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物理新课程标准感受最深的三点
我对物理新课程标准感受最深的三点
一、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教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低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活教科书”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艰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 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评价中应该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进步,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应该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教学实践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们应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尽快发展起来,不能穿鞋走老路,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和反思,通过不断实践来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转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转换教师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独立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 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当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二篇:对信访工作的三点感受
对信访工作的三点感受由于工作关系,这一阵子和信访工作打起了交道,短短十几天的接触,使我对信访工作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感受颇深。同时,也让我对信访工作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信访工作是一项标准高、要求严的工作,搞好信访工作必须付出辛苦和努力。信访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信访工作很辛苦,每天忙一些琐碎的工作,天天与群众打交道,不管上访群众怎么着急,都得笑脸相迎,耐心听访,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过去,人们常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而现在,我认为信访工作却是“机关第一难”的工作。信访干部每天上班见到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埋怨声,做的是烦事、琐事、疑难事。有人这样比喻,信访干部就好像干活的牛,挨骂的猪,看门的狗,替罪的羊。这些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信访工作的不易。信访工作对信访干部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熟悉方方面的知识。既要果断,又要有耐心。所以说,搞好信访工作必须付出辛苦和努力。
二、信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搞好信访工作必须做到 “三个对接”。一是与行政部门对接。许多信访问题来自基层、来自行政部门,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说,信访工作离不开行政部门,要搞好与行政部门的沟通和对接,要始终依靠行政部门解决问题,要始终依靠行政部门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二是与政法部门对接。信访部门只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没有具体的处理问题职能,对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没有处理能力和精力。所以,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与他们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面提升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构筑起大排查、大调解的工作格局;三是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对接。要借助纪委监督的权威性,依法依纪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只有做到多方联动、合力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才能真正做到人民信访人民信,人民信访为人民。
二、信访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搞好信访工作必须做到区别对待,真心信访,公平信访,依法信访。信访工作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政策要求也高。信访人的信访诱因不一样,信访诉求不一样、信访要求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信访人的自身素质还不一样。有的信访人是确实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而有的信访人是无理取闹,借机从中捞取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区别对待,严格按政策办事。一是对一些存在实际困难或是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的,信访诉求又合情合理的,我们要真的下力帮助群众解决,耐心听访、细心观察、真心解决、公心处理。不能推、不能拖、不能应付,更不能嘲笑甚至是谩骂。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解难题;二是对确有实际困难,但一时不好解决或是信访诉求标准过高而无法解决的,要耐心解释,说明理由,以求得信访人理解。能变通解决的要变通解决,虽然不能全部解决,但能解决一部分的,能解决多少解决多少。决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甚至是不负责任把矛盾上交,以引起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误解,甚至造成越级上访;三是现在有的上访人员摸透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怕访,怕上级领导施加压力,于是有些上访者专门找一些敏感场合,台市、省和中央开“两会”期间去上访,给下面造成压力。一些上访者公开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我认为我们不要怕访,不要回避矛盾,要面对现实问题,主要做好上访者的思想疏导和劝导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最好。而对个别无理缠访的,经作工作不听劝阻的,继续缠访闹事的,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要严格依法治访,刹一刹组织上访、串访、无理上访者的歪风,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感受
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最深的几点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我的一些体会如下: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该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时他人无法取代,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后,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五、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教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低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活教科书”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艰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评价中应该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进步,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应该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教学实践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们应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尽快发展起来,不能穿鞋走老路,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和反思,通过不断实践来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七、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转换教师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独立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当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四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感受
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感受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部分地区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铺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我的一些体会如下: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十几减几(退位减)”教学中,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学生的几个注意点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首先、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张新
其次、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
五、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第五篇: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4、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5、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