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学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下洼二中 王新燕
从上学年开始,学校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是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而是对“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使用该模式,同时对太谷模式不断整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有利于提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现将自己实施课改进行阶段总结。
一、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
1、导学案教学法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
2、导学案教学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导学案教学法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导学案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在知行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法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由发表
见解、不断获得知行的提高。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1、概括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将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
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科学设置导读问题。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有粗浅、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灵活设计练习内容。学习是为了运用,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思想品德科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性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简单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
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正确把握“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课前下发给学生,以备上课时使用。提前下发让学生预习完成不太现实,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从小未养成预习良好习惯,在初中思品课中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放在课堂上完成。上课后,学生根据“导读题”自主学习,教师作三点指导:一是读书要快,尽量节省时间;二是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问题在书中勾画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行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手、动脑。
2、真正做到师生共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及时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事,学生完成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信心,弄巧成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每个框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结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有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通过导读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做适当的记录,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和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更加便于搞好考前复习
将若干个导学案结合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切实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间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上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与提高。一是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讲得还是过多。二是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的空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三是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校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四是从长远看,“导学案教学法”不应停留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而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法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以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将导学案教学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思想品德课程所面临的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一个理想的硕果。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
3.1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地位、作用;了解现代科技与教育的作用;知道“科教兴国”的含义及意义。
能力目标:理解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必然性,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参与实践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难点: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讨论法等。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学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启发学生思考:这体现了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导入复习3.1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2、出示复习目标
(1)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科技和教育的作用。(2)知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和中学生分别如何做。
3、熟读课文
4、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二、引探
活动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活动探究:
(1)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实施哪些战略?(2)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3)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谋划策。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投入到科技创新的热潮呢?引出下一个活动。活动二:培养创新人才
1、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自行研制的航空母舰正式出坞下水等。
2、活动探究:
(1)上述材料共同传递出哪些信息?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在推进科技发展的征程中建立功勋?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三、引练(多媒体展示习题)
四、引展
一、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中国奥运健儿勇创佳绩,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思考:(1)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成果呈井喷状态说明了什么?
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第二篇:思品导学案
《思品》学科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以问题为引领,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方案,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积极思维,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一、导学案要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之作用。
二、导学案要具有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或课中)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起到导学之效能。
三、导学案要起到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引领思维之目的。
四、导学案板块设计参考
1、导学案板块设计参考一:
可把导学案整体上分四部分:预习案、探究案、当堂检测和课后拓展等。
2、导学案板块设计参考二:
【知识纵览高屋建瓴】【攻坚克难学海导航】【走进生活把握方向】【关注社会链接热点】【实践创新总结提升】
3、导学案板块设计参考三: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困惑扫描——我来质疑;实践创新——我来探究;生活在线——我来归纳;课后拓展——培养能力。
(注:每位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编写每一课时的导学案。)
第三篇: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中的应用
思礼镇初级中学 思品 杨勇
情境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研究性学习观强调,要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问题情景教学法,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它无疑和研究性学习观是一致的。
情境是师生对话、交流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是学生激活经验生长点。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采纳。
如学习第三课《腾飞的东方巨龙》的《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项目时,我叫学生列举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写一边简短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并让学生对着黑板上面悬挂的国旗朗读学生自己写的作品,然后我再强调应该把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爱国情操,自然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时政演讲和点评的活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并不是仅停留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另外在活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又在相互合作中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到校外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学习初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项目《我们在行动》之第二层次《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调查、了解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引领学生观察党和国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在课堂活动中,我在学生掌握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更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当代绿色公民”。
4、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思想品德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般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思想政治课学习特点的有机结合,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要既重过程,也要结果。其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范围应以课程标准(或教材)为依据,也要采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其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必须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亲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激励学生不断在实践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
四、实施活动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解,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其质量和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当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它需要借助教材,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新教材的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
2、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活动课决不是放任自由的活动,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这样的情境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转向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教师的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把每一次学习都作为一次新的创作过程,并在这样的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作过程,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3、在活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之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念,指导行动,以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是教师、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借助教材的教学互动过程。在活动教学中,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既有要求学生先查找资料或访问,然后把查找或访问的内容运用到活动课中,又有要求学生在活动课中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因此,它是常规课堂活动教学与大课堂教学的统一。新教材对活动课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它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4、在实施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1)按部就班。教材中有活动者是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按教材安排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
(2)优化重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有些内容比较相近,目的相同,可以重新组合,或增减,或合并,以达到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的目的,加之有很多活动的开展受到场地、物质条件、经费、时间的局限,且还要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优化重组显得尤为重要。
(3)横向联合。目前,政治、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很多改革的方式方法上很相似,并且它们与政治学科内容相近甚至相同,尤其是语文课内外衔接与政治开放式教学有很多相互融合的东西。例如,“为正义高歌”演讲比赛就可以与语文演讲比赛联合进行,各有体现,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既增长学生知识、提高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四篇: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单纯为引起学生兴趣或注意来作为选取标准。否则将使学生偏离学习的方向,破坏整个教学结构,效果适得其反。
2.2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若太难太偏,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案例和寻求答案,那就偏离了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初衷,反而额外增加了教学难度,得不偿失。
2.3 启发性原则。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案例应该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思索,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会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3.1 精选案例。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内容时,选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浓缩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力度等许多问题,通过透视、分析这一案例,学生对“对外开放”问题就有了一个全然的认识和了解。
3.2 案例引入。案例的引入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的技巧是指呈现案例时要把握好时机,还要选择恰当的、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前展现,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后展现,这要视课题本身的特点而定,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呈现案例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情。
3.3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4 总结评述。这一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先做总结,然后由教师来做总结和点评,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3.5 评价反思。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评课,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者口述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要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些简单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的,如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关注?教师自己是否做好充分准备?案例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是否有一种自由氛围?是否使课堂在饶有趣味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 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4.1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是为了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
4.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案例教学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案例的选择、小组的划分、讨论中的引导、恰当的点评等,都要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 演员”。
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注入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七年级思品导学案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案例
———七年级思品薛广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身边存在着许多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辨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提高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
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在实践中学会有效地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预习指导:
1、在看完教材93的故事后,你能说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李明不加思考将身份证借给他人,说明他什么问题?
2、中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女学生容易受到侵害,应该学会自我保护,你认为对于女学生来说什么是保护自我的防护衣呢?
3、想方设法说说当你遇到以下险情,你该怎么办?
1)一天放学后,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搜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门旁交出20元钱,还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该怎么办呢?
(2)下晚自习后,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后面好像有人在跟踪。回头一看,果然有人!你害怕极了,这时候该怎么办?
归纳:青少年在遭受不法侵害、实行有效自我保护时,应当注意什么?(3)赵小锐和同学利用暑假到森林中参加生物夏令营,他看什么都感到新鲜。突然,他发现一只美丽的大蝴蝶,他想也没想,抄起捕虫网就追了过去。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当赵小锐如愿以偿抓到那只大蝴蝶时,周围已经找不到一个同学了,也听不到一点同学们的谈笑声,甚至连那条森林中的小路也不知去向了。他迷路了。如果你是他,此时会怎么做?
(4)当你正在家中学习时,你的奶奶突然昏倒,而此时家里还没有其他人在。这时你应该怎样做?(5)盛夏之时,放学后你和另外一个同学到江边去玩,不小心你落入水中,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6)如果你正在上课,突然发生火灾,你知道如何引导同学们逃出火海和如何保护自己吗?
归纳: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怎样保护最大权益?
4、阅读P97小峰的故事,谈谈小峰靠什么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你一定会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中学生李刚上学路上,发现一老人被车撞倒,躺在路边,而肇事司机已逃之夭夭。下列选择中既保护自己、又维护正义的选项是()
A.立即拨打110电话报警或120电话求救 B.立即上前救助 C.请同学、老师帮忙救助 D.请路人帮忙救助 2.中学生小刚晚上独自在家做作业,突然发现一歹徒正要翻窗入室。小刚见状灵机一动,大喊一声:“爸爸,你该上公安局上班了!”歹徒闻讯转身而逃,小刚的这一举动说明他()
A.事事都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处理问题
B.胆小、怯懦,不能勇敢地面对歹徒,与之殊死搏斗 C.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 D.没有履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3.1999年8月,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这说明()
A.自我保护是一件很难的事
B.青少年不需要家庭和社会保护
C.青少年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
D.要减少对青少年的侵害,主要在于青少年自己要学会自我保护 4.青少年避免受到侵害的前提是()
A.不要离开家 B.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C.保持高度警惕 D.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
(二)、填空
1.对于女学生来说,保持高度的、的行为举止、的衣着打扮,是保护自我的()。2.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迅速而准确地作出(),要采取的方法与其斗争。
3.你是否了解常用的急用电话:火警—— ;匪警—— ;急救—— ;交通事故报警—— ;森林火警——。
五、课后小结: 归纳: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必背内容:(1)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具体做法?(四个方面)
(2)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怎样保护最大权益?
(3)青少年在遭受不法侵害,实行自我保护时,应当注意哪几点?
(4)我国保护青少年的两部重要法律是什么?(2部法律)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经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怎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环节上设计是以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切入课题。接下来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研讨、特别关注等环节使学生形成防范侵害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懂得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