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推荐]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
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3、学前教育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6、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7、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章
1、家庭教育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
3、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4、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5、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第三章
1、因人施教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进步,促进他的发展。
2、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4、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5、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
6、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7、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归因倾向是指教师在幼儿发展的原因上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8、教师的情感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教师积极工作,有所创造和成就,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9、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地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10、显概念是指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隐概念是指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第四章
1、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2、教育环境主要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
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情的特定教育机构——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4、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第六章
1、幼儿班级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2、混龄编班是指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3、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者为班级的未来确立目标并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
4、幼儿行为辅导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5、同步教育也称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
6、移情训练法是指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
第七章
1、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幼儿园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
3、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是指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和乌索娃的“学前教学论”等理论的影响下,以乌索娃、查包洛塞兹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4、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的瑞吉欧 艾米里亚市在马拉古兹的发起和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推出了一个新的有特色幼儿教育体系,即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5、幼儿园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6、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是一种概念化得课程设计思路,为进行实际的课程设计提供途径和方法。
7、目标模式是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8、过程模式是指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9、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10、教学策略是指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的总和。
11、效果评价指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第八章
1、幼儿园教学指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2、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3、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4、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老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又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麻醉后坼去支架。
第九章
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材料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最适合的教育。
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3、活动模式是指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活动,如操作活动、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等,通过主体的“做”进行学习,获得生动的知识经验。
4、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指的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它们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发现法是指将某种矛盾、现象和规律等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以使幼儿习惯于究原因、寻依据、提依据、提异议、求异同等,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十章
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是指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4、效率标准时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
5、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6、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7、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
8、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
9、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10、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
1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12、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 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 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 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 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 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 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幼儿常规 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幼儿园环境 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完整儿童 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
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13.移情法 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4.直观形象法 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方法。
15.最近发展区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6.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7.创造性游戏 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18.综合性原则 是学前教育基本原则之一,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19.行动操练法 是学前教育方法之一,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20.结构游戏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21.恩物 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22.儿童的发展 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3.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的生存权都 得不到保障。
24.人的个体社会化 人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5.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6.活动性原则 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7.分离焦虑 “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28.家长参与 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29.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0.学前班 学前班是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31.受教育者
32.情商 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33.幼儿园
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4.常规 幼儿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35.年龄特征 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
36.教育活动游戏化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是依靠玩具、想象开展游戏化活动。
37.家长接待日 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
间的距离。
38.社区 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39.人本位儿童观 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40.入园教育 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新入园幼儿顺利和适应幼儿园的教育。
41.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42.发泄法
发泄法是对儿童内在心理和生理能量进行疏导和派遣的一种有效方法。
43.社会性惩罚 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指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44.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45.育人效益
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追求育人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或者以同等的教育投 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
46.学前教育效益
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47.认同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是指向或其他真实的榜样,但有时也同一种理想或想象的榜样相联系。
48.游戏 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49.角色游戏 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50.有规则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51.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的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
52.同伴互助 在两面三刀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53.教历研究 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时间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54.反思日记 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思想的记录,以次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的一种语言方式。
55.案例教学 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中教学方法。
56.亲子班
就是由社区组织的,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的班级。
57.家长学校 是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另一途径,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 教育方法。
58.幼儿园心理环境 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59.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60.行动操练法 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61.启蒙性原则 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62.保育
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的良好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63.白板说
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的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64.个性
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65.亲子游戏
指父母与子女间或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6.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
67.角色扮演法
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68.讨论法
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69.学前初期
指儿童3~4岁这一年龄阶段,出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70.感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属简单的心理想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70.幼儿教育学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71.调查法
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72.实验法
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幼儿心理学常用的两种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广义的教育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1.3.教育者
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1.人的个体发展
2.1.物质环境
2.2.精神环境
2.3.文化(广义)
2.4.文化(狭义)
2.5.文化传递
2.6.文化选择
2.7.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
3.1.儿童的发展
3.2.“回忆说”
3.3.成熟势力说
3.4.先天因素
3.5.后天因素
3.6.遗传素质
3.7.年龄特征
3.8.智力
3.9.儿童观
4.1.会堂教育时期
4.2.“白板说”
4.3.自然教育
4.4.恩物
4.5.经验
4.6.儿童中心论
4.7.做中学
4.8.发现式教学法
4.9.多层智力观
4.l0.最近发展区
4.11.情商
4.12.教学做合一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
4.l4.整个教学法
5.1.教育目的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6.1.活动区
6.2.活动区的界限性
6.3.活动区的相容性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6.5.创造性游戏
6.6.有规则游戏
6.7.结构游戏
7.1.独立自主性
7.2.发展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
7.4.启蒙性原则
7.5.活动性原则
8.1.直观形象法
8.2.参观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
8.4.语言法
8.5.讨论法
8.6.移情法
8.7.角色扮演法
8.8.环境体验法
8.9.行动操练法
8.l0.发泄法
8.11.表扬鼓励法
8.l2.批评惩罚法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
8.l4.认知提示
8.15.情绪追忆
8.16.情感换位
8.17.心智技能练习
9.1.家庭结构
9.2.核心家庭
9.3.不完整家庭
9.4.联合家庭
9.5.扩大家庭
10.1.托儿所
10.2.保教性
10.3.健康
10.4.睡眠
11.1.幼儿园
11.2.“提前开始”计划 11.3.中期目标
11.4.近期目标
11.5.活动目标
11.6.完整儿童
11.7.幼儿园环境 12.1.分离焦虑
12.2.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
12.4.学前班
12.5.混合班
12.6.攻击性行为 13.1.家长参与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14.2.保育员
15.1.社区
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 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不是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 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名词解释题答案 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 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结合,学以致用。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需要的人的活动。等。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从广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义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社会行为的养成。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者的责任。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限,获得教育证书。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其身心和谐发展。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活,希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的终生过程。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仅对希伯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来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希伯来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教育人的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是社的关键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他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会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建立起犹太会堂。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于教育。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式。终身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限,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然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如幼儿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是对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的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鱼在水里游的情景画出来。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进儿童良性发展。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游戏等。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初步训练。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定的伤害。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材料。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就形成了经验。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代替。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二是个体适宜性。认知基础。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的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经验与整理创造。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俗话叫“开窍”。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活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才形成文化变迁。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要内容和形式。庭)。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也是相互作用的。的那个区域。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和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4.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念的“回忆”。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法。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是怎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应的教育活动。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d,JL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15.1.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广义的教育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1.3.教育者
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1.人的个体发展 2.1.物质环境 2.2.精神环境 2.3.文化(广义)2.4.文化(狭义)2.5.文化传递 2.6.文化选择 2.7.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 3.1.儿童的发展 3.2.“回忆说” 3.3.成熟势力说 3.4.先天因素 3.5.后天因素 3.6.遗传素质 3.7.年龄特征 3.8.智力 3.9.儿童观
4.1.会堂教育时期 4.2.“白板说” 4.3.自然教育 4.4.恩物 4.5.经验
4.6.儿童中心论 4.7.做中学
4.8.发现式教学法 4.9.多层智力观 4.l0.最近发展区 4.11.情商
4.12.教学做合一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4.l4.整个教学法 5.1.教育目的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6.1.活动区
6.2.活动区的界限性 6.3.活动区的相容性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6.5.创造性游戏 6.6.有规则游戏 6.7.结构游戏 7.1.独立自主性 7.2.发展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 7.4.启蒙性原则 7.5.活动性原则 8.1.直观形象法 8.2.参观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 8.4.语言法 8.5.讨论法 8.6.移情法 8.7.角色扮演法 8.8.环境体验法 8.9.行动操练法 8.l0.发泄法 8.11.表扬鼓励法 8.l2.批评惩罚法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 8.l4.认知提示 8.15.情绪追忆 8.16.情感换位 8.17.心智技能练习9.1.家庭结构 9.2.核心家庭 9.3.不完整家庭 9.4.联合家庭 9.5.扩大家庭 10.1.托儿所 10.2.保教性 10.3.健康 10.4.睡眠 11.1.幼儿园 11.2.“提前开始”计划 11.3.中期目标 11.4.近期目标 11.5.活动目标 11.6.完整儿童 11.7.幼儿园环境 12.1.分离焦虑 12.2.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 12.4.学前班 12.5.混合班 12.6.攻击性行为 13.1.家长参与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14.2.保育员 15.1.社区
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名词解释题答案 取精去糟的过程。
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社会活动。
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兴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才形成文化变迁。
这样,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验。的发展。
动。
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担教育责任的人。从广义的教个性的过程。
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以儿童为中心。
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教育者的责任。
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然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能力。
区,如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过程。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里游的情景画出来。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演游戏等。
展的能力,是社会摆脱贫困、剥夺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又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素所控制。
过程。
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口、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状况的先决条件。
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成熟等。
(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环境与教育。
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特点等。
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人生模式。终身教育的形式多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样,内容丰富无限,是对社会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包办代替。
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等民主化的教育。
分。
4.11.情商:英文为是个体适宜性。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EmotionalIntelligence。用来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因等问题。
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善良,尊重他人等。
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希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展。
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面,~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并的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家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分。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窍”。
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堂。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人工环境。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以及社会信息。
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互作用。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什么天赋原则。洛克认为,儿境界。
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育。
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式。
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体。
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和规格的人。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保持儿童的天性。
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点。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
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
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d,JL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15.1.社区: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原理填空
学前教育学原理复习题(本科)
第一、二、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学前教育是对几岁儿童的教育0-
6、7岁
2、在强调社会需要的同时,开始关注儿童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第一人是 卢梭
3、以社会道德需要为指向的教育目标观的代表人物是C 孔子
4、美国早期补偿教育计划的教育效率是
5、《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哪年颁布C 1996年
6、多数国家把多少岁之前的儿童作为早期教育的对象C 16岁
7、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A 1.5岁
8、教育生态学的提出者是B 劳伦斯·克雷明
9、我国哪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内含对蒙养院的规定,标志着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阶段D 1904年
10、解放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是C 保育院
11、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这是什么理论的表述
A 成熟主义理论
12、强调幼儿学习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B 皮亚杰
13、微型教学一般用时D 5-20分钟
14、经验+反思=成长是谁的观点B 波斯纳
15、布鲁纳假定,17岁的智力是100%,那么4岁之前获得D 50% 第四、五、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B 2小时
2、《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游戏场地不得少于A 60平米
3、如果一个幼儿园共有6个班,那么它的共有游戏场地面积不得少于D 280平米
5、幼儿园室内窗户面积应是地面面积的 C 1/4-1/2
6、师幼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其实质是C 你与我的人际关系
7、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有两种不同的托幼园所编班形式,它们分别以哪个年龄为界把幼儿编入不同的托幼机构A 3岁、5岁
8、自然后果法以什么理论为基础B 行为主义理论
9、除了按年龄编班,幼儿园
还什么编班形式C 混龄编班
10、在师幼关系的认识中,认为两者都是主体,而且它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是D 互主体说 第七、八、九、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一词最早在我国出现在什么著作中唐代孔颖达《诗经·小雅》的注释里
2.下面认为课程即学科的人物是C 孔子
3.强调学生的活动,重视目标和手段的结合,这是哪种课程理论的认识D 课程即经验
4.我国最早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拟定于哪年B 1932年
5.陶行知根据我国当时幼稚园教育存在的三病,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且建立新的课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他的看法D 世界化
6.“活教育”是谁提出的A 陈鹤琴
7、“儿童之家”的创办者是B蒙台梭利
8、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D 加德纳
9、提前开端计划的发起国是C 美国
10、幼儿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始于哪个年代A 19世纪40年代
11、支架式教学以什么理论为基础C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2、瑞吉欧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
13、视觉型、听觉型等属于哪一类个别差异B 学习类型
14、从时间的量上讲,幼儿园因材施教主要手段是C 生活教育
15、班级规模是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是(B.3-7岁)2.托幼机构安排家长来园所参观或参加活动,家长通过参观托幼机构的设施和观看各种教育活动,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内容,增进对园所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侧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以改进家庭教育。这种方式属于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方式中的家长开放日)
3.有些教育者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有时会采用训斥、罚站,甚至体罚等方法,这种做法违背了()
A.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C.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4.专业化幼儿教师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二是(D.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5.教育者训斥,甚至打骂儿童的做法,主要违背了儿童观和教育观中的(B.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6.以下不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途径的是(B.脱产学习进修)7.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
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A.挑战性原则)8.对烂熟于胸的、“自动化”了的教育模式感到厌烦,渴望新鲜刺激,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新趋势、新观点以及新方法,同时收集、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以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改革和发展课程。这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中的(A.发展阶段)
9.将教师当作主体,把幼儿作为客体,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教育幼儿,幼儿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甚至是被利用的地位。这种师幼关系是(主-客关系)10.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后,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指的是学前教育效益中的(A.社会经济效益)
11.家园联系中最灵活、最快捷,能及时沟通幼儿在家或在园所的情况,迅速处理一些应急性的问题,这种方式是(C.电话联系)
12.强调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较密切的横向联系,并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C.系统性原则)13.下面全部属于幼儿园户内环境的是(D.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
1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建议、劝告,强调教师应该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规则等,而不是事事都由教师说了算。这主要体现了优质师幼关系的(A.民主性)15.园艺区和种植区属于幼儿园环境中的(A.户外环境)
16.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包括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和(A.专业性)17.教师与幼儿之间在经验、信息、情感、认识等方面要能够彼此交流与碰撞。这主要体现了优质师幼关系的(D.互主体性)
18.组织儿童的各种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绘画游戏等)、参观等活动的能力,主要属于幼儿教师能力结构中的(D.组织管理能力)19.认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正是通过活动,在幼儿身上形成着人所特有的心理特性与能力,所以,“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这主要属于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中的()
A.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B.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C.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D.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20.现实中,教师不断地向儿童“言说”,但却很少“倾听”儿童;儿童只被要求对教师的“倾听”,但却很少有机会、有权利向教师和同伴“言说”。这主要体现了师幼关系单向度中的(B.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
虫”)
21.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制度和规则应(B.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依据)22.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采取的方法是(A.心理疏导)
23.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课程研究工作的教育家是(A.陈鹤琴)
24.学前教育潜在课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式,是有层次结构的,其内层是(B.文化——心理类)
25.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出台的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A.提前开端计划)
26.幼儿行为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C.预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育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27.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 组织方式叫(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28.批判主义教育家吉鲁曾说:“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强调()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B.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C.自我与社会的整合 D.自然与社会的整合
29.幼儿园教育基本的活动形式是(B.游戏活动)
30.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课程的特点在于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是结构化了的(B.关键经验)
1.“公有公育”的学前教育现象出现在(C.原始社会)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3.强调特殊儿童适应正常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的做法属于()
A.生物学模式 B.医学模式 C.心理学模式 D.社会学模式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单一性)
5.已有研究发现,幼儿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是(D.5~6岁)
6.“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D.20世纪90年代)
7.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A.游戏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9.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并没有明确要求(D.尊重并同意幼儿的主张、决定)10.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其核心是(B.幼儿园)
11.就大多数国家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初生到(C.16岁的孩子)12.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C.自然光)
13.我国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蒙养教育始于()
A.虞舜以后 B.殷商时期 C.秦汉以后 D.春秋战国
14.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基本单位是(D.幼儿班级)
15.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D.维果茨基)
16.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至少(C.2小时)
17.幼儿接受空气浴、日光浴的最佳方式是(C.户外活动)
18.既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是幼儿园环境的母系统,这是(C.教育环境)
19.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A.幼教领导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20.在幼儿教育领域,新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D.师幼互为主体关系)
21.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这样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D.大班)
2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B.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的矛盾)
23.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辅导,可以发展幼儿健全的(B.人格)
2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年
25.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是(A.陶行知)
26.认为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全社会的利益和进步,这是()
A.个人本位课程观 B.社会本位课程观C.回归生活课程观 D.进步主义课程观 27.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见解是(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28.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类的教育专家是(C.布鲁姆)
29.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是(C.支架式教学)
30.我国幼教事业的组织领导主要采取的办法是(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1.整个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学前教育的(D.基本问题)
2.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青春期 B.少年期C.童年期 D.学前期
3.1809年开办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的人是罗伯特)4.现代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实施形式是(B.托幼机构教育)
5.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即(D.顺应、适应、发展、专业化)
6.以0~6、7岁这一特定年龄的幼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是(D.学前教育)7.人们把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托幼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并广泛开展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始于(C.20世纪80年代)
8.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其事实效应的是(学前教育职能)9.已有研究发现,5岁左右是幼儿个体(B.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
10.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11.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环境是(D.家2
庭、托幼机构、社区)
12.家庭早期教育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A.智力发展)
14.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C.促使“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16.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
A.观察与模仿 B.游戏与交往C.观察与研究 D.游戏与模仿
17.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
18.我国古代的幼儿蒙养教育始于()
A.虞舜时期 B.隋唐时期C.殷商时代 D.秦汉时代
19.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阶段的教育法规是(B.《奏定学堂章程》)
23.幼儿班级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B.合理编定班级)
24.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应当是(C.幼儿发展的目标)
25.我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潜在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在()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
26.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27.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来源是(D.自然、社会、自我)28.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D.合作教学)
29.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A.“个别差异”)
30.获得师幼交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1.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全纳式教育兴起于(D.20 世纪90 年代)。
2.托幼机构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三制”指的是(B.园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
3.明确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 健康的行为”的法规是(D.《幼儿园工作规程》)。
4.儿童的第一个教养场所是(D.家庭)。
5.美国怀特教授认为:四种教育基础的每一种——语言发展、好奇心、智能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是()。A.6 个月—1 岁 B.8 个月—2 岁 C.10 个月—3 岁 D.3—6 岁
6.托幼机构由专职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实施教育,体现了托幼机构的(A.社会性)。
7.成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格塞尔)。
8.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
A.管理者 B.扶持者 C.评估者 D.强化者
9.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
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一般是指()。
A.教育机智 B.教育技能 C.教育方法 D.教学效能感
10.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特征与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判别与处理幼儿的一般问题,开始能够掌握 和“控制”局面,此时的教师处于()A.顺应阶段 B.适应阶段 C.发展阶段 D.专业化阶段
11.1979 年,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是(A.勃朗费勃朗)。
14.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体现的是(D.主体性原则)。
17.混龄编班具有同龄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是(B.真正实现因人施教)。
18.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A.榜样)。
19.主张课程即目标的是(A.博比特)。
20.陶行知创办幼儿园的理念是(D.生活教育)。
21.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产生于(B.1913 年)。
22.20 世纪80 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了(B.0-8 岁儿童最优教育方案)。
23.斯宾塞的代表作是(D.《教育论》)。
24.过程模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而产生的课程模式是()。
A.预成课程 B.生成课程 C.活动课程 D.主题课程
25.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是()。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26.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于()。
A.18 世纪40 年代 B.18 世纪60 年代 C.19 世纪40 年代 D.19 世纪60 年代
27.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是(A.因人施教)。
28.方案设计法的四个环节是()。
A.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 B.制定计划、展示成果、实施计划、评价成果 C.展示成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成果 D.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29.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始于()。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中叶 C.19 世纪后半叶 D.20 世纪初期
30.1904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所由官方开办的托幼机构()。
A.湖南幼稚园 B.湖北幼稚园 C.武昌幼稚园 D.北平幼稚园
1.学前教育是指(D.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2.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是()
A.幼儿家庭教育 B.幼儿社会教育 C.社会公共教育 D.婴儿医护教育
3.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称是(D.儿童之家)
4.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的是(B.卢梭)
5.强调学前教育职责,反映学前教育期待效应的概念是(B.学前教育职 能)
6.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B.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7.在学前教育阶段体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直接的效益是(A.个人精神效益)
8.学前教育区别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9.作为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一般(A.以班级为单位)
10.我国古代幼儿蒙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B.家庭)
11.认为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C.行为主义理论)
1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B.专家型教师)
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什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B.环境)
14.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做到(D.童趣化)
15.物质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体现了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的(C.动态性原则)
16.从本质上说,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C.人际关系)
17.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编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A.按年龄编班)
19.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同伴、朋友关系。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C.大班)
20.幼儿出现孤独症、恐惧症、抑郁症以及多动症,说明他存在(C.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21.在西方教育史上,课程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马道”,据此,课程最常见的意思是(A.学习的进程)
22.比较系统的社会本位课程思想(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A.柏拉图)
23.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B.陈鹤琴)
24.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是(C.布鲁纳)
25.以儿童及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中有关材料等为课程来源,反映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与儿童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即属于(A.生成课程)
26.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27.幼儿教师在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时要()
A.以发挥自己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 B.以发挥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为指导思想 C.以发挥幼儿的主3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 D.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直观作用为指导思想
28.从本质上讲因人施教就是根据儿童实际,使儿童得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
29.因人施教方案设计的具体运行程序的第一步是(B.观察研究儿童)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构成通常包括四类:()
A.效果标准、效益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C.成果标准、绩效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D.成效标准、效功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1.注重对儿童的生活照料、身体养护和德行早期培养。这是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特点?(B.农业社会)2.把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作出明确的年龄范围划分,并把学前教育确定为“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的国家是(B.美国)
3.体现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关系的概念是(A.学前教育价值)4.学前教育的本体功能和价值是(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5.为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改革运行体制,采用“两权分离”,这“两权分离”是指幼儿园的(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7.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C.幼儿教师的活动)
8.时代呼唤着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的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
9.认为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和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的教学。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D.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0.幼儿教师的中心工作是()A.制定幼儿班级教育工作计划并加以督促实施B.对幼儿进行行为辅导,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C.教育全班幼儿,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D.配合家长,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11.在儿童发展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自然成熟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尽管存在许多对立和分歧,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观点,其中一个共同的观点是(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12.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在强调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应当力求做到(A.儿童化、教育化、绿化和美化)
13.望远镜、温度计、电池、电珠、电线、磁铁等供幼儿观察与实验的材料归放到幼儿活动室的(B.科学区)14.从哲学认识论层面上看,关于师幼关系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师幼关系是“互主体关系”)
15.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正互动应该是一种(C.双向交流活动)
16.幼儿班级生活的安排(C.以一日生活为基础)
17.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制度和规则应(C.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18.师幼关系较为稳定、同伴关系确立、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幼儿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中班)
19.幼儿行为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预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育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21.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价值问题,指出课程的各门学科应对社会生存提供效用,并对课程学科作出分类安排的是(A.斯宾塞)
22.广泛开展幼稚园生活教育课程实验,创办中国化、平民化幼稚园,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D.陶行知)
23.唯一被皮亚杰承认的、“正统”的认知主义幼儿园课程模式是(凯米课程)24.教育要着眼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课程要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提供给系统化的知识。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理论?(D.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25.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出台的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A.“提前开端计划”)
26.把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的研究专家是(B.泰勒)
27.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叫(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28.更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是(A.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29.因人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儿童(C.显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0.编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首先应当(A.确定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