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00:1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第一篇: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牟燕

语文是感性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般的牵手一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车轮辗过的卖炭翁的哭声;是“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秋时节里那飘零的落叶„„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常常会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喝彩。能上一节充满诗意的课,是许多语文老师的追求,但如何去诗意,如何才能让诗意成为课堂中一曲动听的旋律,又是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扰的问题。笔者通过听课,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概括出以下一些策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诗意入境

在上公开课《声声慢》是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二、诗意语言

导入语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 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走进诗人。

结束语是:“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三、诗意的教学过程

问题

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

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 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图片优美

在幻灯片中我挑选了几张很有代表性的图片用以配合学生理解文章。

五、作业诗意

当天我留的家庭作业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六、诗意的拓展

比较阅读《一剪梅》、《声声慢》两种不同愁情。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这首古诗,在学生眼中已经是一幅丰富的生动的画面,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诗的意蕴,感受到了诗人的快乐的情感。

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陈仓区贾村镇中心小学 谭芳勇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关键词】诗意 语文课堂 情感 感悟 开放

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令学生们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泉水叮咚,如溪水潺潺,在课堂间如诗般流淌„„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 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第三篇:关于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的三点体会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年前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找王老师的授课视频、王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视频讲座、有关“诗意语文”的文章来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诗意语文”离我有点近了——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有个朦胧的印像,又感到“诗意语文”离我有点远——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及。这一近一远的感觉,使我对它产生了探究一下的打算,就接着看了更多的资料,但体会还不是太深。幸得今年有机会参加 “赢在课堂”活动,我到现场观摩了王老师的《与象共舞》、聆听到王老师的讲座后,我对“诗意语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觉到“诗意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很美,美得成了艺术品,它的美,来自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教学氛围的保持与加强。按王老师的说法,“诗意语文”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的“场”,让学生在教学的“场”里自然地动脑,象铁屑在磁场中受磁力线的影响而自然运动。如《与象共舞》一课,学生在了解到人与象亲密无间后,王老师介绍:“这种场景你在日本看不到,你在韩国看不到,你在美洲看不到,你在非洲也不可能看到!”接下来,产生“磁力线”的话语就来了:“同学们,说到这里,你们肯定有一种疑惑了,肯定有了——”。他这一句“肯定有了”,目的在于提醒学生思考,相当于“只有在泰国才会有这种场面,为什么”一类的问句,但如果用提问的方式呈现这一问题,就撕裂了此前老师已经创设好的学生一直在静悄悄动脑的氛围,而这种提醒学生思考的语句,则有效地保持了此前的氛围,并让氛围得以加强。一学生在这种

氛围里马上就接了一句:“只有泰国才有——奇怪呀!”你看,这学生表述心中的疑问没有用问句而是用感叹句,没有说成“只有泰国才有,为什么这样怪呢”之类的语句。这是沿着王老师的语言方式在进行,更是沿着王老师此前创设的静悄悄动脑的氛围在进行。老师马上以儿童满有好奇心的口吻接上一句:“是啊,奇怪呀!”这句一出,所有学生又紧接着情不自禁地思索:“真奇怪呀!为啥这么怪呀!”你看,静悄悄动脑的氛围又被成功保持,而且再次得到加强——这种连问都舍不得提的课堂怎么会不美呢!

二是注重重点词语的还原。我们的常态教学,也在教学目标中注明引导学生理重点词语,但在教学中不外乎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在特定句子中的意思,大不了再加上一点用于能力训练的句子,最后让学生把带重点词语的句子或相关联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了事。但“诗意语文”不这样,因为这样太肤浅。在“诗意语文”的理念下,重点词语的处理方法之一是还原。比如在《一夜的工作》中,王老师对“宫殿式”三个字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老师问:“这一宫殿式的房子里,原来住的是谁——你猜一猜。”学生有猜袁世凯的,有猜慈禧太后的,有猜皇上的。老师说:“他比皇上还大,他管皇上呢,他就是摄政王载沣。你想想,一个摄政王的官邸里,有些什么摆设呀?”学生发挥想象,有说名人字画的,有说金银器皿的,有说珍珠玛瑙的。接着老师就问:“可是成了总理的办公室后,里面有些什么?”学生回答:“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样一还原,一比较,总理的简朴就浮在了纸上——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不美呢!

三是注重技巧的运用。王崧舟老师说过,“诗意语文”从来不回避技巧。在他的教学中,就有诸如《一夜的工作》中用写总理的现代诗、也是歌曲的《你是这样的人》进行首尾呼应;诸如在《枫桥月泊》中用大量写月、枫、钟、寺的诗句塑造课堂张力;诸如在《二泉映月》中用二胡曲《二泉映月》渲染气氛的技巧呈现。但最让我等一线老师

感兴趣的,可能要数复沓手法的运用了。比如在《长相思》中,关于纳兰性德的离别,王老师先引出了纳兰关于离别的一首词中的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通过引导后,师生进行了这样的互动:

老师:“长亭外,芳草凄凄,妻子眺望远方,问道——”一学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老师:“小楼外,霪雨霏霏,父亲举目远眺,问道——”一学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老师:“中秋之夜,儿子看着明月,问道——”一学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最后,王老师是这样结束教学的:

老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教师用手指着题目,以下的两处都是这样)——”全班学生:“长相思!”老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全班学生:“长相思!”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字字化作——”全班学生:“长相思!”

这两处复沓手法的用运,都使学生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纯粹在进行三重奏——这样的课堂,想不美都没办法!

“诗意语文”,就这样美得让我等牵肠挂肚。

第四篇:诗意语文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努力着、我们求索着、我们渴盼着、我们感悟着——

诗意语文沉积于千年历史文化之中,她简单而明净,绝不故作高深;她厚重而深邃,绝非苍白无力;她温婉而含蓄,绝不急功近利。诗意语文,让每一个生命拥有内在的充盈和美丽,让每一个生命诗意地栖居于这一片深情的土地。

让诗意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那么诗意则是花园里百花齐放的幽香;如果说语文是一片蔚蓝的大海,那么诗意则是海面上浪花跳跃的欢快;如果说语文是一方秀丽的山林,那么诗意则是山林中生机盎然的翠绿„„

诗意,它不仅属于人生,属于生活,它同样属于语文。拥有了诗意,语文就不再是简单的读书识字,它传承着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厚重和智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它同样具有人文性。”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为“求器之术”,传统的语文强调它的工具性;而诗意的语文则更注重它的人文性,认为它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情感的塑造,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生命的滋养。诗意,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最高形式,它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当我们的课堂变的绿意葱茏、芬芳四溢之际,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崭新的诗意境界之时。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的气质,包含诗的魅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教学理念要有诗的精神

1. 关注生命。2. 树立民主。3. 张显个性。

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拿起这面大旗。然而,个性的缺失,仍然是困扰当前语文教育的痼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

1. 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2.锤炼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昂然的景象。

2.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诗人的气质不是天生带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文化的长久熏陶的结果。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起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他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让语文诗意飞扬

语文原本是缤纷绚烂、浪漫瑰奇、充满诗意的:苍松云海是黄山的雍容;青山秀水是武夷的瑰丽;银装素裹是北欧的风情;桑巴探戈是南美的神秘。没有诗意的语文是苍白枯燥令人厌恶的,是没有语文的语文,如同娇艳的花朵渐渐褪去了美丽的色彩,而这更泯灭了学生对文学这一神圣殿堂的向往与热爱。

这里所说的“诗意”,就是语文课应该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创设出一种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情境。而这种诗意的美感意境的营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撷文本的“诗意”

人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光、一片云、一座山、一道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学生每天都在与文章交流,有时候有些优美生动的文章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与内涵。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着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

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风筝》中追求自由的勇敢叛逆,《安塞腰鼓》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散步》中透露的温馨与和睦„„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它们所呈现的诗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活的智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顿悟;也有平常人等在生活中的那一点点欣喜和感动;还有曹操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更有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的悲叹与愤慨„„语文教学的诗意就应如百花园中绽放的花朵,芳香各异。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好好的挖掘文本中的诗意,品味文本中的内蕴。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思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建设学生诗意的言语和精神家园

语文,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世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诗境、诗情、诗句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学生更会得到一种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力量,会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占据一个“制高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颠沛流离的孔子到慷慨激昂的岳飞,从君子好逑的《诗经》到受过宫刑的《史记》,从李太白的杯中酒到曹雪芹的梦中泪„„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柏拉图曾这样说起过亚里士多德:“我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代表它的头脑。”丘吉尔曾说:“我宁愿丢掉十个印度,也不愿 2 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是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灵魂。所以,语文取其琼浆醍醐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语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盛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知识、死的知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一个词为学生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一个句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一篇文章,则为他们打开一个通道。每扇窗、每扇门、每个通道里都别有洞天。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悟的言语经历,在言语经历中,学生把言语作品内化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语文不单单给予学生实用的知识,更要给孩子充实的精神世界。俗话说,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语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积累、独特的珍藏,从而拥有独特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优雅的言谈、生动的文笔和优美的个性。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让学生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

三、感悟诗意的生活

生活是充满诗意和情趣的,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审视语文,在语文中感悟诗意的生活。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在语文活水与生活源头中感知美、发现美。如果李白躲进小楼,那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流泻到诗人的诗中,只有在高峻的庐山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诗情飞扬。如果范仲淹闭门造车,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就不会如此洒脱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壮美的岳阳楼上,作者才会凭栏远眺,壮思遄飞。语文学习就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语文以它的审美特质呵护着人的感性。科学里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但在语文里,感性本身就包含着理性,有人称之为直觉理性。也就是说语文是靠感性把握世界的。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它称为审美感性。领略一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片残阳,一条古道,一座小桥,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藏在心头。

在拥有审美感性的人的眼里,世界、生活也不是单纯的物,而也像人一样富有灵性。审美感性不仅使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而且能够使人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即是。所以从本质上讲人是审美的动物。

黑格尔说,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语文坚守着人的感性,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帮助人们杀开一条血路,让人自由、自主、聪明而有意义地生活,让人美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四、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摒弃道德的假恶丑,走向人生的真善美。同赏谪仙李白那轮寄自然人生哲思的明月;共听易安居士那阵含流离之苦、家国之痛的细雨;抒发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树立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气。与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对话;和鲁迅、冰心、巴金交流,与鲁滨逊一起漂流,和格列佛共同游历„„语文课堂原本就是如此的广阔,它会给你播种智慧的火种,吹奏思想的号角,点燃精神的灵光,培养审美的内力!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我们不 3 少的语文课堂如今干枯、板结,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单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首先来自于师生众里寻他的投入,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信念,人格,情感„„投入整个的生命。其次来自于师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教师只有把准学生的脉搏,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撞击,课堂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再次来自于师生轻舞飞扬的创造。课堂教学中的诗意并不单指那些收在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中让人反复吟咏、细细咀嚼的篇什,而是更指那些本质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内在的火花。师生在课堂上的美学追求应当是,以自己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验为基础,发现、开掘并创造出这一诗意。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让语文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教师的教学魅力源于自身的激情,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厚的语言功底。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多一点激情。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语文教师本身也会光彩照人、鲜亮无比。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有了这样的底气,言语中才能包蕴着文化和智慧的含量,教学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像磁铁般地深深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课的诗境。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远离卑俗,远离丑陋,注重修养,完善人格,追求诗意,从而最终触动学生的情感和灵魂,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颖。不是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不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是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不是像走程序,而是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迷人的世界。

诗意的语文教师最讲求教学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 4 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学科,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灵性时,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也是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之时!

何谓“诗意语文”?一言以蔽之: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以至,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2、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3、诗意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4、诗意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

5、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摘自王崧舟《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

我以为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不谋而合。“诗意语文像是语文之镜中一次‘美丽的日出’,日出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更加灿烂的美丽当是日出后的升腾。”我一时无法全部领悟诗意语文的内涵,但诗意语文给我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他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灵动的,智慧的,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全身洋溢诗的味道,应该是身心舒畅的,好像全身的细胞都在呼吸着诗歌的气息,那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语文路漫漫,吾将努力而求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走近大师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不足,未来的路还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1、要象诗人赋诗一样拥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激情,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2、要象诗人炼字一样,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3、要象诗人拥有满腹诗书一样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 省略的是无数个“要象”,表示的却是我还需要付出的无数个努力,应学诗者也应学思者,我只求能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次哪怕进步一点点,已是我莫大的满足!谢谢领导和老师们!

唐校长点评:师=诗

1、丰富的积淀,老师是一首永远吟唱不完的诗。

2、精美的语言是师震撼心灵的诗。

3、锐敏的教育智慧是师开启心灵的诗。

4、炉火纯青的技巧是师演绎生命成长的诗。

一言以蔽之:诗意语文者,乃生命融于语文,语文成为生命也。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语文课堂,让诗意飞扬 语文是什么?有学者这样描述:“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话来说:“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他就把语文教育当作“生命的诗意存在”,当作他人生的终极梦想。所以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的,没有诗意的语文课是苍白的、枯燥的、令人生厌的语文课,语文课堂,就应该让诗意萦绕,让诗意飞扬

一、营造美妙的诗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教师应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其学而不厌的气氛,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环境中就会充满生机,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诗意的安抚慰藉、润泽滋养就会真正生根、发芽、开花。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学生引入美妙的诗境的:

1、激情飞扬的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两位语文教学专家都用诗意的语言对导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是徐徐拉开的序幕,让观众屏息凝神,凝视舞台中神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更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好的导语,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教学布封《马》时,我用自己写的诗谜导入“你从天山走来,扬起一路的尘埃;你向战场奔去,昂起高贵的头颅。你是驯服诚实的奴仆,更是英勇忠义的战士;你是豪迈犷野的游侠,更是典雅高贵的士。” 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可听到桃花开放的声音,她用轻盈舒缓的小提琴曲拉开春的序幕;你可看懂蜻蜓在荷叶上写的文字,那是一首用小篆书写的抒情诗;秋野里,你可看见红薯南瓜丰盈的笑脸;冬阳下,你可注意蚂蚁的对话„„让我们在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6 吧。”因为重视导语设计,我的课堂往往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去年我接手的七年级156班,写作水平很低,我就要求学生把我的导语记下来,长期的熏陶感染,使他们进步很快。

2、如醉如痴的朗读训练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训练来营造。比如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在教授新课时,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仍很有必要。毕竟,教师的情感体验、知识水平要高于学生,教师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范读更容易直接将学生带入文章意境。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他曾回忆一次给学生朗读的情景:“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氛围,每一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的青春激情而汹涌澎湃„„”特级教师韩军更是追求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状态——“还原文本初态”,他在长沙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一开头就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全场三千余名师生的心牢牢抓住了,以致整个课堂激情飞扬,一气呵成。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诗情。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其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自我,让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课堂的诗意,就会在学生们旁若无人、激情澎湃的朗读中萦绕。

3、精彩纷呈的音像辅助 现代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纷呈的音像手段,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它们将学生带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我在上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时,先让学生在《踏浪》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一组美丽的云的图片,在美的情境中再吟咏有关云的古诗词,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语言幻化成电影画面,使得学生“入境动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平常教学中,我也很重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如教《安塞腰鼓》时,我给他们播放一段《黄土高坡》,将学生带入苍茫辽阔、雄浑粗犷的大西北;再教《社戏》时,我放的是《梦里水乡》的音乐,让学生在江珊如诗如画的浅吟低唱中阅读“夏夜行船”;教《马》时,我给他们欣赏徐悲鸿的名作,教《论语》期间,组织看《百家讲坛》„„当然,文学是不同于音乐、美术的艺术,她的魅力蕴藏在文本中,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音像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化为形象的试听感受,但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她们,而应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二、挖掘文本中的诗意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课文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蕴着无比深刻的审美因素,深入浅出地进行开掘,便会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课文结尾中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吗”入手,一步步诱导学生理解孔乙己形象及社会环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整个课堂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紧凑严密而火花四射,学生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情随文展,学生的讨论更是精彩纷呈,整堂课是一首流畅而又意蕴悠长的诗篇,该课成为了李老师的“成名作”。我在教泰戈尔的《金色花》中,有意引领着学生用心去体会一些优美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调动各人的知识储备,积累各人的审美经验。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文章的音乐美;同时在对重点词句的质疑探究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再通过交流讨论,回想与母亲相处的温馨细节、叙说对母爱的感激赞美中感悟文章的人文美;最后,以“我为母亲唱首歌(写句诗)”的形式结束。整堂课,既给了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给了学生艺术美的熏陶,达到了开放、互动、诗意的效果。

三、呵护孩子的诗心,捕捉孩子的诗情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跃动着诗性,扑棱着诗情。教育的真谛是促使儿童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添深层的积淀。语文课堂更要善于呵护孩子的诗心,捕捉孩子的诗情。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化的,难道他不应该成为一只天鹅吗?”敏锐的老师马上肯定了这位孩子的思考,同时立刻指出:“如果丑小鸭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如果它失去了坚强、向往美好的心灵,它能够成为一只真正的白天鹅吗?”试设想,假如这位老师平常没有对学生真诚的赏识和对文本深刻领会的慧心,而是简单的将学生的问题“再做讨论”甚至“一棍子打死”,学生是提不出的这样不寻常的问题的,课堂是呈

现不出这样诗意的瞬间的。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支持万芳,或支持父母,当堂发表看法。学生有的引用原文,有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借助法规,侃侃而谈。我不时以赞许的目光和中肯的点评推动辩论一节节开展。课堂上妙语连珠,掌声阵阵,孩子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态度和合作、探究、自主的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轻松走进了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课上,他们的眸子在闪闪发光,思想的火花不时迸绽,我不得不惊叹孩子们身上所隐藏的巨大潜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语文课堂,应该让诗意飞扬。诗意飞扬在教师激情澎湃的话语里,飞扬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飞扬在教师睿智深刻的评析里,飞扬在孩子专注热烈的讨论中;诗意萦绕在课堂上,诗意飞舞在心灵中。我们教师只有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语文的心去拨动孩子们灵动的心弦,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心扉,激发孩子们自由的、活泼的思想,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创设出诗意的课堂。

演绎诗意语文 走进快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生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到梦想的天堂。语文浸染着墨韵书香,涌动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

回眸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各自运转。试想,即使再有诗意的语文也被我们“技术高明”的语文老师肢解得支离破碎;再美妙的语言,也仅从技术上对它进行分解、排列、组合,使语文的诗意日益丧失。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疲惫。如此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同的累赘。语文教育没有诗意就好比山无草木,水无鱼虾,月下不见杨柳,园中不闻鸟鸣,必然毫无生趣。由于语文教育“诗性内涵”的匮乏,语文教学也如秋天黄叶飘零的枯木,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靓丽风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如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欢乐,就必须让课堂洋溢诗意。

一、诗意的语言打开快乐的心扉

语文教师的语言,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对学生的示范,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才能打开学生快乐的心扉。在教学中,我对课堂的导语、结束语注意推敲,常用形象优美、韵味十足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导入语的设计要精巧。《桂林山水》文质兼美,文脉贯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学中,我尝试以诗一般的导语、丰富的情感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轻松地走入文本。我这样设计导入语:“桂林以桂树成林,盛产桂花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丽、水清澈、石壮美、洞奇特,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今天,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桂林,欣赏她迷人的风光„„”

结束语言应当富有诗意,力求意犹未尽,如在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用抒情的语调,讲了这样的一段话:“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许我们,不能亲历惊险故事,也许我们,不能成传奇作家。但是,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带者探险的精神前行,我们的生命会更加精彩。”

二、诗意的画面装饰快乐的心田 语文课文中的许多情境,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实际情况模拟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在诗意的画面中愉悦地入情入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动态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咏鹅》这首诗意蕴丰厚,有鹅的色彩、声音、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根据诗意我精心制作了相关的动画。画面上:岸上杨柳依依,水中碧波荡漾,一位天真可爱的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白鹅栩栩如生。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的白鹅形象,学生出口成句:“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地挥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微荡,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同学们学在课堂,乐在其中。

运用录象资料,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是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在教学《葡萄沟》一文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新疆葡萄沟的风光,并伴以优美的音乐范读有关语句。此时,画面、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学生同时感受画面美、语言美,愉快地徜徉在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三、诗意的活动点亮快乐的心灯

心理学家陈鹤琴告诉我们,孩子们是喜欢活动的,他们对活动兴味盎然。李吉林老师曾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带着学生看月亮的情景:夜幕降临,孩子们跟着李老师来到濠河边,静候月亮缓缓升起。一轮橘黄色的圆月缓缓升了起来,大家一阵欢呼,接着七嘴八舌地用自己的话赞美月亮。李老师一边点评,一边鼓励,之后,又带着孩子们唱起月亮歌。他们手拉着手,在晚风中歌唱,在月华中歌唱,其乐融融„„这是诗意的生活,它除了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外,还让他们多一点其他的经历。今后不管是悲观失望,还是步入古稀之年,他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在一起看月亮的情景,那一刻成为了一生中定格的美。

在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也试着安排了这样一个诗意的活动主题:走进田野,融进秋色,捕捉秋天,感受秋韵;吟诵美文,体悟诗意,敞开胸襟,抒发情怀。学生听说要走进田野,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待学生静下来后,我对他们说:“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 9 节,更是美丽的季节。无边的秋色陶醉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人们用各种方式描绘秋天,赞美秋天,那么,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素材,到时候,我们将以大地为舞台,以阳光为灯光,以秋色为背景,举行诗会、朗诵会、歌会、词语大汇串等活动,同学们说,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好——”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可忙了。有的把峻青的《秋色赋》诵读了几遍,有的从散文集里找来了写秋的散文,有的搬来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鉴赏》,有的把《现代汉语词典》中带“秋”字的词条都抄了下来,他们还找来了好多有关秋天的歌曲和美术作品。我把同学们收集的这些宝贵的材料张贴起来,办了一块学习园地,并起了个名字叫“秋之歌”。

这个富有创意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四、诗意的练笔拨动快乐的心弦

许多同学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作文,把写作文当成可怕的事,主要原因是我们所设计的练笔或枯燥、或单调、或脱离实际。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我特别注意设计富有诗意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练笔。

就想象力来说,成人远远不会像儿童那样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和小羊一道跟狼作战”,诗不仅是一种文字技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来自想象力的自由驰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克教授认为“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帮助儿童了解诗好在哪里,并鼓励儿童写更多的诗”。鉴于此,我在班中也鼓励学生写诗,大胆发挥想象力,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在想象的过程中“文字规则似乎非常自然地、渐渐地为孩子们所掌握”。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和亲人告别的场面,模仿其格式写一首短诗,全班五十多位同学都能写了,虽然文字还是稚嫩粗糙的,但透露着灵气。其中刘媛媛同学是这么写的:

赠外婆 媛媛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春来朝阳暖如火,恰似外婆送我情。

这里既有原来诗句的格式,又有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妙趣。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让孩子们诗意地生活,愉快地学习。

学完《画风》一课,我要求学生填空:“我想画,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练笔,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下面是几个同学的答案:

同学们所写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首首清新的小诗。“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师者的职能不就是荡水、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人,去奏响他们心中快乐的琴弦吗?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孕育出诗意的心境,带着愉悦的心境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灵感勃发的互动中获得美的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我们语文老师理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上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形象优美的画面、情趣无穷的活动和富有创意的练笔,和学生一起共同构筑处处充满灵性,时时涌动真情的诗意课堂,从而快乐地栖居在语文的百花园中。

美读——让语文诗意起来

二、拓展文本,唤醒体验,感悟生活诗章。

三、依托文本,拓写展境,勃发诗意生命。

黄萍《语文课堂是一首美丽的诗》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马卡连柯早在《教育诗》中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一首诗,一首激情、含蓄而又精湛的诗。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澎湃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对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我们理所当然要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一、善于营造美妙的诗境

课堂是师生共生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教师应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文学、艺术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磁石一般把孩子的心灵吸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播下诗的种子,张开诗的翅膀,舒展诗的灵性。这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诗意”的因素。记得特级教师支玉恒讲《第一场雪》“雪静山村夜”令人沉醉的意境,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尽情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又如《小小的船》文字优美,我在教学时,以富于幻想的音乐让孩子们飘飘欲飞,乘上“月亮船”,置身于群星之中和嫦娥对话„„这样,学生在领略诗意、体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弯月、星光、碧空辉映,歌声、乐音、童音交织。我们诗一般的语文,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

二、精心呵护跃动的诗心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孩子都有一颗跃动的心,每个孩子都是一首最美的诗。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是和谐、互动、绿意盎然的生态化课堂,是学生梦想自由飞翔的地方。呵护诗心,就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鼓励奇思妙想,允许异想天开,善待“奇谈怪论”,允许有叛逆的声音存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课堂才会焕发出诗意的光彩。学习《荷花》一文时,班上一位男生出人意料地说:“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这位同学朗读了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说:“读这段话时,我看到了一池带着晶莹露珠的荷花,正一点一点地展开洁白的花瓣。我仿佛听到了花瓣展开的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轻盈„„”随着这位同学的描述,大家不由自主地坠入了诗意的想象中。有的说:“我感到一切都静止了,只有那晶莹的水珠在荷花间滑动,声音是那样婉转!”有的说:“我看到了轻柔的风儿亲吻着荷花,是那样甜蜜!”有的说:“我听到了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是那样温暖!”„„教师在教学时的耐心期盼、精心呵护,使我们欣喜地聆听到了心灵绽放的声音。

三、巧妙点燃心灵的诗情

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幻想,充满着爱的世界,因为它保留了所有赋予人内心活动的东西:灵光闪现的顿悟、蓬勃向上的激情、悲喜交集的感受、脉脉醉人的温情、美好动人的想象„„这些正是诗意的东西,只有诗意的情感才会有诗意的课堂。有幸欣赏了著名教师王菘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当学生理解“坎坷”一词后,王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的体验感悟不断加深。接着教师深情描述: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地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地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地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地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此时,如歌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配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月夜图,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情被点燃了,他们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阿炳的坎坷写在了他们纯净的心灵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荡漾的对话缓缓流淌,他们读懂了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与心绪,心中涌起 11 的是对阿炳的理解、同情、赞赏、崇敬„„诗意的课堂注定是充满激情的生命之旅。这样,师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融入与感动,会实现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学生内心发出了真正的震撼,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四、尽情拥抱诗意的情怀

拥抱诗意的情怀,要求教师必须永葆一颗“童心”。画家柯罗说过:“我每天向上帝祈祷,希望他可以使我像孩子那样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观察自然。”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才能聆听到“荷花开放的声音”。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诗歌使人智慧„„”教师不一定都能写诗,但至少应该喜欢读诗、背诗,喜欢诗意地读书,懂得欣赏,自觉地汲取滋养。拥抱诗意的情怀,还要求教师学会诗意地生活,拥有诗意的语言;用“诗人”的目光去触摸教材,去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的“诗意”;用“诗人”的情思和智慧构建课堂。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永远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洋溢着诗意,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师生也才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第五篇: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后感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王老师把语境分为三类:言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他以《花钟》第一自然段为例,从用词变化、句式变化和节奏变化来分析语用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言辞语境与语用的关系。如孤立解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我们理解的是牵牛花开花很准时;而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孤立解读,则会发现蔷薇开花不准时。世界上没有哪种花会掐着时间开花,上述理解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离开语境理解语言文字是不确切的。他又例举儿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和《伯牙绝弦》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文体特征与语用特点,建议语用教学要整体观照,与内容理解、感情体验、学法指导相融合。

诗歌教学,片片诗意曼曼舞。在孩童对诗歌语言有了整体感受之后,老师带领孩子们品字、炼字。依据“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草地上蹦跳着鱼儿与笑声”以同义比较、还原画面的方式品“漾着”“蹦跳”,就“赶着、伴着、等着”夕阳回家的选词说理由等方式品字、练字的活动,将学生思维推想高潮,沉浸在诗歌世界之中。老师正是抓住最富诗意的字进行品味,继而创情境引领学生运中文字仿写,凸显诗歌文体特点,形象地展示了诗歌语用教学的魅力,这可谓“片片诗意曼曼舞”。

下载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意的语文教学大全

    诗意的语文教学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单方面的口耳相传,枯燥的说教,这些方式也早就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悄然转变。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

    诗意语文论文材料

    语文教学应诗意化 保定清苑中学 王丽娜 语文教学本来是充满诗意的,可是如今却教得这么累,学得这么苦。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话经海德格尔的哲学提升,......

    感受诗意语文(合集)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 上传:龚舒英 时间:2011年3月18日 点击:370 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

    诗意语文读后感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诗意语文》读后感 龙口市第二实验小学生丽波zhanjie7758@163.com*** 何为“诗意语文”?这是我从教语文而来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新的概......

    诗意语文精要

    诗意语文精要 从教语文多年,困惑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日渐其多,时有不解语文是何物之想,因而也就不知语文如何去教。幸而偶阅王崧舟所著一书,让人有醍醐透顶,豁然顿开之感,现把书中经......

    诗意语文---讲课稿

    讲课稿 诗意语文的显著特征: (1)情感━━诗意语文的“标识”。语文本是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一篇篇经典文章本身流淌着浓厚情感汁水的字符组合而成,但一度甚嚣尘上的语......

    诗意语文读书笔记

    “诗意语文如何是” 一、举象(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

    如何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

    如何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充满着浓郁的诗意。对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