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随感

时间:2019-05-13 00: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随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随感》。

第一篇:科研随感

科研随感

前言:科研是什么?是崇高的学术活动,是精神追求还是已经完全被社会扭转的一个畸形儿。我们对科研的定义是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其实科研本身是好的,为人类做贡献的一门学问,现在不然因为它的进化以被我们掌舵者扭曲。

去年六月份,我抱着一腔热血考入南大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激情与渴望,每每想到这是我实现梦想与抱负的地方,便不自主的憧憬未科研来。可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来到这里就住于联合院,半年过去了我对研究生的生活失望透顶,科研工作本来是认认真真求索,踏踏踏实实学问,现在成了混入子的温床,半年之内毫无收获,着实着急。选导师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稍不谨慎可能就面临毕不了业的问题,本来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一番成就,但是形式所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但是个人而言并不甘心,但当时付出的努力不能化为泡影,选导师期间迫切的想找到一个平台来实践,做真正的科研,选择自己想做的方向与课题,只有这样我觉得研究生才会有希望,若是一味的听从于别人的安排,何来的创新,何来的成就,只会在中国科研大河中随波逐流,我觉得这样的状况也不是中国培养研究生的初衷,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呢?政策,制度还是中国人自己的心态?那么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又应该一以怎样的姿态去做好科研,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研究生?三年的时间来读研究生期间到底能收获什么呢?

一 研究生做科研,我们收获了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研究生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研究生被要求要专心于科学实验,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很多导师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接受学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学生不是单纯的沉浸在科研,也是为了谋求出路而做科研。有时做科研需要很大的资金的,而现在给予研究生的补贴少之又少,使得大家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研究创新,而是急功近利急于出成就,那么什么科研作假,科研不端行为自然就滋生了,然后我们再想办法解决这种科研不端行为,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每个人必须要填饱肚子才能革命,物质沈生活都满足不了,何以追求精神生活。本质上,研究生就是一廉价劳动力,当你做要补贴时就被视为强盗,因为你自己学东西还让别人给钱,不要补贴自己又难以独立,这就是现状,当然这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研究所或学校经常做的事情,学生毕业都成困难。

二 科研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2.1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其实真是一个很悲哀的现象,造成了真正就兴趣在科研项目做下去的人被解雇,而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获得援助。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喜欢科研的老师因为断了经费的支持而无法从事科研工作,很令人痛心,大家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耗费了多少的青春,最后能做出东西便安枕无忧,做不出来就被打发了,这么多年的付出值得吗?

2.2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2.3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2.4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2.5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2.6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现在对于什么都要求发文章,这里弊端多得是,因为文章分好多专业的文章,有些专业领域的文章是不好发的,所以这就使得大家在选择专业时的担心,尤其是对于工科的学生,文章不好发,就不好毕业,毕不了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在这浪费时间干嘛呢?

三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毕业了就能摆脱没有基本生活费的生活,摆脱没日没夜的实验,摆脱老板无休止的谩骂。老师常常说学生越来越没有野心,想根面条摆来摆去,谁也不想要这种生活,但是不听话是要以自己的毕业做担保的。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科研者一棒子打死,好的科研者有,我们看不见了。

四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科研真的需要每个人去深思了!

第二篇:观后随感

观 后 随 感

——震撼,感动,思索

看了《唐山大地震》有一个多月了吧,总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有如愿。今天好像终于静下来还是记下点什么的好吧。不然多可惜呀!搜索电影的痕迹已经好模糊,但是依旧能记得那凄惨,那震撼,那感动与思索,那就写记得的这些吧!看完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感动吧。

记得看完第二天去单位向同事极力推荐了这个片子,当然很多人是不在意这些的。但是提到徐帆时

我还是很兴奋地表明:我好喜欢徐帆,喜欢她的 女人味道,喜欢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哪怕是她的 嘶喊。

要说感动主要是记住了一些台词和细节吧,记得我边看电影一边 记录了徐帆的几句台词:

1、“人没了,才知道啥叫没”(这是地震之后元妮对于失去亲人的最深的感触吧!多么朴实的话语!记得当初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突然一颤,思绪蔓延了好远„„)。

2、“有哪个 男人会用命来保护你呀?”(这是后来有人问元妮怎么不再找一个男人时,元妮说的话。地震时,夫妻都赶回救孩子,房屋正要倒塌,是丈夫一把推开了元妮,自己却被埋在了废墟下。)是呀,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对女人来说值得了!

3、地震时在女儿与儿子只能选择救一个的时候,元妮选择了救 儿 子,看后感觉很残忍!中国几千年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劣根呀!为此这个心结也折磨了母女32年。选择是残酷的,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还是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种根深的世俗,理解那位母亲的选择吧!4还记得元妮每年为自己女儿准备的课本。(元妮一直以为女儿已经在地震中死去,但是每年都为女儿准备一套课本,这是后来在墓地发现的,可见为了当年的不得已的选择,她心里 埋藏了太多的愧疚!)

5、我还记起了影片中元妮32年后见到女儿时 那撕心裂肺的呼喊。那喊声里有太多的内涵:有压抑多年的愧疚,有痛苦,有委屈,还有很多吧!

6、对了还想起了元妮为孩子洗好 的柿子。没有修饰,只是习惯地为子女做着,爱着。

就写这些吧,总之是很不错的片子!!

第三篇:观摩课随感

有效的教学,快乐的课堂

——记观摩课随感

今晚我有幸参加了由尊敬的胡老师安排的一堂小学语文教学微格课。对于这堂课,与其说是在听课,学习来自小学一线老师的讲课技巧,倒不如说是真正地在享受语文课堂的魅力,享受中国的文字美,享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总的而言,这是目前为止我平生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的一堂课。

在这堂课上,老师款款道来,将一个语文老师的学识、修养、智慧,对课堂的收放把持、对学生的关注熏染~~~~~如春风一般不可阻挡的荡涤在我的心上。将“以读代讲”的授课模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

老师首先给学生们讲了《雪地里的小画家》此篇课文,其实事先我预览了一下,也做了小小的思考,不过仍有不少的困顿,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讲此篇课文。但是在老师的课上,随着老师的讲诉,却是心门大开。老师她那丰富的体态语言,饱满的情感,慈母般的普通话均一览无遗的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老师说孩子贪玩是天性,一年级的学生不需要给他们传授太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语言,爱上语文。

当讲到《村居》时,老师设计艺术可谓精妙绝伦。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老师反复的让学生读,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读,回家后让孩子把父母、爷爷奶奶教会,这样孩子们读的遍数也就不计其数了,即使在课

堂上没有记住的孩子,下来也就记住了。此外,当孩子读错了的时候,老师并没有严厉的批评、指责孩子们,而是用一种很温柔的语气说道“宝贝,你能再读一遍吗?宝贝,你再读一遍好吗?”这种以母亲般疼爱的语气鼓励孩子真的是上乘之计,再适合孩子们不过了。

接下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巨人》讲课技巧,老师先是将描写巨人、花园、孩子的词语分别归类的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来学习生词,析词趣。然后用词语串讲课文内容来理解课文词语。又如《生命生命》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变换角色,反复地读,不停的读,运用追问技巧。给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优雅、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略感受,下面我谈谈我的想法:

1.这位老师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抓重点字词、关键句反复朗读,很受启发。

2.这位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人性化声音,她的丰富的体态语言,独特方式引导学生激情导入,教学中教师语言阴阳顿挫,亲切,富有感染力。

3.这堂课主要给人感觉是技能课,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教学方式多样化,营造出了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和老师都体验到这是一种享受。“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

4.语文的魅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位老师的课时,他们亲切,自然,简洁,准确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带着学

生在课文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5.教师教学艺术。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位教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更是很高。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是昏昏欲睡,而在这两位教师的课上,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整节课都是通过阅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完成主要教学任务的,老师做的只是点拨。如在查“洋溢欢乐”中的溢是什么意思时,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等。这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课不是一节课给学生灌输多少而是教给学生多少学习方法。课堂上有问有答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真正的做到了老师、学生、书本三者合一的艺术效果,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大学学习中,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学识、素养、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向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和经验。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四篇:随感寒假

随感寒假

寒假早已经结束,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心中有怀念,也有义无反顾。我不禁感叹,现实就是现实,竞争就是残酷,不由得我们丝毫怠慢。就在这中学生活的第一个假期,我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以前我一直觉得最后的寒假顶多就是一个黄金周,不过还好老师开恩,我们一共休息了十几天。虽然在这些天里玩得不畅快,学习也不可能突飞猛进,但也算是悠闲自得,无风无险,也许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吧!虽然几乎天天呆在家里,但总算是修身养性,生活充实,就当是养精蓄锐等着迎接挑战吧!寒假对于我们来说,目的只有一个――做好的自我调节。

在大家都在抱怨中国教育制度腐朽的时候,我却想得很现实,教育制度不可能应我们而改变,与其花时间在抱怨上,不如多看看书,多做做题。是呀,为什么太多时间在抱怨,太少时间在学习,现实就是现实,脱离了现实也注定被社会所淘汰。

这些天里,通过电话,通过网络,通过走家串户也了解到有一大部分同学都在努力学习,努力迎头赶上。从班上成绩的排名也看得出,在这样一个争分夺秒,你追我赶的最后时刻,没有常胜的冠军,也没有绝对的败将。大家都不服气地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自然这样的竞争就变得格外激烈,格外精彩。当旁观者是懦夫的选择,只有真正的勇者才不畏惧挑战。这样的社会要求人人不一定是强者,但一定要成为勇敢,因为如果连自己都事先放弃了,那就“回头无岸”了。真正的勇者想必就是这样吧!

寒假过去了,我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第五篇:教育随感

让我感动的那一声呐喊!

我平凡而又充满着一些小惊喜的教学生涯中,今天发生了一件震撼我的事。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演讲,其实这样的演讲对于我并不陌生,内容也算不上是特别,和以前听到的那些演讲、培训也差不多。但是在演讲的后半部分时,一个学生的那一声呐喊把我撼动了。

他是一个成绩很差,甚至是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看来也许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坏学生。但是面对主讲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那个学生在台上用麦克风对自己的爸爸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若原谅他的错误就走上台,他喊道:“爸爸我错了!我不该不认真学习,我不该偷偷那你的钱,去打游戏,我不该„„”第一声有带着眼泪和抽泣,又有一点怯懦和试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孩子的爸爸没有动静。“爸爸我错了!”第二声,他加大了音量,可是爸爸没有反映。他的哭声大了。“爸爸我错了!”第三声,他喊了出来。那一声我的心颤动了,我能够听出他的焦急和失落,他停顿了一秒!然后闭上眼睛,大声的喊出“爸爸„我错了!”第四声,我彻底被震撼了,那是他用上全身力气的呐喊。可是他并没有停下,一声又一声的喊到:“爸爸我错了!爸爸我错了!„„”他的爸爸再也做不住了,抱起他的弟弟,伴着他的喊声走上台用一个拥抱原谅了他的孩子。

我不知道他的爸爸当时心里的是否被那个小孩所感动,可是我的感触却是非常之大的。是啊其实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并不是要急着去批评他们和责备他们。而是应该用爱去包容他们,去理解他们,去引导他们。其实我们并不是警察,用强硬的手段去禁止孩子犯错。也不是法官,去判决孩子的对错。我们应该像孩子的爱的路标,用关爱和耐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

2011年11月4日 19:37:18

下载科研随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随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训随感

    軍訓的快樂與辛苦我在軍訓的這一斷時間裏..我體會到了軍訓的快樂也體會到了軍訓的辛苦…我在這6天所學習的內容主要是有立正,少息,停止間轉跨和跨立,踏步還有敬禮等等.有幾......

    读书随感

    读书随感 从小就喜欢读书,常常为丑小鸭惊人的变化而感到欣喜,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遭遇而感到悲伤惋惜。在有书读的日子里,时间总是过得那样快,生活总是充满着缤纷的色彩,让人......

    运动会随感

    运动会随感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淮阴师范学院迎来了第15届运动会,在这个运动会中,作为运动员的我,感触颇深! 团队精神 2012年10月25日,运动会开幕式,整齐的方正,昂扬的精神,无不感染着......

    班主任随感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

    家访随感

    教师进家庭感想 ------七年级组 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走家串户式的家访似乎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打电话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办好学校,遵循“让家......

    民主生活会随感

    民主生活会随感 我怀着几分好奇、几分激动,有幸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由我通风队党支部组织召开的民主生活会。 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稍微有点压力。当孙广荣书记看出我的状态后,给......

    春节随感

    春节随感 过年过年,无论年前年后人们嘴中总是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仿佛是要逼迫自己记住某种责任,又像是一声声无奈的感叹,随着纷飞的碎雪回荡在天地间。对于新年,我会轻笑,但已没......

    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从教多年,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悠然于心。虽然是别人眼中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但我更喜于将自己定为一名耕耘者。教育是一方期望的田野,最忌讳根浮叶衰,拔苗助长。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