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
相关概念鉴定: 1教学
学者赵风云[4]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认为教学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把各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它是一种课堂行为,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是对整个教学环境加以考察,理解老师,理解学生和课堂的任务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2能力
《教育大辞典》说到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各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进行了诠释:如曹宇巍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人在活动的情景中,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为基础,对活动目标起直接影响作用,且在影响活动目标达成以及成果效应的个性心理特征。[5] 曹宇巍.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系研究所,2009:13.康锦堂认为能力是对知识和技能具有驾驭能力,且能使活动能被顺利完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学者杨华: [6] 杨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能力为目标[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研究所,2011:4.认为能力指人们在成功的做完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经常地,稳固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整体的效应。3教学能力
学者贺璐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个人智力为基础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发展起来的完美结合。【【7]贺璐.浅析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学者周舒舒认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即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8]周舒舒.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系研究所,2011:6.二、教学能力研究的测量工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工具较以前多样化和丰富化,问卷主要分为自编问卷和经典问卷。
如罗刚,黄如凤[9] 黄如凤.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调查[J].教师成长,2011,56(11):56.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及培训大纲、师范生选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学实践中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用以测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赵风云[4]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在前人经典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关于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以及借鉴Annelies Gilis, Mieke Clement, Lies Laga, Paul Pauwels和朱晓燕的英语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教学能力量表用以测定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发展现状;学者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10]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 D 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1):74.自行设计了““关于教育实习的调查问卷”的问卷”问卷由 36 个项目组成,每个陈述均采取 Lik-ert 自评 5 级评分方式进行计分。用以测查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的情况。本研究的采用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设计。2.1.3教学能力研究的对象
对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入职的教师,中学教师、高校教师以及师范生。
如朱德凤[11] 朱德凤.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以贵州省X县初任教师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2,15.关于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层次、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刘艳晶[12] 刘艳晶.从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态势看教师职后培养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18-19.关于从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态势看教师职后培养的研究中发现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朝着振荡上扬的趋势发展着的,即先快后慢,先升后降;能力提升的幅度大,能力下降的幅度相对缓慢;张志明[13] 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的研究[N].邢台学院学报,2010-9-25(3).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的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能力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明显不足等;熊国敏[14] 熊国敏.高师学生教育实习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N].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25(8).关于高师学生教育实习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师范生对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稳定,精神状态好等。
2.1.3.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经过所查阅的文献和前人研究的结果归纳出教学能力主要受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如教师的教学动机、渊博的知识、教学经验。其中教师的教学动机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教学态度,它将不可避免地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教师教学动机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渊博的知识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拟出教案和进行有效的讲学,必须要熟悉教材情况,通晓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它学科特别是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更要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视野,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是正确教学的重要条件[15] 赵冰,刘亚辉,盛国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管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6):99.。
学校因素如学校对本校教师的重视程度(目前很多学校注重从校外引进优秀人才,却忽视了对校内在职教师的培养),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的评价方式(学校的评价和考核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密切挂钩,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同,还影响到教师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16] 柳德玉,盖宇仙,许鹏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分析[N].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29(4).)。
社会因素:健全的法规体系、师范教育师资的强弱,教师的工资待遇。其中健全的法规体系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在物质与精神上提供保障。强有力的师范师资教育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以及合理的教师工资待遇为教师教学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
第二篇:教师考核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关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文献非常多,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信息,仅近10年(2000-2010)专门研究“教师绩效”的论文或专著有204篇,专门 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论文或专著有105篇:有的专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有的专门研究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也有的专门研究高校“双师素质”教师绩效考核;有的研究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有的则研究其考核方法,还有的专门研究其考核制度的设计。
一、关于教师绩效考核目的与考核思想的论述
刘欣认为,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评价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学科为教师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南。教师评价工作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主体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教师评价理论及发展趋势》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文红玉认为,现行教师评价领域中存在两种主流的评价思想即“奖惩性”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二者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都反映了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对方合理的成分的基础上二者走上融合。(《“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之我见》现代教育科学2006.3)李元元、邱学青、李敏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思考》中以华南理工大学1999年之后教师绩效评价的改革历程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构建评价体系的目标在于激励教师达成个人事业目标的同时,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
孙友然、刘蒙等人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理论和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聘任、晋升、奖励或者处分提供客观的依据,鼓励教师更好履行岗位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不断成长,在业务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不断进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素质指标、成果指标、教学指标三方面进行。但是,由于教师具有不同的级
别,也存在不同的管理层次,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对不同级别的教师制定不同的绩效标准。(《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
二、关于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的论述
葛萍和张晶晶在《我国高职教师绩效评估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1下)中,探讨了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绩效考评中存在以下问题:绩效评估标准存在随意性和单一性、考核体系量化困难、考核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地位不对等、绩效评估结果缺乏反馈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绩效评估工作的对策:
1、端正绩效评估目标;
2、建立动态评估体系;
3、加快教师绩效评估相关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建立科学的体系指标;
5、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6、“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地位平等;
7、积极借鉴国外教师评估经验。
龚建荣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中,认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根本性问题是人事部门和高校教育目标不统一。因此,他以绩效考核的理论解释为起点,采用现代绩效考核理论和考核方法,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德、能、勤、绩。他认为,应该根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及其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相应地从教学、科研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个层面又分出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由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可度量的三级指标。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了对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但对教师外出实践、考察以及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等工作量的计算及考核,现实操作起来,还存在有许多问题。
陈敏等人认为,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其原因是这种制度后面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利益根源。(《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经济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周春燕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中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评价对象的复杂多样、评价内容的纷繁复杂、评价的目的多重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多元、与评价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等。提出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
必须基于其复杂性特点来进行。
目前国内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多建立在将高校教师作为单纯的“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仅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忽视高校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崇高社会责任,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应该在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来探讨,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既要考虑显性指标和非显性指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各指标之间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光彦在《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中认为我国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师评价制度的体制机制层面,重组织目标实现,轻教师自主发展;在评价的管理方式层面,重评价主体的支配作用,轻评价客体的参与功能;在评价的导向层面,重业绩效率的提高,轻内在质量的提升;在评价的指标体系层面,重数量标准,轻质量要求;在评价方式方法层面,重量化分析,轻定性判断;评价结果运用上,重评价结果的使用,轻评价过程中的自我改善。(《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8期)
李芝山认为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将绩效考评等同于绩效管理。二是教师绩效管理没体现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支持。三是重奖惩而忽视教师发展。四是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五是教师绩效管理职责划分不清。(《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4)
三、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论述
郑腾芳、朱康良则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课学时数等,这种模式导致高职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上,忽视了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和育人工作,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他们根据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高职教育发展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把教师工作质量监控、评价与教师的师德教风、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4各二级细化指标,以此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评价高职教师的工作实绩和教学能力。(《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王光彦认为要大学对大学教师劳动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大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很难即时评定,要健全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与层次,学科的不同特点,岗位职责的不同要求,建立符合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规律,以促进绩效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朱慧平、宋玉华则提出建立“学生评价为主、同事评价为辅、本人补充说明”的高校教师多元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探析》经济师2005.1)
毛旭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中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包括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标准的设计和考核表度的划分三部分。考核指标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通用可比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目标导向性原则。
李军认为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要明确考核的目标,突出教师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一体化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研究2007.1)
李芝山认为教师绩效管理应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在教师绩效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持持续不断的双向绩效沟通,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
四、关于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的论述
孙静、王蕴、吴基盛提出将当前企业界中广为运用的360度反馈绩效评价方法引入教师绩效评价中,利用多源性评价方式对教师工作行为及工作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360度反馈在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运用》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王光彦认为能否制订一个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便于把握操作的标准,关键是要看这个标准是否结合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实际,是否真正有利于考察出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是否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许成鹏采用基于层次分析和常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的高效价是绩效考评》黑龙江教育2007.3)
朱翠等人苗对粗糙集处理的基本步骤及算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应用粗糙集理论和区分矩阵来挖掘各因素规则的方法对一个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例子进行分
析和处理,挖掘出评价规则,得出了各主要考评因素的客观权重。(《基于粗糙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规则挖掘》科技广场2007.3)
苏宁红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能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项目权重的确立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AHP方法》江西教育科研2007.4)
刘诚芳认为科学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应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包括考核内容的多因素、考核方式的多类型、考核标准的多样化、考核目的的多维度等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多元化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9)
梁骥运用绩效技术原理分析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以及改进教师教学绩效的方法。(《基于绩效技术的高校教师绩效改进》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郭彩琴等探讨了平衡计分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论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长冶学院学报2006.1)
吴朗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对现代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成效。(《层次分析法对现代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成效》中国市场2006.22)
五、对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反思
贾洁认为教师绩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方面。在以往的教师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任务绩效和奖惩,产生了许多问题。实施教师绩效评价,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还要注重发展,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更关注过程,在评价中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9)
高桂娟等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关税教师个体以及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正在逐步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着重管理轻激励、忽视教师发展的问题。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要关照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关注教师的命运、价值、前途和尊严等;要关照教师劳动过程的特殊性,注意平衡教师个人内在发展与外部服务之间的关系;要关照教师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注意平衡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要关照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概括与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近年来学术界比较重视教师绩效评价领域的
研究,但总的来看,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多数研究集中在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专项研究明显不足;
(二)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上述文献中,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但这些文献都缺乏实证案例的检验,只是结合个别或部分高校的情况而提出自己的指标体系或方法,并没有足够的案例支撑;
第三篇: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伊利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质量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的企业无不把利润、竞争、创新与盈利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都希望在对市场发展和竞争对手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自己相应的对策,力图使自己在盈利能力上高人一等,并且使企业更加的强大,获得成长和胜利,而这些问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概述 彭新亮(2008)在《北方经贸》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浅 析中说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资料,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刘淑蓉(2007)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不仅联系着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其他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屠芳(2002)认为,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主要是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以及相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主要反映盈利的确定是否同时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这样的盈利水平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差异越小,盈利质量就越高。陈荣奎(2006)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利润表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利润表中有关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和预期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最根本的有两个角度,即从利润形成结构来分析获利能力和从投资报酬率的角 度来分析获利能力。利润形成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利润表有关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这是传统的获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等。夏汉平(2008)认为,盈利质量分析主要是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净利润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以及将来创造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指标主要有销售净现率、净利润现金比率和现金毛利率等。
二、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相关指标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书中,单喆敏(2005)对盈利能力分析的相关指标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运用方法的讲解。
(一)、盈利能力指标
1、毛利率 毛利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余额。毛利率是企业的毛利和营业收入对比的结果。用公式表示: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净额)*100% 毛利率反映每一元钱的营业收入中包含着多少的毛利,用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毛利率
总是越高越好。毛利越高,表明同样的营业收入取得的毛利润越多,因此获利能力较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较弱。毛利率的指标通常用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可以了解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营业利润率反映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净额的比重,用来评价公司 的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营业利润率总是越高越好,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净额的获利水平较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如果能将连续几年的营业利润率加以分析,就能了解公司营业利润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变动趋势作出评价。当然在具体评价一个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高低时,应将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和其他企业水平或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3、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 税前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净额)*100% 净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与营业收入净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反映的是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对于投资者来说,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都是越大越好。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越大,说明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越多,同样的营业收入能取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越弱。相对而言,净利润率是投资者最喜爱的,因为税后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供分配的利润的多少,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水平。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谈到作为投资者,在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时,应将上述各个指标结合起来,并结合运用损益表中各项目的结构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的高低、变动及其他原因。比如,营业毛利 率的上升总是和营业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的下降相联系的,而导致这种变动的原因不在乎是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和产品销售的下降。毛利率的上升一般总会引起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上升,除非营业外支出大幅度上升等,而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变动最终又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出来。以上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比率,是传统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比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情况。因为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反映的是产出、耗费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没有揭示投资者的投资与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投资者最关心的正是这种投资与利润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盈利质量指标
1、销售净现率 销售净现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销售净现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现率反映了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了当期主营业务资金的回笼情况。从理论上讲,该比例一般为1.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有赊账情况的产生,使得实际产生的经营现金流量要小于销售收入,因此销售净现率通常要小于1.该数值越接近1 就说明企业资金回笼的数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量少,反之则会搞成企业大量的资金的挤压,加大筹资资金的成本和难度,更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坏账损失。当然企业的销售净现率也并非越接近1 就越好。因为高净现率可能由于企业的谨慎性的信用政策,保守的销售方式所致,这样也从侧面影响了企业销售量的提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2、净利润现金比率 净利润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净利润现金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当前有一些企业账面利润数值很高,而现金却入不敷出;有的企业虽然出现亏损,而现金却很充足,周转自如。所以,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不够谨慎,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特别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则较为全面客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所实现净利润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质量越高。如果净利润高,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很低,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净收益很差,即使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单喆敏(2005)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指出根据盈利质量与盈利能力在定义上的界定,盈利质量可以通过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因此盈利质量的评价与现金有关,而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构成了现金流量的某些特征。盈利质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可以通过看盈利是否有现金的流入,如果有现金流量的增加,则盈利是有足够现金可以保证的,盈利质量则比较高,否则盈利质量是比较低的。用现金流量来反映盈利状况的指标也有很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收到的现金,分的应收股利或利润所得到的现金,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现金等,这些指标在反映盈利状况方面各有优势。
三、企业盈利能力与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中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程培先(2007)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水平的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经行分析和评价。但是也应该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营销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 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企业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额外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收入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所占公司的利润有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收入是构成企业利润的基础。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人员通常只看对重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有时候企业的利润总额会很多,但是如果只是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水平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一些非经常性的项目,或则不是由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收入所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是存在较大的风险,这样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
四、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要分析出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不仅仅只需要从财务报表的内部环境来分析,还要从公司的外部环境来分析。伊利公司盈利如想取得更多的净利润,就必须要看到,企业销售和资产总额是成正比的,总资产规模越大,取得的销售收入也就多,利润额也大;反之,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小,收入相对就少,利润额也少。所以,要想要想获得利润的多少,不仅与自己产 品有关,也与企业的战略有关。如何使得企业的盈利达到合理、如何
达到利润最大化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彭新亮:《北方经贸》,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刘元昌,王少武:《论中小城市型乳品企业发展之路》,中国乳业,2006 [3]单喆敏:《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爱民:《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魏琼:《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西南交通大学,2007 [6]夏汉平:《财务报表分析识别与信贷风险防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王化成:《客户赢利性分析——支持客户满意战略的方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8]王崇赫,2007:《乳制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析》,《北京大学商学院学报》,2007 年第五期 [9]刘淑蓉,2007:《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重庆商学院学报》,2007 年第四期 [10]屠芳,2002:《从行业环境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四期 [11]陈荣奎:《公司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 注册会计师全国同意考试 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3]王浩:《融资与投资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14]陈佳:《商业银行基于作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7 [15]程培先,200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五期 [16]倪燕,200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第一期 [17]RobertC.Higgins :《Analysis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9 [18]Lyn M.Fraser,Aileen Ormiston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Statements》,Edition.Prentice-Hall Inc,2004 [19]W.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Hall Inc,2006
第四篇: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模版)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 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毛利率=毛利额/销售收入 毛利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所以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毛利率表明每一单位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可用于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的部分,它反映了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毛利率高,说明企业取得相同销售收入的销售成本低,销售利润高,获利能力强。毛利率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成本高,可用于抵补费用支出的能力差,销售利润少,盈利能力就低。
2.总资产收益率是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综合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
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财务(利息)费用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利用债权人资金和股东权益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高就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
3.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期末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股东权益的投资报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是从股东角度分析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高表明企业利用资本的能力越强,资本报酬越高,即对股东带来的投资收益就高,因此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盈利能力指标。
4.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股东权益总额/期初股东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股东投入企业资本完整性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小于1,表明资本减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表明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表明资本增值,股东权益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强。在实际分析中,还应考虑利润分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张先治在《财务分析》一书中还对盈利分析对象还有所补充。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或主营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率表明在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利润占有多少百分比。
2、经营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这个比率显示企业净利润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百分比。但是由于企业净利润不完全是由经营活动产生,所以它仅仅反映了一种比例关系。
3、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这个指标说明企业每实现1元的现金净流量所获得净利润的百分比。现金流量净利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的效果越好。
4、现金获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平均占用额
这个指标说明每一元现金及等价物可以获得百分之多少的净利润
(三)郭延琦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中提到以盈亏平衡点来考察企业的盈利状况
盈亏平衡点=单位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这个公式说明了现代理财方法的一个秘诀:尽量使固定费用变动化,将有利于降低产品盈亏平衡点
(四)罗伯特 C 希金斯在《财务管理分析》中提出:通过利润结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1、计算《利润表》中每个项目的金额÷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2、分析各个项目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找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突破点。
3、计算以上利润的构成科目分别占此项利润的比率:每个科目的利润数额÷此项利润数额。
三、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综述
穆林娟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列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对比,找出差异,研究和评价公司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即:
1、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借以考核有关计划完成情况。
2、本期实际数同上期实际数相对比,即纵向比较,借以了解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
3、本期实际数与同行业公司的指标之间相互比较,即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差异。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分析的目的和角度的不同,比率分析法中的比率有许多表示形式。如仅从从反映财务状况的角度来划分比率,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等。比率分析法具有计算简便、通俗易懂、可比性强的优点。但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对比项目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和对比标准的科学性。
(三)趋势分析法
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用于进行趋 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张金昌在《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中提到了下面两种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因素分析法主要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等。
(二)图表分析法
图表分析法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数字采用图表的形式列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图表分析法具有一目了然、思路清晰的优点。严格来说,图表分析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财务分析方法,而是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直观表现形式,直观反映了财务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及其效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图表分析法的运用基础范围和种类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四、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局限性的综述
简东平在《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思考》中指出,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缺陷。主要表现在: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李玉周在《企业活动分析》中也说明了盈利能力分析的一些局限性。
1、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企业在确认收入的同时要结转当期的成本、费用。因此,在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条件下,企业核算当期的利润只能基于已销售产品的收入和已销售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对于未销售产品的成本则未纳入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核算,而是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存在。相应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时,多是以当期的经营收入比当期的成本费用来测算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由此所引发的后果则是可能与当期收入所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小,而尚未实现的收入所承担的费用很大。这其中既有人为调节各期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因,又有业务本身所自发引起的。
2、经济事项存在滞后性的特征。企业每年所参加的各种订货会所发生的会务费等实际并不能带来今年的销售额的增长而实际是带来明年的销售额增长,而会计上把当期所发生的各种期间费用都计入了当期的费用来进行核算。
3、从成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来看,企业的成本可分为可创造价值的成本和不能创造价值的成本两部分。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的付出与企业的收入存在直接关系,顾客愿意为这部分成本支付价格,例如:企业的研发成本所带来的产品功能的增强,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使得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等;不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对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没有影响,顾客不愿意为该类成本支付价格,是一种无效成本。
五、改进缺陷的综述及思考
王彤在《对财务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以下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王化成.郭复初在《财务管理》一书中提出:
1、以基于事件的相关成本费用与非相关成本费用的财务分析来代替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期间应计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财务分析。核算由于受到可靠性的,使得会计成本核算不能够体现取得与收入相关的全部成本,而是仅仅是与收入相配比的部分账面成本,而对于一些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并未纳入核算范围。此外,对于期间费用的核算,会计上并未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挖掘,笼统归入了发生当期,事实上存在许多本期期间的费用发生与本期的收入取得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下时期收入取得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当期收入取得的原因分析出发,用与当期收入取得相关的相关成本费用概念来代替应计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财务分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利润和费用进行重新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财务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财务预测。新的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当期产品销售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当期期间费用—当期无关期间费用)—前期相关期间费用,新的成本费用=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相关成本+当期期间费用—当期无关期间费用+前期相关费用
2、从形成收入的原因出发,对企业的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进行深刻反思,明确区分价值创造的相关成本和价值创造的无关成本,对利润与两种成本的关系区别对待。对利润/价值创造相关成本而言,该指标反映了顾客对企业投入的价值创造相关成本所创造的价值的认可程度,顾客对企业价值成本所创造的价值认可程度高,则该指标将较高,相应顾客对该项成本所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也会偏低,该指标会偏低。由于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对于不同产品的顾客的关注重点不一样,对于同一类价值创造相关成本他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大不相同。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对无关成本的控制效率,表明了企业在取得利润时耗费了多少的无关成本,为企业未来的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该指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在取得同样收入时,耗费的无关成本越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越好,企业的盈利质量越高。改进该指标的努力方向主要是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不必要成本的开支。通过收入/价值创造相关成本和收入/价值创造的无关成本两个指标,解释了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为考察成本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未来盈利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避免了因传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便认定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不强这样一种误区,避免了企业的经理人通过试图削减企业价值创造成本来降低该指标,损害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现象的存在。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梅,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之我见[J]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3 [2] 刘永泽.会计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先治.财务报表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伯特 C 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第1版 [5] 张金昌.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简东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思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7] 郑雷.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J].经济管理.2004年03期.[8] 崔也光.财务报表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 王化成.郭复初.财务管.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第1版
[10] 王彤,对财务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11] 黄明、郭大伟,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林业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3期 [12] 陈红权,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学术天地,2005年第4期
[13] 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14] 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北方经贸, 2006,(2)[15] 穆林娟.财务报表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 李玉周,《企业活动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7] 沙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研究 ,2004(10)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进取、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资料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确定,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此刻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我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坚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使之到达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到达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景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本事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资料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资料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景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资料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景,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资料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我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我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仅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善
尝试改善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善、纠正和调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到达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善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本事的培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事。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反思主要是应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善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到达高效和高质。
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善,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仅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师生间沟通能够是言语的,也能够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