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第二篇: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活动建议:
从周边可以接触到的任务、物品、事件中选择可以了解和调查的对象。选择人物作为考察对象,可以是本地区的历史名人、现在的社会知名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家庭中的任务。了解选定人物的经历,编写人物小传。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2、学生活动
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结成若干小组,确定选题。
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分别对选定的题目及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了解。
运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查阅图书、查找图片、网络搜索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加以整理和编排。
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选定主题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报告、展板或课件展示等。
全班同学在观摩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组的研究所得进行评议,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
以上活动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展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适时出示相应的视频、幻灯片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作业:课后阅读课文,编写中国古代大事年表(从距今约170万年至北魏时期)
第三篇: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课
型:新授 教课时: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A.文王 B.伊尹 C.盘庚 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 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测试难度:较大 成绩分析:
七(1)班 人
100---90 89---80 79
69---60 59分以下
七(2)班 人
100---90 89---80 79
69---60 59分以下
总体分析和采取的措施:
—-70 —-70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三国鼎立》(本站推荐)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21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
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
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
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
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
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官渡之战吗?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
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
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
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
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
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
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
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
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
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
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上一页 [1] [2]
第五篇: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实录 第21课诸子百家
②孟子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布点小结
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这里我们可以多想点,秦朝二世而亡于用法家思想有没有关系?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