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学数学教学论名词解释
1、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
就广义而言,教材包括教科书、练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教材等一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以及供教师使使用的教学指导书。从狭义来看教教材只指教科书。
2、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的方法。
3、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理解和思考。
4、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他不是那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而是一种整体的、高度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5、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6、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科学数学:只考虑数学本身的的内容、结构、特点极其理论意义义、应用价值是科学数学。
8、学科数学:在对学生教学时,依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数学学的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
是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象,这就是学科数学。
9、重点:广义的重点就是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中的转折。狭义的重点就是指在某部分知识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点,也就是学生认识中的生长点,突出这些重点知识,便可以以间驭繁,促进知识的迁移。
10、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完全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的。
11、经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反映。
12种系经验:指的是在种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以无条件反射活动的形式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带有遗传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先天的本能。
13、个体经验: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经验,也可称为后天的经验。
1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5、、广义的学习: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是指经验的获得以及行为倾向较久的变化过程。学习总是以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但是行为变化却不一定都是学习。16、30、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学生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比较持
久的行为倾向的变化过程。
17、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18、同化:是认知内容的扩大,即量的增加,属于认知结构广度的增加;
19、顺应:是认知内容的改变,即质的不同,属于认知深度的增长。20、数学认知结构是指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基本方法保留在学生头脑中的联系系统,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比,它是内在的。
22、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已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得很清楚,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能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关联,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
23、发现学习:它并不是把学习结论呈现给学生,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其间的数量关系、图形的特征,自己去发现结论。
24、知识的感知:是指通过观察、操作等的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获得感性的认识。
25、知识的理解:这是指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的认识。
26、知识的巩固:是指数
学知识的记忆。记忆就是在感知、理解后对知识的识记、记忆以及再认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27、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
28、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的是正迁移。如果起干扰作用(消极作用)就是负迁移。
29、垂直迁移:是纵向延伸,指的是两种学习在不同水平上的迁移,有由上而下的上升性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演绎性的迁移。
30、水平迁移:是指同一层次的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其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学过直角后,在学锐角、钝角便是水平迁移。
31、可辨性:是指新知识和同化它的原认知结构中的可辨别的程度。
32、稳定性: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中连接新知识的“固定点”的巩固程度和清晰度。
33、心理定势:是指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中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思维趋向。
34、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内容的基本思想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35、并列同化:新学的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无总括关系,但他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仍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学习的同化称为并列同化。
36、操作技能:是指组成这类活动方式的动作需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的机体运动或操作一定的对象来完成。
37、物质活动:是指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所谓物质活动是指活动不是借助于实际事物本身,而是以它的代替物如模拟教具、学具,乃至图画、图解、言语等进行的。
38、范例学习:与规则的接受学习相似,通过例题示范将解题条件及步骤清晰而有序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较快的获得认知,提高智力技能的习得效率。
39、尝试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并在不断修正错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0、单个动作阶段:是指把整个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单个动作,并逐一进行练习,达到形成局部动作的技能。
41、连续动作阶段:是指吧每一个动作技能按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连贯协调的步骤。
42、严谨性:是指数学概念叙述的准确、精炼,结论的推导和论证要严谨、缜密、合乎逻辑,数学内容的编排要系统严密,条理清楚。
43、可接受性:是针对学生而定的,指的是一切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便于学生接受。
44、难易适度:指的是大对数学生在 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新内容的要求。
45、独立性:指学生学习数学有信心;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同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46、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谈话法:谈话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一系列的 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8、教学功能:是指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49、教育功能:即思想品德的熏陶、学习习惯的培养。
50、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方法的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
51、反馈功能:就是师生双方及时获得来自练习中的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整教与学的程序。
52、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教学活动。
53、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54、教学评价:是对理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的过程。
55、客观性原则:就是指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因评价者个人的情感或主观的认识而造成评价的失真。
56、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57、目标参考性考评:是为了了解学习的结果逼近预定教学目标的程度。其特点是把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而不与他人相比。如期末考评等。
第二篇:小学数学论,名词解释,考试版
1.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1.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17.想象: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应2.教学重点是指在某个部分知识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点,也就是学生认识中的生长点。
2.科学数学:只考虑数学本身的内容、结构、特点及其理论意3.教学难点: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也就是义、应用价值的数学。
说,完全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的。
3.学科数学:在对学生教学时,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4.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以最科学、最准确、最经济的途径,教学的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进而使身心得到对象。
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
4.数学概念:反映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教学方法:受教育者思想支配、受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制约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5.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生的学的方法。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
心理活动过程。
6.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适当结6.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合以传递信息,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7.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7.数学直感:运用表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别和感知。
电子计算机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方式
8.数学概念: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数学概8.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念”
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设计9.数学判断是对数量关系可空间形式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维方式。9.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队组成教育系统的各有关因素进
行综合的、全面的价值判断
1.概念的形成: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属性,提出共同属1.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性的各种假设加以验证,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再把这一概念的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并用符号加以表示。
动。
2.概念的同化:当学生在学习直接用定义陈述概念时,能主动2.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旧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思维。
系、相互作用,从而掌握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3.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形式就概念的同化。
理解和思考。
3.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4.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的、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5.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指的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在原有经验1.内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的基础上,舍弃了具体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揭示数量关系和空机。
间形式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并把它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之2.外在动机:由学习结果所引起的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中。3.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与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
4.间接兴趣:是由教学的目的、任务与学习的结果引起的。6.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又称为5.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客体进行感知、识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它是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7.再创性思维:是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解题方法、策结构,属于操作系统。
略,在类似的情境中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6.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8.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把头脑中已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有的信息重新加工,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方法的思
维。
1.应用题: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
1.讲解法是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数学2.解析应用题: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个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概念、法则、规律的一种方法。的过程叫解析应用题。
2.谈话法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新知识的一种教学3.从属关系:如果甲概念的外延真包含乙概念的外延,那么,方法。
这两个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4.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那么这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或者叫做部分重合关系。
4.操作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些设备或学具,有学生5.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间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独立操作能力,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种方法。
系,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分为反对关系5.引导发现法是有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完成独立的去探索和和矛盾关系。
发现结论的一种方法。6.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
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
6.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7.笔算:根据一定的计算法则,用笔在纸上进行计算的方法。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8.估算: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计7.定义法:把概念的内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给概念下定义 算方式。
8.描述法: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
9.空间观念: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9.分析法:是从应用题所求问题出发推至已知条件的思考方法。表象。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问题的思考
方法。
10.教材就是教学材料,是课程的载体。就广义而言,包括教科10.假设法: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
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教材等一切教师用于11.量不变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以及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就
狭义而言,教材仅指教科书。
11.同化:同化过程是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1.学习:学习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以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对新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与及行为倾向较持久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原有认知相吻合。
境中的学习,是学生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有目的、12.技能:是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形式,反映的是动有组织地进行比较持久的行为倾向的变化过程。
作本身和动作方式的熟练程度
2.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在数学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从13.能力是保证动作达到熟练,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某些稳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掌定的心理特征
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14.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各项准备工作的总称,备好课展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3.接受学习: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15.表象: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清楚,不需要学生独立发现,只要学过去感知过且保留在头脑中的事物的映像。有视觉表象、听觉生能主动从自己原认知结构中检索恰当的知识与之联系,进行表象、运动表象等。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的一种学习方式。
-----------------------4.发现学习是指不把学习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 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5.数学规则的发现学习:先呈现有关数学规则的若干例证,由 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结论,从而获得规则 的学习。
6.数学规则的接受学习:先呈现要学习的数学规则,然后用若 干例证加以说明,在对有关概念和规则理解的基础上,从而获 得规则的学习。
7.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因素。
8.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 向
9.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 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
10.学习意志:是直接支配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预定的 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
18.图形表象:根据图画或别人的描述等等加工所呈现的新表象。
19..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事物所含有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中,得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
10.演绎:是由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推出其个别对象属性的思维方法。
21.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
22.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与其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
23.直觉: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联想、猜测等,对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一种直接的、极为敏锐的判断和对其内在本质的理解,这种思维形式往往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
24.灵感:又称顿悟,是直觉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表现在人们研究某些问题时,常常百思不得其解,暂时搁置一边,思维便从显意识转入潜意识,又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突然茅塞顿开,形成瞬间的认识思路。
25.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它反映的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26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7.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
28空间想象能力:人们对已有的几何形体表象改造后产生的新的表象。
29变式图形:在直观出示图形时,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情况下,更换图形的非本质属性,正确使用变式图形可以是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30.日常用语:是一种自发的习惯用语,是小学生在正式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对图形的初步认识的口语表达。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1:[判断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导向作用。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选择教学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答案:正确
4:[判断题]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参考答案:错误
7:[判断题]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最早设计和提出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数学课程内容由数学知识和技能组成。
参考答案:错误
11:[判断题]大众数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数学课程目标。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
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趋势就是注重数学交流。
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征之一。参考答案:正确 15:[判断题]
对数学教育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联结说”。
参考答案:错误 1:[判断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修养。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数感”的表现就是理解数的意义。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数学课的类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
形成性评价是为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矫正而进行的评价。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8:[判断题]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改革趋势。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案例法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
11:[判断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讲练结合型新授课的主要环节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错误 15:[判断题]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中具有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容易的特点。
参考答案:错误 1:[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15小题)
1、数学课程目标
2、数学课程内容
3、数学学习
4、学习动机
5、迁移
6、教学过程
7、数学化
8、合作学习
9、探究学习
10、教学设计
11、教学反思
12、表现性评价
13、数感
14、空间观念
15、实践与综合应用
参考答案:
1、数学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数学课程内容: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3、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6、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7、数学化:学习者从现实的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8、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11、教学反思: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
12、表现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
13、数感:对现实中数量的感知,是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14、空间观念: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15、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1:[论述题]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参考答案: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⑴抽象性。⑵严谨性。⑶广泛的应用性。⑷形式化。⑸简单化。⑹符号化。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单一结果性目标转变为结果性和体验性目标的融合;设立过程性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化过程;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⑴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⑵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⑶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日常检查、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⑵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⑶让学生参与评价工作。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因人而异等。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第一层次:想象;第二层次:分解和分析;第三层次:描述和思考;第四层次:作出或画出。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有利于学生用随机观念认识世界、有助于学生发展。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⑴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⑵注重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与统计量。⑶关注根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
⑷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⑸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自觉习惯。
⑹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可能性大小,自觉地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学学科性质、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要求加强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特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编制教学方案、评价修改方案。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论述要点: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论述要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注重过程;鼓励创新。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论述要点: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形成策略:生活经验的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像活动、创作活动。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一章
1.什么是数学课程?课程有哪些表现形式?
关闭提示
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标准及其进程的总体安排。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数学教学活动进程的总和。
数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设计好的课程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文件来表现,我国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2.新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6.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怎样理解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
关闭提示
答案: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有何不同?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大纲中,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表述词还有“认识”等。
理解: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是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运用”。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会: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数学活动。
比较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
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1. 选择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依据: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标准:社会作用标准、教育作用标准、后继作用标准、可行性标准。
2.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关闭提示
答案: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详细内容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3.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怎样的?
关闭提示
答案:
按照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内容体系划分为一、二两个学段,隶属于四大学习领域,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
两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有哪些特点?
关闭提示
答案: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教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的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第四章
1.什么是教学设计?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教师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形成教学方案,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3.如何理解数学化设计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在国际数学教育界最具影响力。他的“数学化”简单地理解就是,数学教学要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它不一定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它可以包括多种层次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及规律,因而就有不同层次的数学化。数学教育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化的最低层面。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第五章
1.在新课程中,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第一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二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如何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都是过程性很强的数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体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数与代数课程学习中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学建模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运用数或符号将其表示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再加以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等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关闭提示
答案: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5(二)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需要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另外,数感的表现之一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重要表现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实际应用、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
1.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2.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实施现实性原则有哪些主要策略? 关闭提示
答案: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空间与图形的规律。
(3)通过真实的或者模拟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4)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和问题。
第七章
1.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2.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3.如何理解和贯彻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主要表现有: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 7 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必须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统计是一个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要改变过去“掐头去尾”的做法,尽量把活动设计得完整一些,既要有让学生体会统计必要性的情境,还要有学生自主搜集数据的细节,既要有整理数据的过程,还要有观察分析、做出简单判断与预测的环节。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才能明白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
第八章
1.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有何意义?
关闭提示
答案:
加强学科内部的联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
2.第一学段“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3.第二学段“综合应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游戏活动、读书活动、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等。
第九章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有哪些新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持续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纬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2.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如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闭提示
答案: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价者不应只局限于任课教师这个单一的主体,而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全面地进行评价。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中,可进行以下一些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学生等。
3.什么是成长记录袋?
关闭提示
答案: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被用于教育评价中。
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闭提示
(开放式问题,不给答案)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一次 判断题
1、大众数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正确
2、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趋势就是注重数学交流。错误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数学课程目标。错误
4、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正确
5、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错误
6、数学课程内容由数学知识和技能组成。错误
7、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征之一。正确
8、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导向作用。正确
9、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错误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正确
11、对数学教育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联结说”。错误
12、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正确
13、选择教学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正确
14、教学方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错误
15、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最早设计和提出的教学方法。正确
[作业讨论] 第二次作业答案 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对;8.对;9.对;10.对;11.对;12.错;13.错;14.错;15.错
[作业讨论] 第三次作业(完整版)
1、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数学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是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
呈现它们的方式。
3、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
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5、迁移: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
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7、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现实的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
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8、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学生以主动想、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9、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
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0、教学设计:
一个完整单元之教学内容,包含教案、教学媒体使用注解、评量方式、教学评鉴或省思。11: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
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2:答、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
13:答、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有助于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
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14:答、空间观念是指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15:答、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业讨论] 第三次作业
1、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数学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是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3、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5、迁移: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7、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现实的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8、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学生以主动想、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9、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0、教学设计:
一个完整单元之教学内容,包含教案、教学媒体使用注解、评量方式、教学评鉴或省思。
1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
13、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有助于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14、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15、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收藏 分享
0 好 差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答:(1)抽象性(2)严谨性(3)广泛的应用性(4)形式化(5)简单化(6)符号化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答:(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学习内容。(2)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3)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
(2)练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基础知识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3)演示法:是教师用各种教具、实物,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6)尝试教学法:是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尝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答: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一、探究—研讨法
二、自学辅导法
三、其它教学方法
(1)、六因素单元教学法:通过“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获取知识。(2)、三算结合教学法:把口算、笔算、珠算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算盘作为直观教具的作用,使三算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3)、引探教学法(4)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5)、模型教学法(6)、游戏教学法(7)、反馈教学法(8)台阶教学法: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答:(1)强调数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2)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3)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4)关注个体与集体学习的区别。(5)关注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6)实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评价重点的转移。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答:表现层次有四个层次:想象,分解和分析,描述和思考,做出或画出。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答:(1)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良好的数据意识。(2)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利于人们用随机的观念认识世界。(3)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小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答:(1)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注重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注重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与统计量。
(3)关注根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5)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自觉习惯。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答:(1)从数学的学科性质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
(2)从小学生学数学的认知过程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3)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教学综合与实践。(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加强综合与实践。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答: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有: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①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②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①组织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②师生共同生成与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③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发展的过程。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①促进学生的发展;②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答: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有:(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2)给学生**的学习环境。
(3)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4)要注重过程。(5)要鼓励创新。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答: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有:(1)生活经验的再现。(2)观察活动。(3)操作活动。(4)想象活动。(5)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