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新课程学习体会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二篇:新课程学习体会
新课程学习体会
新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近六年了。新的学期,新课程更将在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全面铺开,在此,我把自己学新课程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是强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和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做出正确判断。
我离新课程有多远——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当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袭来时,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和同事们一起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学习,并积极大胆地实践着。这中间,我由欣喜到迷茫,由信心百倍到不知所措,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名词虽已熟到能脱口而出,但在实践中常常还会因为效果不理想而感到困惑。今年假期的培训,特别是安计芳老师的交流和书中那些案例让我豁然开朗:所谓的迷茫,所谓的不知所措,那都是因为我们离新课程太远,走得不近,所以看得不清。
一、走进新课程,仔细品味,消化吸收。
以往的学习,勾勾画画,听听考考完事,接受的只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一页一页地去读那些读本,听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也来不及细细品味。实践中,总免不了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假期时间充裕,静下心来边读边做笔记,加上安老师对重点词语的解释、拓展,使我的理解更加深入。
新课程一切是“新”的。
1、教材新。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教材变了,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对教材及其呈现形式的认识也要变。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还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
2、教学行为新。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在新的课程教育观的带动下,我们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将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地位新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意味着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创设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个学生个性得到解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教改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走近名师,加强研究,注重反思。
书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特别是斯霞、李吉林、支玉恒、窦桂梅等名师对教材巧妙的处理,都让我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教学功底,他们一处处细致地精心的设计,一步步耐心地引导,一句句真诚地赞赏,都是源于他们深入的研究。他们一节成功的课,读课文不下几十次,查找资料,修改设计十几遍,一遍遍的设计——讲课——反思——修改,再讲,再反思,再修改„„与他们相比,我差的不仅仅是功底,还有功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不断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让新课程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
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1世纪,人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需要懂知识、能操作、善合作、会生存的人才,不断地激励着人们要继续学习,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我随着继续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或者说,我已经融入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广阔天地之中。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数学及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使我茅塞顿开,在开学这一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说实在的,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各种学习、培训也参加了很多次,可往往是走形式的多,真正有收获的少。回忆这些天的学习过程,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其一,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二,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其三,“新课程培训”,为我以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层次,实行了“分层次、分类指导”教学,对知识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不偏爱、不卑视、不讥笑,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支持和亲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轻松的表情、和蔼的态度,以示老师对其的信任、关心、爱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多提问、多练习,多给学生活动、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即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次继续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音乐教师。
没有想到的是,本以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在这里,却变得是那样的吸引我,本次学习的课时,而且在线学习时间还在不断上涨。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继续教育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远程教育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这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把学习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学习,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成学习小组,在各自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东西相联系,便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继 续 教 育 心 得 体 会
2009年8月中旬,在矿区领导和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广大教师有计划开展了继续教育的学习活动。短短地学习,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更使得我的心灵再一次的感悟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神圣,从而在教学中更坚信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现把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学法,懂法,用爱感动学生嫩稚的心。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孩子的爱集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努力体验他们的感受。新课程教师把“爱”的原则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首要条件是非常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因为有爱,学生不会“厌其师而弃其道”,因为有爱,爱化作了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因为有爱,爱便成为了成功的期望和精神的激励。义务教育法的学习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更有一颗无私的心去对每一个学生施以真实的,本能的,平等的,全部的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尊重,接纳,理解,关怀学生,才能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做到关注每个个体的同时,要正确的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允许学生“出错”,但是要及时发现他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表扬学生的点滴,分享他们的快乐,做个有深度的教师。爱的教育无止境,坚信爱的神奇,那么爱的力量一定会回报给每一位教师。
二、立志研究教学技能,用正确的行动理念去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韩愈曾说“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也。” 似乎教学就是被简单看成了灌输的“倒给”不是思维碰撞,也不是问题生成。有的几乎将教师抽象成了“蜡烛”,而蜡烛光的微弱也只是能照亮小部分的学生。诸多因素束缚着每一位老师,同时也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也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真正彼此做为人的感受。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的,显然这样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就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也大声呼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吧!教师请您走下神圣的讲台吧!”我深切的感受到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把每个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财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会是我今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比如对于那些唱歌不准确,音色不美的,课堂表现胆怯,纪律松散的应该给与鼓励和指导,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评价或者置之不理,真正要让他们发展起来,进步起来,使他们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太起头来走路”,做
学习的主人。在此做为教师我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很多,比如要改变自己“一言堂”的做法,以往唱歌总是我来叫学生,这样就少了发现人才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还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成为学生学习的“首席执行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只停留在三尺讲台,而是要更加强研究和学习,立足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上,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着眼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真正转变观念,让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继续教育学习,激励着我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
这个学期的继续教育,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别。明白了在现代课堂中该用怎样的方法去教学,彻底改革原来的以“讲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使课堂教学体现新的教学观。比如在教授《朝夕》一课时,通过聆听,表演,鼓励学生说出有关朝夕的诗句,引导学生树立时间观念,珍惜时间,做和时间赛跑的人。同时在思想上也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认识到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共同参与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学评价的所要求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走出权威意识,放下传统意义上的“架子”,真诚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实实在在的沟通和交流,不要片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最本质的学生知识,道德、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走到学生和家长中去给学生客观的评价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理念,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明白转变观念并非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家长和学生的义务。为此我希望在今后也要和家长建立联系,不要因为自己的音乐课不是主要考试科目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爱好音乐的爱好者!
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依靠教师的继续教育。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我的确受益非浅。今后我将继续参加好教育学习培训,做好笔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对得起这份良心事业!
第三篇:新课程学习体会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第三小学 郭跃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第三小学 郭跃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第四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导语: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三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课改尝试,摸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定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毕竟是“全新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所以说,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更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探索——改革——实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
复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
5、教师理念:
6、评价理念
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
五个领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程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以前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因为《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法》,重点研究学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法。
初中阅读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1、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2、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3、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三)阅读教学的灵魂——“民主、科学、个性”
(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3、学生思维的开放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五)阅读教学的过程转变——“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p69~76)
(一)走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导”必不可少(1)用发现法读课文(2)用问题法读课文(3)用讨论法读课文(4)用整合法读课文
2、自主性阅读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贯穿主线——学法指导(2)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
(3)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
(一)体验、品位——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p73~77)
1、探究性阅读的前提——进入问题情景、确定专题(1)中心式问题(主问题)(2)提炼式问题(3)自由式问题(4)抛锚式问题(5)点睛式问题
2、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1)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2)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3)激活方法,借鉴运用(4)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
3、探究性阅读效果的“抓手”——成果展示,欣赏积累语言(1)朗读、背诵
(2)表演
(3)创造性习作
4、探究性阅读的迁移拓展——课外延伸研究
5、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6、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建议(1)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要设计有探究空间的问题(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三)读出自己——个性化阅读策略
1、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他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是教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阅读时间的探究性(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2、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2)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3)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课文
(4)转变教师角色
(四)发现、感悟——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意的结论。
1、如何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1)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
(2)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3)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4)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
2、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1)指导学生平时勤于思考,用于质疑问题
(2 学会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4)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二)碰撞、融合——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
(1)从对话理论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对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他人或自己的对话。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激励并促成学生与科文作者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
(2)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读书即交友,是朋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对话,读者可以主动“发现”、“参与”,从而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策略(1)问答行为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给学生提供某种线索,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②提供联系与反馈的机会;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其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
〈1〉发问策略
〈2〉侯答策略
〈3〉理答策略
(2)讨论行为的策略 主要功能有: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②帮助解决问题;③培养人际交流;④改变学生不愿接受他人观点的态度;⑤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1〉讨论的准备策略
〈2〉讨论的启动策略
〈3〉讨论的组织策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文灵魂
(一)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二)文人合一是作文的价值追求
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目标;其次,构建本色化内容和活动性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弥补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兴昂然的生命活动,……;再次,承继并光大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
(三)作文思维从封闭归属趋向多元创新
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展。
(四)作文语言从俗语套话趋向丰富多彩
(五)作文评估从保守狭隘趋向明珠开放 首先评估观念眼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其次是评估标准的和梯度和层次。新课标新评估观的体现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作文闪耀着个性的光辉
(一)书写潇洒的生命轨迹
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学生作文中的“真实”和“真诚”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我”的灵魂。
(二)放飞作文,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我们主张放飞作文,就是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汲取阅读的精华,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拥抱生活的真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
(三)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个性化的创造使作文的根本标志,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
(四)作文个性化与教学个性化
1、作文个性化 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协作,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受过多的干扰。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1)思想个性化(2)思维方式个性化(3)写作借鉴个性化(4)语言风格个性化
2、作文教学个性化
实现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师的鼓励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境界。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教师的责任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
作文语言的艺术,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的运用,逻辑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
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强加于学生。
(五)努力创新,弘扬创造精神
作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的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首先,要以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其次,把培养联想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再次,要培养质疑的判断力。
三、作文教学新理念
(一)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教育学生认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2、教给方法,有计划的训练
(一)作文批改的目标实现由“评”向“改”的转变
(二)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
四、网络环境与“激”情作文
(一)网络作文的优势
(二)网络激情作文策略
1、利用网上资源,建立学生个人素材库
2、创设虚拟社区,学生参与批改、讲评
3、畅通批改渠道,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提法,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同《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所在,那么: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目标(P108~110)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的集体活动,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社会化、经验性和个性化。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观察——表达。二是问题——解决。三是活动——探究。
1、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1)能主动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取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国家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战士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
(二)语文综合学习的突出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内容、对象、时空、手段的多方面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说,综合性学习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总个性学习不应等同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它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也不同于以往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比语文实践活动更重视研究专题的选择和探究的深入程度。特征有:
1、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2、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3、在综合性学习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1)内容的开放(2)过程的发现(3)空间的开放(4)结果的开放(5)师生关系的开放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2)不同形式的阶段性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1)知识的综合性(2)教育功能的综合性(3)考察评价的综合性
4、注意活动性的实践性(1)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2)保证活动的完整性(3)突出过程的完整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领
1、需要处理的关系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体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时间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需要注意的问题(1)以充足的实践作为保证(2)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3)充分利用弹性空间
(4)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动课的几个重要原则
1、解读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主要特征有:其一,语文活动课有目的、有计划,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其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的见解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运用,是指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达到一种“审美理性”。其三,语文活动课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
2、开设语文活动课的理论根据
3、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加以组织和引导 ①可模拟现代生活的题定情景
②可将亲历的体验、困惑、茅盾变成话题展开讨论 ③可以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题材,进行配乐或配画。④以课本为题材演小品、课本剧。⑤可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课堂(2)进行活动课的三个阶段
①把生活纳入课堂
②从课堂走向社会
③研究性学习
4、语文活动课与体验性作文改革
教师在活动课中适时引导学生捕捉亲身体验和情感中的闪光点,使其搜集素材能力、认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5、语文活动课的广阔前景
(二)语文互动的注意事项
1、力求集“三味”(趣味、生活味、语文味)于一体
2、要把握好“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整合和发展。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构成了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要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把握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确它的学习目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 “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1)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的教学目标定为:A、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能力。能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的特征和内心感受、体验说给别人听,做到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B、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景物的习惯,认识并探究自然。能对感兴趣的景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观察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形、声、色、味、性),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回到大自然的环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感情,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这些目标体现了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2)学习内容的综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
(3)学习方式的综合,做到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规范学习和休闲学习相结合,个体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4)学习资源的综合,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性沟通和整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二类:一是本地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二是网络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5)评价的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加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看收集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评价的形式上看,综合性学习是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单一的量化评定方式不能反映它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将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既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从综合性学习的原则、目的来看,实践是第一位的。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都强调学生参与和实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大量运用“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参加”“尝试”“解决”“获取”等行为性很强的术语,就是为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强的实践行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文的社会性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素养。重视探究,重视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前提;重视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3、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1)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转变,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只有近短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学习时空向家庭、社会和自然开放,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放眼科技文化的发展,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记录典型事件,学习先进人物,探究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吸纳知识、积累生活、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2)学习内容的开放。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阔。学习内容除了文本,更应包括多元信息——书面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社会传闻、多彩生活、未知领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等。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其他各科的学习领域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巩固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积累学习经验,积淀文化底蕴,如赏名剧看名画听名曲谈感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了智力、能力、思维、习惯、个性、高尚思想、审美情趣、完美人格的综合性训练,在高品位的艺术感染和享受中激发情感,激活思维,丰厚学生的精神底子。
(3)学习过程的开放。一是教师由包到放。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深入地探究,真切地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灵性,准确而有创造性的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专题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组织,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活动的得失和经验教训,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作为活动的成果去鉴定评价。教师时刻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学校由封闭到开放。学校领导不但要鼓励语文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4)设计思路开放,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像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一旦进入活动,就展示出广阔的天地。比如,以放映人类登月录象导入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学生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4、探究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虽然初中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从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探究学习。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题研究,从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实施,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成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从而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5、自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无论是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建议,都处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能自主组织”(阶段目标)“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学建议)“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建议)学生成了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地观察、调查、阅读、讨论,主动地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不断提高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活动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具有“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调查访问”、“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搜集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小结:当然,新的教学法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方法是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体会,探索、研究,总结、实施。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实施,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作为县级骨干教师,一定要做课改的先锋,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真正起到骨干教师的作用。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学习体会
参加“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结题会”后的心得体会
元月7日至9日,作为“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课题实验学校的代表,我在襄阳四中义教部参加了“襄阳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结题会”,在报告会上,来自襄阳高新区的教研员王霞,枣阳市教研员王凯,南漳县中学教师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下面,作为课题实验人员,结合我校实际和初一语文的教学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新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在文体上的写作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在不断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对于“做到内容具体”这一要求,也自然会“水涨船高”,从小学毕业的简单记叙文,到九年级结束初中生活时写出的复杂记叙文,这其中必然会表现出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变化。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心中要有一条“记叙文”训练序列,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可以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单元“板块”教学引导出作文训练的“学期主题”,逐一突破作文训练要点。
在整个初中写作中,首先要考虑从小学的写实作文到初中的写实作文的过渡,然后按照中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各个专题的写作教学指导。初一阶段:言之有物
初一学生的作文教学务必明确教学重点并非在文章的结构、记叙的要素或是表达的中心,而是在于打破原来小学作文教学的套路,使初一学生言之有物,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做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观察、写实”
教师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记录身边的事。任何事情都有个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学生写作是一定要求学生写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初的要求是只要能把自己见到的事向别人表达明白。在此期间我们练习过下面的题目:《教室里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那天,我真----》等等。
2、放飞想象
想象联想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不仅把有形的东西描绘在纸上,还要想象画面上没有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该有的东西填出来;连词训练,给学生几组不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创作;创作想象,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或补写并结合合适的文章进行剧本和课本剧的训练。
3、精彩场面
场面描写主要想给平淡的记叙着点亮色。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怎样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的叙述全景是本阶段训练的重点。
初二阶段:言之有味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两点两段训练”,通过点和面的训练,解决学生会写文章的问题。两段:写人训练和叙事训练。两点:局部训练和全面整合。
写人的文章主要训练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描写;叙事的文章主要从细节描写入手把文章写活,和学生结合一定的例文,分析总结怎样在记叙文中穿插描写、怎样融情于景,怎样抓事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巧妙地表达出来。零碎的训练后怎样把人物融入到具体的事件中,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人物。
初三阶段:言之有序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五步教学让学生写好文章。第一步:审题
审题有两个要求:审出“题眼”;“破题”要深。
审出“题眼”:比如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题,题眼是“终于读懂”,题眼就是应该详细写的内容,那就应该详细写如何读懂的。再琢磨“终于”的含义,可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容易“,二是“以前有误会”,要写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破题”要深:主要是针对一些以某种事物为话题来命题的作文,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层意思。如,以”镜子“"风景”为话题,不能仅写现实生活中的“镜子”和“风景”,那样行文会失之肤浅。需得挖掘出“镜子”的本质特点--能反映出自身美丑或优缺点的事物,都可以是一面“镜子”:如一句名言、一条能让自己愧疚的红丝带,等等。第二步:立意
1、立意要高远
立意高远,就应切中社会、国家的热点时事。与本话题相关的热点时事如:伊拉克战争、美国袭击阿富汗、恐怖主义行动、印尼海啸等,无不与生命相关,值得深思。
2、立意不能消极
考场作文应遵循健康、积极、向上的立意原则,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虽然我们不会提出“我体验骗人真爽”的歪论,有时却会因抒发真情实感,而误入了“消极”的圈套。
立意除了应做到积极之外,还应尽量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而力求新颖。
第三步:选材
中心思想一旦确定,文章就有了“统帅”了,材料的取舍都由它说了算,否则就会离题。
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真实,书写真情实感;力求新颖生动;还要准确典型。当然,写作时还要章空材料的顺序和详略的处理。
例如《背影》的材料安排,文章写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都是一笔带过,因为这些都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
第四步:视角
善于选择写作角度,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角度,往往会流入下品。写父亲的文章很多,表达父爱的也屡见不鲜,但是朱自清的能力辟蹊径选择特定的角度--背影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台阶》实际上是作者对尊重的呼唤。这种“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才能成就不俗佳作。
第五步:结构
把写作的内容有秩序的加以排列组合。考虑文章各层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写作文一定要找好切入点绝对不要只追求结构技巧程式化,为了作文而作文。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逐步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问题。
写作时一种兴趣,也是一种技能,它显然是须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的,而这种训练应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作文训练序列化的目的即是让每篇作文都有的放矢。
二、关于本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我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感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有时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升学率”的阴影时时笼罩在我心头。在各学科重重挤压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写作时间,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学校的认可,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文序列化教学实验”如何摆正“生活化作文与作文生活化”的关系等,还值得我去探索,但我坚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