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襄阳市宜城朱市菜园小学
刘启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针对这一特征,我尝试着将具有直观、逼真的形象效果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辩证地将学生主体与电教客体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拼音教学中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集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激情,引出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画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不能足够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i-u-ü”一课的情境动画是这样设计的: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一个小朋友在河边钓鱼,小鱼吐着泡泡跳出水面,对面的乌鸦在U型巢上唱歌,妈妈在Y型树下晾i衣服,如此,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那充满人文的内容学生一看,学习的 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衣服的“衣”、乌鸦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学意盎然。
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无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唤醒,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识字教学中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汉字,并准确而牢固地识记字的音、形、义呢?那么运用多媒体来促进识字教学无疑是一件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视听与计算机的优势,可以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而生动。在低段的教学中,每节新课都避免不了学习生字,生字的教学大都是学生看,教师讲,或是范写,迫使学生强制性地记住生字。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而往往碰到生字多,笔画复杂,且有容易搞错的笔画、结构时,学生常会张冠李戴、分辨不清。强制性的机械识 记,因缺少了感性的成份,所以容易遗忘,错字、别字就会不断出现。
对于易错的同音字,多媒体教学也有优势。教师上课出示生字时,可事先配上生字的读音,鼠标轻按,学生就能听到正确的读音,可以跟读。要注意的地方,如:后鼻音与前鼻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字,可将这些注音的部分变色,提醒学生注意,同时还在拼音下出现相应的字。如,教学“风”时,学生跟读出示读音,并说明“风”是后鼻音,可将eng变红,此时设立热区,学生可自由点击如读成fen,则变为分,读成fong是错的,屏幕上也可出现“×”提醒学生注意。或在教学中有读音相同的字,如 “蜘、知、只、支”,这些字都是同音但字不同,在教学读“蜘”后,也可没立热区,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读一读,在课堂中就逐步消灭别字,同时新旧知识也得到了巩固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听、看、读有了亲身体验,字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生字的音、形、义进行有序、趣味的编排,通过编程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直观、亲身的体验,学生的记忆就牢固了。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 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古诗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理解意境,还是一个难点,但是通过多媒体,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声形并貌地预设月圆之夜,金色月光洒在地面上,思絮万千,此情此景,诗人会想些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配乐朗读,对课文会有更深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
四、借用多媒体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听说训练是语文低段教学重要任务。而现代媒体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从学生刚入学,我便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单图,说完整句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子是由谁(或什么)和怎么样(或是什么)两部分组成。然后再启发学生仔细看图,说具体复杂的句子。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营造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说话时常常会表达不够准确,不合语法。此时就需要及时让他们进行辨析、纠正。然而说过的内容一晃即逝,若借助多媒体则可将其保存并根据需要反复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如将学生容易用错、意思容易混淆的词或存在语病的语句录下来,做成课件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听、看,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并再次练习,直至改正;也可在语音室或教室里,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同步录音,让学生说完后自己反复听录音,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培养起语感。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能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从而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正是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口语表达情境,有效 提高了小学生表达的能力。
总结: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开发、研究,创造下,多媒体教学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我深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便捷,在如今的课堂中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朋友,它也是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首选设备。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会用到多媒体,这不仅对我的教学有了很大帮助,也同样让学生提高了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为了让学生更能直观的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便设置了一些关于地球母亲的情景图片:多媒体出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的样貌,为了使学生更能了解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的现状,我又超链接了一些关于地球日益恶化的视频,学生看了触目惊心,犹如身临其境,对地球母亲不仅感到了高兴也感到了悲伤。
当然,并不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很方便。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就会有些麻烦,因为课件所呈现的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必须少而精,教师备课时就得冥思苦想,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当我们钟情于多媒体教学时,却又发现传统的板书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一定要大量的运用多媒体,但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和适度的使用多媒体,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与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生姓名: 方 培 指导教师: 裴丹莹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4035281301005 学习中心: 重庆涪陵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 年10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方 培
日
期: 2015 年 10 月
摘 要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发展进步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作用,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用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前 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要件。作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承载,汉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小觑。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当今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主要使用黑板板书和课本资料作为教学工具。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愈加重要,对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促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学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和作用,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一、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诞生于信息技术时代,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师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播放和演示软件等为主要载体,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改变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承认。200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1]。具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如下几点作用。
(一)创设直观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课文中静态、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动态、具象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如在课堂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首先播放诗歌的配乐朗读,营造诗歌表达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完诗歌的生词、诗歌表达的含义之后,利用PPT呈现《静夜思》的诗意图,能从视觉上直观的展示诗歌作者旅居他乡,夜晚独眠时思念家乡的场景。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给小学阶段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直观刺激,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2]。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创设所学知识的直观情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更能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语文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长期兴趣。
(二)以互联网为依托,突破语文教学的疑难点
语文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教学培养,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对生字进行准确的拼读,对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进行生动的讲解,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互动。但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个人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语文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学知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技能的有效辅助工具,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提供大量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以《静夜思》为例,语文教师可以播放“床”、“疑”“霜”等生字的标准普通话示范读音,引导学生跟读学习,奠定普通话规范学习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语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其中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质、普通话水平、教学技能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互联网资源的丰富,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大量课本资料以外的知识信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促进自己语文知识的学习巩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首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拓展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功能。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培养不够。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能够引导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资源预习课堂知识,课后拓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写作素材、诗歌朗诵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锻炼学生制作PPT等计算机技能。其次,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渲染性,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研究发现,在40分钟的课程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维持集中[3],而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持续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可以形成长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和 5 综合全面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多媒体技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多种演示[4]。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较为普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演示方法。具体来说,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多媒体形式。
(一)幻灯片
幻灯片是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常用的幻灯片为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PPT的特点是能将静态的文件制作为动态的文件,且能够承载文字、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多种媒介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计算机、演示文稿软件、投影仪等设备,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于幻灯片上,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配合黑板板书、课堂互动等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幻灯片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演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简介;采用图片形式,呈现李白的画像,以及诗歌的意境图;采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的方式,播放诗歌的朗读赏析,生字读音等。幻灯片的综合性和易操作性,使其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5]。教学中常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是Flash。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文或者知识点,采用动画等形式,重现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图像。如《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文学习中,可以通过3D动画重现文中所述景泰蓝的全部制作过程。但由于Flash软件的制作较为复杂,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使用已经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展示。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广泛应用于学生课后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网络多媒体教学,重点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巩固课堂所学。其中,微课作为网络多媒体教学重要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使用。“微课”是指教师在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6]。微课技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和注意力集中水平,其教学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某个学习重点、难点,形式多样,娱乐性与知识性兼备。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制作大量的小学语文微课,供学生课后和假期加强学习,同时上传至网络,供全球范围内的语文教师学习交流。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教授汉语的学科,语文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识字、读文、下笔、交谈的基本能力,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体悟情感、感受生活的责任。唐诗的对仗工美、宋词的清丽婉转、元曲的针砭时弊、小说的丝丝入扣、现代散文的贴近生活,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引导着阅读者感受生活、心系天下。作为汉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的责任更是不可推卸。多媒体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相处方式,也改变着学校的教学;辅助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但也存在过分追求多媒体形式、本末倒置、使用不当等问题。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探讨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打好语文基础,为汉语和汉语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坚实后盾。
(一)加强多媒体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从幻灯片的使用、视频音频的播放,到微课等技术的应用,都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善,人员配备不健全,多媒体制作水平不够,资源不丰富。尤其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占主导。为了能够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要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良好教学环境。只有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硬件到位,才能保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多媒体技术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关键在于使用和操作的主动方。幻灯片制作和演示的基本方法、技巧、资源,微课制作和发布的途径,视频音频、课程资源的寻找和选择,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重点掌握的必备素质。教师个人应该主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多媒体技术,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举办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培训和讲座,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建立起一套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倡导小学语文教师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整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传授,都起着促进助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便捷和易于复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多媒体形式的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丧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丧失了文字与文学的用心体会,切断了学生与文学意境之间的联系。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8]。语文课堂不仅只关注识文断句、背诵拼写,更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调动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而要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技术展示作者李白的画像,呈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这种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展示法,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诗歌中作者的形象、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较为真实地演示出来,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作者身处异乡的心情和思念家乡的凄苦之情。同时,语文老师可以播放诗歌的朗诵赏析,以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细腻的朗读,带动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培养学生普通话规范、诗歌朗读等方面的能力。但是,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却难以通过多媒体表达。此时,教师应该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逐字逐句讲解、点播、启发,同时邀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情和理解,培养学生由情而感、由情而发,教会学生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主动探索的发现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更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操作、幻灯片制作、多媒体使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互联网内容繁多、结构复杂,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互联网各种信息的迷惑,陷入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的不良习惯中。教师应该联合家长,限制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范围,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拒绝不良消息,专注于有意义、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其次,指导小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学习的方法。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师通过专门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下载和收看微课课堂,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网站和搜集、分析语文课堂知识,并通过同学群等
[7] 8 分享交流[9]。第三,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制作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等的基础之上,布置一定比例的多媒体技术作业。如寻找一则《静夜思》的朗读赏析,制作简单的关于思乡之情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对多媒体技术的好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 论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教授汉语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仅只培养学生识字、读文、下笔、交谈的基本能力,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体悟情感、感受生活的责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引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语文老师也应该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R]., 2000.[2]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 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99-104.[4] 于海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 2013.[5] 卫娅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 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G].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7] 郭蕊.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8] 刘国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02(03).[9] 孙贺.努力实现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第四篇:小学语文中融合多媒体教学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Ⅱ: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赢„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赢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赢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赢己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赢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赢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赢”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赢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赢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赢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用得得当,二者将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不仅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教学情景,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浅谈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摘要:讨论教学法作为落实语文新课改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拓展,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现象,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要认真研究讨论教学法的内涵,掌握讨论规律,把握最佳时机,合理设置讨论形式,发挥好教师自身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增强讨论的教育作用,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谐性。
关键词:
讨论教学法
存在问题
要求
策略
一、语文课堂讨论概念
现代课堂讨论强调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而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与学习产生的结果是成正比的,单纯的行动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随即一系列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课堂讨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课堂讨论法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高等学校社会学科实施的 一种教学方法。五十年代,这种教学法曾随凯洛夫《教育学》传入我国。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地组织和准备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生生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的教学手段。是现代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二、采用课堂讨论法的必要性
1、课堂讨论一改传统教学学生作为个体单独学习的局面,采用人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交往,形式新颖并富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投入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课堂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由于文章的欣赏大多偏向于情感的体验,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听别人的演绎,是自己亲身加入进去,当然学生会对课堂讨论始终兴趣盎然。
2、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坏的教师教授真理”。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生生之间充分合作,互换想法,使原本零散、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朗。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学生团体在进行讨论时,学生本身要精心准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要聆听同组及班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想法,不断拓展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做出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表达的自信,积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为主的课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虽然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积极的回答问题,但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是有限的,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时,会因为其团队精神和荣誉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会努力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久而久之,学生说的多练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对以后学生融入社会与人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2)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3)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 民主”、“求实”等道德知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接受式的弊端,以一种开放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迎合了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界应用广泛,被很多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讨论教学的含义,造成了误解,许多无效的、形式的讨论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必然会有小组,那么几个人一组,小组成员怎样分配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能否达到高效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一些课堂的讨论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布置完讨论任务后,习惯性的就会让同桌一组或前后四人以小组进行讨论,现在很多班级在排座位时,还是有大部分的教师会把所谓的“问题学生”放在最后或边角,那么教师在组织前后进行讨论时,难免会出现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而导致了讨论进度、质量、气氛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次,讨论小组不能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甚至这种差异性会只是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获得了讨论应该发挥的学习效果,而差生与差生或差生与中等学生的组合明显有差距。除此之外,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的性格、能力也会影响小组合作讨论的质量。
2、在讨论的环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突出问题,讨论小组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讲得多,有的学生讲得少,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完全不参与,组员之间的合作力不强。另一方面,拿到讨论任务后,该开始的开始不了,该结束的时候又讨论不完,找不到讨论点在哪里;应该重点突出的讨论主题突出不出来,而可以一次带过的问题讨论个没完。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讨论起来就容易陷入混乱。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的,如果小组分工不明确。没有一个良好地讨论秩序,很难讨论出一个集小组意见又符合题意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讨论不就没有效果了吗?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逐渐认识到采用课堂讨论的重要性,也在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讨论当做走过场,看成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步骤,不管有没有必要,都分小组讨论一下,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的问题,导致教师只关注了课堂讨论的表面现象——形式。而没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更深层次的有关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一部分教师采取“放养式”的课堂讨论模式学生看起来讨论的热火朝天,教师则作为旁观者,完全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虽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整个过程还是命令式的,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课堂讨论过于形式化,既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没有教学效果,与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教学背道而驰,完全流于形式。
4、讨论问题缺乏思考性、价值性是课堂讨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语文知识比较琐碎、零散,涵盖了字、词、句、文章、段落等诸多的内容,教师不好把握,特别是教龄短的教师尤其难,在准备课堂讨论问题时,很容易把握不住重点,经常会提一些简单无效的问题或过于难回答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失去价值性,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问题准备不恰当,学生讨论起来没有积极性,也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讨论环节就失去了意义。
5、新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也在积极践行,但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使课堂讨论走入了一个误区: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课堂氛围也很热烈,但很多的问题也暴露无疑,比如小组纪律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注意力都还不稳定,很容易走神,讨论就会变成“讨论”。这些问题都还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四、课堂讨论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就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二是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去,用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及意见。因此,在讨论中要注意椅子啊几点要求:
1、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在打算运用讨论教学法钱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备好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并反复推敲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估计可能得到的答案。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讨论的内容,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当然学生的准备也是很必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讨论起来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讨论之中,避免空着脑袋讨论的尴尬。
2、讨论时要注意引发诱导
讨论开始后,教师要能够把握和控制整个讨论过程,指导学生的讨论。教师就提出的讨论问题进行剖析,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的讨论有方向可循。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其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学生讨论遇到问题停滞不前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审度课堂形式,把学生的讨论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是学生有效、顺利地进行讨论。
3、讨论后及时做好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意见加以总结,纠正错误肯定有点,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应包括几个方面:1)简单总结学生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借鉴,同时发现本组的问题及时改进;2)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正误性,向学生提出错误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明白清楚;3)对学生遗漏忽视的问题进行补充、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组合,形成完整的对问题的认识,明示给学生,一目了然。
五、语文课堂讨论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使课堂讨论成为教师促进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手段呢?提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合理构建讨论小组
大多数的讨论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地小组尤其重要。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个别差异,比如语文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口头表达能力的差异等。因此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进行分组,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学生的其他差异,遵循”组内差异,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来说,每小组以4——6人或8人为最佳,尽量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讨论质量。每一个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是小组至关重要的人物,起到小组领袖的作用,统筹整个小组的运行,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的所发表的观点并兼有提炼总结观点的任务;还要设有时间提醒员负责控制讨论的时间,提高讨论效率;汇报员则主要负责汇报本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小组是融为一体的,是小组重要的一分子,个人得失荣辱与小组息息相关,调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保持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交流时,有的学生主导讨论,讲得多,而有的学生则完全置身于讨论之外的情况,能够平等交流。
2、精心的设计讨论的问题
适宜的问题是学生讨论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讨论开个好头;有价值的问题则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讨论,课堂的价值也会得以体现出来。因此设计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而不是固定答案,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自己的思考经总结,整理才能形成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结合课本多处描写闰土的事件、外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会有许多不同的闰土形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答案各不相同,但又合乎道理。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讨论是针对全体学生展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要在考虑每个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设置难易适宜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充分的参与讨论。其次,要使讨论问题的难度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能力、质量等,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堂讨论要设置良好的氛围
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还来源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去和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勇于讨论,有问题可问,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中,要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讨论环节开拓自己的思维,开放地表达自己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体会,学生才能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即使是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错误往往是寻求真理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点,生成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得出正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包容,让学生勇于犯错误,也勇于改正错误寻求真理,学生自然会体会到交流的乐趣,积极性高涨,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潜能也被发掘出来,讨论又怎么会枯燥呢?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很重视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自我质量,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4、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保证课堂讨论在适宜语文课堂中得到实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讨论法,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小组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削弱讨论的活跃性。比如:在《草原》一课中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草原的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仅仅局限于和自己的四人或几人一小组讨论,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可以跨组或是几个小组一起讨论,学生的交往范围变广了,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开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跨组讨论、辩论赛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学生,鼓励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勇于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和他们尽情地互换想法,享受成功的体验,使讨论发挥最大的作用。
5、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虽然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独立的人,但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讨论中,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把教师放在引导者、帮助者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讨论也就是说,讨论不应该是放任自流的,而教师则袖手旁观的观看。在学生讨论出现纪律问题或状况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维持好讨论纪律,保证讨论有效的展开。其次,学生的讨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针对讨论的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或是讨论中产生新问题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并趁机抓住机会生成新问题,拓展原有问题的深度提高讨论质量。比如:在《背影》的学习中,对于朱自清父亲爬月台这一情景,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大多是父爱的主题,当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观点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这一片面的脱离题意的想法,慢慢引导使其正确理解,不仅能够打破学生思维的限制,也保护了学生犯错误的自尊。因此教师要灵活定位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及时调整,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有效顺利开展。
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重要的实现形式,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讨论教学法的内涵,权衡利弊,使课堂讨论发挥出最大优势,推动新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