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二学期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一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一、突破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快乐教学观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使他们的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题,教师应有服务意识,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乐而思学的目的。
㈠ 教师要转变观念,创设真诚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
过去,数学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枯燥多于生动,深奥多于有趣,数学教师都给学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材在不断改革,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师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此外,教师的工作态度、品质、情绪也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能做到知错就改,学生自然也会形成这种品质;教师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学生往往也会乐学向上。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每个人都抱着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上学的,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都完整,教师可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不宜用同意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总之,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
㈡ 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喜爱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蕴于无穷的生活情况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有这样一道“做一做”的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或自己知道的图形画出最喜欢的图画。这一活动充分跳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创作的“作品”图案优美,形态各异:有展翅高飞的小鸟,有含苞欲放的鲜花,有乘风破浪的帆船,有充满童话色彩的圣诞树„„简直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图形世界。最后教师让学生勇敢地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老师看,让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数学中的“图形美”。
二、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快乐的形式追求知识 教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课堂确实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机和活力,不时有学生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让人欣喜不已。由此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而新课程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充满了“求知快乐”这种情绪和活力。㈠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
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要让学生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情境中学。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乐园”时,教师设计一个“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字的枯燥无味。课前教师在操场画上标有1~9数字的格子图,一只小兔子蹲在进口处,一只老虎趴在出口处,创设出这样一个童话情境:小兔必须按数字1~9的顺序下山,才能脱离危险,否则就要被老虎吃掉,然后组织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来扮演一回小白兔,在格子中亲自走一走。既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又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乐此不疲,一回回地充当小白兔,一遍遍地走着不重复的线路。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㈡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数学问题忘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会。学生在这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使学习变得更加愉快。
三、发挥评价的极力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极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个性差异,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例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堂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计算教学倡导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不同的算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机会,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强化计算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极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为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留下成长的足迹,新学期一开始,我就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袋里有学生最满意的作业,最满意的考试试卷,有每次获得的荣誉小奖章,还有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业等等。每隔一段时间,我以朋友的身份写上一些鼓励的话,然后请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学生纷纷在记录的后面写着:“相信我,我会做得更好”“我会改正的”等等。一位老教育家说得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如果你肯定了他的长处,那么他就会克服不足的地方,所谓扬长避短就是这个道理。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也会因此从消极向积极,从抵触向配合,从悲观向乐观转变。这种快乐的形态对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2015.06.29
第二篇: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结束,回头来看一下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很有必要对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理一理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找一找存在的问题,为下学期的教学打好基础。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
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
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
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是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的相关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闭地学习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讨的氛围,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它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的竞争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积极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以两张课桌为单位,每四人为一组,即便于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
遍得益的收获。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2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法”。这种方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
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材体系比较注重学生去发现知识,而没有特别地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因此在引导形式学习时,需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因素,采用新形式、活解法、开放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应多注意研究内容的探索性,题材选择的丰富性;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等。
2.1研究性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从此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才能激发他们好奇心下的求知欲望,然后以这种求知欲望下的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象,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
如大家一起去旅游时,到了一个景点后每人都会有一张景点地图,这上面不仅标明了地理方位,而且还有比例尺。通过比例尺,就可以知道这景点到底有多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正是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即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使研究性学习更有意义。
2.2研究性学习内容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数学时,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应选那种数学性强,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得出结论,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有这样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圆形的礼品盒,底面半径是10厘米,外面要用包装纸来装饰一下,如何来包装,才是最佳方案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合作讨论,找到了最佳包装方案。这个问题就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
2.3研究性学习内容广博化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
①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②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
③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
2.4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开放性是创新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开放性内容知识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决问题活,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的特征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得创造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强。
如在三年级学习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算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作为研究题:68——()=68—(+);65—(+)=65—()—();在倒数的启发思考中,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1。这种开放式的研究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3、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3.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自主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更是研究的起点。教师在平时和课堂中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自由思维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在教学中敢于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自己能发现总结的,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拥有自主权,自由探索,自行总结,获取最终结论。
3.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索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的。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在认识侧面图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思考:
①沿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发现了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这就是一种上位认识。学生充分地分析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题: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吗?
②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吗?结果又怎样呢?这样,一步一步深入,让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加浓。学生以发现操作为学习基础,以相互讨论题目为内容,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体现——多样
由于各人的发展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后,必要的总结汇报是必不可少的。
如有这样一道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3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34×10+34×8=612;34×20—34×2=612;30×18+4×18=612;34×2×9=612;34×3×6=612;18×2×17=612;34×2×10—34×2=612。也可能有学生用竖式来算出结果。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这样就有可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为主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外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3
本学期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性学习。高二的学姐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门“可以增强女汉子技能”的学科。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之后,我想学姐要表达的,应该是这门科目的实用性和严谨性吧。
(一)课程总结
1、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在我看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极强的学科。开学的第一个月,我在老师的指导和教授下,了解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特点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研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它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对文科和理科的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如设计实验时对方案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要有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以及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实践打下了基础,指导我们在进行研究前要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等等。
2、九连环和四巧板
九连环和四巧板是这学期的课程中最有意思的内容了。九连环和四巧板都是中国的传统益智游戏,是祖先们的智慧结晶。九连环是小时候就学会的,看到老师带着一大箱九连环来到教室的时候,觉得很亲切。下课了同学们常常花上10分钟的休息时间来一场速度大比拼。可以说玩九连环的时候,整个人的思维都必须高度集中,要能提前预想到下一步甚至是整个解锁的过程,先下哪个环,再装哪个环,注意力稍不集中有可能就会解错掉。我更喜欢的是四巧板。我们不仅花了一节课亲手制作了四巧板,了解了它的组成和构成的过程,而老师给大家尝试的那些图案,更是让我兴趣满满想要挑战一下。最后在我和小伙伴们的齐心研究后,我们成功地从“幼儿园”级别拼到了“研究生”级别,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3、我的收获
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原本我以为做研究就是查查资料、做实验,没想到可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为我们小组后来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让我觉得十分新颖。
老师曾说,研学是一门和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的学科,把研学课认真学好,对每一门科目都有帮助。一开始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相信,但在经历了自己的小组合作之后,我觉得研学的确在逐渐地改变我思考一些题目的方法方向,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慢慢收获研学课给我的帮助。
(二)自我评价
1、我的工作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我们小组因班级学号安排有些特殊,我们5号小组一共只有4位同学。又因为我们的课题是“影响中美两国人生活习惯的差异的研究”,而有一位同学是日班的,所以大多数工作都又剩下的三位同学商议完成。
在我们小组中,我参与了课题的讨论选择并最终确定了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开题报告中“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的初步设计和规划,组织了本小组同学尝试各种资源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了解(但最终由于参与的人数太少,学校当时没有来自美国的交流生,采访的结果不具普遍性,经小组讨论去掉了该内容)以及结题报告的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解答部分。
2、工作比例
大约占总工作的25%-30%,耗时约5小时
3、评分
我给自己打85分。理由:本来小组在设计实验方案是有许多的雄心壮志,但最终只能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进过小组讨论做出了许多修改与调整。虽然最后呈现出的东西里并没有我们失败的内容,但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一直参与其中,也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从开题报告的任务下达开始,我和另外两位组员都态度积极,合作也十分愉快。鉴于我的投入,我给自己85分。
最后有一点一定要说的,不知道是哪一部分里的。当做自己的感想好了。
我们组做完结题报告后,我负责回答问题。我本以为老师会提问我们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或者是思考,结果老师的问题是,你们的研究对我们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有何实际的应用意义。我当时回答的时候并没有多想只是按照我们当初讨论时的思路回答了问题。然而之后我想起来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研学不像数理化,虽然需要的都是严密的逻辑和理科的思维,但是做出一道难题的目的是拿到分数,而开展一个课题的目的却是运用研究成果更好的更快捷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而这将给我们之后的研学课、甚至是走上社会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有方向地工作,提供一个明确而有现实意义的目的,那就是,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4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研究某些课题来学习某些知识,生成某方面能力,提高某方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之所以将其定为教学行为,而不是学习行为,是因为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活动而不是自发的,随意的自学。它首先由教师给定一个范围,由学生自选课题,面对该课题,中存在的各种,通过收集信息,源程序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
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
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其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和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
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收集相关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十分有利于为解决问题而寻求知识的学习心理定势的形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选课题,通过讨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最终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汇报研究成果,检测学习活动的成效。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应对答辩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进取意识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还有利于扩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社会对能力的要求、素质的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会遇到因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缺乏而带来的困难,有的学生不会主动阅读教材,更多的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理解障碍。因此,一个很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列出提纲,并标出自己认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部分,划出尚不理解的部分,然后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部分和尚不理解的部分,在小组和班上进行交流和研讨。前者,要论述自己认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由,尤其提介结合自己假想的经营对象,或其他实例进行论述,这样既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者,则力求通过研讨,先由学生相互解答一部分疑难之处,再由教师解答其余疑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积极观察商店、商场的经营现象。用实际现象、实际问题,来形成知识需求,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动力。
在本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知识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
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题进展情况:
在教科所,实验学校及教师的大力支持下,自20xx年起提出并进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和探索。此课题被列为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xx年3月9月,以调查性研究为主,重点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施方案。为切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20xx年9月开始,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班级实际出发,课题组成员各自制订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课改经验,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课题实施中,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亲身感受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充分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因此把更多的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打开了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上,也向尊重学生差异、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变为一位“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规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习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与基本做法:
(一)改变呈现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变化来源于观念的变革。
课题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数学老师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积极主动地“介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自身也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了他们授课的主要呈现方式。
经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现在教师已经基本有了自己的授课方式,讲授新课时,大多按照“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归纳学习收获”的过程出现,同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方式的多样化。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有了亲身体验,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很高的学习热情,不但自己积极思考,还能与同伴合作,相互帮助。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是渗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没有把课题研究流于形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所做的已经不是表面上的只注重形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教师能站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重新审视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引导大胆猜想,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了。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进行求证,这样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猜测、求证过程中,经过一番争论,探讨,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心情下学数学,数学的魅力照射到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并主动在知识的构建中获得满足感。
这一课题的研究,从以往数学学习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但是这样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有了具体的课题研究的教学实施步骤:1、课前学生和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内容要布置学生带好工具;2、学生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3教师对难点要早作准备,查好资料;4、让学生观察一种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5、学生们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弥补他们的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6、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活动的过程;7、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对此次活动作出结论或评价。
(三)活动方式改变,由个体走向合作。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表现。由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存在差异,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同样的要求,活动的能力不同,活动的质量也不同,活动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单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明确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本课题与《新课标》的整合,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活动运行的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具有以下优越性:
1、节省活动的材料;
2、节省活动的间;
3、可以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共同学习;
4、学生能够多项交流;
5、易于教师组织和管理;5易于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活动方式的改变,帮助学生加强了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合理竞争,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逐渐使学生形成数学特有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发对其他问题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四)规范研究制度,保证课题有效进行。
为了保证“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综合以往课题经验的基础,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制度。课题组建立、健全备课制度,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形式;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认真写好教案;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小结,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库,提高实验的层次。
我们为实验教师搭台,组织实验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课题的实验成果;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数学学习成果的展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
四、预测研究成果:
1、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任务驱动的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的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3、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学生尽管都乐于参与探究,但在探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积极尝试探究,认真验证,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并且在这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那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都得到很好地锻炼和发展。5、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敢说敢问,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课题实验中的困惑。
1、自从课题成立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课题研究进展有些滞后,实验老师也有困惑,课题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方法,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较,教师面临着更为巨大的、艰辛的劳动,而且目前教学时间上与原来没有变化,使教师觉得时间不够用。
2、本课题的研究强调过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目标,但也有可能造成短期内学生成绩的下降,这样,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将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研究阶段,正在进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操作样式的研究”,并对前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再实践。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将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这一课题圆满结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7
一、实践回顾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素质。l.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思路及任务。
各年级级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即把研究性学习与科研课题有机结合,统一管理。有严密的实施计划,严格的管理条例,确定研究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相关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小组组长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确定研究方式,指导学生选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组织形式也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研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3、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活动记录表”,学生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
环保主题中的“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的调查与研究”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上网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了废旧电池危害的严重性,于是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和活动方案,自设调查问卷,深入到机关,社区进行宣传和调查,在校区设置了几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废旧电池
二、经验和体会
(一)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的组织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
3.提高了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锻炼和培养了我校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1.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不仅只是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2.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课时的统筹,学生外出的安全,教师的课时量,以及课题研究费用,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式,但又蕴藏着迫切改革教学现状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教改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的教师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或有后顾之忧。我们只有转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引导教师参与教改实践,正确对待教师的劳动,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搞好。
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求索,才能达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低年级或刚开始此项活动研究的时候,学生了解甚少,一片茫然,对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设计和开展活动及怎样总结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好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实施。
5.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都比较乐意和兴奋,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学生定的题目过大,难以操作,有的选题又太偏,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有的选题又太俗,缺乏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选题比较离奇,没有研究实际意义。为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题,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优势,选择自已熟悉和喜欢的,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存在的问题:
1.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实践后,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上升到课程观念上,我们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都付出艰苦努力,但有的研究小组的学习活动却是应付式。
2.我们在整体研究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有的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而有的主题却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有的课题小组热情高涨,成果不断,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3.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评价机制还没有跟上,特别是过程评价。学生在每个研究阶段都还没有作出自我相应的评价,致使部分成果没有及时得到总结,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研究热情。
4.研究方法还欠规范。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用模拟科研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方法论上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火候。二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过程欠规范,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都应在今后着手改进。
5.在此项工作中,我们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调动教师执研积极性和学生可持续研究,还应有更好的配套激励措施。
今后工作的设想:
1.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宏观管理。
(1)建立学分制,把每个阶段要求都细化成学分,学生对每个阶段作出自评,经小组评议后,最后作出课程的总体评价;
(2)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日程表作出宏观管理要求,这样能做到管而不死,充分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完成课题各阶段任务的积极性;
(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知识和能力。
2.扩大实验规模,并建立以班级管理与主题管理相交叉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
3.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课程设置的模式,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师资配备的调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4.抓好实验中的薄弱环节。一是抓好评价,在重过程评价的思想指导下抓好阶段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二是抓好成果的总结与发布,拟在每学期初进行成果发布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是继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交流信息的能力有新的突破。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上我们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随着校级各部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视,我们有信心在校级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富有成效地把这个课题研究工作搞好。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处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
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的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
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第一节课具体做什么。
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法。
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
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1、查阅资料
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程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一般说来,学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如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
2、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研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8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课堂中,不同的教学情境我们面对的教学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要想让探究性学习发挥作用,活在化学课堂当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在课前抓住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备课。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会出现一个个新问题、新情况,如果教师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再加上缺乏一定应变能力,则课堂上要么出现冷场的现象,要么教师一言带过,要么避而不谈,高明一点的教师可能会打起太极,将这个问题推给学生,留在课后再进行探讨。这样一些处理方式都不应该是探究性学习所要的方式,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
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不但会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所以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对即将到来的课堂的策划,缺少现场性,当教师把事先设想的方案带入现场时,往往会出现新情况。在面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时,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需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突发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这种应变是事先意想不到的,而教师调整的决策必须完成于瞬间,容不得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要学会总结、反思、积累。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积累经验。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默会的过程,是实践智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和同事学习,更要学会向自己学习、向自己的教学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9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我先找一些数学中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0
3月17、18日在xx小学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讨会,为期一天半。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听取了10节小学数学优质课,其中还包括授课教师的说课和各县区教研员的评课。授课教师均是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面取得很大成果的教师,尤其是这10位教师都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因此来听课的教师特别多!下面我就其中的几节课说说自己的听课感受。
在耿静老师和王晓芳老师的《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知识特点来看,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个一个知识点,学生因为日常应用较少,知识点空间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学本课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两位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合理巧妙的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教师谈话传授为辅;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引导角色。两位教师的授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由宝英老师和立芹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同样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但个人认为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让学生量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在问题生成答题纸上给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由不同推出相同,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更有说服力,也可减少学生在画三角形时出现的不规范,而导致的误差。量一量环节过后与撕一撕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相衔接,学生拿着三角形纸板有些不知所挫,缺少了教师明确的引导,学生对于用拼接法和折叠法去求三角形内角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理解。
其余的六位教师讲授的课题是《3的倍数的特征》,在上课前老师们首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以旧引新,这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其次,让学生探求新知。整个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注重倍数的特征,而有的教师则偏离了特征这一“轨道”,把时间浪费在找倍数上了。当然如果是自己执教,效果一定还不如各位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收获。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太多了。以后我将会更加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第三篇: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一份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是由应届毕业生学习频道特约播出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充分 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我先找一些数学中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
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第四篇: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
一、实践回顾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素质。l.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思路及任务。
各年级级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即把研究性学习与科研课题有机结合,统一管理。有严密的实施计划,严格的管理条例,确定研究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相关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小组组长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确定研究方式,指导学生选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组织形式也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研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3、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活动记录表”,学生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
环保主题中的“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的调查与研究”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上网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了废旧电池危害的严重性,于是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和活动方案,自设调查问卷,深入到机关,社区进行宣传和调查,在校区设置了几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废旧电池
二、经验和体会
(一)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的组织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
3.提高了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锻炼和培养了我校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1.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不仅只是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2.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课时的统筹,学生外出的安全,教师的课时量,以及课题研究费用,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式,但又蕴藏着迫切改革教学现状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教改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的教师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或有后顾之忧。我们只有转变教师陈旧的观念,引导教师参与教改实践,正确对待教师的劳动,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搞好。
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求索,才能达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低年级或刚开始此项活动研究的时候,学生了解甚少,一片茫然,对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设计和开展活动及怎样总结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好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实施。
5.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都比较乐意和兴奋,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学生定的题目过大,难以操作,有的选题又太偏,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有的选题又太俗,缺乏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选题比较离奇,没有研究实际意义。为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题,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优势,选择自已熟悉和喜欢的,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存在的问题:
1.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实践后,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上升到课程观念上,我们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都付出艰苦努力,但有的研究小组的学习活动却是应付式。
2.我们在整体研究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有的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而有的主题却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有的课题小组热情高涨,成果不断,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3.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评价机制还没有跟上,特别是过程评价。学生在每个研究阶段都还没有作出自我相应的评价,致使部分成果没有及时得到总结,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研究热情。
4.研究方法还欠规范。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用模拟科研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方法论上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火候。二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过程欠规范,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都应在今后着手改进。
5.在此项工作中,我们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调动教师执研积极性和学生可持续研究,还应有更好的配套激励措施。
今后工作的设想:
1.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宏观管理。
(1)建立学分制,把每个阶段要求都细化成学分,学生对每个阶段作出自评,经小组评议后,最后作出课程的总体评价;
(2)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日程表作出宏观管理要求,这样能做到管而不死,充分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完成课题各阶段任务的积极性;
(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知识和能力。
2.扩大实验规模,并建立以班级管理与主题管理相交叉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
3.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课程设置的模式,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师资配备的调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4.抓好实验中的薄弱环节。一是抓好评价,在重过程评价的思想指导下抓好阶段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二是抓好成果的总结与发布,拟在每学期初进行成果发布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是继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整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交流信息的能力有新的突破。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上我们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随着校级各部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视,我们有信心在校级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富有成效地把这个课题研究工作搞好。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处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
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的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
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第一节课具体做什么。
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法。
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
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1、查阅资料
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程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一般说来,学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如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
2、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研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2
3月17、18日在xx小学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讨会,为期一天半。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听取了10节小学数学优质课,其中还包括授课教师的说课和各县区教研员的评课。授课教师均是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面取得很大成果的教师,尤其是这10位教师都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因此来听课的教师特别多!下面我就其中的几节课说说自己的听课感受。
在耿静老师和王晓芳老师的《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知识特点来看,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个一个知识点,学生因为日常应用较少,知识点空间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学本课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两位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合理巧妙的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教师谈话传授为辅;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引导角色。两位教师的授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由宝英老师和立芹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同样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但个人认为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让学生量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在问题生成答题纸上给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由不同推出相同,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更有说服力,也可减少学生在画三角形时出现的不规范,而导致的误差。量一量环节过后与撕一撕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相衔接,学生拿着三角形纸板有些不知所挫,缺少了教师明确的引导,学生对于用拼接法和折叠法去求三角形内角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理解。
其余的六位教师讲授的课题是《3的倍数的特征》,在上课前老师们首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以旧引新,这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其次,让学生探求新知。整个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注重倍数的特征,而有的教师则偏离了特征这一“轨道”,把时间浪费在找倍数上了。当然如果是自己执教,效果一定还不如各位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收获。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太多了。以后我将会更加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3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法”。这种方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
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材体系比较注重学生去发现知识,而没有特别地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因此在引导形式学习时,需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因素,采用新形式、活解法、开放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应多注意研究内容的探索性,题材选择的丰富性;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等。
2.1研究性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从此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才能激发他们好奇心下的求知欲望,然后以这种求知欲望下的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象,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
如大家一起去旅游时,到了一个景点后每人都会有一张景点地图,这上面不仅标明了地理方位,而且还有比例尺。通过比例尺,就可以知道这景点到底有多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正是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即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使研究性学习更有意义。
2.2研究性学习内容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数学时,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应选那种数学性强,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得出结论,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有这样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圆形的礼品盒,底面半径是10厘米,外面要用包装纸来装饰一下,如何来包装,才是最佳方案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合作讨论,找到了最佳包装方案。这个问题就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
2.3研究性学习内容广博化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
①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②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
③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
2.4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开放性是创新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开放性内容知识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决问题活,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的特征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得创造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强。
如在三年级学习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算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作为研究题:68——()=68—(+);65—(+)=65—()—();在倒数的启发思考中,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1。这种开放式的研究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3、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3.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自主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更是研究的起点。教师在平时和课堂中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自由思维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在教学中敢于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自己能发现总结的,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拥有自主权,自由探索,自行总结,获取最终结论。
3.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索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的。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在认识侧面图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思考:
①沿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发现了圆柱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这就是一种上位认识。学生充分地分析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材料——研究题: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吗?
②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吗?结果又怎样呢?这样,一步一步深入,让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加浓。学生以发现操作为学习基础,以相互讨论题目为内容,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体现——多样
由于各人的发展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后,必要的总结汇报是必不可少的。
如有这样一道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3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34×10+34×8=612;34×20—34×2=612;30×18+4×18=612;34×2×9=612;34×3×6=612;18×2×17=612;34×2×10—34×2=612。也可能有学生用竖式来算出结果。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这样就有可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为主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外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4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题进展情况:
在教科所,实验学校及教师的大力支持下,自20xx年起提出并进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和探索。此课题被列为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xx年3月9月,以调查性研究为主,重点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施方案。为切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20xx年9月开始,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班级实际出发,课题组成员各自制订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课改经验,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课题实施中,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亲身感受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充分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因此把更多的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打开了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上,也向尊重学生差异、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变为一位“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规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习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与基本做法:
(一)改变呈现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变化来源于观念的变革。
课题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数学老师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积极主动地“介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自身也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了他们授课的主要呈现方式。
经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现在教师已经基本有了自己的授课方式,讲授新课时,大多按照“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归纳学习收获”的过程出现,同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方式的多样化。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有了亲身体验,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很高的学习热情,不但自己积极思考,还能与同伴合作,相互帮助。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是渗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没有把课题研究流于形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所做的已经不是表面上的只注重形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教师能站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重新审视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引导大胆猜想,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了。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进行求证,这样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猜测、求证过程中,经过一番争论,探讨,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心情下学数学,数学的魅力照射到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并主动在知识的构建中获得满足感。
这一课题的研究,从以往数学学习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但是这样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有了具体的课题研究的教学实施步骤:1、课前学生和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内容要布置学生带好工具;2、学生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3教师对难点要早作准备,查好资料;4、让学生观察一种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5、学生们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弥补他们的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6、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活动的过程;7、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对此次活动作出结论或评价。
(三)活动方式改变,由个体走向合作。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表现。由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存在差异,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同样的要求,活动的能力不同,活动的质量也不同,活动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单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明确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本课题与《新课标》的整合,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活动运行的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具有以下优越性:
1、节省活动的材料;
2、节省活动的间;
3、可以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共同学习;
4、学生能够多项交流;
5、易于教师组织和管理;5易于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活动方式的改变,帮助学生加强了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合理竞争,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逐渐使学生形成数学特有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发对其他问题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四)规范研究制度,保证课题有效进行。
为了保证“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综合以往课题经验的基础,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制度。课题组建立、健全备课制度,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形式;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认真写好教案;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小结,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库,提高实验的层次。
我们为实验教师搭台,组织实验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课题的实验成果;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数学学习成果的展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
四、预测研究成果:
1、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任务驱动的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的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3、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学生尽管都乐于参与探究,但在探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积极尝试探究,认真验证,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并且在这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那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都得到很好地锻炼和发展。5、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敢说敢问,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课题实验中的困惑。
1、自从课题成立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课题研究进展有些滞后,实验老师也有困惑,课题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方法,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较,教师面临着更为巨大的、艰辛的劳动,而且目前教学时间上与原来没有变化,使教师觉得时间不够用。
2、本课题的研究强调过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目标,但也有可能造成短期内学生成绩的下降,这样,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将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研究阶段,正在进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操作样式的研究”,并对前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再实践。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将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这一课题圆满结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5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我先找一些数学中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学期总结
教研组业务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区教科研室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帜,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全校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向上级领导交上一份份满意的答卷。现将本学期业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的实际,我们着重从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道德教育,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奋拼搏、团结奉献;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的良好道德风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每周一次的学习,我校教师形成了默默耕耘、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高尚师德风尚。
2、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要树立开放性教育观念,增强师生双方的交流。
3、大力支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我校有五位教师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其中有些教师年龄比较大,记忆力较差,英语基础薄弱,加上边工作边函授,压力相当大。因此,这些教师有打退堂鼓的思想。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做好函授学习的教师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学习和提高学历档次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研究、互相帮助,坚定了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学校除了按上级规定发给他们学习补助外,还为他们提供电脑、纸张等帮助学习,为他们继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发展为主题,提升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1我们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长”为突破口,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先后开展了Word
Excel
PowerPoint三项培训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
2开展教育博客交流活动,通过博客这以平台,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积极组织观摩课活动,加强教研业务学习,我校教师多次熟练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能力,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和赞同。
4积极参与各类教学评比活动,了解交流总结教学经验,我校教师多次在县市组织的评选中获奖。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展望新学年,我们满怀信心,相信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