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

时间:2019-05-15 14:5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

第一篇: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

**县沼气生态农业建设进展

**县沼气建造工作可分为3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小型沼气池,沼气池容积为12m3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已损坏废弃,完整保存的不多,如黄避岙镇精制茶厂用于饼肥发酵的沼气池。二是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的沼气净化池,总共7家,共计1910m3,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三是2004年

开始建设的中小型厌氧发酵沼气池,单个容积以50m3为主,目前全县已建成130座,总容量6500m3。我县建设沼气池的功能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主要是解决薪柴燃料,保护环境,集改厕、改圈、改厨“三改”于一身;我县沼气池主要用于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于柑桔、蔬菜、葡萄等作物生产,沼气用于居民生活燃料和畜牧业生产,集农村养殖环境治理、生产用肥、生活燃料于一身。第三个时期的沼气池建设工作真正体现出了生态农业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近5年的努力,沼气建设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储备充足,并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区和示范户。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 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 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 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 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 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 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县级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农村能源工作站虽已被编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任务重,工作量大,适应

第二篇: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已经有6~7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理论问题,诸如,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时常困扰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弄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环境和生物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讲的人类环境是与人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是与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环境是指与农业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生物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统称,既包括陆生生物,也包括水生生物。农业生物的外界条件既包括自然生活条件,水、土、气,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和质量及机械化程度、人均收入等,还包括最重要的条件人。人们概念中的农业环境就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土、气,这应该称之为狭义的农业环境,广义的农业环境不仅包括水、土、气,还包括农业投入品、社会经济状况、人的素质等多种因素。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之间关系。人作为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狭义的农业环境起到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建设作用表现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促进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其破坏作用表现在通过过量农用投入品的使用污染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水、土、气环境,受污染的农业环境通过生物的吸收与富集进一步污染农业生物,污染农副产品。人食用被污染了的农副产品、呼吸被污染了大气、饮用被污染了的水,影响身心健康,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对农业环境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土地沙化等等。

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其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体,不是局部,这个整体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乡村。这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是有机协调的统一体,不是无秩序的堆砌。比如一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这个单位的三产之间,每个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理想化的情况是,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恰好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三产业能够为第一产业提供恰当的支撑和服务。由于资源有限,这个整体内的资源还要被循环利用,比如水资源短缺困扰全世界,如果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化石能耗尽所带来的危机。

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灾害与环境公害是人们缺乏“整体、循环、协调、再生”观造成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毁灭于森林的滥砍滥伐。上文提到日本出现的“骨痛病”、美国的黑色风暴、中国的沙尘暴等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灾难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结果,尽管有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不应该重复自身造成的历史悲剧。

人类社会也有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的典型。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国能够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长期保持繁荣?中国的太湖地区为什么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原因众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农业原理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出现一系列生态灾害和环境公害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通过研究一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起源于中国太湖地区。中国太湖地区能够在长期维持地力不下降,生态没有受到破坏,环境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维持粮食高产数世纪。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堪称世界可持续农业典范。太湖地区传统农业是循环农业。农业为人提供粮食,人排泄的粪尿作为肥料重新施入农田,通过水土流失进入河塘的淤泥被重新挖出来重新回归农田,剩饭剩菜不是作为垃圾而是作为牲畜的饲料,这些在中国曾经极为寻常的农家行为令世界感到震惊,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世界生态学家提供了不竭的灵感。

和传统可持续农业相比,太湖地区现代农业不再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人粪尿、剩饭剩菜、畜禽粪尿、河塘淤泥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源,由此引起了日益严重的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大量经验教训表明,呈富营养化的湖泊很难恢复,经过5年多的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没有根本好转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科学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显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多种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在目前形势下,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农民们家家户户用剩菜剩饭养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将人畜粪尿以及河塘泥还田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有的,据报道上海市有专门公司对宾馆饭店的剩菜剩饭进行分类收集用专门机械加工成优质饲料,对解决由此造成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是解决畜禽场污染、降低农药、化肥污染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养殖场冲洗水通过沼气处理后将仍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直接排放还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是作为农田灌溉水可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可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大量实践证明,沼渣沼液完全可以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也是减轻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比如,河南省一家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淮河水环境,后投资1亿多元引进芬兰设备将污水中提取物加工成有机肥料,不到5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立专业化河塘清淤组织,研制并采用清淤机械是解决塘泥污染的重要措施。城乡人粪尿污染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在工农业清洁生产、生活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对生态保护与恢复作出较大贡献。目前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就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切断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是困难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措施修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一样,也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中也有高等低等之分。植物中还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生产力也很高。目前太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变成了藻型湖泊,想恢复成草型湖泊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不仅要控制污染源,还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为无公害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江苏的六合、涟水等地户用沼气池普及率很高的重要原因是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种极为平常的中国农家农事行为令日本专家感到震惊,因为在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耕地资源紧张的日本建造并维护沼气池十分困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上存在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挑战

WTO成员国设置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保护本国农业,抵制国外农产品,例如:美国对进口的农产品检验项目繁多,进口产品被扣押现象严重。2001年1至5月我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扣押的批次达2358次之多,扣押的原因包括农产品中包含有毒或腐败物质、农药残留、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污浊物、亚硫酸盐超标等近200种。近200种原因中只要有一种不符合要求,进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就被扣押,从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向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国家都有扣押的记录。从扣押蔬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有毒或腐败物质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厂家未获得对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手续有误和产品在不卫生条件下生产,因农药残留被扣押农产品数量很少[3]。

欧盟、日本等农药检测项目逐渐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大幅度变严。欧盟1986年对粮食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26种,1996年1月1日扩大到62种;1982年要求对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18种,1998年为30种,1994年规定根和块茎类蔬菜中农药检测种类达78项。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农药仅6种,1996年增加到62种,2000年7月增加到64种。日本1987年1月1日对粮食农药检测种类为21种,1993年5月新规定为96种。检测项目扩大已经构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壁垒,标准变严使农产品出口难上加难。近年来欧盟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般下降了10倍以上。有的项目下降幅度高达100~200倍,欧盟是纯茶叶进口国,在当前茶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对茶叶的限制特别严格。日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量较大,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日本1993年5月通过的新规定中不但明显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农药残留量标准也不同程度下降。

从上述可知,世界各国农产品标准差异很大,比如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蔬菜产品中农药问题并不突出,突出的是有毒或腐物质、污浊物等等,而许多事实表明,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尤其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不容忽视,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弄清各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能国内的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知道这些标准,仅仅他们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也必须知道这些标准,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为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和国内外市场接轨。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1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迫切需要社会化大合作,不合作或者合作得不够都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农业污染防治就需要社会化大合作,实践证明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的药种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不相同。尿素比碳氨肥效高,污染程度轻,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能够较好地减轻污染。农业部门只能大力推荐要使用对环境有利的化肥、农药,如果市场上不能满足,或者生产量不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扩大新的,压缩老的肥药品种,势必影响到就业格局,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农业污染问题涉及多部门,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靠某个部门的努力已经很难见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多部门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用法规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强制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要配合各级人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执行不力的县要采取必要的甚至是取消试点资格的惩罚措施。对成绩特别突出的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荐其申报全球环境500佳,对其中的优秀企业推荐其申报全球可持续企业奖,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在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稻田节水灌溉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

5.3尽快弄清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从世界各国的不同的绿色壁垒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产品和国际不接轨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显得重要而迫切。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残和重金属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可是根据国内的有关标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率和检出率十分惊人,这种结果很容易造成误导,在国际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不知详情的人,一看到超标率严重、检出率高就认为污染严重,如此严重的污染容易吓走外国商人,也容易挫伤国人走出国门的自信心。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国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应该有利于出口,而不应该成为出口的障碍。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推断,国内现有的有关指标已经成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障碍。没有达到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达到了进口国标准而可以出口,而符合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必须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出口的农产品标准。

第三篇: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5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湖南”的号召。这不仅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指示精神的体现,而且是新时期推动湖南整体工作走上高效持续发展道路的总动员。生态湖南即是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将湖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群的发展,实现湖南社会经济的高效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生态湖南建设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湖南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庞大的新型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工作的联动与集成。目前的湖南是一个数量型的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对促进生态湖南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再生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兼顾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为技术支撑;强调农林牧渔及其加工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并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成一体化运作。

一、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剖析

1、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湖南省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田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近20年的努力,湖南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以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热心振兴湖南农业的同志,在积极探索建立和发展湖南生态农业过程中,论述了生态理论在农村庭院经济开发中的运用、多相复层生物群落在农田耕作制度改革中的运用,以及最佳生长区理论在指导作物合理布局中的实践意义;提出了生态短周期高效循环论、生态农业主链三维化理论;探索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机制;开展了户级生态农业模拟试验、农业生态系统质能动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特色定位和生态农业产业化观点的提出,不仅为湖南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实践方面,全省已建立起3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和科研教学基点,并在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农业示范的新型农民。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全省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户已达30多万户;在长沙、常德、娄底、郴州、永州等市开始出现了生态经济建设水平较高的准生态村(生态农场),部分县市还相继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更有江永、浏阳等县(市)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县验收。如今湖南省生态农业不仅从业人数逐年增多,而且在经营类型和模式的建立方面,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有的模式针对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运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原理,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共生互补的关系,将多种农业生物种群按一定的比例组配,使之既符合生物生长的特点,保证各个种群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恶化;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化原理,借助一定的生态工程措施,把食性和生活习性不同、彼此并无直接营养联系的多种农业生物人为地“串联”起来,形成以强化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是湖南省生态农业实践中又一常见模式。近年来,还推出了一种高级的生态农业模式,即运用多条食物链网络化原理,通过相应的生态工程建设,把多个“食物链化模块”组装配套成一个经营规模较大的生态经济实体。这种模式由于进一步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无效输出的能量损失,提高了生物能和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率,不仅在较大规模上增加产品种类和总产出、实现市场经济的高效益,同时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染,使农业生产成为既利用资源又无污染的自净生产体系。

2、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生态农业虽然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与广东、四川、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办生态农业建设的气候。具体表现在:

(1)迄今为止,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生态农业缺乏应有的认识,还没有把生态农业作为振兴湖南农业的一种现代化产业方式看待。不少基层领导,村干部甚至还没有生态意识,更不懂得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目的和技术措施,误认为恢复过去的“小而全”生产、简单的植树造林、单一的污染治理等等就是生态农业建设。

(2)全省现有的生态农业建设大多仍停留在户级水平,而且是停留在传统农业项目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组装,很少真正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工艺和生态经济后果来集成配套农业新产品生产项目、先进技术措施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

(3)虽然省内农、林、水、环保、能源等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生态农业研究、生态技术推广和生态工程咨询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将学术单位行为全面变成政府行为,因而缺乏统一安排,无法协调和配合,致使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甚至有些研究还没有把农业生产真正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仍处在“养路工班,各管一段”的状况。

(4)由于目前全省还没有从上到下对生态农业建设作出统一规划和部署,不仅在整体上影响了生态农业在全省的发展速度,而且各地市县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有不少地方尚无可供农民学习仿效的生态农业示范样板。

二、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1、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思路

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业功能日趋多元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推动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要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技术路线、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笔者认为,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思路应是:首先将湖南农业作为一个具有湖南农业特色的生态经济系统,并根据湖南农业特色整体打造需求、系统内各地农业优势资源特点和现有工作基础,将全省农业集成出4-5个各具特色且能互利合作的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然后,在各功能区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市场经济和生态平衡的规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食基础,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臵资源,提高现有耕地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各功能区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样,通过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效循环,各功能区之间良性互动,以及全省生态经济大系统特色整合与持续协调发展,把湖南省农村建设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经济活跃、农民富裕的小康型新农村,为生态湖南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2、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2003—2008年)以生态农业县(市)建设为重点,建立5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示范区,集成8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重点建设10个生态工程,力争建立1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基本形成合理的突出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布局,使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效益和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中期目标(2009—2013)区域特色生态农业架构基本形成,区域内生态农业建设布局得到完善,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农业进入稳定、协调的发展阶段,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省人民生活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3)长期目标(2013—2020)建成较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省,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全省农村建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经济活跃、农民富裕的小康型新农村。

三、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形成5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区、集成8种生态农业模式、实施10大生态工程。

1、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区域

从全省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整合的高度,全省要形成5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区域,即:洞庭湖水生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常德市、益阳市和岳阳市),武陵山旅游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雪峰山林产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的怀化市和紧邻的娄底市、邵阳市山区),长株潭都市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长沙市、株州市和湘潭市),娄邵衡牧产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衡阳市、邵阳市和娄底市大部),永郴园林园艺生态农业区(主要涉及现在郴州市和永州市)。

2、集成运行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

围绕区域资源特点和各生态农业区特色的形成,在全省范围内要集成出8种生态农业模式,即:农田立体开发生态农业模式,经济动植物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湿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水体立体养殖生态农业模式,山地旅游生态农业模式,生物质能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水土保护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

3、实施功能各异的生态工程

根据不同生态农业模式集成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实施10大生态农业工程,即: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种植工程,生态养殖工程,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种养集成生态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工程,庭院经济生态工程,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工程,休闲旅游生态工程。

四、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1、统一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其市场效果。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能满足多重需求的事业,只有统一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引导广大消费者热衷于生态农业消费,才能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全力加速生态农业发展的大气候。为此,要通过各种会议、各种新闻媒介,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台开辟宣传生态农业的专栏和专题节目,使更多的人了解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生态农业产品的科学性,从而自觉地关心、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去。

2、统一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具有臵业和公益双重性,而且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方集成领导。为此,应在建立省长主持、相关省级领导参加的生态农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由主管农业的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教授参加的省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并在省农委内设专门的办事机构。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在省长联席会议指导下,负责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重大问题进行统一筹划与部署,督导各级政府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任务时,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应予表彰和奖励。

3、统一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涉及整个国土治理,农业各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需要在各级生态农业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会同有关科研、推广、教学方面专家,从系统整合的高度和有利于实际操作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由小到大、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整体设计、分级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出《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各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实施方案》。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资源背景及市场经济规则看,在制定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时,要注重树立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要强调一业为主多品配套生产,要突出标准绿色产品品牌打造,要实施因地制宜的产业化经营。

4、建立生态农业投入多元机制

为了适应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省政府要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除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外,还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从而逐步构建出生产经营者自筹,政府导向资助、企业参与和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生态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5、加强湖南生态农业科技进步

依托在湘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在加强科研攻关同时,强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农业工程接口技术的研究。高度重视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不断更新生态农业模式,优化生态农业结构,强化结构功能,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尤其要有健全有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并使之迅速为农民所掌握。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调研报告(最终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大区

“十五”以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2005年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1.39亿元,较2000年增189.3%,年均递增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较2000年增184.6%,年均递增13.04%,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比较早的行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近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广,并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农家肥、沼肥等有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1、沼气发展,成效突出

阿克苏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2004年和2005年的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8000多户,今年在地区增加3000户的投资,地区8县1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2.3万户左右。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如果按照地区1.3万户计算,减少6.5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7万亩林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13万亩;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1万公斤优质沼肥,可满足2--3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4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2吨/年,按照300元/吨计算,节省600元/年,如果用沼气灯照明,按照1灯/户计算,每月可以节省电费4元左右,每年按10个月算,每年可省电费40元,如果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区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2、地膜回收,环保增效

地区地膜的使用量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递减,而残膜的回收率每年都高于85%以上。去年对地区239个村的8959亩土地的调查中发现地膜亩均残留量为1.319公斤,比2004年减少0.071公斤。

3、秸杆还田,增强肥力

秸杆还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户上,基本占到棉花播种面积的1/10左右,大约有20万亩,其他秸杆基本不直接用于还田,先用作牲畜饲料再投入沼气池,最后还田,达到了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

4、节肥节药,保护生态

近几年在地区的重视下,肥、药的用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得到维护和改善。2005年全地区使用农药414095公斤,亩均0.071公斤;化肥268892吨,亩均46.36公斤。主要原因是推广了生物防治和灭害灯,充分利用有机肥。

5、推广农家肥,发展无公害农业

2005年地区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02.04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基地49个,面积是220.7亩,在今年的备耕中发现农家肥的使用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幅为7%以上。

6、高标准节水,利国利民

近几年各县均实施了高标准节水项目,此项目主要实施的是渠道防渗与农作物的喷灌、滴灌,既合理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节约了产品成本。

二、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1、在农、林、牧、渔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业中每一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循环,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循环的目的。

2、建立城市农业生态园

阿克苏市的“生态农家”已有了开端,在“生态农家”里集钓鱼、观光、品尝农副产品为一体,其生态功能、旅游价值、饮食服务价值均有体现,加强了对城市土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城市循环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很受消费者欢迎。

3、探索与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立体种植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建立的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有效资源,达到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阿瓦提的大芸生产就是一个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发挥“榕树效益”,实现有害污染物主要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再利用; 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以WTO准则为依据,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首先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和单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其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第三做好农业研究和农技推广工作,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立体套种技术等配合滴灌技术,节水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大区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身体健康和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保护生态资源与发展经济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建立激励政策与机制,制订奖惩办法,大力推广许可制,要利用各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循环意识。

2、加强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和绿色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开发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施肥技术、土地持续利用技术、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转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树立生态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和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和多层次利用的循环农业规划。把建立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作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的资源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搞好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打响“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和“民心牌”,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

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付费和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的机制。

5、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体系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起循环农业绿色消费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农产品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

循环农业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林业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草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把单项建设变为综合建设,发挥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鼓励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开发基金、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和私人投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加快循环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投放上,要重点支持绿色食品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产业和采用环保循环工程的农业产业。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兴办循环农业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项目,兴办废物利用的环保产业等,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建立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地区成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各行业进行有机联合,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配置,调优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废弃物,进行无公害清洁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特别加强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树立生活用水进田、雨水进河的观念,避免对生态农业园区的污染。

8、鼓励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共同开发

加强生态园区、旅游景区、休闲农庄、风景名胜区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将种植、养殖、绿化结合起来,增加各景点的垂钓、采摘、农产品品尝、土特产购物、观光等内容,使循环型的旅游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第五篇: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1296人,主要特产:山茶油、地瓜干、辣椒、豆角干、酸菜干等。交通方便距离宁化县25公里、距永宁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口8公里。江西石城县20公里,江西瑞金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时路程。长宁永铁路建设中,完工后距离火车站10公里左右。村周边主要风景名胜--中国著名的世界石碧客家祖地、道教名山—宁化祖山东华山、---龙华峰、---通天岩名胜风景区。还有距离寒谷村3公里一眼长年源源不断天然温泉和20米高的瀑布龙潭生态风景区等有待开发。

寒谷村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变化复杂,造成日夜温差悬殊,干、湿、冷、热明显,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极端最高温度为℃,最低气温-3℃。年日照总数达1900小时,相应湿度81%,平均年降雨量为,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于高山丘、河谷盘地。多年平均陆面蒸发710~750毫米,水面蒸发890毫米,无霜期214~218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寒谷村紧靠闽赣两省两个县城交界,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两个县城有常住人口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5

2、地理优势。寒谷村处于武夷山脉南端、宁化县城的西部,平均海拔

300~400米,龙华峰海拔500米。最高东华山1140米。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植被丰富、山上主要经济林种植多年生山油茶万亩。黄连木-生物柴油树种的发源地。村有耕地870多亩,可开发利用500亩。800多亩山地几乎全部荒芜,水库资源200多亩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及种植业。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为酸性沙质土壤与黄粘土壤。是亚热带特定的生物气候形成的,表现出典型的土壤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黄泥田土。呈非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为多。

3、开发优势:现在村里水、电、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网络覆盖100%:电话,宽带、水泥公路,新盖学校、卫生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份都已外出创业,部分家庭已经进城买房居住。给开发利用这片土地带来

了很大的便利。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农业产业链。省市县政府出台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项目:可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生态农业项目给以投资者长期的丰厚回报。

4、产权优势。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集生产基地+公司+生产+农户合作+深加工+市场销售+服务;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生态农业有利于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海西建设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宁化和石城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2574元,但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

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长豆角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50亩牛角辣椒种植园;建设50亩以上蔬菜用于脱水蔬菜生产的植园;达到生产加工出口的生态标准蔬菜基地。建设50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长年四季有提供新鲜蔬菜供应周边市场,丰富周边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日常所需的生鲜蔬菜;按国家规定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销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200亩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田拢和绿化带上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规划修建田边,水渠道,排水系统等均匀可以种植。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同时起到绿化和观赏 的立体生态园林效果。

下载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规划目标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围绕xx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

    县生态农业建设年终总结

    **县2004年生态农业建设 年 终 总 结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西南部,我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是线秦岭—准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1296人,主要特产:山......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