每处咏叹有何不同”。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全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无法过”。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行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换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
选入到教材中的文本是一个可作多层发掘的静态存在,语文教师只有和教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经过深入研读,才能读出教学文本的精妙。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样玩得很多,没有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口,不知道要解读哪些内容,最终只能在教学文本的表层滑行,课堂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如果解读停留在学生一看就懂的程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与学生交流一些他们已经了解的内容,那课堂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所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务必做到:面向课堂,解读教学文本。
(课题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现状及策略研究”GS?z2017?{GH1302766)
第三篇:浅谈农村教师教学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浅谈农村教师教学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舒兰十九中 赵艳玲
“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教师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们所在的中学地处偏远山区,所教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学习基础差,甚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已经失去学习信心。平时真正能学进去的孩子进占三分之一。要想给这些孩子上好生物课,实属不易。
因为尖子生很少,如果只照顾少数尖子生,除了对待学困生的不公平以外,也会把大部分孩子会被远远甩在队伍的后面,其后果可想而知:大面积学生厌学,不听课,捣乱,课堂失控,教学任务无法进行下去,也耽误了学习的孩子。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减少城乡的差距,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尤为重要。
农村教师都要面临这种困局,怎么解决呢?下面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经验同大家一起分享。
“严”字当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从纪律上抓起,让自由散漫的学生,能够慢慢养 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习惯。这话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教师每一节课都不能放任自由。我的学校一位老师,每天对在对犯错误的学生说教,可是一直不起什么作用,老师在说教,学生在一边笑,上课依然乱哄哄,班级不但纪律差,学习成绩也不好。所以要想教好课低一点必须要“严”。有好的纪律作为保障,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才能达到。
“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俗话说的好“严慈相济”一味的板着面孔的老师是不受欢迎的,作为英明合格的教师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不是一下子就会改好的,这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要一点一点的坚持,因为这些孩子收到的批评太多了,老师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发现学生纪律有一点点进步,马上就得表扬,让他们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有时候你会发现淘气的孩子,除了学习的吃力外,在课下表现蛮好的,甚至表现出很多尖子生不具备的优点,我们做老师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使它扩大化。这样孩子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多给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他们是学习的失败者,从新树立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我曾经教过一名男孩,平时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那是因为几乎每个科任教师上课都批评他,他对所有的老师都心存偏见,老师都瞧不起他,看不上他。我第一次给他上课,发现这个孩子在新来老师面前表现非常好,上课不捣乱,听课的时很认真,我就在学习新课时给他发言的机会,这个孩子显得很激动,尽管回答不是很完整,我还是表扬了他,并且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学习更有劲头了,而且一下课就主动帮助我送教学模型,上课时,有时还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呢,我发现这孩子的课外知识懂得还真不少!仅仅两个月,在期中考试中,这孩子由原来一位数字,一下子就达到了优秀!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只是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案例,平时上课要和更多的学困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上课时走到这些孩子中间,问问哪里还不明白,需不需要老师在讲一下,一句小小的询问,一个关心的眼神,都会给孩子莫大的鼓舞,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引领孩子走上学习正轨!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初中生物课难上,但是如果真正的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这些被人称为“刺头”无名小花,他们进步了,那么上生物课还用愁吗?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篇:阅读面向课内外,教学春暖花开
阅读面向课内外,教学春暖花开
——新课改语文阅读要有新的教学行为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条条幅,充分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生动、新奇的特征,因此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实践主阵地”的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则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但是怎样将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则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还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多的只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已,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未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如何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有效地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想同各位教育同仁交流一下一点浅略的看法: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最大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首先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必须体现教为客、学为主的原则。教师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增加灵活度。我在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检查预习,明确方向;小组合作,互助质疑;师生解惑,把握重难点;落实练习,巩固提高。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不能出现放任自流,放野马的现象。
最后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教法科学,学法正确,手段先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二、处理好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阅读教学仅是演练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课外阅读才是实战,是学生运用课堂阅读所学的阶段。说白了,教材就是专家给语文教师精心挑选的便于你教学的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借鉴写作。叶圣陶曾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还可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但是老百姓的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仅凭课本上的文章就想让学生能读能说能写,实在不可能。缺少了丰富的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很难长远。
因此,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
但是课外阅读不能放羊,要有方向,有方法:
(一)教师要武装好自己
1、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去实施。
2、教师必须有大量丰富的阅读,并且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计划和方法。
(二)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终生阅读习惯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间,便会萎谢”。因此生要养成精心选择的习惯,同时 能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在看书时养成按序阅读的习惯,读书时能够动笔,写读书笔记:做摘抄—写概要---写感想---写评析。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几种做法
1、精讲课文,引读原著
就是对从名著中节选下来的课文,一定要讲好,使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愿望。我清楚记得,当谈到《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许多同学借来《红楼梦》阅读,因为学习课文,他们才感受到《红楼梦》的精妙,试想这种有浓厚兴趣的主动性阅读的效果又怎是教师强迫性阅读可比呢?后来学习了故事性较浓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小说)、科普性较强的(《人在地球上能活多久》等),学生也试着去找相关的书籍去读。现在想一想,如果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通过精讲课文来引读原著,哪怕引读成功几十部,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人生将会有多大的不同。
2、名著启读课
对于教育部指定书目,但教材中还没有相关课文,教师可以直接拿出一节课,专门讲一些相关知识,或讲故事的开头,把精彩的内故意不讲,引导学生去读。也可以利用信息丰富的的条件去让学生看一看电视中的相关讲座,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名著阅读交流课
语文教师每周上一节名著交流课,这对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学会阅读,保证阅读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提前把生的读书笔记看一遍,把握住讲评的重点,列出表扬的名单。再读原著,找出精彩之点,在课上做例子进行讲析。教师在评价时,最好以小组为单进行,形成“小组竞赛,组内督促”的竞争机制。
4、举办相关活动,以活动促阅读
学校或语文组或班级应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如好书推荐、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百家讲坛”等,都会很好的推动读书活动。
诗人海子曾经说他要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也要为 3
陌生人祝福,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自己的所有企盼和祝愿都寄予给幽邃迷人的大海,蓦然回首,那一切祝福就犹如春花般灿烂绽放。如果可以,我希望也坚信——经过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与配合,在面对新课改时能够多几分沉着和自信,少几分怯懦与茫然;到时我们也会欣喜地说:“阅读面向课内外,教学春暖花开”。
第五篇:面向工程 培养机械领域一流人才
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面向工程
培养机械领域一流人才
—— 机械工程学院
一、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年中批准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高校要把教学工作做为工作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质量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强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平稳有序优质运行,较好完成了全年的本科教学工作。
1、专业建设
机械学院现有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其中包括英语强化班和机电外贸日语强化班)、测控技术和仪器、工业设计、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和仪器两大专业依托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电子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通过“211”和“985”重点学科建设,使师资力量愈加雄厚,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学术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源质量高,社会需求旺,正逐步形成特色。
(1)2007年由贾振元院长牵头负责申报了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面向工程的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8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4)梁延德、王殿龙获2007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5)姜立学获2007年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6)王永青和张军获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4、教材建设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出版高水平教材的积极性,学院在07年制定了专门措施,加大资助力度,争取出版更多的高水平教材。07年我院共出版(再版)教材6本,分别是:
(1)贾云福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制造工艺学》。(2)胡青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机械制图(第六版)》。(3)胡青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五版)》。(4)王敏杰、于同敏等,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模具工程大典》。(5)李剑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生产工程基础》。(6)杨有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微机原理》。(7)2007年获得2项学校教材建设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分别是:《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Communication》(工程图学原理)配套习题集和《产品设计表现》。
5、教学改革
机械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梁延德教授负责的“教学、训练、创新一体化工程训练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在2007年学校教改基金项目申请中,获准重点项目1项,一般基金3项。分别是:赵福令负责的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王殿龙负责的“机械工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与措施的研究”;胡青泥负责的“非机械类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宫文飞负责的“面向新工业时代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3)多人次参加全国各类教育教学软件竞赛并获奖。其中:胡青泥等获第十一届全国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胡青泥等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奖一等奖;胡青泥等获辽宁省第八届教育软件大赛奖一等奖;王
021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
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仍然以知识传输为主,人才培养时重考试结果轻培养过程以及大班上课、满堂灌、考试突击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研究型教学、创新实践能力有效培养方面急需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基础课教师和新建专业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仍然比较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工程图学教研室为例,如何稳定工程图学教研室大批青年教师,并使他们尽快成长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工业设计教研室迫切需要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多数课程未能实行梯级聘任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课程负责人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3、学风建设还需加强
少数高年级学生上课迟到、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平时比较放松,考试前突击的现象还较普遍;考试舞弊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三、2008年工作要点
紧紧围绕国家质量工程的实施,根据学校 “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大类培养,推进学分制改革,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使本科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加大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力度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