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

时间:2019-05-13 00: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

第一篇: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

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

曹路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胡红娟

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产生了极大的改革需求,使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提高全民素质以及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好地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将当前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这门前景广阔的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笔者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和网络技术中具有的教学功能,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相整合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当今信息时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以提高他们在信息化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与以往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

1、培养必要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在培养人们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

2、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方面的内容。

3、提高相应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创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4、提高对信息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以上这些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学目标,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很难实现。若采用互联网络来辅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能发挥它特有的优势:首先,多媒体设施可以为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多感观地刺激学生们的求知欲;其次,课件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关键、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交互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既学得轻松,又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将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能给该课程提供有利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探讨中的一些误区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在各种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便会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网络教学真的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吗?事实上在这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1、空谈多于务实。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加互联网等创设的“理想”的教学环境不等于现实所能提供的教学环境。因为根据我国国情,让每间教室配备上这样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是不现实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的教室也不会废除,黑板与粉笔也就不能抛弃。既然不能为师生们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那么上述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的议论就有可能落入空谈。

2、绝对化与片面性。在关于“整合”讨论中确实有些过分夸大网络教学手段优势的倾向,而对恰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跨地区协作式教学则强调不多。比如有些文章在提倡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时,一味地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把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视听合一功能与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绝对地对立起来。事实上,网络教学的运用不一定能换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与魅力是不可低估的,它们比起网络教学技术手段来说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技术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点,这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丰富的信息量、强大的搜索功能、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快速的信息反馈等等,网络教学确实能使学员在学习时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能将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信息技术课程相合,考虑该课程教学目标的 2 特殊性,有意识地运用网络技术这一适应信息时代的先进教学手段,就更有利于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两者整合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利用网络可以进行集体备课,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上储存着我们教师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为我们利用网络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备件,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上的“名师教案”或其他现成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怎样防治计算机病毒》这一章内容时,我先到电大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一些制作好的网页课件,并结合本校的教员实际进行增删修改,使上课的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的“整合”不仅优化了网上教学资源配置,还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主动学习。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无疑满足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它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便于意见的相互交流。

例如:我曾经在信息技术课上,结合“上海环境保护”的主题,我组织学员先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再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相关资料,让学员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让学员深入实践,进行实地调查,获取身边的资源信息,以加深学员们对这个设定主题的直接感受,并和他们一起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存储,而且在班内开展研讨,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他们各自的想法,还指导他们找出环境污染的根源和整治方法;最后,学员以小组形式完成一篇论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起到总领和统筹的作用。网络技能在学员学习过程中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员都能乐意地自觉地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还增强了团体协作意识。

3、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便捷交流,为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支持。网络教学具有新颖性、趣昧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网络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等学科辅 3 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只有在充分发挥了网络自身潜能的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对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的一些思考

1、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人们借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将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教师也要坚持适度、经济、科学、高效的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烂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要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交互的原则。

2、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选择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根据该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整合”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交互性、层次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各自的提高。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渗透性

事实上,不管是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全都是为教学而服务的,网络教学也不例外。网络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优点。网络教学的应用除了要和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还要将其他教学手段的优点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绝不可用网络代替教师,用屏幕取代黑板。只有这样合理恰当地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网络教学,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有大量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扼要地提出了一些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更多关注。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计划”; 课程即“经验”。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科学时期,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发阶段,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阶段是系统理论时期,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课程研究的理论研究科学化;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夸美纽斯,总之,这一时期的课程理论研究体系已基本构成,并表现在教育学的各科理论研究中。第三阶段是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课程论独立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课程这门学科的诞生。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教学研究的早期发展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理论,但是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却萌发着人类教育理论的全部基因和力量,包含着教学理论的原始信息,是人类教学理论进一步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的萌芽产生与启蒙运动的爆发。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的。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4.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1)分离说:课程是内容,教学是过程。(2)关联说:

①连接说:课程是课程开发系统的输出结果同时又是教学系统的输入成分。②过程交叉说: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层次。

③包容说:一种是课程包括教学(大课程论说),另一种是教学包括课程(大教学论说)。

④目的-手段说: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也有人认为课程、教学都是手段,但课程为主而教学为辅,教学是因为有课程才产生的。

(3)整体说: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这种整体说又有两个层次的表现:“循环整体说”和“有机整体说”。5.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存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三)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力的不同需要,并调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一般是一个国家用文件形式来规定的。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载体和主体。其本质就是课程与教学权力和课程与教学权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利益的变化。表现在课程与教学权力的分配、再分配或重新分配。特点:

(一)行为的准则性:路线、纲领

(二)目标的针对性:为课程目标服务

(三)实施的程序性:按一定步骤、阶段与方式方法

(四)载体的规定性:课程与教学计划、标准、教科书

(五)内容的法定性:有法律法规效应,必须实施与执行。

2、课程与教学政策主要有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类型:根据课程与教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来划分:中央集权型、地方集权型和学校自主型。

(二)基本特征:

①中央集权型:全面集中、刻板划

一、自上而下 ②地方集权型:地方在教育上独立自主 ③学校自主型:教师有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涵义:学校自主型政策往往是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故将其概括为“特色论”的价值观。

(二)评价: ①优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②缺点: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统一论价值观下的国家课程与教学的需求;而且因为每间学校之间的经费都不同,也没有集中最好的师资力量,导致一定的不科学性。

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完全中央集权型阶段(1949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以中央集权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三)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典型代表。该纲要反映了课程权力逐步下放的趋势,以及逐步优化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形成,平衡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权力。特点: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平衡。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就是上的课的目的。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定向功能;选择功能;计划与操作功能;评价功能

3、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功能是什么? 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社会的要求;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5、简述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①选择标准:系统知识准则;历史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

②编排原则: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第三篇:浅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范文)

浅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无所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整合课观摩课多、实际应用少;

二、学科教学本质的淡化;

三、技术实现上的一些缺陷;本文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建议了一些改进的方法,达到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更光明的前景。【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问题与思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被迅速传播。近年来,随着一线教师对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一线教学过程当中,成为了师生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的好助手和好朋友。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老师,看到这些感到莫大的欣慰,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不是指教师会用计算机,而是教师会用计算机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就目前整合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课观摩课多、实际应用少

从国家教育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之初至今,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入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也已成功举办到了若干届,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整合课和一批充满热情投身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教师,各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更是铺天盖地,然而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课例却仍然很少。教师也并不是不想用,而是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迫使他们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型的教育观念已经能够被教师所接受,但只要考试指挥棒没有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定性标准,很少教师有勇气去尝试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也有不少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整合课到

底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活了,知识和思维开阔了,对于考试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是否就会下降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又有什么实例证据可以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呢;一节两节观摩公开课的教学已经让普通教师觉得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推广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岂非是画蛇添足了?

整合课的教学效果不是通过一节两节课就可以明显体现的,它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考虑各门课程甚至整个学习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本质的作用,必须持续化,必须持续地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在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班级中,如果通过一年的整合课教学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考试成绩一定会大大优于同类班级学生。

二、学科教学本质的淡化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初的启动开始,我们已经把整合课定位在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然而在整合课开始教学之初,我们更多地发现整合课似乎变成了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资源爆炸课、电脑游戏课、上网课。学生在感受信息技术的新颖魅力时却忘记了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课堂教学也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变得“四不像”,根本达不成教学目标。随着应用研究的逐步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整合课应回归于学科教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应该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科的内容服务,教师本身对学科、教材的钻研不能放松;同时学科整合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但不少教师在如何把握技术与学科的关系上仍然存在不少偏颇。

1.教学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不少教师在上整合课时都将能力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等多个有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而实际在一堂课程中能够初步达到这当中的一个目标已经不错,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光靠一节课就可以达成的。再有学科教学的认

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中仍然应该以学科的知识要求为准,仍然要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不能以过多的课外知识扩展作为教学要求的认知目标,以信息技术技能目标完全作为能力目标。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收集很多的关于地球的自然知识,然后作为课堂讨论和讲解的主要内容,虽然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但已经完全偏离了课文的教学目标,成了一节自然知识介绍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无从谈起。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要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本,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语文阅读课中以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赏读、介绍课文的优美句段为主,但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一堂《莫高窟》课文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图片,转而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彩塑,然后到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优美句段的赏析朗读,最后问学生是否愿意背诵这些优美句段,学生背诵非常积极也很有感情,非常自然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手段的滥用: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其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的所有教学手段。例如有的教师完全以电子文档或PPT替代了黑板的板书、以机器的语音朗读替代了教师真实可亲的声音、以FLASH的模拟游戏替代了学生可以用简单的手工就能完成的实验、以留言板上的发言替代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抽象知识具体简单化的电脑演示替代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堂整合课中信息技术从头到尾唱了教学手段的主角,然而并不能使教学效果超越传统方式的教学效果,反而是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让学生感觉更多是和冷冰冰的电脑的接触,忽略了板书的总结性和优美性、忽略了师生直接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切勿在整合课中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必须的传统教学手段仍然不能缺乏,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不可丢弃的。比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除了电脑演示图片的图形判断,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和裁剪,效果会比电脑的FLASH折纸游戏好得多。传统板书的精彩亦是不可丢弃的,如果教师本身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完全可以展示自己的书法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和力和学生自己的动手经验是任何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3.整合内容选择的不恰当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内容选择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例如在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我们不能使用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去替代逻辑推测,信息技术更适合用于证明类型内容的呈现。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整合应整合得恰到好处,不能流于形式,不应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是整合课而生硬地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如有一堂语文课《生命桥》,教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刻意用一个简单的FLAH呈现了老羚羊牺牲自己帮助小羚羊飞越悬崖的一个动作,让学生观看了电脑的模拟演示,而实际在对课文的理解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样一幅悲壮的画面,这个环节的安排既无济于课文情感目标的体现,也无济于课文高潮情节的升华,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了昙花一现,学生反应平平。“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融合应该体现在自然的学习需要中,体现在技术的服务性上。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和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技术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应用需求基础,才能更好地融合。

4.教学设计的不恰当

在不少的整合课中,教师都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也有很多拓展的知识点,然后综合做成课件或者网页。然而信息的收集固然重要,信息的处理更为重要。在课堂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和课外延伸与拓展的知识关系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注意的。有哪些信息是为教材服务非用不可的,哪些又是拓展内容,这一点教师应该区分并正确对待。避免在一堂课中信息量过于丰富且信息形式又多样,对学生造成的是眼球的冲击,而非思维的冲击,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反而养成信息处理的不良习惯。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不少整合中出现了教师只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在教师做好的现成的课件或网页中寻找答案,然后学生照“本”宣科,学生回答问题既不需要综合分析理解所搜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缺乏师生之间切实的交流、争论、反驳和激情,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学中一出现问题就让学生上网搜索,而通常问题简单,教师所给的搜索时间又短,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目标,也使得整堂课的教学变得不流畅,探究的过程变得流于形式。对于让学生探究的教学环节,我们建议教师应提炼问题,问好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一个经历知识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回答自己所得到的答案。教师还需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从中抓住问题的关键,要注意避免因为教学设计的预设回答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应灵活地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答案。例如有一堂数学课《平移和旋转》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距离的计算方式设计了一个“小鱼找妈妈”的小游戏,让学生练习后回答如何移动小鱼和妈妈才能够让它们碰面,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中一种方式是让小鱼不动,鱼妈妈平移,老师称赞这个方法不错,此时有一学生提出疑问“是小鱼找妈妈,而不是妈妈找小鱼,为什么让小鱼不动呢?”,老师当即举了个例子说如果小朋友在外面和妈妈走散了,最好是站着不动让妈妈来找,否则更容易错过了,这也是小朋友要找妈妈呀。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就非常恰当,而不能面对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时一带而过或者牵强地解释。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由于技术的实现原因有时会带来一些问题的歧义,教师也应注意灵活处理。

三、技术实现上的一些缺陷

目前整合课的技术水平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件和网页制作的画面清晰优美,从而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也拓展了大量教学内容,利用网络也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技术手段的实现上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一些网页课件中打开的新窗口过多,每一个链接都打开一个新窗口,让浏览者不停地要关闭窗口;有的课件是模拟的实验或计算性的问题,却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实现得不够理想,反而使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和得到错误的计算结果;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从因特网上的资料中照搬照抄一些信息,结果造成了这些信息的表达语言学生不易理解,甚至有不少专业术语。如一堂综合实践课《如何保护好你的眼睛》中是这样描述近视的 “近视容易导致视网膜下脉络膜出血”,学生也就照着这句话

回答老师的问题却不理解“脉络膜”是什么。

不少的教师在说到整合课时普遍都感慨一节整合课的备课量是非常大的,一是信息资源的收集费时费力,难以找到适合教学设计的信息素材;二是教师本身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时还需要找信息技术教师辅助自己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甚至有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突发的电脑故障不能及时解决还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平时注意收集和自己的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自己首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做好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应用研究。评价整合课程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恰到好处,好比一个好的导演不一定会拿摄像机一样,教师首先还是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教学基本功的水平,同时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不需要学习过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在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中也不需要过多地收集资源,更不需要太多花俏而不实用的技术表现。一个优秀的整合课教师并不需要收集非常多的教学资源再用完美的技术完全被事先设计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懂得在教学过程中随课堂教学进度自然地调用适当的教学资源从而还课堂教学以弹性,让师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教学进程。

总之,我认为除了整合利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师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源外,也可以建立一个课件资源源码开放的平台。全国有那么多教师在上整合课,几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已经制作得相当不错的一些整合课的课件,这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资源库。针对课本中适合整合的内容,提供一些整合课例以及完全开放源码的优秀的课件,教师只需要依据课程单元即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资源和课例,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节省很多的资源搜索的备课时间转而考虑如何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将会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更光明的前景!

第四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生活实践,成了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难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网络环境 实景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计算机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具备如下优势:

(1)交互性: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于一身的可视化网页编辑器设计出来的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充满动画的网页,更具有设计新颖、版面整洁流畅等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

(2)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3)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体会(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各个学校之间硬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导致学生上中学后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上初一年级第一堂课时,我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调查学生“能用计算机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调查,我发觉有的同学能够上网,有的会用电脑画画,更多的同学会一些游戏,也有少数插班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学生实际有了大致了解,我便开始研究教材,调整教学顺序。例如:我安排两个学时,学习键盘指法操作,然后学习Windows窗口基本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2000表格的基本操作时,我增加行列插入,表格合并、拆分以及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表格的删除等知识点;讲文件复制时,增加了运用“拖拽法”实现文件复制这一知识点;在学习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生动网页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源的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3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为啥?一句话“没兴趣”。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大致有3种模式:

A、在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总结前一节课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知识内容,也可从近期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入手等。例如:我在讲Word2000版式设计时,从平时学生喜欢办班报入手,告诉学生用计算机办班报具有方便、字体工整等特点,启发学生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办班报;还有,在学习上传主页这课时,我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设计网页,网页做好了,只有少数人能欣赏到,要使做的网页在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该怎么办?这样来引出上传主页这节课的课题。

B、充分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

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C、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些不可预料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适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例如:在学习屏保知识时,我们提出“计算机为什么要设置屏保?”这一问题,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去探索该问题,教师可加以点拨,提示学生屏保特点是运动的画面,最后从显示器显示原理去讲授计算机设置屏保原因,这样可让学生加深问题的了解,又能发展个性化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文件的基本操作中文件的删除时,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被删除的文件放到了回收站,文件是不是一直放在回收站?”引出了“先进先出”的原理;学习如何设置网页中滚动字幕属性时,可插入两个滚动字幕,设置不同的数量(速度),不同的滚动方向,由速度及方向的差异,类比出数学上的相遇和追击问题。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将办班报、设计课程表作为学习Word2000的教学任务;将制作学生成绩表作为学习Excel的教学任务;将制作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作为学习Frontpage2000的教学任务;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实践。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从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获取信息。作为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工作服务,在网络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空间,开放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理念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课程 教改 创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能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有用信息及时地汇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用的信息,这些都是手工劳动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计算机高速准确无误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以及快速的传播能力,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知识利用动感画面传授给学生成为现实。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 “新瓶装老酒”,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应用价值的大小,提高了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种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计 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信息技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1.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信息技术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信息技术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果没有这种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3.信息技术的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4.信息技术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 载体不在是单纯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5.信息技术将带来课程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发挥信息技术中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2.信息技术的采用在课件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挥信息技术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信息化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化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3.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方便快捷地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信息化和交互化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智能化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信息技术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信息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信息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信息化教材的应用价值,能否被其它媒体所替代,能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信息化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 意义是可改造、可创新,具有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能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2.运用发挥信息化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课、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五、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设计和教改创新

缺乏科学合理的、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使教材不能合理应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种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利用信息资源选择发挥多种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 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种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化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信息技术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信息化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信息化教材。5.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

总之,要针对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们每位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同时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门技术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技术,才能把它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参考文献:

1.严莉、赵呈领 《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

2.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 官淑红、桑新民《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3.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

章慧敏、付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8

下载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浦东成人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摘要】近几年,在国家教育政策与措施的作用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普 遍得到了重视,由原来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已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普遍共识,各地的计算机教育......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

    对成人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对成人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放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面进行阐述,强调教育的地位、作用、责任。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

    成人教育 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思考

    成人教育 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人教育越来越彰显了其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的成人教育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监督机制等诸......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关键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