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时间:2019-05-13 00: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第一篇: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我84年开始工作,到今年,我整整工作了20年,我在回想自己专业成长,我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果用卢教授这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我走的路就是典型的“剑气合一”。现在的教育研究有个比较时髦比较前卫的方法就是教育的叙事研究,所以下面我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简单说说我的教育成长,正好前不久北京教育报的记者-雷玲女士来专访我,她在做一个专题就是:名师教育成长访谈。她给我列了采访的提纲,雷玲一共给我15个问题,要我一一交代。因为前段时间,我非常忙,所以她急了,连着给我发了两个邮件,叫我答复。前几天,我把这个提纲做好了。我发现其中有7、8个问题是涉及到我自己成长,所以我的叙事研究采用雷玲女士采访我,我回答。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20年的成长历程。

雷女士为我的采访起了了题目叫《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朝圣者》。下面是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您是怎么样走向教师岗位的,您想当教师吗?如果不当教师您想当什么?我回答,答:我是糊里糊涂走向教师岗位,1981年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考上了诸暨师范学校,三年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当时才19岁,我走向师范,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因为家境的贫寒,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我那个时候读师范两个好处,第一是不要钱,不但不要钱而且还能拿到5块钱,这五块钱正好可以满足早餐,我们每天早上买油条,那时候我印象当中这五块钱正好可以买油条,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师范毕业不存在就业问题,这个的确不用担心,我1984年毕业,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分配都非常好。一开始,临毕业之前,我初中的一个英语老师,他在下面一个叫冰雁学校做校长,他找我,他说:崧舟阿,你要没有地方去就到我这里来。他觉得我还可以,比较听话,我说:“好的好的好,的。”我正愁没地方可去,我家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父母都是一介布衣。我暑假的时候还在学校参加绍兴市书画作品比赛的准备。回到家以后,我父亲告诉我:“你不得了,你被分到百官。”我那时候对百官是什么概念也不是很清楚,被分配到上虞市师范附小。一家人乐得,没有任何关系。想想那时候教育局长真是清正廉洁。(笑声加掌声。)把我分配那么好的学校,到了县城,到了上虞师范附小,所以我就那么稀里糊涂的,当时我父亲也和我说阿,“因为家里穷阿,你早点出去吧。”当时班主任也说:“可以的,可以的。”于是就考到了诸暨师范。但是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当教师就是我的天命。

《中庸》开头的三句话:第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第二句是率性之谓道,第三句是修道之谓教。这《中庸》就这三句,我回头看,做老师,特别是做语文老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我认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而知天命,比他早十年。呵呵。(掌声)认识我人都认为我是做教师的料,当老师。殊不知,我在都初中的时候,读师范的时候,是很木讷的人。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所以不当教师的假设是不存在,这是历史的罗集,或说这是命运的归宿,你想抗争也抗争不了。教育,教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就是语文跟我谈恋爱,现在紧紧跟我缠在一起,我想离也离不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现在回忆您的从教经历,哪一个阶段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哪一个阶段让你最感自豪,为什么?哪一个阶段或哪件事让你最失望,为什么?请回忆几件记忆深刻的事。这个记者很厉害,采访过周国平,采访过季羡林,很厉害,出的问题很刁钻,一针见血。我说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阶段不重要,哪一个阶段最重要,因为在我看来,生命是一条河,时间是一股流。上游的一切他都会罗集内在到中游和下游,而上游中游的一切都会罗集内在到下流。这是不可分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我说截取你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瓢,你截取生命之流的任何一瓢。任何一瓢都是你生命的全息境象。一朵野花是一个世界,一粒沙是一个世界。你的整体你的全息都在这个世界中,但是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因为有节律,所以人对生命的感知有两种状态,第一是渐进的状态,第二是突变的状态,所谓渐进的状态,那是一种人不需要有意识去对待调整你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你充分升起你的意识和警觉来,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渐进的状态是平稳的,平淡的,平常的,所以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并不感到我们在变化,但是事实上在变化,有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把青蛙在水里煮慢慢煮,等到青蛙发现温度受不了想跳出来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面临死亡。把青蛙放在烧开的水里,青蛙就“迸”地跳出来。前面一个就是渐进状态,渐进状态当中的人最容易麻木,最容易忘记,最容易在生命场当中不出场。而后面的突变状态,因为突如其来,突飞猛进,突出重围,所以就是常常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石中英先生在讲“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时候,他认为人的发展存在突变状态,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突变就是他初中老师给他看手相,他的初中老师给他看了手相后说:“说你将来必成大器。”就这么一句话在他那成长历程中是一次突变,彻底改变了他的自我评价,使他对自我生命的价值作出了重新的认识。

那么我发现我毕业以后,在成长当中有几件事情带有突变的行为。第一件事情就是85年的4月份,我才工作一年,我闯五关斩六将,我连着被评为百官镇的教坛新秀,上虞市教坛新秀,绍兴市的教坛新秀。特别是在评绍兴市教坛新秀的时候,我上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那时候用了一个还很时髦的方法就是“中心突破法”,就是抓住“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一句话。上好课,专家、同行都刮目相看,当时我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上好后,人们都傻了,为什么都傻了?因为第一:听说这个人不教语文。(下面老师窃窃私语。)我当时不教语文,我分配上虞的时候,不教语文,叫我干什么呢?叫我当大队辅导员,教什么呢?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下三滥的课,然后时刻准备为别人代课。(笑声)哪个老师生病了,去,哪个语文老师生小孩了,去,代一个月的课。我就是这么个角色,但是那时候校长就是特别看好我。他说:要参加教坛新秀评比,非你莫属。(掌声)就这么一步一步上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个人教书时间一年也不到。却拿了绍兴市教坛新秀,而且在当时,百官师范附小还是比较差的学校。所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就是那一次教坛新秀的评比,却给了我工作成长中的一个激励,一个极大的震撼,使我猛然意识到教学经历教学经验在教师成长当中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你只要是有心人,只要你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一句诗我不知道,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件事情,到现在讲起,我还引以为荣。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因为健康的原因,没有参加绍兴市首届小学语文青年阅读的赛课,但是绍兴市教研组最终还是决定让我去代表绍兴参加浙江省第一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很多人都不服阿,人家不服阿,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是参加赛课,合了结果,你们都不能参加,我上《飞夺泸定桥》,这节课前半堂是非常顺,非常亮,但是后半堂课因为一个小小的环节,僵持了六分钟,一败涂地。我记得很清,当时我有一个我认为极有亮点去思考,就是红军为什么非夺不可?当时讲究语言训练阿,我用了:只有怎么样,才有怎么样,让学生说,学生说得很好,第二个就是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也说得好。我说,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如果怎么样,只有怎么样,就怎么样,才能怎么样,结果完了。(笑声)纠缠来纠缠去,纠缠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当时总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眼花了,腿也软了,恨不得前面有个地洞钻进去。(笑声)最后宣布结果,我拿了三等奖,三等奖是什么概念呢?三等奖就是所有参赛的人都有奖。(笑声)我当时压力不小,你想想我的后面,谁望着我阿?上虞的父老乡亲望着你,(笑声),绍兴市人民望着我阿,还有那批参加比赛的人望着我,那是什么样的望,那是虎视眈眈的望。(笑声)我不仅没有拿到奖,等于就是没有拿到奖,还丢绍兴人的脸那。后来才知道先前上课的班级被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给调换了,大概组委会调换的就是那个退休的,我还知道,我当时抽到的班级是当时金华环城小学最好的班级,而调的那个班级是小学五年级里最差的班级,而且那个学期那个老师还请产假。我当时气得,那个火阿,我真他*的想揍他一顿。(这样想有男人味道,如果这样做就是不明智了。)后来一想:算了,算了,结果都出来了。事后,我反思:千怪万怪怪自己功夫不到家。你遇到这样的学生就不教了吗?你有水平化险为夷吗?你没这个水平阿,说明我还需要努力阿。所以这个课很好刹住我的傲气,让我心静起来,沉潜下去。那一刻与我同台献技拿第一名的就是虞大明,(笑声。)这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就是在98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我真的没有想到,那时我才32岁,成了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而且还进了教育报,怎么回事,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笑声)省厅规定小高必须满三年,我那时才两年零八个月,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后来听说报上来的人年纪大,xx提出45周岁以下的人要有一定比例,当时我也算一个,我是充数的料,报上去后,于是就报上去了。谁也不知道,结果成为特级教师,结果出来后,很多人说:他怎么就成了特级教师哪?王崧舟是谁,他怎么可以评特级,他才32岁阿。这落差太大了,98年前评上特级的都是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的人阿。这件事情,确确实实做梦没有想到,后面紧接着一个事情还是做梦没有想到。就那一年,我应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邀请上课《万里长城》,没有想到我这个课是12个特级教师中最受欢迎的课。上完课马上有桂林的老师,温州的老师邀请我上课,我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欣喜若狂,受宠若惊。所以这个课是我的成名课,那一刻《万里长城》开始一炮走红。这个课深深落在了我专业成长的生命历程上。

第四件事情发生在2004年,在上海浦东,我应《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邀请,在庆祝这个创刊200期的大会上,我做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这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哭,这一幕终身难忘,因为就是这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周总理无限的人格魅力,我体认到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确可以永恒存在的,时光流逝20年,流逝50年,流逝100年。有人担心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知道周恩来,我说不用担心这个。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让我体会到他的精神的确像宇宙一样浩气长存,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同时也是这一刻开始让我开始走进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人生。那个课堂上的高峰体验,全然进入,人课一体,人课为一。那种感觉非常幸福又非常美妙。这里我反思语文已经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图腾,正是那时开始我扯起了中国小学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当我们在网络发了这个帖子,短短两个月,这个帖子的点击数超过了3万人。这是第四件事情。

第五件事情就发生在前不久,又是应中国小学语文邀请,在江苏无锡上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社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很喜欢纳兰性德,因为我非常喜欢红楼梦,红学里的索引派,其中有一派是认为贾宝玉原型是纳兰性德。我非常喜欢,我做课,引起全场轰动,当时就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在网上,有人誉为当代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座高峰,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这个教案没有就是意味着没有思路。我接到任务是放暑假之前,7月份,接下任务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说老实话,一直到去无锡之前,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思路。那天晚上,主办方请我吃饭,吃完后,广东几个老师请我喝茶,我说:我累了。其实我不是累了,我是担心,我明天上课,还没有备好教案。我回到房间,我傻乎乎地想,就睡着了,醒来,还没有脱衣服,于是赶紧脱衣服,洗澡,洗好再想。第二天上午,大会主持人说:“下面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做精彩的献课《长相思》。”就是在没有连成一贯的思路当中,我走向舞台开始教学,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课上着上着这个课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教学体验,以前我每一堂课都会做非常细致的准备,我的设想我可能遇到的总总问题,我都统统写下来,这一课没有,思路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是那么畅,那么亮,那么活。事后,我回想,我还是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怀胎三月,尽管像难产,其实这三个月我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说我写了文本细读。等会我会讲到这一招,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旁批,我写了大量旁批。第二,我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到最后什么感觉呢?就是想法很多,思路很多,感受很多,就是理不出思路来,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可是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体验,于是我惊奇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我过去需要强有力驾驭的课堂模式和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整体生命之中的自然教学行为。所以,那一刻,标志着我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这样印象很深刻。一共五件事情,想想也可怜,活了20年也就这么五件事情。下面一个问题,总结您作为名师的历程,您的主要是什么因素起主导作用,您付出了哪些努力,背地里流泪流汗的经历当中,有哪些事情还记忆犹新。我答:事实上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相同。

我回忆自己从教的20年,粗粗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是每五年一个阶段,前后大概误差一两年。第一个五年,我叫“崭露头角”阶段,在这个阶段,你想,绍兴市教坛新秀也拿到了,我第二年就去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什么?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机遇,主要*机遇。实际上这不是我的个案,全省都是这样的情况,全省普师毕业的前三届,84届,85届,86届,这批人现在都非常好,那么是不是后面毕业的都不行呢?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我们仅仅比他们早先,这是机遇,没有办法,那个时候前面是民办的老师,他们必定先天不足,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初中毕业后最好的学生考到诸暨,以后都是读重点大学的料,而且读师范的三年,我非常荣幸诸暨师范的三年里有那么好的老师来教我们,投了那么好的师资,比如说我的班主任xx老师,现在是浙江省xxx。还有又一个班主任xx老师,我毕业后,他成了诸暨的教育局局长书记,我的xxx老师xxx老师是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们的文学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xxx先生,都厉害到什么程度,他们一口气把„„背给你听,(笑声)他现场背给我们听,把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笑声)。还有很多老师,诸暨师范把最好的老师都融入在这里,我们这些就是这样被熏陶的,被感染的,你想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黑也得黑。(笑声)又是当时最好的人在这里读,我们毕业的时候,各界都在抢这批人。所以当时分配都是非常好的学校,不要“研究研究”的,都是进入最好的学校,这是机遇。85年是浙江省第一届评教坛新秀被我赶上了,第二年我到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当时实验小学的老师说:我们学校的人死光了,也轮不到他来做教导主任。(笑声)但是没办法,教导主任硬是把我拉到学校,这一切是什么,机遇,当然和自己水平有关系,但是没有机遇统统白搭,这是我成长的第一阶段。第二个五年我把它叫就是“孤独沉潜”阶段,这个成长的阶段是我最低迷最孤独的阶段,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你有高潮必然有低潮,所以你对生命的成长完全可以看淡,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从90年到95年,我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除了埋头课题研究,我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自己一直处在都在徘徊彷徨的阶段,而且有那么一两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我甚至动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的念头,什么原因,穷,房子买不起,老婆也讨不起。(笑声)你说教什么呢?度过这两年,但是后来作罢,我想这五年对我的发展起主导因素的是什么?我想是志趣。因为事实上,这五年我干了什么,这五年我读了大量的书,没有干扰,没有诱惑,心静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都读,当时读书的动机也非常单纯,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读书只是为了读书。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可能现在年轻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当时“老三论新三论”的书是最最时髦的教育理论。老三论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就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读人物传记类的书,读种种红学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素数类的书。什么奇门遁甲阿,周易看相啊,什么书我都读。而且这样读书不携带任何功利,任何外在的干扰,纯粹是自己志趣所致,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给我两分钱,五分钱,我不买零食,我省下来买《聊斋志异》阿,买《三国演义》,后来买《儿女英雄传》,买《薛仁贵征东》。(我小时候看薛刚反唐,呵呵。)我特别喜欢看这些书。而且这五年我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课我都做到有记录有反思,这是职务所逼。因为我是教导主任,你去听课不能没有交流阿,我现在已经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我反应很快的,我现在也是这样。听完了马上就和你交流意见,这一半也是被逼的。一半也是我喜欢思考的缘故,包括当时听名师的课,我不喜欢跟风,人家说好,我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我也不一定说坏,我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我都记下来。所以那时候,我一年听两百节课就这么记录的,于是我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没有人逼你,纯粹是自己的喜欢。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而且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当时都发表在《浙江教育》上,可惜现在《浙江教育》没有了。所以你想阿,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成千上百的课,慢慢发酵,慢慢融入你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所以表面的确很平静,没有一次抛头露面,没有谁来关注你,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贯注不断加大。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五年时间的沉潜,那么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一鸣惊人。第三个五年我叫“一鸣惊人”阶段,就在这个阶段,我以我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艺术教育展示周”的活动,搞了整整一个星期。面向全市老师开放。这个阶段,我成了全省的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的《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那么这个阶段,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气的因素,我认为是才情阿,因为听过我的课我的讲座我的报告的老师都认为我特别有才情。我这个人生性孤独,我到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讲的是在灵魂层面上的朋友。我很孤独,高处不胜寒。我喜欢孤独,我喜欢独立,我喜欢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万里长城》,我前前后后不下于12次改动,大家可以看小学语文教师给我出的一个专期,记录了这个改动。我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是这样流着,我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创新开拓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剑》,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这是第三个阶段。第四阶段,我把它叫做“开创流派”阶段,这个阶段,我跑遍了全国二三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除了的确很穷的那些省,比如像西藏,青海,宁夏等等。开过观摩课500多课,讲座120多个场次,在实践里逐渐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前不久我们刚刚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大会”。

第八,您上过的最满意的三堂语文课?我原来的回答是:《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荷花》。现在得改一改,我改成这样的:第一节是《一夜的工作》,因为这节课引发了我对诗和思的深入思考。因为xxx教授曾经以他的理性语文和我的诗意语文抗争,批驳我。我没有争,因为我不喜欢争。第二是《二泉映月》,这节课是我诗意语文教学的代表作。第三《长相思》我的语文教学逐渐进入自由率性的境界。第九,您写过的最满意的三篇语文教学论文是?我原来的三篇是:《“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课评价标准新探》。这个我改一改,改成这样三篇:第一篇,《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我对教学思想的终极追寻。第二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是我教学思想的哲学体会。第三篇,《诗意语文的基本教学建构》这是我实践智慧的专题。第一个问题,假如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不沉重?死神就在你的眼前,准备对儿孙说出你一生中懂得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它们是什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假如我走到生命尽头,开始了阿。(笑声)我的女儿就在我的旁边,我会告诉我女儿这样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来自我爷爷,我会告诉女儿,我的爷爷九岁的时候双目失明,因为家里很穷,看不起病,所以最后彻底成为瞎子,无依无*,我们的祖籍不在绍兴也不在上虞,在绍兴的旺塘,有一个村叫上旺村,我爷爷九岁那年从上旺村讨饭出来,后来到了上虞,到了章镇那个地方,有个好心人收留了他,他以自己的坚韧不屈学会给人算命,*着算命术挣起了一份家业,所以到18岁最后置满家产,在朋友的帮助下,娶了我奶奶,(笑声)我知道,你们现在觉得好笑,但是我回想起来,我的父亲和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掉眼泪,王家的血脉就是这样延续下来,不容易的。所以我会跟女儿说:以后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你要学会忍,学会坚忍,只有忍才会看到一切。这是我要告诉她的第一件事情。我想告诉她的第二件事情来自我的父亲,很遗憾,我的女儿没有看到过她的爷爷。因为我的父亲英年早逝,在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我底下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参加工作才第二年,我是长子,你爷爷在去世之前在弥留之际说了最后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照顾好你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第二件事情是你的伯父伯母是好人,不要忘记他们。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女儿,因为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和禽兽区别开来。人要活得有情有义,这是你爷爷告诉我的。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是来自我自己的切身体验。因为1994年我得一场大病,差点没命。住院住到95年,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在1994年,在上虞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四层楼的病房,诺大的一个病房只有我一个人,旁边是山,上面都是坟墓,那个夜晚,寒风凛冽。我躺在床上就是感觉:生命怎么会那么脆弱,然后深深体会到除了健康,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到了病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这样的体验没有生过病的人没有体会的,所以那一刻我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这件事情,我会告诉我的女儿,活着要好好活着,珍惜生命,佛陀告诉我们人生难得阿。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他问:在你的生命中,哪样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我的回答是在生命中只有读书是让我感觉最快乐和满足的,我甚至觉得读书能满足我一切的精神需求,我把书看成第二个女儿。我有很多书,大概有一万多了,所以最麻烦的就是搬家的时候书太重了,但是买书藏书我依然乐此不疲。就像吸毒一样,不吸毒难受,我不去买就难受。要学就学真功夫,我谈几招自己修炼的方式,是葵花宝典,一般不外传。(笑声)但是这几招绝对管用,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实录,教学课堂实录,我是不太喜欢看杂志上豆腐干似的文章,我不要看的,看这样的文章纯粹浪费时间,这样的文章看多了,只会越看越笨,越看越傻,越看越弱智,就会浅薄。(笑声)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名师的实录,有代表性的实录,收集了干什么?把实录还原教学设计,必须整体关照实录,条分缕析教学实录,很吃功夫,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第一个来回,把理念还原成自己的设计,把设计还原实录,看看别人怎么实践的。我举个例子,我研究支玉恒先生的课堂,支玉恒先生上《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拿到实录,二十页,是他儿子整理的,一共两万五千多字,支玉恒先生的实录百分百的原汁原味。我还原成教学设计,最后还远成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用心灵颂读,第二句话是用心灵倾听,第三句话用心灵表达。就三句话,很简单,但是你注意了,我说很简单,你真以为就是很简单,那么你就是傻瓜了,(笑声)。可不简单了,用心灵颂读就用了整整一个课时时间,这节课就是引导孩子朗读文本,颂读文本,我提炼出十招:比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先导后读,边导边读,先读后导,对比范读,先点拨后读,先读后点拨,情境颂读,反复引读。而且这些都是大雪无痕,大象无形,看不出来什么招。然后再往上还原,还原成一句话,还原成一个字。支玉恒先生的语文课就是一个字:读书的读。所以你一旦掌握了这把钥匙,你去解读支玉恒先生的课,很容易,你学支玉恒先生只学三招,学到了,你不得了。第一招就是提问,支玉恒先生的提问是中国第一人,不得了阿。第二招是朗读指导,极尽变化之能事。第三招就是点拨,要学提问要学朗读指导要学点拨。我研究了他整整二十堂课,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笑声),我相信你们是没有听过的,也没有人会告诉你。看家的功夫一般不外传。

第二招,我把它叫做情境填空法,什么叫情境填空法,我举个例子,我研究过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好,到这个地方,你不能再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法,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却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的,第三句话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然后,和于永正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什么叫大师。接着看: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好,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么反应?是不是,你如果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你什么反应?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阿。

你就和他一比吧,你简直就是垃圾。(笑声),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阿,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这个绝招,我一般就对我自己的贴身徒弟讲。(掌声)你最缺少的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你不成功都困难。(笑声)

第三招,微格结构法。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整体的关照,有一招不够的,有时候就是一个细节出问题,结果哗的一声一落千丈,全完了,要做精细的理解和分析,剖析,你可以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比如说我们诗意语文,有人说诗意语文太玄,我的回答是:玄没有什么不好,玄可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境界。第二,诗意语文并不玄,诗意语文有很多管用的招,但是你只是在门口徘徊,比如我们在研究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而且你的复沓技术一用,你的场就出来了,比如说课的层递技术,课怎么一层一层推进,比如课的渲染技术,课的通感技术。有些技术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来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简单当臭蛋,比如说,渔人拿竹杆一抹,这一抹抹出了什么?这就是通感技术,这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个课一下子就升华了,小珊迪一课:我握住什么?我握住的仅仅是珊迪的手吗?不,我还握住了什么?这个课一下子就上来了。还有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个流字:仅仅只是长江水在流吗?不,还有什么在流?一点,诗意就出来了,简单吧,简单。比如课的比照技术,升华技术,拓展技术等等诸如此类。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对话,对话,很多对话,你以为你说的话就是对话了,最难就是接话头,教师是师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如果不去总结和体验就难以升华,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

二、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三、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四、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五、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与王健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啊。)

六、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还有没有可能继续展开呢?还有可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阿,那么就不一一举例了。第四,课感奠基法。学音乐的人要有乐感,学美术要有美感,打球要有球感,学语文要有语感,上课要有课感。课感是剑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迅速的果断的作出反映,而且这样的反映是有效的,是巧妙的。举个例子,二泉映月,听完音乐,让孩子谈谈感受,你听出了什么?一个孩子说,太悲伤了。一个孩子说,太可怜了。一个孩子说,太美妙了。课感不好的老师会说:不会吧,我怎么没有感觉到美妙?或者说:是吗?(笑声)。弄得那个孩子下不了台,我说:“你能从凄惨和可怜中听出美妙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假思索,这*什么?*课感。第一,化解了这种氛围里的不协调。第二,小心翼翼保护了孩子的发言。第三,把这样的感觉整合到了其他孩子的感觉中。这是课感,上《威尼斯小艇》,让孩子读这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那孩子站起来读: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孩子读得全是翘舌的,于是老师说:这几个字不翘舌,你听老师读一次。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再请孩子读:他总是„„(老师范读孩子读错的。)(笑声)你们也笑了,当时其他孩子也笑了,你知道这对站起来的孩子多么伤害,于是我说:孩子,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这就是课感,课的协调感。还有很多,比如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协调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都需要去练阿。关注学生,促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降龙十八掌,(笑声)这就是剑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十年面壁突破壁。

第二篇:王崧舟语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第三篇: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这次教研活动,安排全天语文教师观看了他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然后让学生提炼不确定的好处有:生活考验、独立自主,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最后反复朗读,熟记心间。但这远远不够,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学会思考、提问:不确定指什么?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故事。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哪些语句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勾画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整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深切感悟“不确定”的内涵。此时,精彩的朗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王老师紧扣“不确定”,与学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读着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确定的含义。“不确定”指时间的不确定、浇水量的不确定……

学到这儿,王老师话锋一转,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种树人为何这样浇水?接着,层层设置悬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为线索,同时不断联系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次理解不确定的深层含义。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昨晚,我家的门坏了,全家都进不去;昨天,我考试失败了……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欲罢不能。普通的课到这儿应该戛然而止。但大师高瞻远瞩,领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师在让学生列举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后,又将“不确定”的生活内涵拓宽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课题教学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艰难;有时意味着痛苦…..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个环节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个,相信在座的许多老师、同学都会有此感受,这大概就是上课的至高境界。接下来的拓展堪称一绝,居然与佛禅联系起来,遥想自己对佛教虔诚无比,但终归所读书籍胜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对佛教思想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自己也教过《桃花心木》,但从未考虑过在这儿也能渗入佛教的智慧。

课文的结尾感动着每一位老师,震撼着每一位老师,因为他将本课提升到文化的境界,传递了佛家的一个知见:无常!不确定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要醒来!播放的佛家唱经的歌曲《醒来》,清新别致,意蕴悠长,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的课从文学到文化的转折、提升,踏雪无痕,浮萍渐开!

这次“大餐”,让我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风和课风背后的精彩。相信,随着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这次“大餐”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年级组:吴涛

第四篇: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

(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 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出示: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出示: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质疑

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生: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

师: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诗,直到读熟为止。

(1)、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

正音后再指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师: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

生1:愁、生2:忧愁、生3:愁眠、师: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4:神秘。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5:幻

师:好一个传神的幻、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师: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再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生自由默读、画)

师: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有你们的感觉。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生:月落(师板书)

生:江枫

师: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 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生:看见火红的枫叶。

生:看见一片片枫叶落到江面。

师: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师: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师板书)

师: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

生: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师: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乌啼(师板书)

师:当乌啼划破深夜的宁静,忽然寺院边响起了——

生:钟声(师板书)

师: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师: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天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他觉得心灰意冷。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师:江枫是景,乌啼是景,渔火是景,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3)对面,敌对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师: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他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枫桥夜泊》

师配乐朗诵

生配乐齐读(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师:月亮低沉,乌啼声声,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首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师: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江边,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交流写话

师: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化语境

师:古今中外写愁的诗举不胜举(课件出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诗人把愁绪托付给了夜半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但没有一个人能把钟声写得那么传神。那钟声在陆游笔下回荡,(课件出示诗句)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2、融合生活语境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第五篇: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

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设计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

《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书中,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他在其中一次讲座上谈道:“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看了《骆驼态的接纳》,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画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是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在读到对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理解时,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

老师谈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因为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他想到:从年龄上来说,珊迪是个小孩子;从生理上说,珊迪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发育不良才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由社会处境造成的;从地位上来

讲,珊迪是穷人,是孤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是珊迪人虽小,地位小,个子小,精神形象却是高大的,灵魂价值却是伟大的。在细细品味文章语言的时候,王老师用了五个“哭”来表达对小珊迪的同情,表达对小珊迪的尊敬,每一哭当中,王老师却又紧紧抓住文章对小珊迪的文字的描述,逐步把小珊迪的形象高大、升华。

在谈到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王老师认为“文本细读不外乎这样三种姿态,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他认为文本细读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从作者的角度去细读,从文本的角度去细读。从他所举的三个例子当中,我们也明确了文本细读的几个特征:

1、细读姿态的多元性,2、细读指向的言语性,3、细读结论的兼容性,4、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在文章后面,王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文本细读的方法:

1、要解决我们自身的“精神惰性”;

2、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

3、要有多种进入文本的方式;

4、细读文本的终极单方就是要细读自己。

最近又看了王崧舟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的关于“文本细读”的文章。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上公开课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没有引领学生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的作用,就是引领学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任务。这个引领,本质上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独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肯定出问题。所以,当我们语文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请暂时忘记自己是老师,因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们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一个真正会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和快乐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的我应当,也愿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以阅读的姿势守望,用阅读丰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脚步。

下载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恋上了王崧舟

    语文恋上了王淞舟(转) 前段时间在人教论坛上发现了这个帖子,感觉很受用。这是一位教导主任在读特级教师王淞舟的书后记下的笔记。整理得很不错,反复读过很多次,现把它转过来,时......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汇编)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

    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五篇范文]

    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最终版]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篇一: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 艳 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

    语文的事儿(王崧舟)(含5篇)

    ‚语文‛的事儿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