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三角形的认识有感
听《三角形的认识》有感
今天,我参加了网络优质课展播的数学教研活动,两位老师展示了她们独特的教学风采,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特别是赵研老师上的《认识三角形》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1、创设情境,走进生活空间
通过展示课前用四根小棒摆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且用课件演示出来,然后抛出问题: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什么样的三角形?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的能力。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环节中赵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从而体会到三角形三条边确定时,它的形状也就确定,领悟三角形边与形的一致性。赵老师还拿出了一个四边形框架和一个三角形框架,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亲自体验,并让学生说说他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在活动中自己感悟出来的,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印象深刻。只有在学生们充分地自己动手操作中才能让学生把自我发现的规律记得更牢。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画三角形的高时,往往出现这样的错误:高不垂直于底边。赵老师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先让学生画一画,再引导学生说说画高的方法,然后转动图形再问:学生现在这条线还是不是“高”为什么?学生在说的同时思维更加清晰,明白了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是通过顶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从而明白三角形还可以再画2条高,学生再画出来,展示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三角形有3条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知识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做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赵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又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占春小学 叶秀美 2014.1.2
第二篇:听《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有感
听《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有感
《三角形内角和》有感
有幸再次聆听了王冬梅老师的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整堂课在王老师充满数学味的追问下,带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让学生在他所倡导的数学好玩的课堂中,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短短40分钟,却让听课的我,感觉时光变得如此轻松而愉快,王老师的课预设与生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轻重与缓急和谐统一,如行云流水。整堂课有来自学生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更有来自柳暗花明的惊喜。整堂课中,王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猜测、验证,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指导却不包办,不但给与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选择权,还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
喜悦,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数学的好玩。以下是对王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课堂实录整理的片段,让我们共同赏之、品之。
教学实录:
精彩一::猜想,播洒思想方法的种子,让学生在学中思。
一、导入新课,诱发猜想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伊始诱发猜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王老师:同学们已经看见老师这节课要领大家学习的内容了。请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呀?
学生:(齐说)三角形的内角和
老师:同学们请看这几个字有没有不认识的词呀?
学生1:内角
学生2:内角和
王老师:那什么是内角呀,猜一猜,内是什么意思?
王老师:这个三角形内角是什么?
(拿起三角板请同学到黑板指一指)
王老师:那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学生:三个
王老师: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角的度数
王老师:这个男同学真善于观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度数是什么?
王老师: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猜一猜
生1:180度
王老师:180度,有了猜测就好办了。用我们最熟悉的三角形三角板试试看好吗?
(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王老师引导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促进了学生多角度得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彩二:验证,展开思想方法的翅膀,让学生在思中悟。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王老师出示两种不同的三角板.王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个特殊三角形,看看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
学生:一种是90度+60度+30度
=180度
学生:一种是90度+45度+45度=180度
王老师:验证猜测了没有?
学生:验证了。
师:(出示大屏幕),那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
学生1:是。
学生2:不一定是。
学生3:一定是。
王老师;一定是,不一定是都是猜测,需要验证对吗?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好。
王老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供同学们研究。请同学们从信封里拿出来。
王老师:同学们,在研究先这三种三角形之前你先想想怎样去验证呢?
王老师:想个办法,反复验证是数
学家的习惯。
学生:量一量,王老师:量。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积极动脑想办法。
学生:可以把这几个角描在纸上,然后再看一看加起来是多少度?
王老师:这个方法很好,我们可不可以以搞一下破坏,撕一下可以吗?然后把撕下来的角加一块然后看看多少度行吗?(老师做示范)
学生:可以
王老师:好,那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大屏幕)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先确定一种喜欢的验证方法
2.小组长分好工,每两个同学用一个三角形进行验证。
3.验证结束后,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班内小组汇报交流:
王老师:说说你们的验证结果好
吗?
学生1:我们测量的是177度
学生2:我们测量的是146度
学生3:我们是拼得,是180度
学生4:我们也是拼的,是180度。
王老师:孩子们,测量的为什么不是180度?测量的方法有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第三篇:2015年苏教版听《认识三角形》反思
听《认识三角形》反思
王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第四篇:三角形的认识
数学:《三角形的认识》
系部:教科系小学教育专业9班
教师:袁翔(11407051041)授课班级:3年级
科目:数学 时间:2014年4月26
地点:xx
一、课题名称:认识三角形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图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
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五篇: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