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可,新课程实验激发了教师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但是,对新课程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把握、实施和应用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冰冻非一日之寒,语文课程改革注定要走一段长期曲折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了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没有被普遍采用,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正真的领会,还存在着拼命做题,题海战术的局面。这个现象存在,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的原因。他们的观念没有变,还是用旧的管理教学,指导教师,评价学生,结果学生就多练习,多做题。第二,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三者有机的融合,而是简单的处理成相加关系。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变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加。比如一节课,前半节抓住工具性的特点围绕文本进行讲读,而后半节抓住人文性的特点在联系实际,给这节课家一个闪光的尾巴。这种做法都是由于对课程性质的曲解。第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还未能真正成为普遍的的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只是在起步阶段。比如,在展示环节中出现,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学生热衷于互动交流,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怎么办?展示时倾听的学生站位无序,给有些学生创造了玩耍的机会,怎么办?又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运用哪些技巧调解小组的合作氛围?这些都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第四,大多数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的教学行为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竟成了师生一问一答式。第五,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简单的把对话理解为一连串的问答,一问一答,满堂问。我们应该明白,教师是参与对话、组织对话,而不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第六,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现在比较重视教师的说话、写字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些都是存在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课程改革中对于识字和写字有许多新的理念。我主要就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一理念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是一个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带到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这一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低年级识字教学没法教,一节课要求认那么多字,写那么多字,是过去的两倍,在课时量固定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有的课文只能是草草的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也不够扎实。但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这一理念,解决了这个问题。识字量要求下降有利于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养成。如果一开始施压给他的认字量比较多的话,老师急于完成任务,有的时候就会忽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看似从内容上、从显性的数量上减弱了,但是对一些隐性因素来说,可能对学生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性学习汉字有所帮助。数量减少了,降低了那么学生和老师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写字过程。但是要想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识字任务不是在一个课时之内必须全部完成的,只要求认得字,不需要四会,只要会认会读就行了。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真正的实施这一要求,我们也应该学着写一手好字,要具备这种指导学生写字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出写的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所以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写作教学序列与内容的不同安排提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小学阶段要降低门槛,要放缓坡度,不要太着急,欲速则不达,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上规矩不要太早,也不要太严。能够对写话有兴趣,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很好了。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内容和形式。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可以成文,还可以不成文。小学三年级,由于刚开始学着写作文,所以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千万不要太高。以前在作文教学方面,我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想起什么来写什么,而且就这个问题我还曾经狠狠地批评过学生,说学生写的完全不着调。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我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错了。我们都明白: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我们往往都忽略甚至做不到这一点。写话、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只有他对写话有兴趣,他才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不要教给他那些没用的静态的的写话技巧。要爱护学生的童心、童趣、童真,不要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不要老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去获取习作的素材,写自己经历的事,就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想想是儿童巨大的财富,她们的想象力往往高于成人,让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一定会飞得更高。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学,以读代写。读写结合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总之,写话、习作目标序列的安排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评价。他需要学生语言的积累,教师有目标的教学。遵循写话习作目标序列的安排,应从小抓起,扎扎实实做好训练,相信许多习作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语文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语文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
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2、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语文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语文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语文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语文,能使学生对语文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
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语文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对语文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发现语文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
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但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
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
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地理变得活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充分了解学生。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谁是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灵活运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创造性与灵活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根据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疑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点,要多练精讲,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加以辅助,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从而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学习目的。
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自身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自
信心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也就是使好的感到课大有学头,差的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积极性不高的,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
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眉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三.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
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四.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
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指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 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
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遍功夫一边巧,十遍功夫刮刮叫”,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篇: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LOGO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
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
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教师要真正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四篇: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教师要真正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体会
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体会
发布者:邢建萍 发布时间: 2011-12-19 11:57:56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学习笔记片段
发布者: 邢建萍
发布时间: 2011-12-7 20:35:20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重视自身综合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生命体验、感悟。作为语文教师,要知道语文和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生活需要的语文学习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语文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在教学行为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提交者: 邢建萍
(提交时间:
2011-10-25 20:46:22)
答题内容:
如何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而且将永远探讨下去。我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弄清有效教学的涵义,做好有效的课前准备,把握有效的课堂操作,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使语文课堂更是显现出扑朔迷离、气象万千。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学效益低下。我们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我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准备一些关于香港的图片和资料,并读熟文章。上课时,学生很感兴趣,表现特别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整节课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完了,还把握了这课的重点和难点。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还享起了歌曲《东方之珠》。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使我们的课堂高效、精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老师精心设计有效的教案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无效,教学必然无效,备课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备课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照抄旧备课笔记等“无效”备课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中依然存在。显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格格不入,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的备课呼唤“有效”,何为“有效备课”?简单地说,就是教学内容适宜,文本理解透彻,学情掌握清楚,教学程序清晰,时间分配合理,练习设计精练,教学评价恰当,课后反思深刻。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对于文本研读的要求更高。对于一节思想性较强的课,我有时要备上两个小时以上。假如自己还没有理解透彻,我会从各种教学材料或上网寻求答案,或与同事共同讨论,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节课,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在教《争吵》一课时,在揣摩和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在这方面,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摸透教材。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我们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三、充分发挥文本效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操作是否有效。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充分运用文本,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确,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今,在片面追求高分的形式下,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灵和情感方面的引导,部分学生出现了“情感荒漠化”的倾向。语文特级教师王崧丹老师说“阅读最紧要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刘勰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发挥语文课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作用”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教材中,许多人物形象都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会了他们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例如,《胖乎乎的小手》告诉学生要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是我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是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的优秀篇章„„假如我们能有效的利用这些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文本价值,就能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不少老师在教学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存在最多的问题是“两多三少”“两多”是指讲多,问多。“三少”指学生读少,思少,写少。这样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因此,我们要减少老师的讲解和提问,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应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字、词、句、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在我镇最近举行的优秀课评比中,个别老师的课堂轰轰烈烈,异常精彩。但是我觉得没有把语文基础知识落到实处。所以,即使课堂再精彩,再活跃,也不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课文是教学的工具,而文本价值却是这个工具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文本价值,正确地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踏上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
四、多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不断取得新提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我们学校开讲座说,他以前也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后经多年的努力,经常写教学反思,日积月累,现在他也变成教育专家了,他鼓励我们说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能力也能超越他。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有效备课,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课后积极反思,有效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与课程一起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技能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怎样恰当运用这些技能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选取其中一项重点阐述)
提交者: 邢建萍
(提交时间:
2011-10-25 21:20:09)
答题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技能包括言语技能(阅读技能、习作技能、口语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技能、关注个体的技能、教学反思技能和撰写论文的技能。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语文的科学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讲究以下几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语言技能。
一、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确切性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性、正确地讲解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还指解释词语时不随意减少或增加内涵,讲话符合逻辑,不犯逻辑性的错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动听的语音来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语汇,特别是一些同义词。因为同义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而且能使语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此外,教学语言的精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少讲或不讲多余的话,重复的话,语言精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鲜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40分钟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众所周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先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因为这篇寓言故事狼对小羊说的话本来就很风趣,先让学生说出有关狼的成语,讲一些有关狼的故事,我适当点拨出狼在这些成语与故事中不豪的角色。通过这些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扮演更加逼真!甚至还可以再添加些幽默的词语进行对话,任由学生发挥。但是要注意避免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二、教师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开始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思,但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只有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较多的体态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应当达到这些要求:就是要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自然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决不能勉强、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得体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得当,恰如其分,虽然有时可以故意夸张一些,但必须适可而止。富有启发性的具体要求是:使用体态语言,要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黑格尔在论及语言和动作的意义时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意义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事实,而动作,由于起源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性的表现即语言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只有与有声语言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才有可能达到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要求。
三、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等等。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的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