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①在青铜工艺方面;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二、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
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5课 青铜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使用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
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铸造历史:
大禹治水以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比北方铸造“九鼎”,代表全国的九州。大禹的九鼎是有青铜材料做成的,可以看出我国青铜铸造已有一定的历史了。a,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这会后期。发展于夏朝,兴盛于商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初期)
b.青铜器的功能:最初用于“饮食”,后来其功能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代表:钺(商,重要礼器)、簋(西周,盛放祭祀用的黍稷的器皿)、鼎、(西周,最初用来烹煮肉食,后来又出现专门盛放祭品的容器)、爵(商,饮酒)、尊(商,亦作“樽”大中型盛酒用)、镜(商)。
夏朝的青铜器以礼器和酒器为主;商朝的以酒器为主;西周的以礼器为主;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大体上由食器发找到礼器,c.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属于王公贵族所有,古文里有“赐金”和“受金”之说,实际是指“青铜器”。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九鼎)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a.青铜构成:铜、锡、铅的合金。(颜色发青绿色而得名)b.特点:
熔点低,硬度大,比红铜优越。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制作工艺高超。(参考课本p24)以“司母戊鼎”为代表解释说明。启示:<1>气势恢宏的司母戊鼎铸造工程复杂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2>为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自豪。
<3>在完成这伟大作品中的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3.总结归纳:夏、商、西周青铜器制作特点: <1>工艺高超:如四羊方尊,堪称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2>品种繁多: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3>分布广泛:在我国的甘肃……….都有分布(参考课本p23)
青铜文明:青铜器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以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突出灿烂的物质文化,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发现地点和发现人: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清朝人王懿荣与1895年发现达仁堂。
3.甲骨文所属时代: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
4.甲骨文用途:主要内容是记载商朝的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特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源远流长: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只有甲骨文一路发展到今天,其他三种文字都湮没于历史长河里了。
2.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多种造字方法。(参考课本p25)(参考书举例说明四种造字法)
四.金文:
1.金文不是刻在金子上文字。(参考课本p26)
2.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3.来源:金文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和和能力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分组讨论:通过分组,使组与组之间在学习方面展开竞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3.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小剧本。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生活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透过奴隶的悲惨生活这种历史现象观察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得出“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是由广大的奴隶所创造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商人:好,爽快,成交。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进行繁重的劳动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随意转让和买卖 d)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讨论,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课堂小结: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课堂练习:
1、青铜器在我国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神树 D、青铜立人像
3、今天家蓄家禽的主要品种,早在()时已经产生。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夏朝 D、商朝
4、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黄河流域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三星堆文化
5、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青铜铸造业 D、商业 板书设计:
第四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准备: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的相关资料;青铜器图片;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图片;甲骨文字形图片。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1 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
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②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③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④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⑥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4.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清末的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3.提问: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从“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的推理活动中,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讲述: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4.提问: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j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图片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教材第25页)。师生一起归纳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 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 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历史地位。
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20111225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每天皇帝要批阅大量来自于各地上报的奏章。(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
我是小参谋:皇帝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批阅完成大量的奏章,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皇帝怎么办?
皇帝以下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也叫宰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监督百官;渚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
3.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师生互动交流,展示王绾和李斯的主张,与学生一起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之处。
王绾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请立诸子”,以建封国。李斯建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政权,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争论结果:废分封,立郡县
教师: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图片展示知识结构图(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教师引导: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经济上: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1.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学生翻译理解,得出结论: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各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这叫做“车同轨”。
2.历史小故事一:一位秦国商人,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来到齐国贩卖羊毛,但是齐国人给它钱,他不要。请问为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各种货币,韩赵魏:布币,燕齐:刀币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圆形方孔钱(秦朝)
影响:结束了币制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秦统一。
3.历史小故事二:这位秦国商人,到楚国出差回来,为妻子买一件衣服,想给妻子一点惊喜,但是当他给妻子穿上的时候,衣服太长,穿不了。他以为楚国人真不诚实,骗了自己。你认为是这样吗?请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各地的度量衡不统一)
秦始皇为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
历史小故事三:秦始皇为了给原赵国地区的人民,增加赋税,用秦国的文字书写并颁布诏书。结果赋税并没有增加,秦始皇很愤怒,以为人民不听他的话,因此大开杀戒。请问原因是什么? 展示六国“马”的不同写法图片。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教师:仅仅一个“马”字就有这么多种写法。为了使自己的政令顺利地推行下去,秦始皇采用了什么办法呢?学生回答(小篆)。教师小结: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天下。知识扩展:识别小篆
提问:秦始皇统一文字,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小结: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军事上:筑长城,御匈奴
展示长城的图片和唐朝诗人汪遵的诗句。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从这首诗中同学们能分析出,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吗?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根据秦长城示意图,找出秦长城的起止点。
教师: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师生共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焚书坑儒的目的、影响?
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课堂小结
大屏幕打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学生集体朗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
1、车同轨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 思想上:焚书坑儒
课堂训练:当堂训练,巩固提升,教师及时讲评。【教学后记】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重点知识的突破,教学中增加了许多的图片和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史料的筛选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应深度适中。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加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