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标的一些感想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标的一些感想。
李存伟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教学奉行的是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样,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学期,高中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使用新教材,实践新课程中,也带给我新的反思和感想。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还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的课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的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宣传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示范者,组织者和评委。因此,我们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情景化、实践化,即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用英语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和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题问他们难度适中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三、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事情,就会产生各不同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会带来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绪会带来消极的效果。如果老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驾御课堂、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便为更强,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恰到好处。情绪好了,教学语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课堂教学也就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就会被感染而进入兴奋状态,学起来就备感轻松,课堂气氛也自然活跃了,同时教师又能从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受到鼓舞,讲课更带劲儿。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个班级,面对每一位学生。
四、快乐教学,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学生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学生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学生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例如:在 Module2 Unit4 Wildlife protecion 阅读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用一条丝巾充当 a flying carpet, 学生们一边拍手一边传递丝巾,当它停在哪个学生面前时,他就站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学生们既高兴又紧张,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我课前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and what's the festival tomorrow?”学生就会踊跃地谈到有关圣诞节的相关情况,课堂异常活跃,我便顺着话题转入了新课。学生一整堂课都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
五、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互动式的教学。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改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方式,要把教学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而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情景,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总是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于学生口语中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委婉的给予指正,以增加发言者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积极提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师同时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并且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学以致用,这其实就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结果。
第二篇:学科课标研究感想
学科理论与教材研究感想 12010229 王恺
经过老师半个学期以来的课程,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课程改革概念,并留意对部分新课程概念进行了细致地探究性了解,记录如下:
初高中二四学制,据老师所说,二四学制即为初中读两年,将初三复习迎考的时间节省下来,转入高中部读高一,高中读四年。我之所以对该学制表示关注,是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过一句:“二四学制目前在北京开始试点,但在浙江还没有一所高中开始尝试。”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校今年的一个与此学制特别相似的举动。
我的母校是在杭州全市排名倒数第一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去年九月,我们学校新高一(2016届)学生即将入学,但是学校同时订购了16届与17届的校服。果然,在第一学期后,学校举办了针对全区初中的自主招生考试,选出了两个班级的17届同学,进行高一年级教学。此事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同学觉得荒诞无稽,有的同学羡慕其可以早学半年,也有16届新生惊讶道:我们竟然刚进高中半年就有学弟学妹了!
我当时也觉得很诧异,但是听了王老师对二四学制的介绍,我不禁怀疑我们高中是否在打二四学制的擦边球,最后我发现,虽然目前实行二四学制的学校基本都是初高中一贯制的,但是广州有些学校也在探索用提前招考的形式进行二四化,同时我注意到,对于二四学制的评价,官方与学生个体的感受很不一样。
我首先说一下我对母校此项政策的观察,我们高中相当于是部分进行了介于二四与三三学制之间的2.5/3.5学制。官方没有任何对此项改变的说明,整体来看学校的改革进度如下:16届自主招生仍是与16届新生一同入学,但学校开始试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班,随后17届开始提前半学期自主招生、入学,并即将进行文理分班。相对于一般高中高二文理分科,17届自招生到今年九月就能追上区里其余16届同学的教学进度。
但是同学的声音显然更为多样,除了大面积的新奇感之外,大家还普遍发现了该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中考复习与中考的缺失给人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在北京官方发布的一些信息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表述:客观地说,大多数三三制的同学实际只能算是上了两年的初中和两年的高中,初三和高三这两年就不得不陷入日复一日的复习当中,几乎学不到什么新东西。特别是初三复习一年的中考,本身初中的知识量就不多,而且大多数对高中及以后的学习作用并不很大。而二四学制的直升制度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弊端,尽管可能有人会说没有经历过中考也是一种损失,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讲,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对于直升班的学生来讲,从上四年制高一开始,就算是真正的开始了各科竞赛的学习,这比普通的竞赛选手准备的时间早了整整一年。我们学校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学科竞赛强校,生物化学竞赛在北京市占有绝对优势,物理竞赛也几乎能与人大附中这种传统强校并驾齐驱,数学竞赛自前年获得了第一个北京市一等奖后,这两年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不得不承认,二四制的直升班在这之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以竞赛为导向的二四能否普及?答案应当是不能的,当今的学科竞赛内容与课本基础知识脱节严重,当一个二四制学校足够优秀且二四制还未普及时,的确可以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提前学了相关内容而获得很多竞赛奖项,但那些参与了二四制却并不能拼学科竞赛的同学该当如何?若二四制全面铺开,提前一年的优势不复存在,这还是该学制的优点吗?且我们不能拿竞赛作为我们教学的新导向,二四学制应该为我们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因为“提前一年”所以为竞赛做出贡献。就这一点,我母校的同学在贴吧中表示:缺少中考与中考复习环节,很多初中内容得不到强化,学高中的知识会较为吃力,而且由于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同学也需要在中考时考一张同样的试卷摸底,结果却是年复一年的惨不忍睹。另外,没有参与过中考的缺失感会很强烈地影响人的内心,一些自主招生的同学纷纷建议学弟学妹尽量参与中考,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其次,不同的学制参差进行会导致一些同学的心理依恋感,比如在初三有些班级中被二四的同学跟没有二四的同学会在升学的关键期产生较大心理波动。二四的同学在分班后建制被打散,归入文理科之中,又面临一次心理波动。
另外,今年17届自主招生班的学生心理有了明显的不同,往年自主招生都发生在临近中考、实力基本确定的时候,而提前自主招生让许多被招入的新生觉得“我本来可以去一所更好的高中的,不过是为了保底、为了父母的意向,所以才委屈来了这里。”造成了两个17届自主招生班的普遍自傲情绪,也进一步引起了广大三三生的不满。
在浏览了北京十一学校、三十中等试点二四制的情况后,我基本可以看出,这种学制可以算作是顶尖名校在新课标的指挥棒下做出的反应形式。因为传统的拼升学率已经不足以区分各名校差距,所以各项竞赛指标越来越被它们所重视,在原有竞赛培育力量已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它们自然想到了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拉动自己学校的竞赛成绩,效果自然是显著的。
但这种成绩是在牺牲了学生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天才学生不用说,但对于广泛的正常学生,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提升却可能是一种空中楼阁,缺乏基础的支撑。且部分优质学校做出了系列竞赛成绩之后,为了赶上他们,次一级的学校也会不断效仿以跟上时代潮流,当二四学制与三三学制分庭抗礼时,会形成极大地教育不公,这与我们强调教育公平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若二四学制完全推行,相当于整个教育体制都“被增长”了一整个年级,届时,基础内容将在初中两年分化、淘汰极大部分“非天才”的学生,并在四年高中生涯里让天才学生以竞赛为指导、指标,兼顾书本知识,进行更大量、辛苦的学习。
或许,这符合了我们国家即将到来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分离的大政策,但在当前的条件下推行二四,绝不是一件毫无瑕疵的好政策,也绝不能一拥而上。
第三篇: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高中英语新教材首轮实验始于1996年,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已于1999年结束。现在正在进行二轮实验教学,我们有必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求得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实验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造就较为理想的教师队伍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通过实验,广大教师普遍认识到:外语的工具性,运用的实践性和交际性的原则; 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已经接受和实施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公认为评课主要标准;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轮过程:由 不理解----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验)由 被动接受----主动适应
二轮过程:优胜劣汰(教师)----胜任、留下、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具有新思想教师)适应发展(学生)----由 知识接受----主动学习
严重脱离实际的纯认知学习型教学----知行结合的能力训练(PPP模式)技能训练师生共同参与
知识灌输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型的课堂教学交际化
思想解放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主动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教学新趋向
2. 方法与过程:
大力宣传----培训新大纲新教材,进行教材分析
示范引路----设置样本班,开好示范课,给教学模式,提出统一要求
普及提高----层层教研,聘请兼职教研员,要求相互听课评课,普及提高推广实验 优课评比----发现新苗,培养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催生基层教育干部 学生竞赛----坚持教改导向,学生培优机制,发挥激励作用
科研决策----进行省立项实验,总结经验,表扬先进,科研引路,科学决策
总结一轮,发现问题,表扬先进;深化二轮,进行理性化实验,肯定好做法,巩固和发展成果效应,适应和继续新一轮实验,规范高中英语教学。
二、寻求最佳课堂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
纯认知型----字词句章教学,支离破碎,读读讲讲的讲读课串讲模式,忽视思维训练 技能训练型----听说读写机械训练,不讲究语境设置
能力训练型----五步教学法:复习、新授、操练、练习、巩固
三环节教学法:呈现、操练、巩固
目标两块:认知、技能目标;功能、训练目标
学习交际型----主动学习,教师重在指导,师生共同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
训练的模拟交际性
2. 课型研究:
实验中先后进行了对话教学(听说训练为主)、课文教学(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语法教学(总结归纳规律,重在运用)、语言点讲练(讲得适当,练得到位)、试题评讲课(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分析思路,指导运用,重在感悟与点拨)。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和训练,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对新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师适应并胜任了新教材的教学。
新的设想:目标任务型教学途径,以话题为中心,学习活的语言,贴近实际,充满活力。
具体操作和训练,先设置语境进行相关话题的口头表达和说的训练,再进行写的笔头训练,由教材内向教材外有序进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活化教材处理,细化教材感知,深化阅读理解。
3. 教学控制论:
较严控制(受制于教材和教师)----
较松控制(逐步放开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
不受控制(完全放开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摆脱其控制,根据语境和
实际情况进行自由的表达和说的活动)。
这个课堂教学中由较严格的控制向较松缓的控制再转换至完全不受控制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机械操练向替换操练再转换至模拟交际操练(往往做不到)的教学过程。
第三步模拟交际操练往往做不到的原因:
1)教学观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和干扰
2)分解处理教材不够,不符合认知规律
分解操练教材不够,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一口一个饼,一咬一口饼,达不到
水到渠成的那种程度
3)设置语境情景不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目标设置应该有体验性目标
三、教师继续教育
1. 学习水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知识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2.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板书设计应该随着手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包括使用
黑板粉笔、制作胶片和多媒体课件等
3. 理论指导----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关注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搭建平台,给予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条件,完善教师的素质,为教育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人的要素的条件和最有效的策略支撑。
第四篇:学课标
学课标,通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王和中心校
李俊琴
9月12日----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2014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认真聆听了薄老师的“依标托本,凸显语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彩讲座,仔细品读了李莉老师的教材解读,观摩了崔老师高效、扎实的精彩课堂,我耳目一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二阶段时对学生在识字写字中还没有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对阅读要求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高年级了,我要根据高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目标,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五篇: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
高中英语(SEFC)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How many measures(措施)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What is “ The Big One”?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连贯的)? 10)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3)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4)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Cognition)就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感知、领悟、推理及转化,从而实现对学习信息的了解、发现、知晓和理解。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信息网络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它将学习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