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美术教材教法
名词解释
1、情境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美术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使之积极的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
2、美术教材:广义:一切用于美术教学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辅助材料都是美术教材。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
3、平面构成:是指在平面上将点、线、面按照交叉,重叠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根据一定的骨骼形式进行排列,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集、对比特异、空间错觉等图案形象,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4、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方法,它是美术教室使用广泛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
5、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6、详细教案:即详写的教学实施方案。它具体包括我们前面再编写教案的格式中所介绍的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详细教案图文多,篇幅大。
7、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在美术教学系统中,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阶段与形式等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问答题
1、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多渠道性、定性和定量结合。
2、绘画教学的要求:
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a在整个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和地位b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要有序列性;3要有多样性;4要有双基性:(是指绘画教学的过程要将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其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过程)
3、第一层次:记忆——记住所学的知识、概念、原理、技法。第二层次:理解——在记忆的基础上,弄清每个知识、概念及相互关系。第三层次:应用——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各层次存在着积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建立在较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较低层次目标的完成是较高层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时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又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5、艺术设计的意义
1、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作为美术的一种,它是和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特点;
2、使学生懂得艺术设计不仅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为生活服务并反映时代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则,培养他们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6、立体构成1、是指造型的基本要求和各种材料组合成有规律的几何形式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2、A、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形态。B、分析阶段教学的循序渐进。C、完成作业与提高立体构成形式美的修养。
7、培养中学生美术自学能力的途径主要有(1)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通过认识美术自学的重要性,可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并引发其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想学”变为“会学”,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以产生学习的“迁移”效用;(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美术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美术自学的内部动力,是促使他们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因;(3)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恰当的美术自学目标,有计划地分段展开进行,才能避免脱节。
8、绘画教学的要求
1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a在整个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和地位b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要有序列性;3要有多样性;4要有双基性:(是指绘画教学的过程要将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其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过程)
9、做一名合格美术教师的两素质
一、思想品德:1前提是热爱美术教育事业;2教书育人,关心和热爱尊重学生,有责任感;3为人师表,以身作责作表率。
二、智能结构:1知识构成(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2教育能力(独立备课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外教学与教学活动的能力);3富有艺术创造力,这是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最核心、最高层次。
第二篇:中学美术教材教法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
———中学美术欣赏课程教案
院系:美术学院
姓名:蔡璐莎 学号:2009107010516 班级:0905班
指导老师:曹新刚
课题:油画鉴赏
教科书:高中美术欣赏教材 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美术欣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
欣赏的基本方法,审美主体意识正在加强,但仍缺乏主动与作品进行多方位交流的渴望及能力。
知识目标:介绍不同油画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
入相应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过
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蒙娜丽莎》、《向日葵》、《晚钟》、《西斯廷圣母》、《拾
穗》等一系列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的著名绘画作品赏析,并分析它们的背景。
2、学习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在他们的画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
深入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教学系统;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引入:讲解油画的历史、特点,以及绘画油画的工具材料。给同学们看《蒙娜丽莎》的图片。
2、讲授新课
(老师讲解):
1、油画的历史:a、古典;b、近代;c、现代。(强调不同时期中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也不一样,所以绘画作品表现的面貌也不一样。)
2、油画的特点:a、起源于欧洲 b、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 c、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
3、油画的基本知识:a、油画的基本技法 b、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
4、如何欣赏油画:运用描述、感受、理解、评价的方法。
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板书)
A、画家简介:作者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桑迪.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1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B、当时的背景: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
奇的肖像画作品。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
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C、作品分析:a、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
人的感情。
b、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c、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d 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二、梵高的《向日葵》(板书)A、画家简介:
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生活在法国。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凡·高敏感易怒,聪敏过人,却一直贫穷潦倒,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他1881 年开始绘画,1886 年在巴黎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等。他对绘画创作近乎痴狂,擅长用浓重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但是,生前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直到去世后,才引起了评论家一致的好评。
B、绘画背景:
1888年2月,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C、作品分析:此幅名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画面上,浓重跳跃的金黄色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每朵花就如同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就像火苗一样布满画布,粗犷奔放的笔触表露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渴求。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三、米勒的《晚钟》(板书)
A、画家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牧羊女》等。
B、绘画背景: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
C、作品分析: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同时看看米勒的《拾穗》(板书)
作品分析:这幅画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
四、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板书)
A、画家介绍: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拉斐尔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 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他的作品大都体现了温柔与宁静的气息。
B、绘画背景:
C、作品分析: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从云中冉冉降落。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却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
课堂训练: 让同学们自己鉴赏一幅图画(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方面与什么设想)。提问并加以分析。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油画。
课后回顾:
相信通过对这几幅油画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油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课后作业:
结合教材和网上资料,运用本节课所讲授的历史画欣赏方法,尝试欣赏其它同学们自己喜欢的油画,然后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并用 表述。
板书设计:
油画欣赏
油画的历史:
油画的特点:
画家的表现手段: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
欣赏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价
《蒙娜丽莎》——达芬奇
《向日葵》——梵高
《晚钟》——米勒 《拾穗》——米勒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其它:
剩余时间内欣赏其它油画名作。本节课结束,师生再见。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讲义
绪论
一.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
1、研究对象
⑴中学美术教学系统,包括: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则、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2.内容体系
一研究为什么教学。主要包括中学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教学什么。主要包括是指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学美术教材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怎样教学。主要包括美术欣赏教学、绘画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等“双基”教学方面的问题,又包括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基本形式、基本评价等问题。
四研究什么人教。指中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相关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中学美术教材教法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目的 1.基本性质
理论性:这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求通过各部分之间和每一部人之间内在的各种现象探索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实践性: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从教材内容看,具有美术学的成分,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心里学的成分;此外,还要吸收哲学、美学、美育等多种学科。2.教学目的
一是教给学生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基础理论,二是训练学生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决心和信心。三.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一)理论基础
1.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面对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知与能、内容如形式、课内与课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可以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求得正确的解决;二是面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借助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来解决。
2素质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思想、美育学、心理学等。
3.美术教材教法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是美术学科,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设计、构图等。
(二)学科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研究、总结移植 四.教学方法
1.讲授2.观摩3.讨论4练习
第一章
中学美术教学目的
一、中学美术教学目的的双层次结构,即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与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
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包括
1智育目的;美术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如何增长学生的知识、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如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美术史的有关知识、美术鉴赏知识及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写生、创作、美术欣赏等多包涵可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教育开发。
2德育目的;德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
3美育目的。何谓“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为美感或美学教育、审美教育,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
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对艺术品中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感受、鉴赏、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流露于审美追求等来培养与实现。⑵培养审美感受力
主要表现为对审美对象(自然、社会、艺术)形式整体的直接把握与领悟,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⑶培养审美鉴赏力
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包括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识别、性质的深刻理解、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通过审美知识、美术史论、美术欣赏与创作知识来进行。⑷培养审美创造力
主要体现在美术鉴赏的审美想象力和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力。
这4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表现为以审美观为核心,以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为手段的培养关系。
三、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是指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三方面水平得到提高与发展:
1.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双基即美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简称,美术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美术基本理论与美术史的知识;美术基本技能,包括使用有关的物质材料、制作工具及创作的技能技巧等。)
2.美术心理素质:是指对,造型艺术的感知、体验与创造的素养。包括艺术的观察、想象、形象思维以及情趣、意志等个性方面的水平与能力。通过美术文化素质的内化与“双基”的学习。
3.美术鉴赏力
四、重要性:美术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素质与美术文化素质的提高。
五、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中学美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
1.是通过美术实践教学;绘画构图学、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
2.是通过美术鉴赏教学;美术史、美术理论
3.是通过美术课的教学。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二章
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1.遵行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教学的内容如“双基"中加强审美经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加强形式感受力的培育、形象表现力的培育、美术鉴赏力的培育等。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的启发式、循序渐进教学;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与青少年学习美术的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无论进行绘画、艺术设计,还是进行美术欣赏活动,起其教学内容均需要通过一定的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才能展开完成。
3.传授美术“双基”和开发创造相结合;
一是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对事物或物象的感觉、感知的细致完整、记忆准确、思维敏捷等的一般能力或智力;二是要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学生对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的精细的鉴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及特有的创造能力等的特殊能力或称造型艺术能力。
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
“精讲”就是要有充分准备的高质量的少讲。要讲透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的通俗易懂。“善练”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目的明确,方法正确的实践练习。一是要求 要有针对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情况,又能客观的分析产生的情况的原因,使解决的办法针对性强、涉及面广;二是要善于选择典型,通过分析掌握了全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能及时的选择或优或差的典型“对针下药”。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外教学相配合。
建立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得到全面的一种新型美术教学关系。课内外教学相配合是”高效”的重要条件,如在生活中常接触各种各样的标志,如果不了解其设计的有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了解相关的有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课内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目的明确、端正态度、培养应有的学习兴趣,掌握有效地方法。课外进行绘画、艺术设计、美术欣赏活动。观看影视片,阅读美术报刊及参加各种美术活动等。
第三章
美术教学大纲的内容
一、美术教学大纲的意义和作用:
1意义:美术教学大纲是纲领性文件,是法规性文件,它直接制约着中学美术教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2作用:(1)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2)组织教学的依据;
(3)考核命题的依据;
(4)教学评估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是指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三、美术教学大纲的若干基本要求: 1方向性和科学性; 2理论性和实践性; 3统筹性和适应性; 4继承性和发展性
四、贯彻执行大纲的要点是(掌握):
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切实遵循,三要灵活运用。
第四章 中学美术教材
一、美术教材定义:
1、广义:一切用于美术教学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辅助材料(如挂图、范画、幻灯片、录像带、磁盘)都是美术教材。
2、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
二、中学美术教科书的作用
1它直接体现中学美术教学大纲;
中学美术教科书是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积极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评价等要求编写的。
2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无论是计划美术课时的进度,或是进行美术课的备上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教师都必须凭借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美术“双基”,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资源。
3它是学生用于学习的主要指导工具;
指导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等。4它是评估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术教科书通过教学被学生掌握了解的情况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尤其是大纲规定的并通过教科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基本内容与要求,更是考核命题的取材对象。
三、中学美术教科书的特点:
1.审美性:美术教科书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在思想内容与编排设计上以人类艺术长河中美的思想观念、美的艺术想象及美的法则;二是在编排设计上注重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2教育性: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蓝本。思想性强、民族味浓又富有启发意义的只能基础教学。
3基础性: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课书的内容是最基本的技能知识。
4实用性:既符合教师教,又符合学生学,是学生从学习中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5灵活性:美术教科书要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的灵活性。
6地域性:美术教科书是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编写的,各个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状况、文化艺术特色等进行编写。新大纲明确规定,各地教材在基本内容与大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按10%-20%的比列补充乡土教材。
7.发展性:一定时期的教学书是受该时期思想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教育培养目标、本学科发展状况、学生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教科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四、美术教科书的结构
:一般包括显性的教学内容结构和隐性的心
理学结构两个方面。
五、中学美术教材的内容结构有:
1.欣赏部分2.绘画部分3.艺术设计部分其中,每一板块内容又分成若干小单元,不通小单元穿插组合,平行渐进,形成了目前中学美术教课书的基本面貌。
六、中学美术其他教材
1.美术教学指导书2.美术教学参考书:用以帮助美术教师钻研教科书、设计教学的美术教材配套用书3.教学范作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大型挂图,包括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4.美术电教教材 :是指利用现代电化技术记录、储存、传播美术教学信息的一类教材,包括幻灯片、录像带、影视片以及微机软件、光盘等。它使美术教学更具直观性,更便于学生真实感受艺术作品和深入理解技法操作的步骤方法等。5.学生练习册
第五章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
1.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二、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三、逐步形成崇高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学习阶段是如何递进的? 1-2年级,对学生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对形与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学生欣赏活动的重点,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3-4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在表达上、要求:
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表达。
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5-6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此外,要求学生也要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学生除应当了解国画、油画、雕塑等大型美术作品外,也应当知道在美术的大家庭中,还有版画、设计、建筑、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
7-9年级的学生来讲,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
(2)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3)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某一历史事件。
(4)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出发,看他们的演变、兴衰。
(5)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等。
内容提要: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学美术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看,美术欣赏教学对于美术课的其他教学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与灵魂的性质。本章着重就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目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和特点、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3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节 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目标 概念:
※美术欣赏的概念:是指欣赏着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经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能力 是指观赏者在这一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把握美术作品的能力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包含四个层次: 1.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欣赏中,作品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因此,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是顺利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条件。在美术欣赏中,审美感知力主要是只观赏者对作品中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因素的最直接的感受,对均衡、和谐、对称、对比、节奏、韵律等美的形式的最直接的感受,对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最直接的感受以及这些方面的能力。
审美感知力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能力,是因为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感知。一般的感知是建立在认知目的上的,而审美感知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物象的象形或形式,达到对它情意化的审美把我。当人们看到一座火山或一颗松树时,立即知其是火层岩或某种松柏的知觉判断,这不是审美感知,倘若立即感到它的威严崇高或挺拔苍劲时,才是审美感知。由此可知,审美感知力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认知能力,而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把握能力。
审美感知力虽然主要作用于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但却不是一种简单低级的感知力。它不是对的美术作品中各形式因素孤立、零碎的感受,而是对这些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知觉完形的感受,并已触及到了与作品对应的欣赏者内心的情感层面,这种融合了观赏者的兴趣、情感、审美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的强弱虽与先天因素无关,但更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后天忽视对审美感知力的培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固定,其审美感知力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对事物的感受缺乏审美感知力。
2.透过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力是指在审美过程中,观赏者运用记忆、想象等将自己过去已有经验与眼前的作品联系起来,利用重组、联想、再造等方式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审美想象力对于美术欣赏极其重要。在欣赏活动中,可以说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美术欣赏活动。当然,在观者的眼中也就没有有生命力的形象,他也不会对其产生感情的倾注。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荷塘鱼乐》,如果不能想象纸的空白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不能想象画中的鱼在自由自在、躯体伸展的游动,也就无法欣赏这幅画。再如欣赏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倘若能通过艺术形象的神情动态和细节,想象护送文姬归汉的一对人马顶风冒雪行走在荒漠中的情景,想象各个人物以及蔡文姬的心情,才能获得极大地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说,通过想象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丰富画家没有画出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该画册共计十八幅,形式属于“上文、下图”的连环故事画。内容叙述东汉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直到十二年后,才由曹操派遣使臣,将她赎回汉地。每段画面,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车马、配景,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作者原先被订为李唐(约公元1049~1130年后),但成作时间应稍晚。画中并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创作背景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一作明姬,昭姬),东汉陈留国(今河南粑县)人。东汉文学家蔡邕(伯喈)之女。博学而有辩才。熟谙音律。16岁嫁给河东卫仲道,婚后不久,夫亡无子,回娘家居住。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被董卓的部将所虏,在南匈奴居住了12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生了2个儿子。曹操与蔡邕友善且情意相投,惜文姬的才华,故造使以金壁赎回,接到中原。文姬于公元208年4月4日(汉建安十三年三月初一日)重返家园,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奉命补蔡邕的散佚典籍,忆写400多篇,文无遗漏。有五言及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传世,倾吐乱离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情,哀怨激愤,是东汉末年战乱生活的真实写照。)
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观赏者由过去经历形成的“内在图式”,二是发散思维。内在图式越丰富,思维越能多渠道、多层次的发散开,审美想象力的形成也就越顺畅,展开的想像就会越丰富。
3.深入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能力:
美术欣赏中的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美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这是需要对自然、社会有广泛深入的了解,有广博学识和对艺术有大量接触才能形成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在美术欣赏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增加观赏者对艺术作品把握的广度与深度,使其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丰富的情感,并且获得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
意象内涵、内容意义、形式意味,具体来说应该是指作品中审美形象隐含的意思,作品所表达的时代主题以及形式语言传达的审美意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就不能说真正把握了作品。比如在中国画中竹子不仅仅是竹子,它更是气节之士的象征;梅花不仅仅只是梅花,更象征苦寒;还有鸳鸯象征爱情,老鹰象征正义,松柏象征坚韧,等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形象暗含意味理解,就无法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感情,此外,任何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的,时代总赋予每件作品以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欣赏作品时,只有透过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抢杀起义者》(图3)这幅作品时,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完整或很好的理解作者创作此话的意义,也就更不能把握作者是要通过此画表达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起义者的讴歌之情。形式语言的理解对把握作品也很重要,国画的笔墨韵味、油画的色彩笔触、版画的黑白节奏、雕塑的性体质材等。如果对这些形式语言较熟悉就更能加深观赏者的审美享受。
4.依据个人见解的审美评价力
完整的美术欣赏离不开审美评价,因此完整的美术欣赏能力构成也就包括了审美评价力。审美评价力是指观赏者对美术作品整体感受、全面分析、深入理解之后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不可能向科学判断那样有唯一标准,而必然会受到个人主观情感与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它只能是个人见解式的。
审美评价是美术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最终都少不了对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包括喜欢不喜欢,好还是不好这样简单的判断都属于一种评价。而较高水平的评价包括思想内涵、风格语言、形式特征的等的揭示与判断,这种评价不仅对丰富作品的审美价值有利,同时对艺术家进一步的创作也有利。而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来说,它最大的益处是能锻炼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理论的润泽与修养,提高美术鉴赏力。二.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目标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以美术欣赏能力的构成为依据,结合学生美术文化知识、心里发展特点和当前我国美术教学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它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区别不同种类的的美术作品,能把握不同美术样式的艺术特点。
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能区别属于哪一类美术门类及该门类的审美特征,能区别作品由于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造型样式和艺术特点,并能依据其作品的审美特征、造型样式和艺术特征去欣赏。如中国画的笔墨韵律之美(图1),油画的色彩凝重之美(图3、8、9、),水彩画的轻盈润泽之美(图),版画的刀法之美(图),艺术设计的造型与功能之美。(图6)。2.能欣赏美术作品中形象塑造的美
通过欣赏教学,因该让学生知道艺术形象不是以一个固定模式塑造的,不同的艺术形象有不同的美,就以人物形象来说,面容较好的形象只是表现了一种美,而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的形象都有各不同的美。
学生还因该知道美术作品的形象,即是自然美、社会美的反映,同时又是艺术美的创造。艺术家不是镜子似的反映现实生活,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艺术家会因个人感受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在欣赏中,学生要学会超越艺术形象逼真感的浅层次审美感受,去领悟其深层次的审美意味。
3.能出不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依据一定的形式美规律创造的,通过欣赏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初步欣赏点、线、面、体、光、色、质等形式要素的审美特点以及由这些形式要素所组成的对比、均衡、和谐、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或形象美,并以此为基础来审美视作品,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4.能初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
一件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指艺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例如欣赏齐白石的画(图1),就要抓住其画风明快强烈,笔法洗炼,作画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大写意的审美特征;李可染的山水画(图7),其风格则是构思饱满,墨色层层积染,形成凝重的审美特征。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种。风格是艺术作品的一个 重要属性,没有风格,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先去了解风格流派、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然后再来判断作品风格特征的赏析方法。
5.能初步按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渗透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必然会深深打下人类思想的烙印。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学会能初步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欣赏美术作品,挖掘作品中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比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8),既要能欣赏其形象的美丽,神情的细腻微妙,构图的均匀和谐,以及画法的严谨精细,还要能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其反神权统治,歌颂人的自由、价值 等思想意义。
第二节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和特点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美术作品展开赏析的活动过程,认识它,对于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促进其教学的合理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或其程序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等4个步骤。我国也有学者为此提出了这样的欣赏过程,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等。
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即感知、分心、理解、评价4个阶段。
1.感知阶段:在欣赏教学中,感知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作品内容给人的情绪体验;二是,作品形式给人的情绪体验。要使学生在此阶段获得较好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要适当提供作品的背景材料。(2)运用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审美情景。一种合适的审美情景可以使学生顺利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而转入审美状态,可以使学生摆脱功利目的而调动内心情感进行体验。课堂环境的布置、优美抒情的描述、音乐文学的辅助等式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3)尽量运用清晰可感的教学用具。美术教科书中的图片往往因印刷偏差或者画幅偏小不利于学生去有效感知,因此教师用一些清晰可见的挂图、多媒体(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来教学。
2.分析阶段:学生在感知阶段获得的情绪体验还只是直觉层面上的体验,这种感觉不稳定,因此必须经过分析解释。分析阶段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其途径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索。(1)内容方面。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具体认识和直接体验,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以此解释作品之所以让人产生某种美感的原因。(2)形式方面。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等造型要素以及规格、比例、均衡、对称、反复等组织方法,理解作品中的审美法则。
3.理解阶段:理解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
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理解创作者的初衷,二是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理解阶段处理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审美与认知的阶段。4.评价阶段:评价阶段是对面前各阶段的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对作品进行再度审视,从而得出有创见的个人见解的过程。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有直观性、再创造性、精神愉悦性和美育性等几个特点。
1.直观性: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的,形象存在于作品之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直观感受,学生就难以进入应有的感知阶段。
2.再创造性: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被艺术家创造出来,这是第一次创造,而欣赏者再欣赏他的时候,必定会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美感经验、艺术兴趣等对其再一次创造,这就是再创造。3.精神愉悦性。欣赏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伴随着每一个阶段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审美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也得到体验。感知阶段的初级感官愉快吗,分析、理解分的审美愉悦展开,再到评价阶段的理性愉悦,这些无一不是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在这种满足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因次,精神愉悦性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又一个特点。
4.美育性。美育性是指美术作品通过美体现了真和善的综合的客观效果。美术作品在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认识的同时,往往也起到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影响人的情感趣味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由于主要是艺术美为欣赏内容展开深入的,因而突出体现了美育性的特点。
五、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1.专题欣赏:介紹美術史上某一歷史時期的美術成就或某一國家的發展情況。(2)评述某一艺术家的生平及某一是时期的艺术成就;(3)欣赏某一美术门类的作品,如欣赏中国山水画;(4)选择一个特定的美术主题,如欣赏“风俗画”等;(5)选择某一名作赏析等。专题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要点:
(1)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与清晰的教学思路,做到精选作品做到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明晰的系统,避免作品量大、时间、空间跨度大。
(2)在选择作品是要把握宜精勿滥的原则,力图采用某一时期、一风格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普遍公认的优秀作品。在具体教学中要轻重得当、有主有次,对主要的作品应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完整的赏析,次要作品进行提示即可以。
(3)专题欣赏涉及的内容交广,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应注意把学生所学过的文学、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专题内容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2.随堂欣赏: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与艺术设计的课业中穿插进行欣赏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很有帮助。注意要点:
(1)它是辅助教学,因此不易占过多的课内时间。
(2)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或是帮助理解某一方面的技能技巧,因而其欣赏内容应有侧重点,无需像专题欣赏那样全面深入。
(3)欣赏内容的选材,不宜太多,而宜少、精、要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现场欣赏: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或实地进行欣赏的教学内容。注意要点:教师选择重点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展后,可开展小讨论或让学生作笔头小结。写出自己的观展体会。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很多,可概括为讲、看、谈、写4种方法。
1.讲:就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较系统的讲授美术常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法。这种“讲”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既有叙述和描绘,又有说明、解释分析和论证。讲的优点在于教师有较多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美术知识内容,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其缺点在于,如果使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因此,运用“讲”应注意以下几点: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有系统性、针对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要简练、准确、清晰、生动形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变讲的具体方式。2.看:看是指在教师的知道下,学生对作品的观赏活动。它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欣赏时选择的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教学性,不宜求多,更不宜求全。
3.谈:谈是指在欣赏活动中师生围绕一定的议题,有感而发的进行交流、讨论。4.写:“写”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用笔头作文的方式把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理解、评价等表达出来。
具体的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还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种方法都应灵活互补。参考教案
课题:晚钟——深沉、质朴的现实主义力作
教科书:高中美术欣赏教材 教学年级:高二年级下期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美术欣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欣赏的基本方法,审美主体意识正在加强,但仍缺乏主动与作品进行多方位交流的渴望及能力。
知识目标:介绍米勒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米勒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在《晚钟》中的具体体现。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用具: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5分钟)
1855年,库尔贝发表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宣言。申称:“要像所见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格、思想和她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标志着现实主义美术思潮在法国的兴起和流行。在这时期,一批追求客观、真实、准确的再现现实生活和自然对象的外形特征及内在精神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
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那么,我们先来看看19世纪法国社会的图景。了解一下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材料。
二、背景资料:
1.19世纪法国社会相关重大事件: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6年,推翻波旁王朝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2.社会生活:
法国处于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上层社会腐朽、奢华。政治生活残酷、血腥。人民在苦难、贫困中挣扎。
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痛苦、逃避社会矛盾,钟情于自然风光,如众多枫丹白露派风景画家。而另一家部分则不回避社会矛盾,更不故意粉饰、美化现实。他们关注现实的状态,努力表现生活的真实和内涵,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社会矛盾的力作,如米勒等一批现实主义画家。3.米勒(1814——1875)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形式风格:善于选择极具表现力的造型外轮廓,将朴拙的用笔与丰富的光相结合。作品意境浑厚、质朴、宁静。
情感内涵:讴歌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与勤劳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操,表达对劳动之美真切的感受,歌颂泥土上的英雄——农民,深切同情者的悲惨境遇。怀有虔诚的宗教意识和伤感情绪。
三、作品赏析:《晚钟》.米勒 1.人物造型(15分钟)相关思考提示:
(1)男子为什么在教堂晚钟响起时,却背向教堂的方向,而且埋头整理沾满尘土的帽子。
(2)农夫为什么要侧身背向教堂,去低头祈祷。(3)为什么要在农夫身上添加鲜红的袖套。学生自由讨论:
就人物造型中任意一点的处理、安排,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准备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去体验人物造型的意义。(2)是否能
第六章
中学绘画教,歌颂泥土上的英雄——
(一)绘画教学的意义
1通过绘画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和扩大知识领域,为将来打下基础;
2绘画教学可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3绘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丰富其审美素养。
(二)绘画教学的内容
一、基本常规常识:
1作画姿势;
2绘画工具材料的熟悉与掌握;
3绘画造型艺术语汇
4绘画透视学
5艺用人体结构运动学;
6色彩学
7绘画构图学
二、素描;
三、速写;
四、水彩;
五、水粉画;
六、版画(纸版画、木刻版画);
七、中国画
(三)绘画教学的要求:
1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
2绘画教学要有序列性;
3绘画教学要有多样性;
4绘画教学要有双基性。
(四)写生教学基本要点
1在教学中,教师就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对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进行简析,使学生得到艺术美感的熏陶和写生表现的启迪,又能激发他们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2在辅导学生和作画示范时,教师的绘画方法要多样而具体; 3在教学中应切合实际地注重一般画法、画理的介绍和指导; 4在写生教学中应适当增补记忆画、默画的练习使写生教学效果深入圆满;
5在教学中,教师对写生对象和教室环境要进行必要的选择、设计安排。
(五)临摹教学的基本方法 1临写法 2摹写法
临摹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精选临摹范本;
3深入分析范本;
4把握临摹的灵活性;
5注重学生临摹方法的指导。
(六)创作教学基本形式 1记忆画; 2想象画:是指把过去认识和积累的材料根据需要重新联系、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并被表现出来的绘画,即创作画
教学方法分两种:
一是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物象特征,偏重写实的“再现”教学方法;
二是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情趣,偏重理想地表现对象的“表现”教学方法 3插图; 4其它教学形式
第七章 中学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
1、传统工艺美术;
2、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工艺美术;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我们认为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通过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且具有其他美术形式不可比拟的经常性、广泛性与深入性。
1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作为美术的一种,它是和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特性;
2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懂得艺术设计不仅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为生活服务并反映时代特征;
3通过艺术设计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则,培养他们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化生活的能力。(首先,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能培养学生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4艺术设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学的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而言要力求做到“精要”; 2从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好懂”; 3从教学效果看要力求做到“有用”
一平面构成 是指在平面上将点、线=面按照交叉、重叠等不同组合方式,根据一定的骨骼形式进行排列,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集、对比、特异、空间错视等图案形象,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1平面造型类,如民间剪纸、民间镂印、地方戏剧脸谱以及民间年画等; 2立体造型类,如民间竹刻、民间泥塑、民间编织与编扎等
三民间剪纸教学需注意: 1了解生活中的民间剪纸; 2造型方法灵活多样(剪纸造型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求大、求活、求全、求美四点);
3剪纸的步骤(a设计好画好图案在剪的纸的背后,文字要反写。b剪刻过程中要细心,线条要流畅。c最后把剪好的图案用糨糊裱在白纸或彩色纸上。);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a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图样做到“线线相通。物物相连”分清主次关系。b讲清剪刻过程要细心。C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剪刀,不要限制学生对纸张材料的选择。使学生得到锻炼与发展)第 八 章 中学美术教学过程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材教法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要点
小学美术教学法是研究小学美育教育和美术教学规律的学科,是美师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懂得美术教学的规律,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将明确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其它工作。
小学美术教学的三大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美育
美术是研究美的规律和形式的一门学科,和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美术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高对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情操。
1、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的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美育。
例如:绘画教学--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或感受、体验、描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使孩子们热爱生活。
工艺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统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揍、韵律等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欣赏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接受艺术美的教育。
通过美术教学过程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理解壮美与优美、雄浑与刚健、优美与柔和、质朴与自然、绚丽与丰富的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总之要充分运用美术的特点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悦的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美术课,要把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例如:在风景与山水画课联系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欣赏革命历史画卷,引导树立革命远大理想等等。造型艺术形象地反映现实,优秀的艺术形象具有感人的作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美术教学在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特定的作用,对儿童未来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观察能力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各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观察是儿童认识对象和描写对象的主要途径,在绘画和雕塑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对象,便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正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也就能够逐渐增强。
美术教学的速写、默写、记忆画、想象画练习都是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形象记忆的好方式。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记忆帮助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形象记忆力的提高可以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象中的形象,培养儿童的创造才能。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分,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美术教学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用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对儿童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实验证明:人脑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有明显分工,美术之所以能够促进其它各科成绩,正是因为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学开发智力,培养才能的任务。
(三)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术教学的双基训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它能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观察、想象、思维的方法和绘画造型、设色以及简单的工艺操作技能,这种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并紧密的联系着。如果我们忽视美术的双基教学,学生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色彩分辨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对将来从事各项工作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各种专业都会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三项任务不孤立或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这三项任务。要在美育和智力开发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的开发。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前两项任务,把艺术课仅仅看作技术课,把艺术教育只当作技术教育来进行那就不可能全面完成教育任务了。
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比重
绘画--包括写生(含速写)临摹、记忆画、想象画、创作教学构成。在现行大纲中课时占50%的比重。(写生25%、临摹14%、创作11%)
工艺--包括图案、手工教学。占40%的比重。(图案25%、手工5%)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占10%的比重。
(二)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一、二年级
绘画:
一年级--常规教育、执笔方法、作画姿势。用铅笔、蜡笔、彩色笔作平面基本形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练习。
二年级起--对称形平面实物联系,进而描绘较为复杂的几个平面基本形组合的实物和不规则的平面实物。通过观察逐步理解人体的大结构和简单动作,以自己的感受表现人物。选择所喜爱的美好事物作命题画或添加画。
工艺:
认识蜡笔、色铅笔十二色,练习涂色。用点线、几何形和简单自然形象排列花边,组织适合纹样。二年级起用几何形、自然形象、曲线组成波纹式花边。绘制对称的单独纹样并装饰在日用品上。学习单线美术字。简单的折纸、剪贴和泥工。
欣赏:
结合教学选择作品进行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儿童作品。
三、四年级
绘画:
三年级开始用铅笔进行圆柱体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练习。四年级立方体实物描绘,讲授透视明暗知识。学习简单风景画,表现一定的景色。人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人体简单比例结构并逐步表现动态。学习水彩画,三年级素描淡彩、四年级用水彩画静物、风景。临摹国画蔬果、学树石画法。儿童画创作要有一定思想内容,四年级以后要在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一定主题。
工艺:、色彩基本知识、用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作图案练习。写生变化,初步理解图案纹样造型及构成的基本方法;用对称和平衡形式构成单独纹样;按不同骨式画二方联续纹样并用于日用品的装饰。三年级学习黑体美术字、四年级宋体美术字。剪刻纸、立体纸工、泥塑泥雕。
欣赏: 我国现代各画种的优秀作品,能加以区别;欣赏国内外优秀儿童作品。
五、六年级
绘画:
铅笔素描,球体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各种组合形体、成组物的描绘;继续学习透视、明暗、构图、色彩基本知识。风景画表现远近层次、调子和气氛;人物画练习表现动态表情。水彩画静物、风景、人物、用色彩造型。临摹国画花卉、动物和白描人物。创作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发现题材,进行构思、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性。
工艺:
色彩冷暖知识,感受冷暖色调。四方连续、花布设计、图表、黑板报刊头等装饰设计。黑体、宋体、变体美术字应用练习。学习制作一两种乡土手工艺品。运用各种弄材料作科技模型。
欣赏:
我国古代、近代优秀作品,国外名作。
各年级的教材选定,必须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各课业之间的联系和课时比重,可以根据大纲精神从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出发,作适当调整补充。
儿童年龄特征和儿童美术、(一)儿童年龄特征和儿童美术
1、儿童美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性,从幼儿绘画分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涂鸦期--约在四岁前前后。这一时期描绘形象实际是一种乱涂乱画,不受视觉控制,有机会就到处乱画,而且对自己划出的痕迹感觉惊奇。
象征期--画所想象到的东西,或简单的图形,象什么就称之为什么。逐渐发展的自己想要画的东西,有时具备对象的基本特征,但不注意大小、比例而且形象不完整。
写实期--笔下形象开始有写实的倾向,能注意表现对象的特征、动态、生
活环境,有的还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和生活。
2、出现这些特征的生理、心理原因:
生理原因--孩子从幼儿期进入童年期(六至十二岁)骨骼硬度小,大肌肉群的发育先于小肌肉群,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小动作精确性比较差,大脑的发育已能接受一定的智力训练。心理原因--儿童感知觉还比较笼统,也不精确,对时空感的观念比较模糊。无意注意占优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向稳定、集中、持久方面发展。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大约持续二十分钟,高年级三十到四十分钟。记忆力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比较差,兴趣由肤浅想深厚、向稳定发展。因此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明显,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好奇心强,喜欢模仿。
儿童美术的总体特征:
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视觉形象,不受具体形状色彩限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
儿童小肌肉群不发达,因而绘画形式粗犷、稚拙。不理解也不能表达空间透视现象,不能注意形体结构和比例关系。不分主次地表现事物。突出表现自己喜爱和注意的东西,往往把人画的头大身小,头发直竖,形象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平放的东西竖立,反映出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特征。
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理解儿童画的这些特点,又要看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智力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在良好的教育下,会逐渐掌握比较成熟的表现方法。因而,我们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儿童年龄特征,采取适应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第五篇:美术教材教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美术课程具有性质,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经。
2、美术课程标准按教学活动分为;;__;四个学习领域。
3、在对于教材的处理方式上,新旧两种美术教材观的不同之处在于旧教材观是
教材,新教材观是教材。
4、教师在美术教学行为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学生学习的欣赏者。
5、美术又称、、。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功能功能和功能。
6、美术媒材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如颜料、纸张、粘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
7、透视法又称,常见的焦点透视有透视和透视两种。
8.色彩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要素,分别是。
9、用笔,中国画技法名。在技法上,笔不是指毛笔,而是指等方法。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等方法。
10、雕塑以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雕与雕。的作品《大卫》是一件雕作品。
11、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与。
12、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和北齐画家所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13、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全图长1119.5厘米,高51.5厘米,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4、马蒂斯被称为是派派别的画家。
15、毕加索是籍的画家、雕塑家、版画艺术家,是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被历代民间画工和士大夫誉为“画圣”和“画祖”的唐代画家是()。
A、阎立本B、吴道子C、张萱D、张择端
2、法国画家塞尚在西方被尊奉为()。
A、后印象画派之父B、现代绘画之父C、印象派之父D、当代绘画之父
3、《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形式属于()。
A、罗马式建筑B、拜占庭式建筑C、哥特式建筑D、拉丁式建筑
4、十七世纪荷兰的绘画艺术属于()。
A、封建文化B、市民文化C、宫廷文化D、贵族文化
5、印象派画家在描绘物体时所追求的是()。
A、形体结构B、光线明暗C、光色变化D、意象效果
6、美术创作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的。
A、王洽B、张璪C、王维D、张彦远
7、“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A、沈周B、文征明C、唐D、仇英
8、铜胎掐丝法郎的俗名是()。
A、唐三彩B、扣器C、景泰蓝D、宣德炉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对的打“√”,错的打“×”)
1、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2、教师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3、美术学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的学习方式。()
4、生活经验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两河流域最早的美术是由希腊人创造的。()
6、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尼德兰。()
7、工笔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
8、书法分为楷书、魏碑、行书、隶属四种书体。()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
2、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
3、我国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
以下是针对《牵牛花》一课拟定的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请试用新课标理念分析两者的异同。
教学目标一:
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画出其基本特征。
2、通过课件(或范画)了解牵牛花的相关知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发现、讨论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学会描绘观察到的事物。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