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指导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指导
薛薇莎
语文新课程标准给读和写之间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它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新课标以这种纲领性的方式为读和写教学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读和写这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良好的阅读能让写变得有内容,丰富学生见闻,形成独特的个人感受,而一旦写得到提高,则能促进读的体会,扩大读的想象力。“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谈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把握各个学段的“阅读”和“写作”关键,就在于能融会贯通,整合考虑分析,充分做好“读写结合”的理论准备。抓住这个关键的理论点,将有利于“读写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切实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呢?其实,新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以下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的几点体会:
一、摘抄积累运用
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著名大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语达一万六千,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比如:学了“络绎不绝、喜出望外、载歌载舞”等词语后,很多学生在作文描写家乡的街道、集市或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都用上了该词,使文章更加具体。
二、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我自己也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才是我们提倡的仿写。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
(一)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在教学第九册《西风胡杨》一课时,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提纲和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全面模仿《西风胡杨》以物喻人的写法,介绍一种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又如学习第六册《大熊猫》后,可结合课文按外形——生活习性的结构安排学生以《我喜爱的小动物》为题进行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
(二)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一般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才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1、仿写句子。
教学《天窗》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从而引出“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什么是“排比”之后,让同学们用“排比”的方法造句。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使表达的意思集中,并增强了语言气势。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西风胡杨》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翠鸟》一课时,当学到翠鸟的外形描写时,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描写的顺序和描写的方法上,即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和打比方的方法。之后,我便要求学生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描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外形。
3、仿写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海上日出》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象。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如亲眼所见,受到感染。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观察。
4、仿写结构。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三、拓展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呢!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文中写到:“国王把花籽发给每个孩子。三个月过去了,孩子们都捧着花盆来到王宫。”那在这三个月里,孩子们种花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说一说,写一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变式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写出那个盗铃人被抓后的情景,学生不仅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也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将这首诗歌写成一段文章,可写瀑布之壮美,可写与诗人李白见面的交谈。有学生写道:“昨天,我在庐山驿站与大诗人李白见面了。交谈中,李白得知我也想去看看庐山瀑布,于是一个劲儿地夸开了:‘庐山瀑布真美啊!远远地望去,瀑布好像笼罩在紫色的烟雾中,因为我去的时候天气晴朗。那瀑布好长啊,我还以为是传说中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的呢!你快去看看,肯定会赞叹不已。看,学生写出的就像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很轻松就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溶进对话里面,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总之,语文的教学我们要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凭借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并围绕结合点完成阅读教学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感悟作者的表达两个过程。这种结合,相信能为学生的写作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返朴归真、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两大难题:阅读、作文。不少学生拿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阅读,不知怎样吸收文中的“营养”。一写作文总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为此,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而作文又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想象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训练基地。这无疑给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较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下功夫。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读只是走......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XXXX小学
XX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交流的主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谈不上是经验交流,下面我只是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一些不成熟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诚恳各位老师指教!
鉴于我校开展教、研、训一体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紧紧结合本学期语文组本研究的小课题----“基于课后思考题的阅读三段式研究”,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如何紧扣小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
一、实施 “读写结合”应遵循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根据《课标》精神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用通俗的话说“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的确,“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已经由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读写结合”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例如本学期三年级教材安排了八个习作练习:课余生活,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美丽的秋天,观察日记,收集的传统文化,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编童话故事,自由练笔等等。
2、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单元习作讲解是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紧扣教材,创造机会,寻找读写的切入点,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此外,还有形式多样化的原则、迁移性原则等等。】
三、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步骤 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读是写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在阅读能力,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从阅读中领悟写作文的方法。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结合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学生阅读、领悟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循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把握文路,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构思的过程,理解作者对语言和写作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篇章结构的安排,领悟字里行间传递的真情、实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品读、领悟教材,理解课文内容,还学习了作者如何布局谋篇,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凭借教材,以此为例,求得写作的方法。这样教材为写作提供了范例,也实现了在语文课文理解过程中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第六祖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理解全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富饶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描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弄清楚课文开头是用中心句“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开头,紧接着课文分别描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海水美;物产丰富---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边的贝壳、海龟、鸟,结尾又写了西沙群岛将会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饶。在教学此课时不仅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西沙群岛的美,积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热爱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赞美家乡,赞美秋天的课文,大多数学生能联系实际,借鉴教材写作方法,运用原课文的“总---分---总”结构,抓住家乡、秋天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
因为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所以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虽然一单元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要求个不相同,读写训练的形式多样,但是每一个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这些训练紧扣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名人的故事。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二。单元四篇课文内容不同,但都是围绕中心人物讲一件事,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每一课根据内容不同,读写训练不同。《灰雀》一课写了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小练笔可以仿写小动物,表现小动物的可爱。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写人物心理活动,展现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的品质,《我不能失信》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讲述是宋庆龄是一个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人的故事,课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品质。小练笔训练的内容还可以紧扣单元训练主题,例如第6课《小摄影师》,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讲了文学家高尔基配合一名少先队员照相的故事,学生在初步读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鲜明形象,然后学生抓住重点,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更近一步地体会了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这一课文中心,学生在领悟课文内涵时,还学会了用具体实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在领会了单元训练是赞扬名人优秀品质,掌握了《小摄影师》一课内函、写作方法之后,纷纷拿起笔写出符合原文主题,内容丰富的小练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单元写作主题,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内容,领会了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单元习作训练中写身边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时,学生很轻松地按要求写出自己的习作。由此可见,以单元训练主题,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带动读写结合,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三)、巧用教材,结合阅读教学,选准读写的结合点、教会创新,在读写结合中发展个性。
作文不是只在作文课上才写的,一学期只写几次单元训练作文是不行的,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对学生实施读写的资源。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性地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诸如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像写、拓展写、插补写等不同形式的具有创新性且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练习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我们在读写结合中实施创新教育之目的。
例如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早晨,从上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我让孩子仿写句式,学生积极性很高,结合我们这早晨上学情况写出许多动人的句式,例如----学生作品----,学习《秋天的雨》,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比喻句、拟人句,我就让孩子联系生活,仿写比喻句、拟人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一自然段中心句,我就让孩子仿写中心句,(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物产丰富的,课后我让孩子借鉴《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写小练笔,学生写作积极性很高,写出许多令人满意习作。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有是仿写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把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的训练一起进行,例如学习《假如》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仿写课文,作诗,在学生熟悉《神笔马良》这个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带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中的“我”进行了心灵的对话,知道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有许许多多,结合生活说说,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按照课文的形式也来写一写,作诗,下面是几位学生的作品: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世界上的盲人画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痛苦地生活,而是和我们一样看到美丽的世界。
2、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那些失学的同学画一座漂亮的学校,使他们能免费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2008年奥运会画最大最好的体育馆,为所有的运动员提供一流的场馆,让各国人民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
3、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些看似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却表达了学生纯真美好的心愿。此时此刻,学生的心通过这些简单的话语与作者连在了一起。
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和大胆的想象,引导学生倾听秋的声音,赞美秋天的美好。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和韵味,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试着编写诗文。“孩子们,你们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片刻的沉寂之后,思维顿时迸现。
听听,秋的声音,小蚂蚁划动手臂,“嘿呦、嘿呦” 是蚂蚁搬家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小鸟放开歌喉,“叽喳、叽喳”
是和大树告别的歌声。听听,秋的声音,果子摇动树叶,“哈哈、哈哈”
是和同伴们开运动会的欢笑声。„„
他们急于说出自己心中秋天的声音,文将自己听到的秋的声音写于是,一首首文字优美、感情稚嫩的诗句从孩子们手下写出。。。
从以上的仿写片段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借文本,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精心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写出优美的句子。使阅读教学与习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四)、拓宽阅读面,取“营养”于课
小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1、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故事人物,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在学习某些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在课外查阅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并鼓励学生动手收集相关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这一练习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学生作品---资料集)
2、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这一训练紧紧结合学校开展的校园读书节活动进行。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受到熏陶。
再次,我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作文》等报纸刊物,浏览报纸、刊物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五)、讲究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质量
1、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有效地阅读。指导学生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阅读。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地读;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起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凑”,只要我们把精彩部分背诵起来。日积月累,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我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午练开展阅读交流实践活动。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推荐优秀篇目,介绍自己的读书成功之处,学生、教师适当的点拔。事实证明,这种活动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针对学生读书、写心得的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写心得的决窍。
特别是读后笔记的指导要坚持不懈。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才艺展示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学生的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六)、坚持观察生活,写生活日记,积累习作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可见,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天气变化,人物百态,感受生活百味,在观看自然百科全书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积累写作的素材,并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蓄积写作动力以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辅,整体推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产生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大量地读写,读写结合,才能做到教师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生快快地学语文。
第三篇: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低年级语文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意即“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学语文,用语文”,学有用的语文。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识字,通过大量识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为说话、为作文做好准备。因此低年级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又如学习了“三日晶,亮晶晶”后,学生对“亮晶晶”这个词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该词的特点,进而引出许多 abb 式的同类词语,如“红通通”、“绿油油”、“金灿灿”、“水汪汪”等。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非常”……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格外’的意思,还知道了与‘格外’意思相近的四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1.从造句入手。
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体现为“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依托教材,寻找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中,还应重视说的方法的指导。鉴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说话水平,我们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要为学生提供说的“脚手架”,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用句式或仿句式说话,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让学生连词说话等。学生有了说话的“脚手架”,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说,也学会了怎样去说,这样也就可以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训练中得以提高,也就使学生的说与写有一定的质量。
一年级学生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我们应仔细分析、梳理每篇课文,从文本中找寻教材中的优秀例句,让学生进行造句训练。
写好一句话,首先要学习三种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在学习这三种句式中,我们应以学习陈述句作为重点。这是因为,陈述句是常用的句式,也是学习、掌握“四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句”的基础。在学习基本句式时,我们应首先从 “两素句”(人物、事件)开始,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一年级着重练好了一句四素完整句,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写连贯的几句话,写好一段话。这样阅读、写作文就很容易上手了。2.模仿型练笔。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如在《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丝瓜也是绿色的”……
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3.想象型练笔。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会画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既补充了课文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些话题都是从课文中生成的,既学习了课文,又可进行写话训练。
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第四篇: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2013年9月27日,在一小的阶梯教室里举行了读写结合的课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聆听了教研员对如何将读与写结合的更好进行了分析,自己才对读与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次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在阅读中悟写
阅读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头绪”,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第二、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步骤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在完成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无论是篇还是段的训练,都不能只重形式,不重语言文字训练。因为语言文字才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借助于阅读的积累,平时的观察方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以备不时之需,逐渐发展成能力。
二、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这样能完成小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总之,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弄清读写之间的关系,将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灰色风景”。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灰色风景”荡然无存,同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取得了成效,在语文教学的天空,读写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阅读,让学生徜徉于情感园地、行走在思想高坡,保证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语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心中有情,文字才拥有生命。读写的经纬线有机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了语文教学的天空。今后如何让读写更好地契合、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话题。
钱方,柯云,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