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

时间:2019-05-13 00:4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

第一篇: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

推广

在世界走向多元文化的今天,民族音乐的传承要从根本上寻求发展,必须重视民族音乐素质教育、培育民族音乐土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开展“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活动是推广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

1、通过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喜爱,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同感,是推广民族文化的切实可行之路。在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中,还向学生介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民族乐器,包括我国管弦乐队发展历史、与西方管弦乐队的不同,以及各种乐器的源流,并结合乐曲梗概介绍、演奏笛子独奏《春到湘江》等民族器乐经典曲目,使同学们认识民族音乐,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乐曲的创作背景等。师生们在学习体育的同时,增强了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同和喜爱。为更好地与师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活动的认知度与接受情况。每次体育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们纷纷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现场欣赏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许多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零距离感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

雅音乐为伴,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长期的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是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2、民族音乐进体育课堂项目属民族文化范畴,选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的重点要求。因为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学生喜爱、易于开展,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所以,开发并在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渗透民族音乐、民族传统体育,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长足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因地制异的引入民族音乐项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小学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人一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插入民族音乐,传授民族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民族所特有的体育项目在这里得到了发扬与传承,使了解和掌握这项运动的人不断增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入民族音乐的武术表演项目,就能吸引世界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了解音乐、了解武术。而且学生又是民族未来希望,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从他们身上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民族的体育项目一代又一带的延续下去,从 1

而打破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壁垒,加速了民族传统音乐、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足发展。

3、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音乐、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音乐、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现今的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本国本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体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国学校音乐、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体育项目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浓厚的趣味性,它即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单易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合理利用这种健康向上,具有浓郁民族意蕴的音乐、体育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小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学校音乐、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民族传统音乐、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生活,大多以游戏娱乐形式开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很强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地方特色。它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音乐、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音乐、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加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促进民族音乐、体育向国际化合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体育走向世界开辟一条心的航线,全面促进民族传统音乐、体育的振兴。

4、体育课上渗透民族音乐项目融入要自然,不要为了做而做。渗透,就要自然地融合,不用过分地强调,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我上过一节“轻物掷远”的主教材,用废弃的布条替代轻物。课的准备部分我采用土家摆手歌的形式来进行热身,特有的铿锵节奏、绚丽的彩色布条,学生与我随着音乐一同起舞,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一句带过的民族情感教育恰到好处。让学生在了解灿烂民族体育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课的进行当中,我采用“打飞棒”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你抛我接”中完成了投掷的过度性练习。民间音乐在体育课堂上有较大生存空间,它进入课堂是一种趋势,不拘于形式,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样,我们的音乐、体育课堂就一定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将民族传统音乐项目切实有效的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音乐进体育课堂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课堂实践和提炼,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并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篇: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土家民间歌曲构成简介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土家民间歌曲构成简介

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以下分别简介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四句歌,亦称“四句头”,是流传较普遍的山歌。它们大多形式生动活泼,连贯紧凑,一气呵成。内容多表现爱情,由一或多人用高腔演唱,歌词固定。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 3种形式。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各县。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 两段式歌腔:流行于永顺和平地区。由两个不同曲调和节奏的乐段组成。第一段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旋律富于装饰性;进入扬歌部分,节奏明快有力,曲调近似龙山坡脚的薅草歌。用多首民歌联缀成套的歌腔:通常用5、6首至20多首歌曲组成。桑植东北部的一套曲调达24首,其名称为“路边黄花开”、“一树花儿鲜”、“太阳当顶上”等。薅草歌有领唱、齐唱和4人各唱1句等唱法。伴奏乐器少则用一锣一鼓,多则加马锣兴、二、唢呐等。劳动号子

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行船号子主要流行于酉水、澧水流域,有汤桨号子、摇橹号子、拉纤号子等。如酉水摇橹号子由一人领唱,主旋律轻松悠扬,起伏跌宕,众人以音程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伴唱,曲调上繁下简,旋律突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拖木号子以永顺县长官寨的最有代表性。分二声号子、三声号子、四声号子及间接号子 4种。三声号子是由于领唱、齐唱用三句不同曲调而得名,节奏平稳,旋律性强,四声号子只有 8小节,领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调,故名。音

摇儿歌

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歌

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的曲牌相同。风俗歌

有4种:哭嫁歌:土家族历来有“歌丧哭嫁”的风俗。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只有一个较长的乐句,曲调级进下行,句尾随着哭声自然向上作六度或七度大跳,反覆哭唱。来夙县卯洞的哭嫁歌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委婉深情。唱词多为7字1句,两句一段,讲究押韵。哭嫁歌有新娘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亦称“姊妹哭”。新娘先唱,陪哭人从句尾插入,一起一落,自然形成两个声部,是土家族民歌中少见的一种民间复调歌曲。孝歌:按土家族风俗,老人死后安葬前一夜,要请人唱孝歌,用鼓伴奏,亦称“打丧鼓”、“打夜锣鼓”; 1

有在祭帐前围桌坐唱和绕棺走唱两种形式。各地歌调、鼓点不同,内容基本一致,如“二十四孝”、“十月怀胎”以及亡者生平等,随编随唱。利川县有一种八字句的孝歌,亦称“明七暗八”,即每句只唱7字,第8字隐去,曲调为上下句式,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征音。鄂西的跳丧鼓已发展为歌舞活动,由歌师击鼓领唱,2人帮腔,边唱边跳。摆手歌:土家族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中要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的内容广泛,有民族迁徙定居、自卫抗敌、开荒生产等。各地歌腔、曲式不同,永顺县为一句式,龙山县为上下句式,保靖县为自由句式。此外还有一种吟诵性的自由句式流行于各县。梯玛歌:“梯玛”亦称“土老司”,为宗教职业者。梯玛歌用于驱鬼除邪等宗教活动,由梯玛请神时唱。他一手摇铜铃,一手舞司刀,边唱边舞。保靖的“游神调”、“旱龙船调”、“送子娘娘调”皆属于这类歌曲。土家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在调式上,征、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器乐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咚咚是土家族妇女、儿童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流行于龙山、保靖两县。竹制,约13厘米长,开 3孔或 4孔,直吹,音色柔和悦耳。流传的曲调有“巴列咚”、“慢巴列咚”、“咚咚”、“那帕克”、“呆嘟里”、“乃哟乃”等8首。乐曲短小,旋律流畅。见下例: 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如下几种形式: 打溜子

流行于湘西各县。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4件乐器演奏。曲牌有百馀个,如:《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锦鸡拍翅》、《风吹牡丹》、《猛虎下山》等。乐曲内容多为描绘动物形像以及表现劳动生活情景。乐曲的结构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等4种,以二段式为多见。乐曲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头子”是曲牌的主题部分,溜子为各曲通用。通常先演奏头子两遍,然后接溜子,后者比前者速度稍快。演奏特点主要在于两副钹的多种打击技巧上,有闷、亮、侧、跳等不同打法,速度很快,2拍子和3拍子结合紧密,典型节奏是疏和密有致,流畅活泼。五支家伙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花锣鼓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各地使用的乐器和名称略有差异。“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乐曲由头子、中段和尾巴组成。“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丝弦锣鼓

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曲牌与南戏相同。土家族音乐历史

自清雍正年间以来,汉族陆续迁入湘西、鄂西,和土家族杂居,汉族带去的三棒鼓、渔鼓、花灯、汉戏、辰河戏、梆子戏等,已为土家族所喜闻乐见,并在民间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曾组成的土家族文艺调查队,编写出版了《土家族文学艺术史》(1960),以后相继出版了《湘西民间歌曲选》、《恩施地区民间歌曲选》和《湖南民间歌曲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册》。土家族较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器乐曲《喜 2

迎火车穿山来》、《八哥洗澡》,歌曲《土家唱起幸福歌》、《大河涨水小河满》等。土家族《梯玛歌》

《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

演唱形式,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

表演形式,《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里日》,有潇洒者如《坐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有洒脱者如《摆郎》等等。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形成有演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神话舞蹈史诗。它以独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显出珍贵的文化价值,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传承方式,梯玛歌以土家语口耳相传,或以汉字的记音方式世代相传。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耳相传的土家族祭祀仪式在流传中逐渐散失,同时由于土家语(土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对于理解梯玛神歌的内涵、文化、哲学价值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传承意义,梯玛歌及其仪式来源于原始巫师祭祀,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天地神人、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命价值、哲学价值等内容,深涵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民俗、艺术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文化宝库”。梯玛无论是在表演形式、音律节奏、表情达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浓厚的土家族巫师祭祀的民族特色,它是土家族人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美学观念、生命意识的直接反映。

活动仪式,梯玛及其梯玛仪式曾在湘西酉水鄂西夷水(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聚居区广为流传,是土家族较为典型的充当着神与人的沟通作用的巫师祭祀活动。梯玛是信仰仪式主持者的土家语称呼,其主要仪式活动一是集体性的跳摆手;二是家庭性的玩菩萨,梯玛俗称土老司,是用土家语敬神的人。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在一年一度的“跳摆手”敬神祭祀、为他人消灾祛难做法时所唱的请神之歌。家庭性梯玛仪式又称玩菩萨,是梯玛祭祀时的一种群体活动,它按照梯玛祭祀的秩序和规范,在祭祀的时期内进行,是土家族人对神的尊敬和信仰观念外在的表现形式。梯玛活动是土家族巫文化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祭祀、赶鬼驱邪还愿、求雨、送亡人的宗教活动。

据方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梯玛从事梯玛活动时,身穿八幅罗裙,头戴凤冠帽子,手持八宝铜铃与师刀,边舞边歌。梯玛神歌的内容取决于所主持活动的性质,即不同的场合所唱的神歌内容各不相同。为死人祭祀时唱“送亡人歌”,为人消灾招魂、求平安时唱“还愿歌”,赶鬼驱邪时唱“解邪歌”。梯玛神歌的唱词比较固定,即兴演唱者较少。

第三篇: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薄弱学校的地理教学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薄弱学校的地理教学

素质教育已经在中国提倡和推进多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有一些问题摆在眼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这对于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薄弱校及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但实现教育均衡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探索的道路必定是漫长的,问题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个明显之处就是很多学科被学生人为地划分为“副科”,无法得到重视,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更无法实施教学改革,地理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薄弱学校,尤其是民族薄弱地区广大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少三低”的现象,“三少”是指专业地理教师少(含专门教师)、教研活动少、地理知识信息少,“三低”是指地理师资达标低、课堂效率低、思想认识低。另外,教学形式较为传统、教学内容单

一、缺乏生活地理的补充等等都是民族薄弱地区的地理教学中通常存在的问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不能体现“个性”,是“一刀切”现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更为普遍存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然后,“老师问、学生答”,这虽然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但是,这些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反而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很被动;其次,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因为“带着问题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会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是自己去发现问题,也就是说这时老师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学生的素质有全面提高,这也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一些经济发展的城市,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呈现各种优势,但是在经济欠发展民族地区,地理教学的薄弱就凸显出来。不少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备就首先显示出不足,这尤其对地理的教学有着很大影响,教学仪器设备短缺,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的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也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可能就是一些偏远城镇及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1

而学生也普遍存在对于类似地理这样的“副科”不予重视的问题,课堂总是缺乏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对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主观方面的不重视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客观的条件或许一时无法改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认识应该先行改变,这也是不用太多话费而做得到的。对于薄弱地区的地理教学,我们更要大力宣传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改善地理教学的基本条件和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人们以往对于地理学习的成见。其实,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对于地理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多钻研、多体验,就能把地理教学演绎得有意义又有乐趣。即便是在基本设备不足的农村,也可以将一个个枯燥的理论变成一条条有趣的实例,真正将学习联系于生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理解。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中的很多现象是需要学生亲自去观察,从而发现和领悟知识。通过观察从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授课方式与传统的一言堂,特别是从头灌到脚的方式比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潜能。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所以,推上有理论的基础,推下有操作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模式能够承上启下。因此,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广泛应用教学模式,对地理教育中的经验概括、抓住特点,又可以归纳出个别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了教育理论。由于教学实践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学习内容和目标不同,导致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结构关系不同来分类的;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从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来分类的;基于“做”的教学、基于思维的教学、基于事实的教学,则是从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分类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个组,一般4~6人为一组,各组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老师观察和即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 2

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就能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新世纪人才。

地理无处不在,或许仰望星空也可以变成一堂生动有趣的地理课,不仅是认识星辰、认识月相,也更好地认识地理这一门课的真正魅力,而相对于很多因空气污染早已看不见星星的城市,这反倒也是农村的一个独特优势,地理就在身边,学习融于自然。但各方面的薄弱依然显示问题的存在,解决的道路依然要不断探索,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亦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课题论文《土家族民歌之哭嫁歌浅论》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课题论文《土家族民歌之哭嫁

歌浅论》

摘 要:哭嫁是一种在大多数民族中都存在的婚嫁习俗,而艺术感染力最强、内容最丰富的莫如土家族的哭嫁歌。土家人似乎特别舍不得“生离”,哭嫁不哭丧是其习俗之一。哭嫁是土家族文化中有特色的一种文化事象。“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谊绵缠泪如丝。”这是一首古老的竹枝词,它所展示的正是一幅土家族婚礼中的“哭嫁图”。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在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生活着一支自称“毕兹卡”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这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民族,其古老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巴人。土家族在山高林密,河水碧绿,溪涧清澈,气候温和的环境中生活。古老的历史、秀美的山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土家族以“唯天性”为审美原则,“为生活而生活”地进行民歌活动。以鲜活的生活欲为内驱力的土家族民歌,倾诉着真诚的生命情怀,显露着淳朴的生活趣味,从而形成与众不两的审美情趣。其中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所唱的土家抒情民歌,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土家人似乎特别舍不得“生离”,哭嫁不哭丧是其习俗之一。所以在男婚女嫁的大喜日子里,土家人要唱一套完整的哭嫁歌谣。其主要内容有开声、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从新、哭祖宗、哭上轿等都是表达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其情哀婉。

一、真挚的情感内容

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的一种以哭伴歌的抒情歌谣。在举行婚礼的一个月或半个月前,未来的新娘开始哭嫁。有的地方是七天哭一次,有的地方是半个月哭一次,也有的地方是开始隔夜哭一次,之后每夜都哭。在整个哭嫁期间,新娘和陪哭的姐妹都要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从母女对哭、姑嫂对哭开始,所有的亲人(包括父母、哥嫂、叔伯、姐妹)都要哭到,而且还要哭各种仪式如“哭梳头”“哭上轿”等。在男方来轿娶亲的这天夜里,新娘要按出嫁的礼仪进行哭嫁。最有特色的当属“哭爹娘”、“哭媒人”和“陪十姊妹歌”。待嫁的姑娘,在即将别离亲人之际,自然有诉说不完的离愁别绪,如哭爹娘,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无法照看爹娘的忧愁等等。“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 起话头言难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哭声悲哀,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泪水,叫人听了不觉心碎和流泪。但有的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绩麻纺纱都不会,背柴挑水做不起,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做人媳妇活受罪,挑不起也要挑了,做不会也要做了。我的肩膀压肿了,还满不了人家的意。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这日子怎么过呀?早晓得这一天,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早晓得这一天,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这坝上丢了呢?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出嫁的女儿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她将一肚子的委曲完全倾泻在父母身上,埋怨父母不该把自己嫁出去。

在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之下,姑娘的命运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前途未卜,因此有时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也将满腔的愤怒,集中发泄在媒人身上,以此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哭媒人这样唱道: 板栗花开球对球,背时媒人想猪头;豌豆花开英对英,背时媒人想鞋袜。背时媒人是条狗,这头吃了走那头。娘家又夸女婿好,婆家又夸嫁妆多。树上鸟儿骗得多,岩坎猴子骗得走。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娘开了口。在土家族姑娘看来,媒人是搬弄口舌,追求私利的势力小 人。所以在哭嫁时总是痛骂媒人一场,好像这一婚姻悲剧的导演就是媒人,充分体现了土家妇女对封建旧礼教的不满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执行者———媒人单刀直入的谴责。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也是哭嫁的高潮。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九人,连新娘共十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 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新娘先哭开台歌:“桔子开花也儿细,听我哭唱十姊妹;一盏油灯挂堂前,十位姐妹到奴家。姐儿明朝出闺门,哭唱俺的知心话。”然后依次是独唱或对唱,内容主要是叙旧情的,有礼赞新娘人品的,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哭中有诉,诉中有哭,如,天上梭罗十二台,相好姊妹为我来;今夜双双来相聚,没有酒菜好招待;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众姊妹亦哭诉道: 瓷盆打水见底清,姊妹相聚情谊深;包谷当得白米饭,酸菜胜过吃海参;今夜喝了姊妹酒,园中韭菜蔸不分。悲痛的情绪,由相互间的感染、激化而愈益昌炽,往往是十姊妹抱成一团,哭成一片。哭别了众姊妹,就要哭上轿,新娘要边哭边进轿。灯笼火把两边排,人家的轿子闯进来,灯笼火把两边分,人家的轿子闯进门。爹啊,娘啊,人家的轿子我不坐,坐在上面象刀割,人家的轿子我不上,人家的奴才我不当。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方止。《溪洲竹枝词》写道:“压侬上轿惨侬情,哭哭啼啼一路行;报道郎家今在望,悄悄才住唤娘声。”至此,哭 2 嫁才告一段落。

二、独特的艺术魅力

哭嫁歌不仅表现了新娘浓烈的情感世界,而且也展示了土家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以哭伴唱,形式新奇。哭嫁歌以哭诉为其主要手段,这已经成为土家婚嫁中的是一种最为质朴的礼仪和习俗。《利川市志》记载:“本地姑娘出嫁兴‘哭嫁’。不哭,哭不好则被认为是不吉利,不能干,因此,凡小姑娘从小就要学‘哭嫁’。”土家人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席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哭嫁,作为一种婚礼仪式,也常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女子才能和德行的标准。土家族女儿出嫁时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就表示她才能出众,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不会哭的姑娘不准出嫁,久而久之,哭嫁也就形成一门传统技艺。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姑娘长到11、2岁时、就要学习哭嫁。实习的最好场所,是在婚礼仪式上陪伴即将出嫁的姐姐哭嫁,这样可以得到情绪上的感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加深,到了自己出嫁时,心中的喜怒之情,自然而然地如洪水一般倾泻出来。

(二)唱词灵活,内容丰富。哭嫁歌是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土家人的优秀抒情长诗。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歌词由女子信口唱出天然朴素、诗意浓厚;句式长短不一,排比、反复、夸情、比喻等的运用,使歌词更感人伤怀。其中不少歌词,内容极为丰富,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精炼质朴,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三)歌乐一体,旋律独特。哭嫁歌的边哭边唱,集伤感、喜悦于一体。它不是一般的诉说,也不是单纯的哭,而是配之以动听的音乐旋律,因此,被一些音乐家称为是“中国式的咏叹调”。在哭嫁歌的演唱中比较讲究规律性的歌节和唱词结构。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定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一般在演唱时是先唱衬词,旋律为五声调式,同时,旋律根据唱词的内容不断反复,最后在衬词中结束,结束音回到调式的主音上。整个曲调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基本遵循了衬词———正词———衬词的规律,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旋律的主要特点。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

(四)立足现实的审美取向。办得象喜事的跳丧、办得象丧事的哭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这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结婚乃人生一乐事,伤心落泪却是为何呢?这种哭嫁与汉族人民委婉含蓄的“哭嫁”截然不同,它事实上是土家人民不易屈从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禀性意识的表现。土家人具有“福兮祸之所依”的辨证意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出嫁,对于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土家姑娘来说,是喜忧掺半的。3 在家里,是掌上明珠,兄弟姐妹生活嬉戏其乐无穷。而一旦出嫁之后,要为他人妇,他人媳,他人母,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 面对全新的人事物景,究竟会怎样?想到这些,当然会忧心忡忡,喟然伤悲!从哭嫁可以看出,土家姑娘是处处从现实出发,既看到必然出嫁的现实,又预见了婚后的现实,因此,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以哭为歌,充分展现了土家姑娘立足于现实审美取向。

(五)强烈的反抗和控诉精神。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哭嫁的内容源于土家族妇女对生活的体验,也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婚姻习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它和其它精神文化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或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存下来。”哭嫁,同古代掠夺婚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抢来的”掠夺婚姻必然引起女性的不满和反抗,于是,“最早起源于古代掠夺妇女时的呼救声”的哭嫁习俗也在土家婚俗中表现出来。如恩施土家族哭爹娘中直接把迎亲说为“抢”:“阿捏(妈)阿爸啊,再过两个时辰,我就要离开你们。人家就要把我抢走,女儿不再是爹娘的女儿,女儿成了人家的人了。”这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的哭嫁歌词,是土家妇女血泪和怒火相交织的抗议之语,也是土家妇女日益淤积的悲痛情绪的总爆发。与此同时,哭嫁也向包办、买卖婚姻提出了控诉。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德慧.土族哭嫁歌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2]朱世学.土司时期土家族原始婚姻形态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 学报,1994 [3]曹毅.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 [4]向柏松.哭嫁习俗的成年礼意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5]周兴茂.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湖南省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参评论文 彭芳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参评论文 彭芳浅谈信息技术在英

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我们的教学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阅读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简单陈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阅读课教学

人类对文字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被称为“第一文化”,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占有着重要的比例,然而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思考和困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融入,为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和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简单陈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而引领学生欣赏阅读文章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情境创设方式比较单调 ,这种教学过程显然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创设英语阅读情境,通过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网络资源等将阅读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语篇教学的深入和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触及语篇的全部内容,而且能生动、形象、真实地提供与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够建篇章整体框架,继而引出每段的细节与内涵,做到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阅读理解重点,又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地引导和点拨,从而使语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建立语篇理解的信息沟。影像的播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有助于将学生语篇理解能力提高到更高层次。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去获取阅读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要根据阅读材料、教学目标而定,如果把一种教法完全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培养言语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单一化,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具有强大交互性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各种阅读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英语阅读量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八级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由于网络提供的阅读材料具有拓展性、时效性、趣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所以,教师应鼓励高中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英语阅读量,增加知识积累,培养阅读技能。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可以指导高一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学会从阅读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培养高二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线索进行推理的能力,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并学会处理主要信息;对高三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会从网络等多种媒体中独立获取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资料和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例如,当高三英语复习到“旅游”这个话题时,笔者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阅读3篇有关旅游的英语文章,并以约30个词概括每篇文章的大意。这种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独立开展的课外阅读任务,既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又留给学生自主调节阅读材料难易度的权利。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更具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方式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出色地完成了阅读任务,同时扩展了知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情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下载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民族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传承与推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