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农村生态农业调研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农村生态农业调研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农村生态农业调研 2015-09-04 蒋高明 弘毅生态农业
本文发表于环保部主办《环境教育》杂志,2015,(8):8-14自2005年以来,身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我,带领一批批研究生一直在自己的家乡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进行生态农业实践,承包了约40亩低产田,办了一个生态农场。我们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很多变化。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这1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中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不但没有改观,反而越来越严重。由于普遍采取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模式,同时城市垃圾大量进入农村,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在落后农村落地,因此,农村中出现了多种污染。本文章所反应的问题,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的真实现状。调查之一:令人窒息的臭味2015年7月,山东几省连遇高温,部分城市达到40度。在这样高温天气下,一些化工厂、养殖场散发的臭味令人窒息。在我的生态农场西北角,两年前出现了一个非法养殖场,属于工厂化养鸭,鸭子从蛋壳出来到长大25天即可以出笼。在其上游就有一个规模化的屠鸭厂。屠宰后的鸭子进入到南方城市,被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吃掉了。经济发达的地方,为转移污染,将工厂化养殖场和屠宰厂转移到了经济相对落后的沂蒙山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里恰好位处水源地上游,这里的污水与生产的垃圾食品又回到了他们的餐桌。臭气来自养鸭场的鸭子粪便,平时气味就很大,再遇到到高温,臭气浓度增加几倍,臭气熏天。尽管政府规定畜禽粪便要干湿分离,不准冲洗,但这些黑心养鸭场不管不顾,照样用水冲,不仅严重污染了周围河流,在冲洗过程中还添加了大量火碱,这样的鸭粪不仅不能肥地,还会烧死庄稼。之所以25天鸭子就能够出笼,得益于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各种重金属、抗生素、激素都添加到饲料里面,让鸭子异速增长。不要说这样的鸭肉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就连粪便都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期在鸭场工作的农民也有健康隐患。最近临沂市在铁腕治污,希望借此春风,对于存在偏远农村的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养殖场予以清理,早日还沂蒙山人民久违多年的绿水青山。调查之二:地下水不能喝了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买水喝的农民越来越多了。最早发现农民买水喝是2013年春节前后,今年村民发现买水喝已成为普遍现象。沿沂蒙山金线河两岸的十几个村庄,当年都是到河边沙滩取水喝,或者每个村里都有井,喝的就是浅层地下水。如今,河里的水早就不能喝了,现在井水也不能喝了,连镇上供应的自来水也几乎不能喝了。有条件的家庭花钱打深水井,打井变成一个产业。河水不能喝是沿河工业尤其屠宰业、工厂化养殖业造成的,河水已严重污染,成了劣五类水;浅层地下水不能喝是农业污染惹的祸,农民为图省事,减少向土地上投入,使用大量的化肥、除草剂等农药,最终导致了赖以为生的地下水不能喝了。原本喝水不要钱的农民,今天尝到了花钱买水喝的苦头——那水是要天天买、顿顿买的啊。水是从山上买的,村庄的上游就是蒙山,蒙山由于植被覆盖好,少农田,所产生的水干净还有一丝丝的甜味。然而,几年前我去考察,发现那里的水源也面临着污染隐患。由于游人增多,山上遍布各种农家乐餐馆,餐饮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源中去。农民向环境中使用了多少化肥农药?一般一亩地三四百斤化肥,两三斤农药,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被利用庄稼或保护庄稼的,占10%~30%,也就是说大量化学物质是用来污染的,污染的比例高达70%~90%。大量化肥、除草剂等农药、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和土地肥力的严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又带动了农药化肥产业兴旺。政府在源头补贴化肥、农药、农膜等,以至于这些化学物质非常便宜,使用起来连农民都不心疼——农民除一亩杂草,除草剂的费用仅为2.1元!调查之三:害虫越杀越多进入7月,调查区平邑县卞桥镇石桥、南安靖、卞桥、西荆埠、黄埔庄等几个村子的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农田里爆发了一种钻心虫,专门啃食玉米芯,即顶端的幼叶,吃完后就钻到植株下面的部位,非常难以治理,农民恨之入骨。农民每年都要向地里打多遍农药,加上播种期用农药拌种,使用农药四五次属于正常,如果种植果树,每年打药的次数高达20多次。现在的农田充满了杀机,害虫几乎都是经过农药洗礼的,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似乎也越战越勇,在过去一百多年的人虫大战中,化学对抗的胜者似乎是害虫而不是人类——医院里癌症病人越来越多,而害虫繁殖速度依然成倍增长。害虫在农药胁迫下,会出现进化,这个进化是在农药诱导下产生的。据说有些害虫泡在农药原液里也毒不死。这类害虫进化出来了一层隔离液态的蜡质毛。如果有人研究农药诱导的害虫进化机理,应当有很好的科学发现。农民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每年继续有成吨的农药倾倒在农田里。有些虫害是农药商和农药贩子人为制造出来的恐慌,为了吓唬农民,其目的是兜售其农药,他们不关心农民是否治住了害虫,他们关心的是农药的销售量。当农田出现的害虫的时候,仅仅是每亩出现2~3头害虫的时候,植保专家就建议农民喷洒农药,还推荐他们使用哪一种农药。如果不打,农民们经常听到的是下面的话:你不打农药吗?不打庄稼都毁了。一些政府官员也成了农药商的传话筒:“不打农药,产量会减少70%,甚至会绝产。”现在农药的名称越来越奇怪,如“一步绝”、“一月无虫”等,既充满了对害虫咬牙切齿的恨,又充满了对农民的诱惑——不怕你不来买。调查之四:河流变成臭水沟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叫金线河,是沂河的上游。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从江苏入海。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沿河十几个村庄的村民就是靠这条小河生活,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面水都能喝,不需要进行水处理。这条河至今也是临沂市以及沿线城市的水源地,但需要进行各种水处理措施。过去村里还没有空调的时候,这条河就是天然的避暑地。在炎热的夏季,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就是用这条河去除身上的热气,男人在上河洗澡;女人在下河洗澡,但男人的权利是白天和黑夜都能洗,而女人只有在晚上才洗。村里人对这条小河有着很多的回忆:河里有很多的鱼,夏天发洪水时可以在浅滩上抓到几十斤重的大鲤鱼,鱼是从上游水库里跑出来的,水流平缓时也能看到一些鱼儿在浅浅的水底下静静地呆着。有一种鱼,我们叫它“沙里趴”(学名沙鳢,鳢科鱼类),用手就能抓住,至于深水里的螃蟹、虾米、青蛙、泥鳅等就更多了。孩子们用笊篱就能捞虾,手巧的还会织渔网,并织成簸箕的形状,绑在长杆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小河再往远处流便是密不见人的森林,胆小的孩子是不敢走进去的。森林里有一种叫小黄雀的鸟,羽毛金黄,小而灵活,孩子们的弹弓很难打到它。一到夏天,数不尽的知了响彻整个森林,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一下课就去粘知了,拣知了皮,逮知了牛(也就是金蝉,金蝉是蝉的幼虫,脱壳之后就成了蝉)。今天,这条小河已经严重变臭,不能游泳,更不能喝了,水里的鱼虾没有了,沿河的芦苇荡没有了。这条河每天都要负重将各种污染物搬运到下游去,再经过沿线的城市,最终流向大海。据村里人介绍,河水变质是从砍伐当地森林开始的,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1982年前后,首先是分了集体林,将多样化的当地森林卖掉分掉,然后种植上清一色的杨树。随后,人们发现了发财的机会——卖沙子。由于城市急剧发展,大量需要沙子,金线河的沙子被层层截挖,这里的沙子被制成混凝土,撑起了一座座城市。后来,人们沿河疯狂建各种养殖场,大都是工厂化速生养殖场,养鸡养鸭,污水直排金线河;鸡鸭多了之后,于是就沿河建起了屠宰场,屠宰废水基本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了金线河。还有其他大小工厂,以及农田里排放出来的化肥、农药、地膜的碎片,下雨的时候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了金线河。这条曾经美丽的金线河,早在20年前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现在山东乃至整个内地省份,已经很难找到沙子了。而底泥中的重金属等物质也需要专门的处理恢复,其代价的是昂贵的。调查之五:垃圾包围农村调查发现,农村中垃圾严重增多了,尤其白色污染。倒退三四十年,乡村是很少垃圾的。那个时候没有塑料袋,也没有农膜,主要是动物和人的排泄物。勤快的农民都要将这些排泄物收集起来,放在猪圈里作为肥料。当年有一种农活就叫拾粪,几乎每一个农户家里都有拾粪的工具,沂蒙山人管一种棉槐条编的农具叫粪箕子,就与这种农活有关。如今,人和动物的粪便明显比过去少见了,但严重增多的是各种垃圾。首先,农田的地膜残留物就是一种。每年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西瓜、花生、土豆等都需要大量使用地膜。这些地膜非常薄,没有回收利用价值,收获庄稼后农民就将地膜捡起来放在地头,一些残留的农膜留在地里。有时候地头上杂草多了,农民在烧杂草的时候,一把火也将地膜焚烧了,释放出严重的致癌物。其次,是各种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它们几乎都是塑料类制品,有些为塑料袋,有些加工成塑料瓶。第三是各种食品的包装物。饮料瓶、矿泉水瓶、牛奶瓶,方便面袋,薯条袋,几乎村民从商店里买来的所有食物都是用塑料包装的,即使香烟,外面也有一层膜。第四是各种塑料袋。城里人的超市对塑料袋实施限塑令,但那些被限制的塑料袋全部进入乡村,现在农民赶集卖东西,根本没有带包带筐的习惯了,到处都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集市散场后,地面上的垃圾塑料袋遮盖地面,由于乡村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这些垃圾袋借助风或雨水的力量,就会进入河流或沟渠。第五是村民的各种生活垃圾。旧衣服烂鞋袜,废旧的塑料桶,墩布头与塑料把,加上烂菜叶与废纸片,这些垃圾有些就手被村民倾倒在沟渠内,刮风下雨后再冲到下游去。调查之六:得癌症的多了蒋家庄的村民,第一次听说癌症这个词,是20世纪70年代。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县有线广播里传来这个消息。村民们悲痛之余,私下互相打听,癌症是什么样的病,那么厉害,连国家都治不好。可见,40年前,癌症对于村民完全是很新的名词。如今,村民们因病去世的多了,而更多的病,都是在医院里查出的癌症。先是村民感觉某个部位不舒服,疼痛难忍,送去医院检查,往往都是癌症后期。后来这样的事情多了,谁家发现有人疼痛,就很自然地猜想是不是得了癌症。癌这个字里有3个口字,病从口入,癌症也多是吃出来,喝出来的,更有空气中致癌物,通过呼吸进入人体。村民们得肺癌、食道癌、肠道癌的多,就很可能与空气、水和食物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村民们常年接触农药、化肥、地膜,这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村民们告诉我说,打除草剂的时候连窗户都不敢开,气味很难闻;打农药时有时浑身红肿,洗澡都不管用;他们在田间地头焚烧地膜时,点着火走了,但空气中的二恶英致癌物却进入了大气,上百年不能降解,对于这一点,村民是不知晓的。蒋家庄的会计那里保留了村民死亡的较完整记录。过去有记录的19年中,总死亡人数为10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3人。调查中得知,农民死亡原因中,90%以上为各种疾病,其中以癌症为主。最近10年来,除了写明服毒、上吊死亡、事故外,该村农民死因多为癌症,而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小。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村庄农民平均死亡年龄65.73岁,除去自杀等意外因素,平均寿命70.63岁,其中,男性69.95,女性70.99岁。过去20年中,中国人平均寿命中,男性为72.05,女性为75.35。与全国平均值相比,该村庄男性寿命下降了1.42岁,女性下降4.36岁。女性寿命下降超过男性,可能与农村妇女生活压力增大和替代男性从事有污染的农业劳动有关。无论哪种分析,该村农民的寿命已低于全国平均寿命平均值。女性寿命高于男性是不争的事实,但女性寿命下降高于男性,更应当引起重视。调查之七:尴尬的农村殡葬制度在蒋家庄,原来有块公墓林,过去都实行土葬,埋葬的都是蒋家庄去世的农民,以蒋姓为主,外性也允许。我们叫这片墓地为老林。老林里种植了很多树木,以侧柏为主,坟头上长满了草,小时候几个胆大的小伙伴经常进老林拔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片老林被平整,如今变成了良田。然而,老林被平整后,没有来得及划出新的墓地,就赶上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就是分地单干。当时,村集体并没有将所有的土地都分掉,尚保留了5%的集体土地,、这些土地成了村民埋死人的首选之地。后来,这些集体土地也被承包了出去,这样村民就不能随便到别人家的承包地上埋棺材了,只要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就地掩埋,客观造成了坟头遍布农田的奇观。中国城乡实行丧葬改革40年以来,虽在城市减少了死人占地,但在广大的农村,尤其华北平原上的农村,似乎收效甚微。继火葬后,农民重新恢复土葬风俗,他们将骨灰盒放置在棺材中下葬,这样就造成了对待逝去亲人的新做法:火葬+土葬。火葬与土葬二者只能择一,而农民却将其二合一。由此带来的新的问题是:火葬增加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土葬因无固定的农村墓地,农民随地埋葬,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还造成因无规则土葬行为,造成坟头遍布农田,对机械耕作带来困难。可见,农村殡葬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改革,或者是借鉴城市的做法,恢复家族墓地,实现严格火葬,仅留骨灰和排位,减少占地;或者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恢复土葬(不经火化),但需要严格不留坟头,农民自己记住位置,到重要的纪念日祭祖。后者不占地,农村土地可永久耕作,农民不受平坟之痛。调查之八:勤劳未必能致富勤劳致富,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放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农村有些不灵了。由于农民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或肉蛋奶,都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且没有定价权,谁老实巴交种地谁就吃亏。蒋家庄村民蒋坚强是村里最早富裕起来的农民。他是当地有名的种地能手,同时也是一名非常熟练的拖拉机手,还会养猪、养牛。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联产承包刚开始的时候,曾辉煌一时。他1978年初中毕业就回村当了农民,由于会经营土地,1979年就买上了拖拉机,1980前后就有2万多元的存款,是当年村里最早的万元户。30年来,他一直靠自己的勤劳伺候土地,非但没有像那些头脑灵活的农民那样过上好日子,还背了20万元的债务,已基本没有能力继续发展生产。我们了解到他返贫的原因如下:一是坚持务农。当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收入远比在家种地高的时候,他一直坚定地守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他将父母的土地还有农民不愿种的土地接过来经营,继续开拖拉机挣钱,同时养猪还养牛,积累了一个价值17万元的大院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辛苦努力并没有使他银行里有多余的存款,而是经常入不敷出。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像城里人的工资那样成百倍地增长,而是几十年来变化相对很小。35年以来,小麦玉米价格仅上升了5倍,远不如货币贬值的速度快,而期间城市工作人员的工资上涨了几百多倍!那些聪明的农民将土地撂荒,进城打工每年可得到2万元~3万元的净收入,相对于在家农民经营10亩地的收入。而前者要轻松的多,后者则非常辛苦,一年到头都不能休息,还不能生病。二是医疗风险。农民长期经营有一定风险的农业,不生病不出事故是不可能的。蒋坚强就因搭建牛棚摔断胳膊进了医院。为治好胳膊,他花了近5万元。祸不单行,他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做电焊工,火星迸进了眼睛,治眼伤花了3万多元。三是孩子结婚与生子。农村给孩子定亲办婚事的费用越来越高,低俗的攀比之风直接造成了费用升高。以见面礼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为1007元,其寓意为“千里挑妻”,到20世纪末就变成了10001元(“万里挑一”),翻了10倍;到现在干脆上升到30003元了,又翻了3倍,美其名曰 “三生有缘”。如果男方拿不出见面礼“三生有缘”,女方扭头就走。盖房、定亲、结婚、一直到生子,费用最低15万元。蒋坚强就一个儿子,孩子从定亲到生子,将其所有的积蓄都搭上了还是不够。四是养猪赔钱。蒋坚强去年养殖了50头猪,本来想发一笔,不料遭遇猪瘟,大部分猪死亡,净赔3万元。五是为银行挣钱。由于医疗、孩子娶亲、加上那场猪瘟,蒋坚强为了在经济上翻身,只好冒着更大的风险去贷款,年息高达12%,以不动产做抵押,同时还要有亲戚担保。为了还银行利息,只有起早贪黑地干。这样,其收入的一大部分要还银行利息,等于为银行打工,贷款越多利息就越高。以上原因不但造成了当年万元户蒋坚强的返贫,也造成了许多相信勤劳致富、坚持务农的农民沦落为今天的欠债户,勤劳致富被逆淘汰。那么什么人在农村能够致富呢?据调查,下述3类人在农村是赚了钱的:一是牺牲生态环境搞规模化养殖的农户。20多年前,有一家村民就在村头搞起来蛋鸡养殖场,养殖的废水直接冲进金线河,散发出来的臭味遭到村民暗骂。该蛋鸡场引进所谓的科学技术,让每只鸡一年可产400多个鸡蛋,常年不见阳光,抗生素、激素不断,他们生产的这种鸡蛋,自己也不吃,都被蛋贩子卖到城市里去了。这种牺牲他人生存空间的人能够赚钱,牺牲他人健康的人能够赚钱,更奇怪的是,有关部门竟然将这样的人树立为典型,这不是鼓励农民赚黑心钱吗?二是侵占集体公共资源的人。村里没有什么工业,不料,原本不值什么钱的沙子却值了钱,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大量需要沙子作为建筑材料,沙子的价格很快上涨。有聪明人将集体的河道承包了去,雇铲车和捞沙船向河道要财富,于是原本有净化能力的金线河变成了臭水沟,但承包河道的人个个都发了财。三是能说会道的人。这类人衣着光鲜,上骗政府,下骗村民乃至亲戚父母,完全是不劳而获之徒。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各项补贴,都是县级政府掌控的,这些人就使出了全部骗术,包括对官员行贿,竟然空手套白狼,争取到了200万的大沼气工程,可见政府的涉农补贴很多是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了。可见,当今农村勤劳致富已成过去式,许多农民被逼离开农村进城谋生,留下了的所谓有头脑的人,将德道良心和生态环境都变成了商品,发了财。而国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蒋高明介绍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联合国大学咨询专家。曾任UNESCO-MAB-China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等。最早提出自然恢复理论以及“畜南下、禽北上”战略构想;针对风沙源治理、食品安全、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等建议,多次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研究成果曾两度进入西方大学教科书,并被美国《科学》杂志长篇报道。2006年创建弘毅生态农场,坚持“六不用”经营农业,即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并身体力行地在全国推广弘毅农业模式。
第二篇: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张总让我对《金山生态旅游调研报告》中涉及到的有机农业的问题做深入调查,现我将调查内容汇报如下: 目前可供我们公司参考的几种农业模式:
无公害种植模式
绿色种植模式
有机种植模式
普通大棚种植模式
有机日光温室种植模式
无土栽培模式
花草种植模式
几种农业模式的比较:(表格)
第三篇:中科院来左旗调研汇报材料
中科院来左旗调研汇报材料
阿左旗旅游事业发展情况介绍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贺兰山西麓,是全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之一,东与宁夏相交,西、南与甘肃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全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88.68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朝鲜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黄河从东缘流经85公里,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横贯全境。沙漠、沙地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阿左旗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矿产资源丰富,是内蒙古西部一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经过多年开发建设,阿拉善左旗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0年,全旗完成生产总值103.55亿元,可比增长19.9%;财政收入完成16.21亿元,同比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996元和7090元,分别增长15.01%和14.89%;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西部百强县第30位。2010年在首届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评比中位居第16位。
阿左旗是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以“新、奇、险、特”著称,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旅游资源总量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阿左旗占8个“主类”,24个“亚类”和6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各种类型资源的100%、77.4%和41.3%。其中:有以敖伦布拉格梦幻峡谷和哈布茨盖怪石林为主的地文景观;有以贺兰山原始森林等沙生旱生植物与沙漠绿洲、荒漠草原为主的生物景观;有以广宗寺、延福寺为主的具有浓厚藏传佛教色彩的八大寺庙古迹;有以月亮湖、天鹅湖等沙漠中星罗棋布的湖泊为代表的水域风光;有以地方风俗、民族礼仪、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饮食习俗、宗教活动、节庆活动等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以贺兰山紫蘑、苁蓉及其制品、阿拉善奇石、水晶玛瑙及其工艺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以上是阿左旗的主要旅游资源。2008年,巴彦浩特被命名为第一个“中国观赏石之城”。2009,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晋升为唯一的世界级沙漠地质公园。
一、“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旗旅游业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市场、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品牌和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全旗旅游业总体上已步入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推进的历史阶段。“十一五”期间,全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4%和61 %。其中:2010年,全旗接待国内外游客100.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
(一)科学规划,坚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十一五”期间,阿左旗编制完成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以及南寺、月亮湖等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据确立的“中国秘境阿拉善”这一主题,先后推出了贺兰山原始森林游、沙漠探险游、宗教文化朝觐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以巴彦浩特 为中心的沿贺兰山原始森林、宗教文化、大漠风光、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精品旅游线路。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十一五”期间,阿左旗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路,着力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出台了《阿左旗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十条优惠政策》,对投资额度较大的旅游景区、旅游设施经营项目以及投资开发民族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的企业,予以贷款贴息;对首次被评定为国家3A、4A和5A级旅游景区以及首次被评为三、四、五星级宾馆、饭店的,一次性分别予以奖励;同时鼓励中小型餐饮经营户和农牧家游改造升级,每年进行评比奖励。全旗累计投入数十亿,建成国家A级景区5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南寺、月亮湖)、3A级景区3个(乌日斯、通湖、北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通湖)、全区历史名胜十大景区1个(南寺)、全区自然风光十大景区1个(月亮湖)。有国内旅行社2家、国际旅行社1家、农牧区旅游接待点100户。有2星级以上旅游宾馆有数十家,其中国家3星级标准3个、按照3星级和4星级标准建设的大型宾馆还有敖龙布拉格宾馆、太西国际饭店、腾格里大酒店和阿拉善大酒店。全旗有旅游运输资质的企业1家(三和运输公司);苁蓉、锁阳、沙画等旅游特产专卖店多处。全旗直接旅游从业人员2286人,间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
(三)以宣传促销为重点,广泛拓展旅游市场。“十一五”期间,我旗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客源市场。一是我旗将传统媒体及网络等多元化媒介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等新闻宣传媒体,对我旗各景区的自然风 光、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精品线路、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资讯进行了宣传报道。二是先后多次组团参加了历次广交会、西洽会、重庆旅交会等国内知名旅游宣传推介会,扩大了我旗的知名度。三是加强周边毗邻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与中卫市、磴口县等周边地区签订了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外树立了我旗良好的形象。四是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巴音奈尔旅游公司,进一步整合广宗寺旅游资源,壮大提升全旗旅游综合实力。
(四)打造节庆活动品牌,提升阿拉善旅游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我旗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完成了在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建盟三十周年等重大庆典活动中的各项任务,连续举办了两届那达慕、五届奇石文化旅游节以及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西部邻近盟市旗县搏克协作赛、“中国秘境阿拉善古丝绸北路探秘自驾车旅游节”、“阿拉善丁香旅游节”、“鄂伊特天鹅湖旅游摄影大赛”、2010年第七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等旅游节庆活动,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了阿左旗发展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秘境阿拉善”旅游品牌形象。
(五)大力发展“农牧家游”,带动农牧民转产致富。“十一五”期间,阿左旗把发展农牧区作为农牧区旅游工作的抓手,不断加以引导推广。一是政府积极引导推行“农牧家游”项目。此项目自2004年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城乡游客的普遍好评。尤其是在2008年成立的农牧家游协会的引导下,农牧区群众广泛参与,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为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的亮点。通古淖尔、科泊那木格旅游专业村初具规模,农牧家游发 展迅速。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给予重点农牧家游户在改造厨卫、停车场和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资金扶持。三是加大农牧家游学习培训力度,通过每年政府补贴培训,全旗农牧家游户及从业人员在接待设施、服务水平、产品档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全旗有农牧家游100户,其中经旅游部门核准达标的28户,并培育了20户盟级“农牧家游”示范点。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农牧家游共接待游客91.85万人次,营业收入7939.8多万元,解决农牧民再就业1000余名。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我旗旅游业处于初期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的硬件建设投入有限,景区的综合实力不强。旅游高峰期,全旗交通运力严重不足,随着自驾游客迅速上升,交通安全也不容忽视。我旗还没有正式的四星级和五星级宾馆,旅游接待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高端旅游者的需求。
(二)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开发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高山、沙漠等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可游季节短暂,没有冬季旅游产品作补充。
(三)各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各旅游企业间的合作,特别是旅游行社与景区、酒店的合作不够密切和规范,旅游企业间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而稳定的协作机制。
(四)牧(农)家游的发展参差不齐。我旗的牧(农)家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经营点分散,在引导 和规范管理方面力度不够,牧(农)家游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亟需进一步规范和提档升级。
(五)旅游营销力度弱。目前我旗虽然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组合优势,但缺少打得响的精品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没有旅游专业宣传营销队伍,旅游宣传营销效果不显著。
(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在建设规划、市场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企业缺乏创新理念,旅游服务处于最基本的食宿行服务提供,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
三、“十二五”旅游工作思路及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旗旅游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按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定位,以全区第七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阿拉盟召开为契机,推动打造西部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项目的建设,依托贺兰山自然生态、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湿地、敖伦布拉格峡谷等核心旅游资源,挖掘和硕特蒙古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与现代休闲文化,构建阿拉善旅游发展的基础动力区;充分完善与提升巴彦浩特旅游枢纽的服务功能,并将建成三宜(宜居、宜游、宜会)低碳生态旅游之城,成为阿拉善旅游空间体系的中心枢纽。到“十二五”末即2015年,全旗预期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年均增长12%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
“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阿拉善左旗地理上南北狭长,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方面,没有贯 通各个景区的高等级公路,使旅游者的旅行都在“车上”,旅游可进出性差成为制约阿左旗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应放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以及旅游景区环境、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上,重点是规划建设好广宗寺宗教文化旅游区、月亮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福因寺休闲养生度假区、定远营城保护与修复工程、通湖草原旅游区、西部梦幻峡谷景区、乌日斯草原文化旅游区、天鹅湖群沙漠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紫泥湖生态养生旅游开发、吉兰泰盐湖观光疗养旅游开发、沿黄河湿地景区旅游开发。
(二)加强旅游目的地系统建设。以建设阿拉善盟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为总体目标,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充分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从建设旅游购物街区、文化景观广场,引入旅游节庆、培养个性化旅游服务方面入手,完善旅游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的优势,努力建设中国西北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繁荣地方经济。
(三)加快旅游风景廊道开发建设步伐。根据旅游交通特点将阿拉善左旗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建设 “项链”式旅游风景廊道,连接巴彦浩特、广宗寺、福因寺、通湖草原、月亮湖、大天鹅湖群、敖伦布拉格、乌力吉、吉兰泰形成旅游环线。
(四)调整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在开发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和特色旅游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提供不同档次和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实现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住宿餐饮水平,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五)发挥旅游文化品牌效应,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结合悠久的历史文脉和宗教文化,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全自治区甚至全国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依托贺兰山、沙漠、峡谷等地质景观,着力打造“中国秘境—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依托深厚的阿拉善文化底蕴,蒙古长调、民族服饰、餐饮、宗教等文化资源,借助“苍天的驼羔”蒙语诗歌大赛、那达慕、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着力打造“阿拉善民族文化”品牌。依托独特的阿拉善观赏石资源,办好奇石文化旅游节,发展国内一流奇石交易市场,着力打造“中国观赏石之城”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阿拉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强化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联动、带动功能,对外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推进区域旅游的全方位、多层次协作,与周边地区探索制定区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旅游合作协调机制,通过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和线路延伸,扩大市场份额,拓宽旅游业发展空间,形成无障碍大旅游环境。对内要统筹发展,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社会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内部苏木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与城镇建设、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部门联动、行业联动,共同营造好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第四篇:生态农业调研报告(投稿)
生态农业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二篇: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镇位于县东北部,面积 363平方公里,辖 45 个行政村,4.3 万人口,耕地 16 万亩,海岸线 11.8 公里。同大多数滨海地区一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高点规划,科学引导,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畜牧、水产、特色种植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盐碱地上开启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破冰之旅。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枣、东水产、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产业格局。但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却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75%,高效生态种植作物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20%。民风淳朴、干劲十足的人民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初步进入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资源广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可生产效益仍然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束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在黄三角开发建设中勇立潮头,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找准定位,把好方向。镇按照“点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到寿光、沂南、苍山、肥城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 人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 14 期,在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发生逐步转变。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管理者头脑中去。生产管理者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指挥员、组织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了 76 名能组织、会管理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造就了 1000 余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本领,促使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第一线集结,解决在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凸显出来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让生态高效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环节中去。积极利用气候适中,土地资源广阔,病虫害少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
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经营运作中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近年来创立的田丰西瓜、黄河口冬枣、老家果蔬、雪绒花奶业、赛夷海产品等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实现了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双赢”。
培育高竞争力的农业合作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组织化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目前,该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2 个,涉及特色种植、畜牧、水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类领域,带动农户 1500 户,占全镇总户数的 13%。
记者来到李沧村菠菜大棚,采访了大棚种植户李光水,“村合作社联系寿光那边统一给俺们配了种,还办了培训班教俺们怎么种大棚,等收获的时候再一起来收,俺们这全是订单种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种了两个棚,估计一亩菠菜能产多公斤,一个棚就
能挣 1 万多呢”。
当记者问到现在种大棚的感受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今年60 多了都没在家歇着,种大棚心里可有劲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种三季,柿子、老黄瓜、菠菜效益都不错,种大棚比种棉花好多了,用不着下大力气,每天过来看看就行。俺们村最多的能种10 个棚,人手用不过来,都雇人了,合作社给俺们带来了实惠,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镇建立了初步的市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针对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与市场、企业连接不紧密,缺乏资金、技术支撑等问题。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
第三篇: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 20 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 1000 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 20 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
相比之下,××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除贺家庄乡与临汾铁旅举办的乡村风情桃花会外,其余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政府有关部门也未列入工作议程,农业部门认为是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部门认为是农业部门的职能。因此,××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区作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晋南中心城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客源充足。××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临汾
市人多。临汾市区有常住人口 50 万,流动人口 20 万以上,按每年 50 万人,每人两次计算,每年可有 100 万人次到郊区旅游,他们要在吃、行、玩、购等方面消费,按每人消费 100 元计算,可为农村增加 1 个亿的收入,这样计算,并不是空穴来风,以贺家庄桃花会为例,2014 第六届桃花会因为免除了门票,半个月就有 10 万以上游客,李家庄村民在餐饮、农产品销售、存车等方面毛收入达 50 万元(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仅有 10%左右的游客可在桃花会就餐)。
2、资源丰富。临汾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母亲河穿境而过,汾河两岸的滩涂、湿地、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如土门的千亩红堤、乔李的万亩辣椒、吴村的万亩林网、金殿的千亩莲菜、卧虎山万亩荒山绿化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 3-5 年努力,实现“十、百、千、万、亿”的旅游观光农业新格局。
“十”,即:打造 10 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
1、卧虎山绿色农业观光区。以开发卧虎山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卧虎山无公害红枣等农产品、李家庄九九鲜桃园和贺家庄双孢菇为重点,重点开发稍子面、双孢菇餐饮和窑洞宾馆,建成集旅游、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绿色农(请你支持 www.xiexiebang.com)业观光区。
2、大阳山水田园休闲区。依托涝河水库、尧陵景区和大阳地处黄土高原的自然优势,以农家小院、果品采摘、涝河水上项目为核心,建成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山水田园休闲区。
3、贾得乡大苏休闲度假区。以贾得乡大苏丘陵山区为中心,依托山坡山沟自然条件,重点开发休闲度假。
4、尧庙汾河生态旅游区。依托万亩农业开发项目和草原项目,重点开发垂钓、草原项目、采摘等,建设集休闲、娱乐等水上和草原风情旅游区。
5、吴村绿色家园休闲区。以红旗路沿线为中心,依托万亩农田林网,重点开发林下经济、特色餐饮、休闲、垂钓。
6、金殿水乡旅游观光区。以金殿镇龙祠泉源为中心,重点开发垂钓、登山、水乡风情(水磨)、特色餐饮(韭芽)、荷塘稻田北方江南景色。
7、土门黄土风情观光区。以锦绣苗园为依托,发展登山、打猎、休闲及特色餐饮,展示黄土高原葡萄、花木、田园生活,建设黄土风情观光区。
8、一平垣卧虎山观光区。依托一平垣卧虎山景区开发,大力发展山区核桃、柿子产业,形成锦绣卧虎山花果山式旅游观光区。
9、以乔李民航空港区为中心,重点开发涝河湿地。
10、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游览区。建设魏村老爷顶千亩核桃园,万亩圣桃、土门葡萄基地,形成以牛王庙为中心的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旅游区。
“百”,即:建设 100 个农业生态观光村。
“千”,即:兴办 1000 个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相关的餐饮、游乐和服务经营户。
“万”,即: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安排 1 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亿”,即:每年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收入要达到 1 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挂牌为农林局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区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
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稍子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剪纸、粗布纺织、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千亩油菜、千亩荷塘、万亩葵花、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
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规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以后,××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老君山景区旅游规划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老君山景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 20 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 1000 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 20 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
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 4a 景区之一,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众多的农家宾馆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老君山景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农家宾馆建设方兴未艾,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
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君山景区,挂牌为老君山景
区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县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烩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十里桃花,万亩牡丹、千亩鱼塘,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
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规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以后,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党武乡摆贡村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党武乡摆贡村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摆贡村,地处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花溪党武乡的西南部,距党武乡镇府只有三公里,距花溪中心区只有九公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适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
境内交通便利,有磊花、党冒、党翁、大洋公路经过,连通 210、312 国道,光缆通讯网络已全面开通
使用,并有移动通讯站六座,18 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四通”。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储水 4760 万立方的松柏山水库,水质优良、无污染。党武辣椒、紫皮大蒜享誉省内外。
2014 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为 7758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 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4785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95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625 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191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71.60 元,增长 6%。
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松柏山水库优良水质的哺育,形成了党武辣椒独特的品质,它以肉质肥厚、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辣味适中,含多种丰富营养元素而成为人们喜爱的佐餐佳品享誉国内外,年产量在 300 万斤以上,精加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党武乡因而被誉为“贵州辣椒之乡”。
摆贡村共 有 78 户居民,除了一户是苗族(五保户)外,其余均为汉族。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是初中以下。目前,全村有12 户居民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愿景。现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居民有五户,只占全村人口的十六分之一,且这五户是经济情况
比较好的农户,并加入了花溪旅游协会,可以得到相应的扶持。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养殖、蔬菜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主要是在近边的城镇)。蔬菜种植以豇豆、黄瓜、辣椒、油菜为主,其中豇豆、黄瓜、辣椒于老干妈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并制定了保底价以确保农民利益,油菜种植(有 6 名打农药的专职人员)主要是为了举办油菜花观光旅游节。人均年收入达到了 5000元。
从前的摆贡,农民基本满足于原始的农耕生活,民居大多采用木结构和石板镶嵌建成,寨子里全是烂泥路,用当地老乡的话说是,你去乡里赶集,别人一看你鞋上的泥就知道你是摆贡村的。2014年3月,摆贡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经过5个月的改造后,摆贡已成为危房改造的示范点,改造危房为统一的灰白墙石板民居、美化庭院、修荷花池鱼塘、种植四季蔬菜瓜果、发展农家乐、修缮文化小广场等。
2014 年 8 月 22 日,气候组织发起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与中国电影明星,“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来到摆贡参观并启动了贵州首个“太阳能 led 照明千村计划”生态低碳经济发展,摆
贡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示范村庄。这对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又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摆贡村特设了发展理事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寨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红白喜事宴请制度等等。村里建有图书屋及多媒体室,以便居民增长丰富文化知识,了解最新农业产业信息。
政府对当地农户开展有舞龙及厨师培训(参加培训者均有十元补贴),此外
政府对于种植有种子及肥料补贴,对于劳动力素质,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对于庭院绿化、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均有相应补贴。
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什么公厕、垃圾箱几乎是看不到的,可供游览的人造特色景点也很少。当地的农家乐可提供的就仅仅只是打牌、打麻将、吃饭。菜色单一,味道平凡,没有特色的当地小吃,甚至有些是从外面买来的。还有服务人员态度不够诚恳
热情,对你不闻不问,自己做自己的事。
作为游客,来到摆贡,你会觉得很盲目,不知道有什么可做,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似乎就是去当地的农家乐打牌、吃饭,觉得很单调,不但钱浪费,还浪费时间。游客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主动性,也没有可以用来和当地的乡土气息相互动的媒介。大部分农家乐好像自己在过初一一样,没有一丝新意,甚至还不如其他已有的其他地方的农家乐。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特有的农家乐,把民族风情和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要有创新,要有吸引游客的地方。
借着建设新农村的东风,布莱尔、李连杰等的到访以及媒体的宣传。摆贡出名了,成了示范村。或是好奇为探个究竟,或是为取经慕名而来。便有了眼下的旅游形式虚假繁荣。村民说:“你们又是来参观采访的吗?”农家乐的位置预定出现了困难。在这种红火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问一下,这样的景象会持续多久,或是还会继续上扬吗?
以目前的旅游现状来说,答案是否定的,这里不仅没有良好的住宿设施,连最起码的吃的东西都没有,只是自己家里的小炒,没有什么特色的;还有他们的漠然给旅客的印象-----你们走吧,不要打扰我们。另外,其规划也不好,走来走去就是一条路,从这到这,没有要让游客留下的半点意味,还有周围的绿化带弄得也不好,就是一点平平常常的树,花草之类的都是“原生态”的,给人就是陈旧、脏乱的感觉,巴不得早点离开这。试问:这样的环境你还想再来吗?
第五篇: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灵魂。《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整个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绿色发展。要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省情,突出生态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抓手,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赢得绿色发展先机。
以生态农业彰显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优势——
在长江经济带的十一省市中,尽管工业化城镇化还相对欠发达,却是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业大省,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彰显湖南优势。
当前,湖南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性战略布局正在逐渐形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探索实践推进了全省生态农业建设步伐;2014年批准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范本;“一湖四水”的全面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专项整治,优化了湖南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全省生态农业已形成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核心的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区、以环洞庭湖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为重点的生态农业试验区、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生态扶贫攻坚为生态农业特色区的多重发展格局。全省农业领域转方式促绿色发展,突出“绿色、精细”,集成、推广、应用既节本环保又提升品质还增加单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推动生态大米、有机茶叶、生态养殖、生态蔬菜等各种生态农业品牌不断涌现。
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生态农业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产业。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必须从现有的石化农业中实现生态转型,目前正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成本与效益的挑战。众所周知,农业并不是 “赚大钱”的产业,生态农业更不是“赚快钱”的产业。因为发展生态农业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须摒弃现代石化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催长、大量使用农药防虫防病的耕作措施,也要放弃生物激素、添加剂等助推动植物快速生长的种养方法,短期内其成本必将升高,收益却不一定很理想。
挑战之二: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不仅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不断被侵占,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现代石化农业造成的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矿物质重金属污染等,为湖南发展生态农业带来了较大挑战。
挑战之三:技术与制度的制约。发展生态农业面临大量技术问题,既需要一系列防范和检测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配合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加速转变以往“重产量、轻质量”的耕作制度和农业绩效评价标准,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以五大战略措施推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应成为整个湖南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措施。
立足区域特色。突出湖南的自然区域特色,结合各地生态资源情况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模式和区域布局;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种、养、加的生态化循环和协调发展;结合精细农业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速形成农业生产内部物资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生产体系。
完善补贴政策。以完善现有补贴政策为切入点,从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生态农业的相关补贴政策改革,加大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补贴支持,探索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高效节约用水等有效支持政策,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来。
强化技术支持。向江苏等农业强省学习,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加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力度,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替代中高毒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广泛实施植保绿色防控技术。
深化生态意识。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结合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等教育平台,强化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生态习惯、生态自觉,为生态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区域生态合作。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湖南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建立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合作机制,加大与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合作,拓展出生态农业发展的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