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语文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王健
(玉门市花海镇中心小学
735208)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科学被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迅猛的发展速度,强劲的渗透能力,给传统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为语文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教育时空:1.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运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20多岁、年轻漂亮的女大学毕业生,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引起了小小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旮旯,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那个年轻的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地方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山外有高楼”,是呀,我觉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犹如让孩子们看到了山外的高楼。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科学被应用在教学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迅猛的发展速度,强劲的渗透能力,给传统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为语文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教育时空:
一、巧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文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我曾多次教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以前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时候,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平平,从学生平淡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变化的关键。自从普及了信息技术后,我在备课时,非常重视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获得“先声夺人”的效果。我想到学生对林
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不熟悉缘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人物,于是我利用电视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片段----林冲手刃仇人的那个场面,采用flansh的动画效果,一次打出三行字:“林冲杀人了!”、“林冲终于杀人了!”、“林冲为什么杀人?”我利用这个课件用来导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说“林冲终于杀人了!”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从学生专注的表情和情不自禁的疑问声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被出人意料的问题深深吸引了!可想而知,他们就会在课内课外想方设法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事实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让学生从多维度感知抽象的事物,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起到了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讲述、挂图展示、幻灯演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久旱逢甘霖,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过去单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所无法实现的优势。如《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作者描写琵琶女即兴弹奏(创作)《琵琶行》时,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曲子的高低快慢,而
是通过比喻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来表现音乐的繁密(粗重)、幽细、清脆圆润、宛转流利、低沉入微、激越雄壮、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这是课文的重点又是难点。对于缺乏音乐素养、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在课前先通过网络搜索到几首著名琵琶曲,根据课文的描述把曲子的节奏分成:繁密(粗重)---幽细---清脆圆润---宛转流利---低沉入微---激越雄壮---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几个部分,并作相应的剪辑。再根据课文的内容从网络上搜索到相应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将以上几个片段的音乐链接到相应的图片中。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进行汇报,他们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再用课件展示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看画面,听音乐,再对照课文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越发高涨。他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不但说得好,而且读得好,真正做到了入情入境地读,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比以前传统教学中光听录音磁带的教学效果好得多。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对削除“抽象思维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十分顺利。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好多课文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
背景相关资料。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由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有限的知识。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就应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古诗词时,课文对诗人的情况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少之又少,可是学生对有关诗人的情况及历史背景却很感兴趣,光靠教师的简单介绍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学习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否则难以“悟诗情”。如果预习时能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教给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课上,学生积极地汇报搜集到的材料,便能让全体学生对诗人的情况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古诗词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搜集以前学过的相关诗词,走进词人、了解词人。课堂上大家都非常积极,踊跃发言。他们谈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等。谈到了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而这首《声声慢》正是写于她南渡之后,是她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听到这些不禁令人欣慰:其实我们语文教学如果做到这些就已很好了。学生已经能够自己来学习了。再如:教学有关历史故事或名著节选时,像《失街亭》、《林黛玉进贾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类故事性极强的课文,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以
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相关的情节,鼓励学生在课前上网查阅,自我解决。上课时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就可以结合查找的资料和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会,教师一定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肯定和表扬,以带动全体同学养成主动利用网络获取课外知识的习惯,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特别倡导“大语文”观,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在新理念倡导下,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拓展延伸”的环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链接相关材料,可以超越时空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我深深体会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既能扩大课堂容量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训练----“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 ”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水浒人物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现场写作。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直接点评,当场师生、生生互动,真实直观,反馈及时。还可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幻小说创作训练”这一单元作文训练时,我就布置学生组成若干合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搜集好的科幻作品(包括图片),制作成科幻小报。学生兴致勃勃地制作了图片版的、文字版、图文混合版的小报。他们的能力超越我的想象,小报做得十分精美。我将这些作品分批在学习园地中进行了展示,让他们解说,这样既加深了对科幻作品知识的了解,又搜集了大量的作文素材,那次作文大家都写得很好。涉及面极其广泛,想象力也很丰富。这样既培养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又拓展延伸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阔步进入了语文课堂,应该说,“善假于物”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其产生的能量和蕴含的潜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它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课程新探》 2.《语文课程方案教师读本》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二篇: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融入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融合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
第1页 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方法的融合
1、用信息技术渲染情境
就是指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音乐、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渲染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2、用信息技术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古诗,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3、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如传统的古诗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挠头皮,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的融合,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有的教师把上课要说的话,录制下来作为配音,跟随课件播放。上课时,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学习,一节课看不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在讲台上讲几句话。其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
第2页
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信息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之门还有很多,要视具体的课文而定。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分依赖,否则容易走入误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相信,“语文”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3页
第三篇:浅谈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浅谈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摘要:讨论教学法作为落实语文新课改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拓展,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现象,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要认真研究讨论教学法的内涵,掌握讨论规律,把握最佳时机,合理设置讨论形式,发挥好教师自身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增强讨论的教育作用,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谐性。
关键词:
讨论教学法
存在问题
要求
策略
一、语文课堂讨论概念
现代课堂讨论强调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而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与学习产生的结果是成正比的,单纯的行动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随即一系列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课堂讨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课堂讨论法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高等学校社会学科实施的 一种教学方法。五十年代,这种教学法曾随凯洛夫《教育学》传入我国。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地组织和准备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生生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的教学手段。是现代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二、采用课堂讨论法的必要性
1、课堂讨论一改传统教学学生作为个体单独学习的局面,采用人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交往,形式新颖并富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投入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课堂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由于文章的欣赏大多偏向于情感的体验,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听别人的演绎,是自己亲身加入进去,当然学生会对课堂讨论始终兴趣盎然。
2、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坏的教师教授真理”。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生生之间充分合作,互换想法,使原本零散、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朗。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学生团体在进行讨论时,学生本身要精心准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要聆听同组及班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想法,不断拓展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做出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表达的自信,积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为主的课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虽然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积极的回答问题,但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是有限的,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时,会因为其团队精神和荣誉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会努力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久而久之,学生说的多练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对以后学生融入社会与人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2)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3)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 民主”、“求实”等道德知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接受式的弊端,以一种开放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迎合了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界应用广泛,被很多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讨论教学的含义,造成了误解,许多无效的、形式的讨论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必然会有小组,那么几个人一组,小组成员怎样分配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能否达到高效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一些课堂的讨论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布置完讨论任务后,习惯性的就会让同桌一组或前后四人以小组进行讨论,现在很多班级在排座位时,还是有大部分的教师会把所谓的“问题学生”放在最后或边角,那么教师在组织前后进行讨论时,难免会出现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而导致了讨论进度、质量、气氛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次,讨论小组不能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甚至这种差异性会只是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获得了讨论应该发挥的学习效果,而差生与差生或差生与中等学生的组合明显有差距。除此之外,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的性格、能力也会影响小组合作讨论的质量。
2、在讨论的环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突出问题,讨论小组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讲得多,有的学生讲得少,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完全不参与,组员之间的合作力不强。另一方面,拿到讨论任务后,该开始的开始不了,该结束的时候又讨论不完,找不到讨论点在哪里;应该重点突出的讨论主题突出不出来,而可以一次带过的问题讨论个没完。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讨论起来就容易陷入混乱。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的,如果小组分工不明确。没有一个良好地讨论秩序,很难讨论出一个集小组意见又符合题意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讨论不就没有效果了吗?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逐渐认识到采用课堂讨论的重要性,也在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讨论当做走过场,看成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步骤,不管有没有必要,都分小组讨论一下,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的问题,导致教师只关注了课堂讨论的表面现象——形式。而没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更深层次的有关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一部分教师采取“放养式”的课堂讨论模式学生看起来讨论的热火朝天,教师则作为旁观者,完全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虽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整个过程还是命令式的,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课堂讨论过于形式化,既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没有教学效果,与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教学背道而驰,完全流于形式。
4、讨论问题缺乏思考性、价值性是课堂讨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语文知识比较琐碎、零散,涵盖了字、词、句、文章、段落等诸多的内容,教师不好把握,特别是教龄短的教师尤其难,在准备课堂讨论问题时,很容易把握不住重点,经常会提一些简单无效的问题或过于难回答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失去价值性,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问题准备不恰当,学生讨论起来没有积极性,也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讨论环节就失去了意义。
5、新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也在积极践行,但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使课堂讨论走入了一个误区: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课堂氛围也很热烈,但很多的问题也暴露无疑,比如小组纪律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注意力都还不稳定,很容易走神,讨论就会变成“讨论”。这些问题都还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四、课堂讨论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就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二是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去,用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及意见。因此,在讨论中要注意椅子啊几点要求:
1、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在打算运用讨论教学法钱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备好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并反复推敲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估计可能得到的答案。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讨论的内容,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当然学生的准备也是很必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讨论起来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讨论之中,避免空着脑袋讨论的尴尬。
2、讨论时要注意引发诱导
讨论开始后,教师要能够把握和控制整个讨论过程,指导学生的讨论。教师就提出的讨论问题进行剖析,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的讨论有方向可循。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其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学生讨论遇到问题停滞不前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审度课堂形式,把学生的讨论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是学生有效、顺利地进行讨论。
3、讨论后及时做好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意见加以总结,纠正错误肯定有点,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应包括几个方面:1)简单总结学生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借鉴,同时发现本组的问题及时改进;2)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正误性,向学生提出错误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明白清楚;3)对学生遗漏忽视的问题进行补充、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组合,形成完整的对问题的认识,明示给学生,一目了然。
五、语文课堂讨论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使课堂讨论成为教师促进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手段呢?提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合理构建讨论小组
大多数的讨论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地小组尤其重要。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个别差异,比如语文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口头表达能力的差异等。因此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进行分组,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学生的其他差异,遵循”组内差异,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来说,每小组以4——6人或8人为最佳,尽量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讨论质量。每一个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是小组至关重要的人物,起到小组领袖的作用,统筹整个小组的运行,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的所发表的观点并兼有提炼总结观点的任务;还要设有时间提醒员负责控制讨论的时间,提高讨论效率;汇报员则主要负责汇报本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小组是融为一体的,是小组重要的一分子,个人得失荣辱与小组息息相关,调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保持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避免在交流时,有的学生主导讨论,讲得多,而有的学生则完全置身于讨论之外的情况,能够平等交流。
2、精心的设计讨论的问题
适宜的问题是学生讨论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讨论开个好头;有价值的问题则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讨论,课堂的价值也会得以体现出来。因此设计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而不是固定答案,在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自己的思考经总结,整理才能形成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结合课本多处描写闰土的事件、外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会有许多不同的闰土形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答案各不相同,但又合乎道理。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讨论是针对全体学生展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要在考虑每个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设置难易适宜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充分的参与讨论。其次,要使讨论问题的难度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能力、质量等,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堂讨论要设置良好的氛围
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还来源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去和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勇于讨论,有问题可问,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中,要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讨论环节开拓自己的思维,开放地表达自己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体会,学生才能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即使是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错误往往是寻求真理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点,生成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得出正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包容,让学生勇于犯错误,也勇于改正错误寻求真理,学生自然会体会到交流的乐趣,积极性高涨,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潜能也被发掘出来,讨论又怎么会枯燥呢?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很重视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自我质量,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4、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保证课堂讨论在适宜语文课堂中得到实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讨论法,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小组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削弱讨论的活跃性。比如:在《草原》一课中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草原的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这时候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仅仅局限于和自己的四人或几人一小组讨论,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可以跨组或是几个小组一起讨论,学生的交往范围变广了,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开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跨组讨论、辩论赛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学生,鼓励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勇于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和他们尽情地互换想法,享受成功的体验,使讨论发挥最大的作用。
5、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虽然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独立的人,但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讨论中,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把教师放在引导者、帮助者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讨论也就是说,讨论不应该是放任自流的,而教师则袖手旁观的观看。在学生讨论出现纪律问题或状况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维持好讨论纪律,保证讨论有效的展开。其次,学生的讨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针对讨论的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或是讨论中产生新问题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并趁机抓住机会生成新问题,拓展原有问题的深度提高讨论质量。比如:在《背影》的学习中,对于朱自清父亲爬月台这一情景,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大多是父爱的主题,当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观点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这一片面的脱离题意的想法,慢慢引导使其正确理解,不仅能够打破学生思维的限制,也保护了学生犯错误的自尊。因此教师要灵活定位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及时调整,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有效顺利开展。
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重要的实现形式,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讨论教学法的内涵,权衡利弊,使课堂讨论发挥出最大优势,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第四篇:有效合作在语文中的运用精品论文
【内容提要】
当全省轰轰烈烈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当我的学生、身边的同事、特别是自己,所显出的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发生碰撞时,我重新审视自己开展三年多来的合作教学效果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前景及开展的研究没了盲目的乐观。现实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效力,必须了解合作的基础,让“师生”、“生生”、“师生文本”以及学生自主合作长出翅膀,利用有效的合作措施,培养学生的母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正文】
近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经验,研究、实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实际上如何操作,仍被某些习惯操作困在原有的框框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新标准中体现的一条的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学习,以读为主,以说为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实际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霸权现象仍如“雨后春笋”:
主体性缺失。教学中,教师由于固有的观念,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与解决问题设计中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被忽略。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住严重缺乏,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标准化管理方式:
(标准的问题,标准的答案)
情感性缺失。程序化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用“技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方法,忽视了人的价值和情感。去年,我县四年级安排了全县统一检测。其中基础知识有一道补充句子,原题如下:
“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紧急的事情,不要慌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第1题是训练前果后因句式,并且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学生的答案非常丰富,然改卷的老师竟拿统一答案批改;更可恨的是第2题,我发现学生全失分了,(遇到紧急的事情,不要慌张,要沉着。)跟批卷老师联系后说是这句话中缺少主语?!我无语!!!
3、“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影响:
创造性缺失。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了真正主动参与学习的必要,学习成了依附在老师身上的“血吸虫”,老师教得面黄肌瘦,学生同样营养不良!这样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将老师的注意力从单纯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二、创设合作的可能
1、信任学生:
教师都是老好人,总是“心太软”,生怕自己不系统讲解知识学生会不懂,生怕自己不明确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学生会迷失方向,“把什么问题都自己扛”,其结果却是难以承担自己种下的苦涩。心理学研究表明: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生活是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教师应更新观念,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
2、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并非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人皆有之的能力,只是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它需要我们经过教学加以启发、激励、引导和培养。在语文课中,只要能根据所教学的课题,精心创设激励学生思考的情境,提出适当的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这是基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尝试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那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这是行动)。对学生作出的积极反应,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教学设计的多层面,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这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方面,教师必须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犯错误,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疑、提问。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尽量找出其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错误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得到正确结论。
三、放飞合作的“翅膀”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人们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禁锢。如端正的坐姿,固定不变的座次等,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挑战,大胆“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
1、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
我在班上曾做过试验,试验表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学得非常主动、积极,都感到无比高兴,好像获得了一次“解放”似的,使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课堂。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使课堂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合作得课堂。
2、解放学生的学习心态:
形式的开放固然重要,也同样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然而,解放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不同特色;教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多设计一些学生自主活动的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课中保持乐学的情绪。
3、解放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有口语的基础,有良好的环境,有丰厚的内涵,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承,而是靠感悟,靠习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教育课程的性质,也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的要求。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言实践。教学中师生的合作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学生充分地读、说、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也不是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与系统,重视的是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体现出语文教学实践性。
四、合作教学的措施
尝试开展合作教学以来,碰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后进生的学习跟不上,有时整节课当旁听者;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时间价值偏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
1、优化合作形式,解决 “后进生成为旁听者”的问题:
后进生会成为旁听者的原因之一是后进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倾听地位,意见得不到尊重;原因之二是后进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为此,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多形式地进行组合十分必要。
⑴ 自由组合式:
这样的学习小组有合作的意愿,有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学生合作的兴趣高,后进生也不会受到“冷落”。
⑵ 一帮一”讨论式:
(优差组合)
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它弥补了后进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但还不能很快解决问题的不足。我们安排的“一帮一”形式,请1号同学(优秀生)和5号同学(学困生)一起读,234号中等生自己读。这样1号带着5号学习,减少了5号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的正确率,使之不断进步,同时弥补了教师对学困生无法一一纠正的不足,因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办法。
⑶ “唧唧喳喳”式:
“唧唧喳喳”式即人人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全班充满争论的气氛。这不仅使教学课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相互了解,沟通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增强了友谊和团结,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融洽顺利。
⑷ 轮流发言式:
这一方式就是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
⑸ 连锁评价式:
即学生面对一个中心问题先由一人发言,然后由他本人请组内一个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比如:自学后请同学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准备在全班讨论时,哪组同学汇报得不全,就请本组同学加以补充。这样一来,不仅评价和督促了个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真可谓一举两得。
⑹ “小组长轮换制: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他(她)有很大关系。选派每个组的每个同学都担任组长。1号语文组长;2号数学组长……这样做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适当运用各种类型的小组学习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把握合作时机,提升合作成效:
讨论是合作的重要形式,选择有价值,易开展的话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开展有效讨论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在教师组织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行为,因此,组织学生讨论要讲求策略。
⑴ 选择有价值,易开展的话题作为讨论主题:
这些话题可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可以是具有发展性的问题,可以是具有创新因素的问题。但有一点,讨论的问题要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⑵ 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意愿,那么即使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上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各有见解。
⑶ 组织好讨论的形式,做好讨论过程指导:
讨论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讨论的无效性,主要表现为讨论中说者说,无人听;不愿说;说无谓的话;争吵等。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并在讨论中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⑷ 处理好讨论结果:
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充分肯定。再者,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能力,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认识,发展情感。因此,讨论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点,除对一些知识性问题要形成共识外,对一些发展性的问题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3、提升合作层次,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能力:
学生刚开始提出问题时,问题是零碎的,以叙述性问题为主,学生提的问题往往不能深入课文,不能涉及问题的本质,大多是一些边缘性问题。因此,要有好的合作效果,必须发掘提问的技巧:
⑴ 丰富学生问题的形式:
关注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结果发现,同一学生提出的往往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如,总是用“为什么”。教师就在课堂上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编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问的心得,丰富每个学生的问题类型。
⑵ 明确问题的层次: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层次:叙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想象性问题→发展性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提出问题的层次。
4、拓展合作的途径,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法:
⑴ 做小老师: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倡导师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⑵ 当故事大王:
现在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有的成语难以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看来,合作远非师生合作那么简单!
⑶ 做小演员:
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被学生的表演所动容;于学生一起研究《晏子使楚》时,我又让楚王“反到让大夫取笑了”的感慨所忍俊不禁!当学生充满热情投入课本剧的创作、排练时,我发现竟然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心灵手巧的慧玲带领5人小组做头饰,小霞娜正在排演,还有一大群人忙上忙下不知干什么?我不知不觉中,仿佛看到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一个个灵动的音符,跳动于学生之间。
五、合作学习的积极影响
1、树立“双赢”+“团队”=成功的意识:
“双赢”是即将到来的新趋势,双赢强调的是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竟然就在“天堂里的人用长勺彼此喂对方!”,当你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的同时也想想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吧!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够为你带来巨大的能量。有效的容入团队,你离成功不远矣!
2、促进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合作中锻炼了自己,碰到困难或有分歧时,会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及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获得。作为未来的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3、培养“机会+主动参与=创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个体基本上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学生认知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对事物理解的差异,通过合作,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使创造成为可能。
当然,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在解答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而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教学理论的发展表明,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同时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相应。同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与班级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 刘兴 刘月芳 人民中国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育学》 戴宝云 浙江教育出版社
3、《人际关系心理学》 刘宣文 浙江人民出版社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摘录)
5、《小组合作学习》
6、《“双赢”营销理念的时机来临》 伍泽涌 1999年11月29日《中华工商时报》
7、《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与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生姓名: 方 培 指导教师: 裴丹莹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4035281301005 学习中心: 重庆涪陵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 年10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方 培
日
期: 2015 年 10 月
摘 要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发展进步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作用,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用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前 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要件。作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承载,汉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小觑。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当今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主要使用黑板板书和课本资料作为教学工具。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愈加重要,对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促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学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优势和作用,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一、多媒体技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诞生于信息技术时代,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师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播放和演示软件等为主要载体,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改变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承认。200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1]。具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如下几点作用。
(一)创设直观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课文中静态、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动态、具象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如在课堂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首先播放诗歌的配乐朗读,营造诗歌表达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完诗歌的生词、诗歌表达的含义之后,利用PPT呈现《静夜思》的诗意图,能从视觉上直观的展示诗歌作者旅居他乡,夜晚独眠时思念家乡的场景。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给小学阶段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直观刺激,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2]。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创设所学知识的直观情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更能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语文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长期兴趣。
(二)以互联网为依托,突破语文教学的疑难点
语文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教学培养,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对生字进行准确的拼读,对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进行生动的讲解,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互动。但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个人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语文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学知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技能的有效辅助工具,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提供大量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以《静夜思》为例,语文教师可以播放“床”、“疑”“霜”等生字的标准普通话示范读音,引导学生跟读学习,奠定普通话规范学习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语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其中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质、普通话水平、教学技能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互联网资源的丰富,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大量课本资料以外的知识信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促进自己语文知识的学习巩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首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拓展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功能。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培养不够。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能够引导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资源预习课堂知识,课后拓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写作素材、诗歌朗诵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锻炼学生制作PPT等计算机技能。其次,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渲染性,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研究发现,在40分钟的课程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维持集中[3],而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持续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可以形成长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和 5 综合全面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多媒体技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多种演示[4]。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较为普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演示方法。具体来说,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多媒体形式。
(一)幻灯片
幻灯片是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常用的幻灯片为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PPT的特点是能将静态的文件制作为动态的文件,且能够承载文字、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多种媒介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计算机、演示文稿软件、投影仪等设备,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于幻灯片上,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配合黑板板书、课堂互动等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幻灯片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演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简介;采用图片形式,呈现李白的画像,以及诗歌的意境图;采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的方式,播放诗歌的朗读赏析,生字读音等。幻灯片的综合性和易操作性,使其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用来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5]。教学中常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是Flash。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文或者知识点,采用动画等形式,重现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图像。如《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文学习中,可以通过3D动画重现文中所述景泰蓝的全部制作过程。但由于Flash软件的制作较为复杂,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使用已经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展示。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广泛应用于学生课后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网络多媒体教学,重点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巩固课堂所学。其中,微课作为网络多媒体教学重要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使用。“微课”是指教师在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6]。微课技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和注意力集中水平,其教学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某个学习重点、难点,形式多样,娱乐性与知识性兼备。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制作大量的小学语文微课,供学生课后和假期加强学习,同时上传至网络,供全球范围内的语文教师学习交流。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教授汉语的学科,语文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识字、读文、下笔、交谈的基本能力,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体悟情感、感受生活的责任。唐诗的对仗工美、宋词的清丽婉转、元曲的针砭时弊、小说的丝丝入扣、现代散文的贴近生活,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引导着阅读者感受生活、心系天下。作为汉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的责任更是不可推卸。多媒体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相处方式,也改变着学校的教学;辅助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但也存在过分追求多媒体形式、本末倒置、使用不当等问题。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探讨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打好语文基础,为汉语和汉语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坚实后盾。
(一)加强多媒体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从幻灯片的使用、视频音频的播放,到微课等技术的应用,都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善,人员配备不健全,多媒体制作水平不够,资源不丰富。尤其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占主导。为了能够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要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良好教学环境。只有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硬件到位,才能保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多媒体技术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关键在于使用和操作的主动方。幻灯片制作和演示的基本方法、技巧、资源,微课制作和发布的途径,视频音频、课程资源的寻找和选择,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重点掌握的必备素质。教师个人应该主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多媒体技术,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举办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培训和讲座,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建立起一套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倡导小学语文教师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整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传授,都起着促进助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便捷和易于复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多媒体形式的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丧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丧失了文字与文学的用心体会,切断了学生与文学意境之间的联系。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8]。语文课堂不仅只关注识文断句、背诵拼写,更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调动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而要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技术展示作者李白的画像,呈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这种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展示法,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诗歌中作者的形象、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较为真实地演示出来,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作者身处异乡的心情和思念家乡的凄苦之情。同时,语文老师可以播放诗歌的朗诵赏析,以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细腻的朗读,带动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培养学生普通话规范、诗歌朗读等方面的能力。但是,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却难以通过多媒体表达。此时,教师应该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逐字逐句讲解、点播、启发,同时邀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情和理解,培养学生由情而感、由情而发,教会学生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主动探索的发现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更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操作、幻灯片制作、多媒体使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互联网内容繁多、结构复杂,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互联网各种信息的迷惑,陷入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的不良习惯中。教师应该联合家长,限制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范围,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拒绝不良消息,专注于有意义、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其次,指导小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学习的方法。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师通过专门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下载和收看微课课堂,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网站和搜集、分析语文课堂知识,并通过同学群等
[7] 8 分享交流[9]。第三,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制作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等的基础之上,布置一定比例的多媒体技术作业。如寻找一则《静夜思》的朗读赏析,制作简单的关于思乡之情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对多媒体技术的好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 论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教授汉语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仅只培养学生识字、读文、下笔、交谈的基本能力,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体悟情感、感受生活的责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引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语文老师也应该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R]., 2000.[2]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 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99-104.[4] 于海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 2013.[5] 卫娅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 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G].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7] 郭蕊.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8] 刘国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02(03).[9] 孙贺.努力实现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