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反思
《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反思
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 宋乐明
今天,我引导学生学习了《书法的结构之美》第一课时,现将这课时的教学加以反思,意在抛砖引玉、与同仁交流共勉。
《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①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临写“篆、隶、楷”等不同书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③通过赏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结构的巧妙之处,结合临写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领悟“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之真谛;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平时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等。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这个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梳理。
一、本课的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学前反馈。通过质疑“谁能说说篆、隶、楷、草的点画特点”和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学前反馈”课件,让学生回顾《书法的点画之美》的学习要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第二部分:导入目标。先用课件展示课题《书法的结构之美》,后分步展示本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设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环节指明方向。
第三部分: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结合问题“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的结构规则有何联系” 预习教材P38,随后播放形似物象的“高、台、至”的课件,整体感受“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其次,导学“端正平稳之美”:让学生“独学”后回答教材P38-39所选字“中、盖、人、台”都通过什么对照,体现了书法结构中什么位臵起到的端正平稳的作用?这一问题,并以“金鸡独立” 游戏激发学生“互动”意识。再次,让学生欣赏感受课件“端正平稳之美” 两张的图片,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体验楷书的笔画特点“法度森严、横轻竖重、撇轻捺重”,养成“练字先练眼”和“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导学“均衡对称之美”:首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前两张图片“山、莫、暴、无、奉、禁”,思考“图片所选字体是什么,其结构有何特点,字 形呈啥状?”这一问题。其次,教师深入各学习小组督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代表对学习成果发表看法,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再次,播放课件例字“禁、及”,师生一同分析“禁、及”的结构,教师临写示范后,学生临写并体验篆书的笔画特点“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笔势下垂、状如曲铁”。导学“疏密匀称之美”: 首先,依次播放课件“登、群”“妙、张”,让学生思考“重复笔画的排列分布应怎样,左右部件的向背应做到怎样?”这一问题,在赏析中领悟“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并形成“看法”上的共识。其次,播放课件“妙、张”,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字哪个向而相犯了?哪个背而相离了?”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评述能力。
第五部分:展示交流。首先,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课件“临写提示”和例字“古、六、自、高”,引导学生在“米字格”中比较分析例字“古、六、自、高”的比列、位臵、重心和外形,让学生养成“练字先练眼”的良好习惯。其次,指导学生临写:①分组临写例字,并用双手拿着作品加以展示;②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篆书”、“隶楷”,将自己的感受和临写的结果与同学交流。再次,教师巡导,以“篆、隶、楷、草”的结构之美,组织学生“互评”,在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隶书笔画的典型特征“波形、蚕头雁尾”。第六部分:达标提升。首先,让学生思考课件中“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书法的哪三种结构之美?”这一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两名学生到前黑板临写隶体“隶书”二字,使全班学生加深对隶书笔画特点的理解。其次,让学生思考课件中“除了我们已学的三种书法的结构之美外,还有其他表现书构结构之美的类型吗?”这一问题,若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赏析课件的最后三张图片,在愉悦中感受“书法的结构之美”,激励他们回味收获、体验成功,进一步强化他们积极探究进取的价值取向。
二、本课的教学感受。
好的方面:1.按照设计思路顺利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意识较强,学习氛围也较浓厚。2.在导学案设计方面,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探究。3.由情景引入学前反馈、导入教学目标,再由“整体感受”,让学生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等例字,较好 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4.在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均衡对称之美”和“疏密匀称之美”的认识,效果也较理想。5.在展示交流环节,无论是学生分组临写还是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都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书写功底和临写技能。6.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较好地践行了我校推倡已久的“一二六”课改教学模式。
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书写”功底上存在的差异,个别学生不能按照“导学案”的思路,参与到相关教学环节中。2.有些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沉默寡言”,未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在展示交流环节“只顾自己书写”,未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学习小组内的作品未得到充分地展示,“互动”“互评”意识还不强。
总之,我这堂课,在备课时与同科教师互相交流、探讨,课后也得到了观课的领导和同事的中肯评价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书法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争做反思型的教师。
2015年3月18日
第二篇: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书法的结构就是点画组合的规范和规律。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结构”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有结合、构造的意思。教材用形形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书法形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临写不同字体,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四、重、难点:
重点:书法的间架结构以及各种字体的特点。难点:学生对毛笔侧峰以及中锋用笔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法,感受体验。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书法的基本笔画。点画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通过笔墨运用,点画线条产生无穷的变化。那么,这些简单的笔画符号是怎样构成汉字书法优美丰富的形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书法的结构之美。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如果把一个字比作一座房屋,我们可以找到柱子、横梁、屋顶和地基等等。汉字中的笔画就像房屋的构件,构驾起虚实相间的结构关系。问题:修建一座房屋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首先要端正平稳坚固。
问题:房屋由地基、屋顶、墙壁、门窗构成,但真正使用的是哪一部分呢?是由各个构件结构而成的空间。就像汉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白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
中国传统建筑讲求严格的对称,讲究空间分布的实用和通透;中国书法则“计白以当黑”,讲究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分析例字:“山(篆书)”“盖(楷书)”结构对称、布白均匀等特点。
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抽象形态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列举自然形态对应例字,用“端正平稳”“疏密匀称”准则分析教材选取的例字。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学生尝试分析小篆“帝”“奉”“无”“暴”。“学习活动一”:临写对称结构的小篆。
组织学生从“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几个方面互相评价习作,交流临写的体会。
提出问题,以议论的形式进行总结:
1、一个字的重心在哪里?楷书的横画略向右上倾斜,为什么同样有平稳的感觉?
2、分析同学们在书写对称结构的小篆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3、以学生习作为例,讲解以匀称为原则分布点画,把握疏密关系的结体方法的要点。
四、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1.创作完成后,优秀作品粘贴在展览区。2.师生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湘美版七年级下册《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汝城县第六中学 宋乐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书法的结构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第7课,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教材用行行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2.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 认知目标: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②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临写“篆、隶、楷”等不同书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③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结构的巧妙之处,结合临写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领悟“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之真谛;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平时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等。
3.教学重点难点
①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各抒己见。
②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临写对称字体“小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较好地践行了我校推倡已久的“一二六”课改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欣赏法,问题发现法,比较分析法,示范指导法,临写体验法,直观展示法,欣赏评述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景引入学前反馈、导入教学目标,再由“整体感受”,让学生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等例字,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求知欲望。在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均衡对称之美”和“疏密匀称之美”的认识。在展示交流环节,无论是学生分组临写还是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都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基本功和临写技能;挖掘了“兵帮兵”“兵强兵”的潜能,学习小组内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对同一字形进行不同书体处理的技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我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让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同时,我还充分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过程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部分:学前反馈。通过质疑“谁能说说篆、隶、楷、草的点画特点”和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学前反馈”课件,让学生回顾《书法的点画之美》的学习要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第二部分:导入目标。先用课件展示课题《书法的结构之美》,后分步展示本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设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指明方向。
第三部分: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结合问题“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的结构规则有何联系” 预习教材P38,随后播放形似物象的“高、台、至”的课件,整体感受“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其次,导学“端正平稳之美”:让学生“独学”后回答教材P38-39所选字“中、盖、人、台”都通过什么对照,体现了书法结构中什么位臵起到的端正平稳的作用?这一问题,并以“金鸡独立” 游戏激发学生“互动”意识。再次,让学生欣赏感受课件“端正平稳之美” 两张的图片,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体验楷书的笔画特点,养成“练字先练眼”和“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导学“均衡对称之美”:首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前两张图片“山、莫、暴、无、奉、禁”,思考“图片所选字体为什么,其结构有何特点,字形呈啥状?”这一问题。其次,教师深入各学习小组督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代表对学习成果发表看法,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再次,播放课件例字“禁、及”,师生一同分析“禁、及”的结构,教师临写示范后,学生临写并体验篆书的笔画特点“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笔势下垂、状如曲铁”。导学“疏密匀称之美”: 首先,依次播放课件“登、群”“妙、张”,让学生思考“重复笔画的排列分布应怎样,左右部件的向背应做到怎样?”这一问题,在赏析中领悟“疏密匀称”结构之美,并形成“看法”上的共识。其次,播放课件“妙、张”,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字哪个向而相犯了?哪个背而相离了?”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评述能力。
第五部分:展示交流。首先,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课件“临 写提示”和例字“古、六、自、高”,引导学生在“米字格”中比较分析例字“古、六、自、高”的比列、位臵、重心和外形,让学生养成“练字先练眼”的良好习惯。其次,进行临写指导:①分组临写例字,并将作品展示在指定的黑板上;②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篆书”、“隶楷”,将自己的感受和临写的结果与同学交流。再次,教师巡导、组织学生“互评”,在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隶书笔画的典型特征(波形、蚕头雁尾)。
第六部分:达标提升。首先,让学生思考课件中“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三种书法的结构之美?”这一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力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思考课件中“除了我们已学的三种书法的结构之美外,还有其他表现书构结构之美的类型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赏析课件的最后三张图片,在愉悦中感受“书法的结构之美”,激励他们品尝收获、体验成功,进一步强化他们积极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
五、说板书
书法课的板书应融书法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书写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帖与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2013年6月
第四篇:《四季之美》教学反思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季之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1《四季之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四季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体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四季之美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四季美的感性认识。
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以时间为顺序感受四季独特的美,抓住题眼“美”字;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如果朗读不够投入,那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感依旧没法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朗读的基本功必须扎实进行,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泛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212月8日上午,束小娟名师工作室在小洲中心小学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作为束老师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第三节课,我在本校执教了《四季之美》这一课。
接到这节公开课的任务是在两周之前,而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选择这一篇课文,一是因为教学进度安排到这个单元,二是因为个人对这篇散文的喜爱,它语言非常优美,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之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带着这两个读写目标,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参书上的要求以及班级学生学情,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主要分为谈话导入、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再读课文,梳理脉络、品读“春天最美是黎明”这几个部分,教学设计整体上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教学结束后,我先是做了教学设计的陈述和简单的反思,然后各位老师们非常中肯地指出了我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结合各位老师们的评价,我对《四季之美》这一课,作出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最后结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第一自然段。
二、课时观念明显,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第一段进行品读,抓住其中的动态描写体会春天黎明的景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描写的好处,运用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口头加动词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动态描写会使句子更丰富、更生动,也为句子增色。
三、课堂配乐范读美、版贴美、教学课件图片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听课老师和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以上是我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教学语言有时有点啰嗦,如果简练一点,少重复学生的话,多一点点评式的语言会更好。
还有点忽视了课堂生成和学生主动性地发展,有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他们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们的批评指正,我将吸取经验,努力完善,争取在下一次的公开课中,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3《四季之美》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表达为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之美。作者选择了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炭火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一、设计思路
1、《四季之美》是部编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单元教学目标重在感受景物描写的动与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次教学是定位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让学生就散文这一特殊文体,静静品读、慢慢体会。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2。以“美”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启寻“美”之旅。最终板书组成“美”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更要学会“表达美”。
二、成功之处
1、绝大多数孩子对四季景色比较熟悉,但让他自己来介绍四季的特点又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五年级的小学生走进四季,与四季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借助视频、图片直观地展现了四季景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四季的感知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四季景色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四季的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
4、课堂配乐范读美、板贴美、教学课件设计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还稍欠缺。由于课堂的交流和品读用时较长,因此在仿写这一环节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堂课,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品读,读出作者的心思、性情、襟怀,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对话中照见自己: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的眼光、思考和生活态度?如此,散文才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世间万物之“美”,用真情实感表达世间之“美”。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4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本文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字形等,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学、互学等方式来解决。词语理解方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引导他们掌握预习方法。
教学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理解一篇日本作者的`散文意境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情朗读、延伸联想等策略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四季之美。
此外,我还努力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方法,积累优美词句,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如,词语的准确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从中获得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规律,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5《四季之美》是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王荣生教授说:“我们阅读散文就是要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要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的情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量与感悟。”依据文体特征,结合课后题、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及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并进行随文练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于文本细微之处发现四季独特的情趣并表达这种美,课堂生成也很美。
美在生活处处细留心。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介绍作者清少纳言。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没有提前查找作者资料,这也在我的预设之中。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她说《四季之美》这篇课文选自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对话中得知这位同学是从课外书中获取这个信息。语文就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将课文中的人事景物与阅读结合起来,并随时将有用的资料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顺着她的介绍,我补充了作者作为女官的生活及人们对她的评价,看着同学们认真聆听的眼神,我知道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
美在细微之处的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眼中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细心品读文本,抓住关键景物、事物来体会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春之美,学生大都能抓住三个带有画面感的动词感受了天空的色彩美,并在我的启发下,关注到叠词的运用让文章更有韵味。夏之美,学生能关注到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感叹于作者所描述的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中,萤火虫的动态美!秋之美,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为何“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测可能是鸟宝宝在等她,也可能是乌鸦疲倦了想回去歇息-------冬之美,学生能关注到熊熊的炭火和闲逸的心情,但对于炭火的变化关注甚微。其实,这处也体现日本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物哀之美,比如樱花最美的时候,也正是立刻要凋谢的象征,日本的很多文学中都有类似的描述,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我没有渗透。四季之美,学生对冬之美的感触似乎没有前面三个季节那么敏锐。
美在独特细腻的表达。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把握还不太准确,这也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情,因为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板书是一个很好的支架。借助板书让学生观察,四季最美的时间段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有独特、短暂、悠闲、安静等;再将最美的景致对比观察,就能发现本文独特的写法——以静衬动。回过头来再次关注文本的表达手法,学生对动态描写了然于心。梳理写法后进行随文练笔。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学生的小练笔却让我惊喜,诗意的表达,细腻的描写,甚至动态描写的运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
《四季之美》这篇文章描写的意境无疑是美的,作者的写作手法更是独特的,但我觉得最美的还是课堂上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无声胜有声的思维脉动,以及侃侃而谈有理有据的表达及诗意的描述,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聆听,用心发现。
第五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通用)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2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3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4第一次看到蒋勋的书,是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一排全部是他的书,书名都没印象,倒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以为是美女呢。
再次和蒋勋“结缘”,是去年和网友们一起阅读《红楼梦》,初次学习每天坚持小目标打卡,还不是很习惯,有时候看书看不进或者是太忙碌了,经网友介绍,我去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听,方知蒋勋声音很是动听,他讲的《红楼梦》,先不管对对错错,反正错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听蒋勋的声音觉得是美的享受。再阅读他的文字,也是美感占第一位,总之,蒋勋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阅读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蒋勋这样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书友散他的藏书,有好几本都是和书法有关,我想着,我连毛笔都握不稳,研究书法的书怎么会看得进去呢?不是特别的枯燥么?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偏偏又是给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原来书法是可以这样看的。虽然平时也会去参观书法展览,但是好坏还真看不出,外行看热闹,但是看书法得要假装看热闹,假装自己真的看得懂。还好,我牢记小学美术代课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自己觉得喜欢,就是美。
《汉字书法之美》注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阅完毕的书,哪怕作者专门研究多年.到了读者那里,能领略个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没有耐心练字,看到“九宫格”,方想起平时根本就没留意练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来不是九宫格,而是米字格,问了问偶尔写书法的人,他说九宫格是学画画的,这又让我语塞,我也不好提蒋勋。
看了这本书,倒是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民国名人的书信真迹,忍不住感叹他们的书法真好,字写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书《书法,18个关键词》里说,有些人练书法只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练字练成书法家,所谓的“字写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状态。
我们现在习惯了手机打字,手指再拍屏幕里涂涂画画,自然就对笔墨生疏了,偶尔想重温童年的回忆,毛笔也拿不动了,拿得动也心大了,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写了几天字,觉得写不出“美感”,就觉得太难了,也不会有出头日,干脆又放弃了了。可能也是因为美颜相机用多了,习惯了被点赞,可是字写得丑却无法变美,自然也就放弃了,甚至也不觉得街上统一的美术字招牌的丑陋了,既然电脑能设计各种字体,就不要书法艺术了,就这样,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汉字书法之美》不知能不能改变一下大家的心态?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5“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6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