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3 00: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理-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篇:原理-名词解释

(练习1)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法规: 是教育方而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章等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3.终身教育: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综合。(百度)

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练习2)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7.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8.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9.最近发展区:(第六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上,使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练习3)10.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集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教育法规(重复)

11.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学科课程:

13.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期间的联系与联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练习4)最近发展区、教学模式(重复)

14.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5.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非计划的、隐含的、未被认识的或者不明确课的课程。

16.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练习5)学校教育、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功能(重复)

(练习6)17.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18.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系统策划过程。

19.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

20.泰勒原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从定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来阐述的,它们是定制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1.教师学习共同体: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7、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8、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9、权利——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0、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1、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12、政体——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13、国体——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14、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5、君主制——君主制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6、单一制——单一制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17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制宪制,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18、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9、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19、共和制——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20、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伪”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21、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指总统与议会均有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2、联邦制——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主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23、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2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25、两院制——两院制是立法机构组织形式之一,即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26、立法机构——立法机构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称为议会、国会或议院等;我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

27、行政机构——行政机构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机关。

28、司法机构——司法机构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29、压力集团——压力集团又称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0、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1、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或团体所构成。

32、政党——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8、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33、一党制——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30、两党制——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34、多党制——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35、政治秩序——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3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3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38、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39、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40、公开性——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

41、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活动,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42、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43、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44、政治集会——政治集会是指众多的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45、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46、政治请愿——政治请愿是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47、监督——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48、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49、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50、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51、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5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53、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54、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54、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府学说。

55、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地情感投入。

56、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57、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5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9、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60、多数代表制——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当选的机会。

61、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62、社会团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6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64、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6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66、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67、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形态或政治过程。

68、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69、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它体现了是政治生活的规范、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70、民主——民主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71、民主化——民主化指的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72、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都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73、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德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从狭义上看,政治文明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它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

74、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75、政治合法性——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76、一党局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第三篇: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3、城市功能分区

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

(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条文说明: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8、城市设计

(书)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在城市规划时对城市总体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对空间整体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

(标准)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条文说明: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即由建筑物、道路、绿地、自然地形等构成的基本物质要素,以及由基本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需市空间和城市整体形象,如从小尺度的亲切的庭院空间、宏伟的城市广场,直到整个城市存在于自然空间的形象。

9、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条文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类。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10、卫星城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11、日照标准

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条文说明:日照标准中的日照量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标准。日照时间是以住宅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照射积累计的大小以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高低。1993年7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日照标准日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条文说明: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2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条文说明: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如连云港市和淄博市。

15、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16、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17、城市更新

是一种将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8、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21、人口百岁图

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图,横坐标是年龄(0——100),纵坐标是对应的人口。

22、OD调查

对居民出行交通量的起迄点调查,是交通规划的一部分。

2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4、里坊制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25、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26、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有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27、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在风向玫瑰图中,频率最大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28、轻轨交通

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快速有轨交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9、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0、开敞空间系统

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31、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32、逆温层

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等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33、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条文说明: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建筑用地面积

34、工程管线综合

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

条文说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所说的各类工程管线系指市政工程中的常规管线,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工程管线。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只指要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从总体上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混乱的现象。所谓综和协调,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

35、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作为城市规划行政的依据的城市规律规范体系,包括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2、城市建成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条文说明:至1994年,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共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第一批最早列入保护名单的,有北京、苏州、杭州、广州、遵义、延安等24个城市;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单的,有上海、武汉、天津、哈尔滨等38个城市;列入第三批保护名单的,有乐山、衢州等37个城市。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二级,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首先是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4、城市广场

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5、抗震防灾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6、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7、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23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8、城市用地选择

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城市用地选择需要用地适应性评定的成果为依据。

1、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4、城市人口规模

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6、历史街区

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完整的地段。

7、历史文化保护区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9、七通一平

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排污、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10、中央商务区

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条文说明: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是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人伯吉斯提出的,其含义是:CBD包括有百货公司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的核心部份。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而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如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地区、我国上海的外滩与规划建设中的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其功能主要转化为:城市中的商务谈判场所、金融、贸易、住处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公寓、商业、文化、康乐等,并配以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交通设施。

11、城市绿地(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12、城市景观规划

13、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14、城市用地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15、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6、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17、再城市化

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

18、城市用地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状态。

19、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0、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21、国土规划 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23、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24、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交通量可分为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及行人交通量等。

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6、城市道路(干道)网密度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条文说明: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城市道路网内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

27、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28、城市公共交通

29、城市交通枢纽

30、绿波交通

绿波交通,就是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用等红灯.

31、渠化交通

指的是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32、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33、地理信息系统

34、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5、信息技术

36、(城市)用地平衡表

37、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9、结构规划

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定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0、远景规划

是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作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它是一个空间结构性的安排。

4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提出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不能解决当今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而从宏观及区域的角度来把握城市的发展。

42、静风频率

43、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44、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呢不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45、城乡一体化

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46、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47、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48、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条文说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名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49、城市规划体系

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

50、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51、路幅宽度

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52、城市交通结构

城市交通结构是指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系统.,这个道路系统由各个级别的道路有机组合形成.53、城市步行道路系统

54、步行街

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通行车辆或者只准通行特种车辆的道路。

条文说明:各城市对步行街和管理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全天供步行者通行或在限定时间内(例如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7时)通行;对于车辆的通行,一般在供步行者通行的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但准许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等特种车辆通行,有的城市还准许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车辆的通行。在城市商业区的步行街,亦称为商业步行街。

55、技术经济指标

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有现状和规划之分。

56、城市再开发

57、城市开发

58、土地开发

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开发土地的开垦。在原始社会或者在当今经济部发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原始土地存在,土地开发就是将这些原始土地开垦出来加以利用,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59、区划

城市用地的区划是指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须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和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分为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60、法定图则

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

61、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62、城市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63、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条文说明:城市结构包括城市的人口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路网结构等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4、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65、城市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条文说明:城市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66、用地评定

(书)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条文说明:城市用地评价中的工程评估,系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工程评估,通常根据地下水位的深度、洪水淹没范围、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评估用地适于建设的优劣程度,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67、马丘比丘宪章

68、北京宪章

69、(中心)城市群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70、劳动构成

在城市总人口中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又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所以城市人口可认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服务人口。

71、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构成)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72、城市交通预测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

73、住宅区(居住区)

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74、社区 75、区位 76、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条文说明:在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实行市领导县(又称市带县)的市,其市域所包含所领导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实行县改市的市,其市含原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

77、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8、开发区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条文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43号,《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79、旧城改建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80、近期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2、城市人口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4、城市人口预测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85、居住组团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6、大运量快速交通

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高架交通设施,以机坳车辆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条文说明:大运量指客运量大,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且运行控制有效的公共汽车专用道上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在16~22km/h范围内,客流量能达到单向2.5万人次/h。这种大运量快速交通除了采用公共汽车外,还可以采用轻轨或地铁。

87、公园

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围和良好的绿化及一定服务设施,供群众游憩的公共绿地。

条文说明: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调剂人们生活、美化城市都有积极作用。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这里所说的公园是指城市公园,根据其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自然公园通常是指国家公园等。

88、公共绿地

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89、防护绿地

城市中用于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林带及绿化用地。

90、建筑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91、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条文说明: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的规定,快速路的机动车道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快速路双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

92、绿带

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邻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条文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倡导用逐步实现土地社会性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田园城市中运用了绿带的手法,但霍华德是引用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城的先例,他指出,“阿德莱德城被“公园用地”所包围。城市已建成。它将怎样增长?它的增长是越过“公园用地”建设北阿德莱德。这就是要效法的原则,但在田园城市中有所改进。”

英国在1938年制定《绿带法》,用法律形式保护伦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围的大片地区,以限制城市用地的蔓延。

设有一定宽度的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保留城市未来发展用地,提供城市居民游憩环境,以及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

93、城市郊区

95、公共领域

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

96、(空间)外部效应

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具有空间属性,包括积极的(称为外部经济)和消极(称为外部不经济)两种类型。

97、人口平均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98、城市生态规划

99、生态城市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

100、首位度

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101、卧城

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是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102、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机空间关系的总和。

103、空间规划体系

104、三区六线控制

所谓“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六线”规划控制体系

105、开发强度

106、生态绿地

生态景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

107、城市人口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条文说明:根据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城市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人口净增长,人口零增长和人口负增长三种状况。10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篇: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形式。

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谨慎性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是,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3.借贷记账法 P96

借贷记账法是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基础,以“借”、“贷”二字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来登记经济业务的一种记账方法。

4.资产 P59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会计P30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有核算、监督的职能。

6.交易性金融资产 P122

为了从金融资产短期的价格波动中赚取收益,这种投资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7.永续盘存制P318

也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须根据有关凭证连续记入有关账簿,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额。

计算公式如下: 账面期末余额=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8.会计账簿 P188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简称账簿。

9.复式记账法 P93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对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0.财产清查 P316

财产清查时指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等清查方法,确认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际结存数,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以查明帐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

第五篇:遥感原理名词解释

光的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灰体: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相等的物体;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常数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其吸收系数介于0与1之间的物体。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之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与重合的轨道近地点: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点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分辨的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小变化量 训练样区:指的是图像上那些已知其类别属性,乐意用来统计类别参数的区域

异轨立体:在相邻的两个轨道上对同一块区域获取影像组成立体相对所获得的立体影像

瞬时视场:在扫描成像过程中一个光敏探测元件通过望远镜系统投射到地面上的直径或对应的视场角度。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动,即向短波方向移动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所发生的散射现象

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 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传感器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象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方位分辨力:在航向上所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空间分辨率:像元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辐射畸变: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成为辐射畸变

辐射校正:消除或改正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平滑和锐化:图像中有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锐化是指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性变换,是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旋转

遥感: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

遥感技术:在一定距离以外不直接接触物体而通过该物体所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来感知和探测其性质、状态和数量的技术

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波长或频率按序排列的总范围 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绝对温度:按热力学温标度量的温度

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发射率:物体通过表面向外辐射的电磁能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所辐射的电磁能的

比值

热惯量:度量物质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热容量: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 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光谱波长与其反射率间的关系曲线

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

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它是波长的函数 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物体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特性 方向反射:具有明显方向的反射 漫反射: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

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波谱特性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几何变形:是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

系统中的对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下载原理-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题 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系统的研究管......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

    计算机网络原理名词解释

    (1)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2) ITU——国际电信联盟 (3)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4) EIA——电子工业联盟 (5) IEEE——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6) 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7) DNS......

    传感器原理名词解释(范文模版)

    传感器原理名词解释 1、 传感器的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 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2、 相似系统:能用同一类型的......

    国际贸易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

    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办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2.混凝土的徐变:在荷载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而增加的现象。 3.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