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七年级必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002年起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每一册都有一部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分别为《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教材上加大了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度,这是好现象,但一些学校这方面教学却没有相应跟上。主要问题有:依教学参考书材料照本宣科;有的则是开学给学生布置下课余阅读,平时不过问,临考时多练几道相关的题;有的则是租两盘名著的碟片看完就完事了。请问这样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有幸的是一部分老师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着手探讨名著教学。现将我校《西游记》的名著教学思路方法和大家交流:
一、给学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原著(尽量不要是简装本)
这一作业在暑假和寒假期间就把下学期要学的名著阅读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即读即批,还可做读书卡片。也可把读原著和看改编的电视剧或影视结合起来。新学期开始一个月内,没读完的在这期间务必全读完。老师可采取简单办法抽查,如让叙述某一章或某一回的大致情节。
二、开学第二个月着手让学生自主做一次名著专题展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定展示的大方向,如《西游记》主要抓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下面举我校已举行过的一次《走进〈西游记〉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名著阅读展示活动为例,简述其思路:
课时:
相连的两课时。
组织形式:一个班(两位主持学生外,其余的分成几个四人小组)。
展示形式:多媒体课件、多层次互动对话、有奖问答、情节演示、问卷调查等、学生课前准备:每人一本《西游记》、积累的《西游记》读书卡片、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课件、收集的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演示道具、问卷调查测试卷等。流程步骤:
1、以两位同学自己课下编好的相声《大话西游》引入本活动(相声以恢谐幽默而又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串联了名著的主要情节)
2、课件展示50个左右的有奖问答(要求学生不能翻书)如:孙悟空从何物诞生?
孙悟空被招上天庭后初封为何官,后封为何官? 孙悟空在何处炼就了火眼金睛?
你能一口说出孙悟空五个以上的本领吗? 唐僧俗名为什么?被唐太宗赐名为什么? 唐僧师徒一行取回真经历了多少年? 你能依次说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形象吗? ……
(这些问题设置一定要注重细节性和意义性,切忌设置类似:是谁打死了唐僧的父亲,霸占了他母亲?你能说出美猴王在山中结拜的其他六个兄弟吗?等无意义的问题)
3、开展多层次对话,探讨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主要人物形象。(这一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结合书中语段或准备的图片视频等,尽量全面深入。有的同学不善组织语言,可提供句式:“从书中页情节(语句)中可看出是个的形象。
第二篇: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读了名著导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整体感知: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径回大土,五圣成真”。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三、也谈小说情节美。请同学们用“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每场戏都是独立成章的,但情节和人物又是贯串前后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四、也谈小说人物形象美。
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上层神佛: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等。小神小仙: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大大小小的妖精: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小说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第三篇:名著西游记
名著《西游记》阅读教案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鲁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推荐篇目。《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耳熟能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熟悉名著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名著,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起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认识《西游记》作品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主题歌导入
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2)畅所欲言话“西游”。
学生可讲讲西游的故事梗概,或者其中的一个精彩小故事,可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可谈谈有关作者、作品的常识等等。
二、感知文本,引领阅读
1、走近作者: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寻本溯源:
学生交流小说的写作背景、创作动因、故事起源。教师要注意从历史知识中引导。
明确:《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3、故事梗概:
这一部分教师可结合图片介绍《西游记》内容结构的三大部分,这样学生既对《西游记》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感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解:《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孙悟空的一部“英雄史”。(配相关图片)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出世及取经的缘由。(配相关图片)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这是唐僧师徒四人的一部“创业史”。(配相关图片)师做总结发言:影视作品再精彩,也是编剧、导演的再创造,注重的是视觉上的效果;而名著的作者侧重于语言的锤炼,意境的展开,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因此,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人的欣赏水平,启发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这是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所以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品读经典名著。
三、指导阅读,品味经典
师:《西游记》属于古典白话小说,整整一百回,这么厚的一本书,应如何来读呢?出示: 阅读指导一:首先要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阅读指导二: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阅读指导三:通读原著,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懂的,可以参考译文,也可请教别人。阅读指导四:对于经典片段或自己喜欢的可通过精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四、课堂小结:
师: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五、课外探究练习:
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漫长的“西游之旅“已经结束了,相信旅途中的精彩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你的脑海中。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大话西游,畅享经典。
二、回忆情节: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说一说它是哪一个小故事?能介绍一下吗? 教师出示一些故事卡片,学生介绍,教师可补充。
三、赏析人物:
《西游记》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读完全著,你一定对人物形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后,看看小说分别叙述了与之相关的哪些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中运用何种方法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学生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孙悟空的形象时,教师可播放歌曲《猴哥》,帮助学生把握孙悟空的形象。)
师:同学们在交流孙悟空时,只看到了人物的优点,那么孙悟空有没有缺点?学生继续交流。教师明确: 优点:乐观、聪明、勇敢、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不畏艰难险阻,充满了斗争精神。缺点:有时有点调皮、捣蛋,爱和八戒开玩笑,好听奉承话。
那么,下面对其他人物进行介绍时,可模仿对孙悟空的介绍,全面的分析人物。教师明确:唐僧:优点:唐僧心地善良,信仰坚定等
缺点: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懦弱无能等。猪八戒:优点:憨厚老实,勤劳、朴实、善良、有本领等
缺点: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等。
沙和尚:沙僧循规蹈矩、一本正经、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小心谨慎、明哲保身等 他也是取经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是粘合剂,又是调和剂,是一位君子。
教师总结: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以偏概全。(多角度)
四、把握主题:
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情节,大家说得非常好。可常说文学是表达作者对某种生活的认识,吴承恩写《西游记》跟他所处的明朝社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何不直接写现实生活呢? 师引导:《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即是明朝社会的投影。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妖魔代表了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皇帝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那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讨,结合我们现在的实践来谈一下,《西游记》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师小结: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目标。
教师白板出示:《西游记》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 白化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启迪人生。)
五、放飞想象:
1.除了人物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 2.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该不该摘?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世界,愉悦了人生。希望大家能透过这部作品,更多的从古今中外的文学海洋中去汲取知识的精神,更丰富和充实我们的人生,从这些作品中去撷取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任选角度。
第四篇: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代杰出小说家)
一、作品简介: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1.作者:吴承恩(明)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小说主题:《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二、人物形象(1)唐僧
简介:唐僧,法名玄奘,本是佛祖二弟子金禅子,托生唐朝,身世凄苦。自幼皈依佛门,历经千辛万苦,从西天取回真经。他是取经集团的核心,虔诚坚定,一片痴心,面对财物、美貌和权势的诱惑从不动心。他心地善良,心存仁厚,总是悲天悯人,但也人妖不分,善恶不辨,而且屡教不改。他也没有主见,听信谗言,有时昏庸糊涂,但最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zhān)檀功德佛。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2)孙悟空
简介: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无所畏惧、幽默
形象分析: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理想主义精神。(3)猪八戒
简介:猪八戒,法号悟能,原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高老庄招亲、大战流沙河、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性格特征——一方面,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吃苦耐劳;另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贪恋女色,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爱挑拨是非。(4)沙和尚 简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典型情节——失手打破琉璃盏,被贬流沙河,大战流沙河,大战黄袍怪,大战青龙山。性格特征——作战勇猛,不屈服妥协,意志坚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偶尔犯错,但知错能改。
三、经典情节 1.美猴王出世
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它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石猴行动敏捷,心机灵巧。老猴提出谁有本事钻进山洞可拜它为王的建议。石猴紧闭双眼纵身跳进瀑布,他发现里面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等,是一个极佳的安身之地。众猴伏地拜石猴为王,号称美猴王。2.大闹天宫
(1)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
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和在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做弼马温。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玉帝震怒,派托塔李天王剿灭,大败而回,只好再次招安,给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虚名。(2)大闹蟠桃会
天庭要举办蟠桃盛会,悟空没有被王母邀请,再次发怒。他定住七衣仙女,调弄赤脚大仙,喝尽玉液琼浆,搅了蟠桃会,偷吃了仙酒、仙肴,酒醉后还把太上老君的丹药吃了个精光。之后还又偷了两瓶仙酒给众猴做仙酒会。(3)大战二郎神
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再次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二郎神与悟空大战三百回合未分胜负。悟空多次变化都被二郎神识破。太上老君趁悟空不备,用金刚琢将悟空打晕,梅山六兄弟一拥而上,这才将悟空擒获。(4)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四十九天,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了火眼金睛。玉帝只好向如来佛祖求救。如来提出,只要悟空能翻出自己的手掌心,就叫玉帝将天宫让给悟空。孙悟空大喜过望,使出筋斗云,却只跳到如来佛祖的手指处。佛祖手掌变成五行山,悟空被压在山下500年。3.祸起观音院(又名大闹黑风山)
唐僧悟空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想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广目天王借得避火罩罩住唐僧,火烧禅院。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不能取胜。后去请观音菩萨帮忙,观音变作白衣秀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最终观音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4.收服猪八戒(重点)
唐僧、悟空离开观音寺,来到高老庄。高老太公的三女儿翠兰被妖精霸占。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弄清了妖怪的来历。妖精姓猪,本是天上的天篷元帅,因蟠桃会上调戏了嫦娥仙子而被贬到了人间。妖怪不是悟空的对手,终于被悟空带去在唐僧面前磕头喊师父,取法名悟能。唐僧又给他取了别名叫“八戒”。5.四圣试禅心
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志动摇,溜进后堂去撞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6.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来到万寿山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 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央求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悟空和镇元大仙结为兄弟。7.三打白骨精
取经途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于是一变提着饭菜的农家姑娘,二变寻找丢失女儿的老婆婆,三变寻找女儿和老伴的老头,均被孙悟空识破。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前两次被逃脱脱了真身,第三次在土地、山神的帮助下终于把妖怪打死,让她现出了原形。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补充:唐僧的人情味:他有菩萨心肠,富于同情心。路遇白骨精时,因不忍孙悟空滥杀无辜而逼走孙悟空,虽好坏不分,显得软弱,但也凸显其富有人情味…… 悟空的人情味: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而遭唐僧驱赶,走前那声声“师父”,体现了他的人情味。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显露无疑„„)8.收服红孩儿
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变成一个小孩被吊在树上,唐僧执意要去救那小孩,并让悟空背着前进。路上红孩儿作弄悟空,吹起旋风趁机抓起唐僧回枯松涧火云洞,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悟空变成假牛魔王被请到火云洞,红孩儿用生辰八字难倒假父王,悟空败走,前往南海请观音菩萨用五彩宝莲台和金箍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9.车迟国斗法
车迟国国王兴道灭佛,宠信三位道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封他们为国师。他们作威作福,欺压僧人,悟空大为不平,设计戏耍国师,在三清殿,以尿水作圣水赏赐给三大仙。三大仙欲报受辱之仇,与唐僧斗法。先斗祈雨,再斗坐禅,三斗隔板猜物。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输。最后赌砍头、剖心、下油锅,悟空使出法术,三大仙现出原形死于非命。
10.女儿国奇遇
师徒途径女儿国,唐僧、八戒误饮子母河水怀胎。悟空取来落胎泉水,如意真仙因其侄儿红孩儿被悟空而降生恨。悟空教沙僧趁自己诱开真仙之机,取走泉水。唐僧八戒饮水解胎。西梁女儿国王倾慕唐僧,欲招唐僧为夫。唐僧割断情丝,谢绝了女儿国王的一片好意。隐藏宫中的琵琶妖女,乘机把他摄入琵琶洞逼唐其成亲。悟空与八戒与妖女酣斗,却被她暗施毒针刺伤。后经昴日星官相助,降伏了女妖,她原来是只蝎子精。11.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为借铁扇公主(罗刹女)的芭蕉扇,孙悟空前往翠云山。铁扇公主因,家仇,一扇将他扇到小须弥山。悟空在灵吉菩萨处得到定风丹。二借宝扇,被扇不动,变成虫子随茶水进入公主肚中,只逼得假扇。悟空假扮牛魔王骗出真扇后,又被化作猪八戒的牛魔王骗回。悟空与天将恶战牛魔王,收服牛魔王,铁扇公主终于答应借扇。扑灭了火焰山。(补充:家仇: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被悟空请来的观音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 复习-名著阅读《西游记》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七三班内部资料·《西游记》知识整理
孟昱辰整理
名著阅读《西游记》资料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七三班内部资料·《西游记》知识整理
孟昱辰整理 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5.《西游记》主要人物及评价
(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刚烈、直率的品行),真假美猴王(表现了孙悟空忠心和为真理而战)
(2)猪八戒:高老庄(表现了猪八戒的好色、贪婪)、大战黄风怪(表现了猪八戒的懦弱、利己)
(3)唐僧: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唐僧的不辨忠奸)、最终成佛(表现了唐僧的坚韧和不屈)
(4)沙和尚:三打白骨精(表现了沙和尚的忠心)、最终成佛(表现了沙和尚的坚韧)
名著阅读《西游记》练习
一、内容填空题:
(1)《西游记》,作者是__明__(朝代)__吴承恩__,是长篇_章回体神话__小说,全书共 100 回。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玄奘远出西域取经__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2)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七三班内部资料·《西游记》知识整理
孟昱辰整理
是猪八戒,法名是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
(8)孙悟空的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七三班内部资料·《西游记》知识整理
孟昱辰整理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要有情节、形象,以及所具有的人的情感,如: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僧的人物形象:
唐僧:是个善良虔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又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6)辨论题:①某校初一(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三、列举简述题:
(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
答: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2)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答: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答:白骨精 黄风怪 蝎子精 红孩儿
(4)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答:乌鸡国 车迟国 女儿国 玉华洲天竺国
(5)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 答: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