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00:5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本课堂初探

摘要:

生本教育是由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于9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理念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强力冲击着传统的师本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在今天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呢? 关键词:

生本课堂 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施行对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我们理解学生应该是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主动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和“渔”,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谈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主动学习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情境教学一直都受到教师的好评,因为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缩小的生活原型中体会知识运用的乐趣,学习变得有趣和实用。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将学生喜欢的一些故事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让故事的主人公“碰到” 一些问题或者困难,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便会产生一种想要帮助他的愿望,也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键盘》时,仅仅只拿出一个键盘来,这儿指指,那

里敲敲,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满场飞。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一小故事,一上课便将一副森林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森林里住着小兔们,有兔妈妈和三个小兔宝宝,一天早上,兔妈妈出门给小兔宝宝们采蘑菇,走着走着,兔妈妈的眼前出现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在河面上并没有桥,河里也没有船,可在河边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文字。原来啊,这是一座智力桥,当你按照上面的指示操作就会出现一座键盘桥,按着操作步骤进行就可以顺利过河了。小朋友们,你们看得懂吗?可以帮兔妈妈过河吗?生动的故事配上教师自制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水到渠成到将学生引领到了新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例如在教三年级的学生使用鼠标时,我通过火眼金睛——寻找不相符的地方,通过鼠标单击来完成查找和修改、救救小兔——通过双击小兔的身体来帮助小兔逃离大灰狼的追逐、我来配——通过鼠标的拖动来给不同身份的人配上不同的帽子等等游戏来实现学生对鼠标操作的训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把游戏的喜爱之情迁移到了教学上来。这样枯燥的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趣味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并建立相应的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五年级的PowerPoint软件的综合运用教学时,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和专题网站来制作一张名片,可以介绍自己,也可以学校、植物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想象,再让学生结合专题网站自己尝试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和操作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索,创新领悟。当我看到学生的作品时,感到由衷的惊喜和欣慰,说实在的,我的设想是在学生的作品上进行分析总结,没想到学生竟然自己学得这么透,这么深,这传统的师本教育效果要好上百倍,生本教育真正做到了减负、高效。

三、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分层合作教学法,我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不同,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选出比较好的作为小组长。练习前,我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练习。如果达到教师要求就可以做教学内容以外的更深层的学习或是玩游戏。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如在《网页制作》学习中,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站的制作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小组合作完成是最佳的方法。找资料的、设计网页布局的、美工的、输入文字的等等,在作品创作的综合实践任务学习中,合作学习能让不同基础、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共同讨论、互相启发、思维碰撞、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困难,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

四、多元化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也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它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课堂评价应当少一些评判,多一些鼓励,不直接说“对”、“错”、“好”、“很好”,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更好、更快”,而应让评价的功能多元化。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具体、真实的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如“步骤清晰,方法简便、操作熟练”、“输入正确,颜色搭配合理、图片位置适当、排版美观”;用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做吗?”“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图片、文字、图形都动起来呢?”等等。

“以生为本”的评价还要求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尤其突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生本课堂的理念运用会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人性化,这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和素质的不断更新、提高;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中国教育报》“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 3.《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 生本教育 以生为本

题目:

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第二篇:生本教育在小学英语中

这几次讲座,老师们都提到广州目前开展的“生本教育”,今天在网上找一了下,发现这位老师写的生本教育挺适合操作,于是转载于此,学习之,实践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所谓前置性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

具体到小学英语教学,“先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并试着学习。在这个方面,我一般按以下几个要点去做:(1)时间的安排: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并尽量选在星期五,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2)对知识的初步感知:一般会在学生学完前一课的那节课上,留出一点时间播放下一课的录像给学生看,或用演哑剧、小品表演、放映相关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对新课有一个初步的感知。(3)先学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通篇听几次,学会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让他们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学习;或者让他们把自己最难学会的句子找出来,并努力学会等。

(4)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要尽可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可以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表演课文。由于教材内容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中外童话、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改编的课本剧,所以孩子们非常乐于去学习。

“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许有老师会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他们能坚持下来吗?让我引用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如今,我们小学三年级实验班的许多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先学”习惯,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可以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在家里学什么了;也可以在老师教第六课的时间段里,自学到第七课、第八课、甚至第十课。

课堂前“先学”,课堂中则需要“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时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

所以“以学定教”的另一个要求是:教师要更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而不是课前的预设。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设计一间房子,可以设计一件衣服,但我们无法设计有思想有生命的人。

记得有一次,在一年级第二册的Unit Five《Use Your Head》进入第三课时的教学时,第四小组的学生主动要求表演。他们用吸管模仿小乌鸦的嘴,吸一口,数一个数,one,two,three,four......真是既生动又传神。

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一下子被我抓住了,我鼓励其他小组也想想别的办法让小乌鸦喝水,结果“百花齐放”。有的小组表演:乌鸦把瓶子的上半部分用石头砸碎,瓶子变短了,于是喝到了水;有的小组把故事改成:在瓶子下部钻个洞,水喷出来,最后喝到了水……他们那灵动的思维让我惊讶,他们都超出了我的预设,创造了预想不到的精彩,同时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这就是生本教育方法论的魅力。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走进生本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也许有老师会说,这不新颖嘛,全国都这样做。但问题是,有多少老师敢于、或者是善于把小组合作的方式一直用于日常教学中呢?事实上,要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作用,是需要老师动一些脑筋的。

首先,要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Part A部分的课本剧排练和表演就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Part B的单词竞赛,Part D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互演;或者在课堂上,利用每个unit的最后一个课时,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其次,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

我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

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是一周、两周或一个月一次),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同时,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做法是,将个人间的学习竞争变为小组间的学习竞争,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教学途径

生本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生为本

“大表演”指小学的生本英语以课本剧的学习和表演为中心。在前置性预习时,学生先学课本剧,为表演作好准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自由组合小组、大组竞赛等形式,学习和表演课本剧;在学完一课之后,又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改编、表演,或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对课本剧进行整合和拓展表演;课后,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朋友或亲人表演课本剧。

这一系列步骤,每个都和表演息息相关。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学生自然地学会英语、熟悉英语。实际上,“大表演”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不断重复、不断运用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勤熟悉”了。

在“大表演”和“勤熟悉”的基础之上,课本里的语言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本剧中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而且大多能脱口而出,并在日常的活动中去运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认识”。

记得在一次研讨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没学语法,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吗?”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有一天,当我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无须排练、熟悉地运用学过的英语去玩“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时,我被震撼了,同时我也懂得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我们无须担心,孩子的潜力无穷无尽,当你放开扶他的双手,当你给他自主学习的权利,当你相信他们,并给他们机会时,你会发现,他能行

第三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范文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进行教学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和图形较多,怕学生感觉到难,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份课件,在课件的开头以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我把握这个机会,继续展示了正态曲线及其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成功地把知识点贯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双曲线的教学时,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已经学习过的椭圆的图形及将要学习的双曲线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各椭圆的性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想猜想双曲线的性质,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其性质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已知两点

、,直线

过点

且与线段MN相交,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先画出线段MN,再过点

画直线

,度量直线

的斜率,拖动直线

上的一关键自由点,直线

绕着点

转动,使直线

与线段MN相交,让学生观察直线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时根据演示,找出斜率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等等,用多媒体研究问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函数图象的平移,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以及旋转几何体的得法等等,都让学生能更直观理形象地接受和理解。

四.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问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在介绍“平行六面体”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展开平行四边行的平移过程,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五.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例如在算法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话那么算法程序的教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借助多媒体进行本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算法语言写得正否正确,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数学知识竞赛、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变得更轻松。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必将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新热点,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在这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影片。屏幕上显示出戚继光指挥军队大败倭寇的片断。播放完后,学生很想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我们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达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作用。

在教学《麻雀》一文,理解“母爱的伟大”时,我运用动态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只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的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飞落下来,并嘶哑的尖叫着且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身体掩护着幼儿,和猎狗进行一场搏斗,但猎狗被它吓退了„„此时,学生感触万分,“无声胜有声”,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已明白这就是世间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之情。

再如教学《小草之歌》一文,理解小草的作用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他也是运用影片——洪水导致的家毁人亡和满天弥漫的大沙尘暴的自然灾害的两个片断,来说明课文中小草可以击退洪水和锁定沙丘的作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这远比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一窍不通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诱发思维,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动静结合,声图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讲到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学生一下子对水泡的形状、变化、颜色、冒出时的声音都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只是理解文字中的内涵,没能亲身体会到潭底的水泡是如何像珍珠?因此,在教学时,一位老师用课件演示水泡从潭底里慢慢冒出来的过程及动听的旋律。把学生“带到”珍珠泉边,学生仿佛在珍珠泉边的境界当中,脑海里突然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珍珠泉里的水泡像珍珠一样美丽!这位老师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从潭底里冒出来的水泡,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学生想象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能想象出珍珠泉别样的景色。这样,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丰富内容,拓展知识

想学好语文,积累是关键。教材只供于教师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学会去阅读课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掌握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但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却无法达到这种境地,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阅读面狭窄,只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戚继光一生简介的短片。从短片中学生了解到了: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强调将官必须进行德、才、识、艺修养,倡办武庠(军校),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戚继光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他带领的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 为“戚家军”,等等。使学生了解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破坏情况,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学生对课外知识也很感兴趣,认真地看各种有关环境的信息,对如何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的辅助功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2002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渤油三小 覃锦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4、儋州市新州镇中心学校 吴加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5、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高琴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近年来,我努力以崭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变得易懂易学而喜欢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经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轻而易举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东南西

北的位置与方向,我设计了《西天取经》的数学课件,虽然学生已有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概念,但位置与方向知识仍然很抽象,它的引入效果对于今后学生正确判断图上某物所处的位置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刚上课时,我播放动画课件:“路在何方”音乐起,唐僧一行四人在四面环山的山地上向前行走,他们背后山坳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定格)。我提问学生:能说说他们是朝那个方向行走吗?生1:去西方取经呗!生2:因为他们背后远处太阳在升起。说明背后是东,东西相对。所以他们是朝西走的。……

在整节课上,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位置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学会了初步的判断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凭借多媒体课件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声、形、像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因此,只要有效地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且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的关系时,我播放了一副自制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时,长方体的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课件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用不同的颜色飞入,并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变抽象为直观,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不仅能清晰地展示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所吸收。

1、利用动态,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 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的一系列演示动画。在演示的过程,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学习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时,利用下载的课件:屏幕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屏幕左上角有“一堆”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将左上角的小卡片拖动到长方形中沿长摆好,每排摆5个,再拖动,沿宽摆放,可以摆放3排,再得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积,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学,效果较好。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下载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本教学模式在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生本教学模式在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拼音教学的生本教学模式我们做了一下思索:一、教学前的准备。 (1)进行学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在拼音学习之前,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

    论文《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修文县马家桥小学 教师: 李 德 华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5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

    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生本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速度非常快,该学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

    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大全

    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