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

时间:2019-05-13 01:1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

第一篇: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管是文科、理科,是数理化还是语文、历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稳定的结构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

考虑到几十年来毕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已成为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因此,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如下探究。

“高效课堂”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教师方面

1.用好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方向。

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三维学习目标。上课时要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向学生简要解读,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要注意情感目标的体现。并且各个学习环节都要紧扣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力以赴、积极思维、迅速行动,注意力没有一丝一毫的时间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结束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重要知识加以强化和落实。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不同的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教师全面掌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和分层目标。小组长负责具体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坚持分层讨论原则,先在三个不同层次中一对一讨论,再打破层次界限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讨论解决。任课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调控讨论过程,坚决克服低效讨论或不专心讨论、讨论不分层或层次不明显、不能落实分层达标的问题,确保讨论高效、有深度。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展示和点评是“高效课堂”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精心准备。

①老师备课时要设计好学生展示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展示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展示有针对性。

②要求学生主动展示、主动点评,严禁老师点名,老师可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展示和点评的准备。

③学生尽量书面展示,充分利用前后黑板,多个小组同时展示,板书认真工整,点评规范大方。

④展示和点评全员参与,严防课堂变成几个同学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安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

⑤学生点评时,老师要聆听每句话,关注每个细节,根据情况给与恰当帮助,可以在学生争论不休时给出一个肯定结论;可以帮助学生修正完善答案并总结方法技巧;可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联想质疑,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深化并提炼出规律性结论。

⑥老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⑦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是否合适、声音是否宏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⑧课堂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概念、规律、原理、公式、定理等,注重突破原有的认识,注重核心观念的树立和方法的落实,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⑨老师点拨、强调要从效果出发,点重点,点规律方法,点透,点到位,注重整合,要有单元整体教学思想。4.总结反刍,当堂测评。

①要组织学生认真反刍当堂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当堂内容当堂清出底子,迅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

②组织学习组长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小组成员课堂表现的进行总结性评价,评选出课堂表现最佳个人和最佳学习小组。5.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下发新的导学案或者训练学案,对下一节课的自学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明确完成学案的时间、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

学生方面 1.制定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展示内容和点评内容,酝酿情感,极度热情、自动自发地投入学习,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不断挑战,不断进步。2.积极讨论

讨论开始前,要再迅速浏览导学案,明确讨论重点,讨论要做到:

①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②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

③所有小组成员起立,将凳子轻轻放到桌子下面,开始站立讨论。

④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1号教6号,2号教5号,3号教4号3号或4号准备展示。

⑤讨论要全员参与,要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杜绝不参与讨论的现象,讨论完后立即坐下,迅速巩固落实。3.认真展示 高效课堂的展示,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展示。展示前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展示时要做到:

①书面展示各小组要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

②根据老师安排的任务,展示小组迅速派出展示同学到黑板板书。

③展示脱稿,板书工整、迅速,抓住要点。

④展示同学不仅展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也可展示问题、疑难

⑤既不展示又不点评的同学马上落实当堂内容。点评同学看展示的内容,准备点评,小组长搞好控制,确保效果。4.踊跃点评

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点评是课堂画龙点晴的关键环节,集中精力,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分析,善于借鉴他人或老师的点评,对点评中新生成的疑难要善于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及时做好笔记,力争当堂学习目标达成率100%。

①点评、拓展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对精彩的点评,同学们要掌声鼓励。

②非点评同学迅速记录问题要点,注重问题总结,学会质疑、补充,点评人搞好主持,灵活调控课堂节奏(如其他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不会,可先求助同学,也可求助老师)。5.当堂反刍

每一个学生都要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梳理所学内容,总结学习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明确自己下一步的改进措施等。6.小组总结

学习小组长首先要在每节课结束前,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目标达成率进行量化、打分、排队、公布,并对每个成员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进行总结,搞好记录,对本节课表现不足的地方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以利于不断改进。最后要评选出本节课最佳学习个人。7.班级总结

数学科代表要在下课前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达成、不同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选出本节课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学习个人等,号召每一个学生都向表现优异的同学学习,做最好的自己。8.归纳整理

当天内容要当天复习,并联系已学知识,做到温故知新;将规律方法和典型题目分类整理到典型题目本上,通过规范整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留问题尾巴,做到堂堂清、天天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科学调控45分钟,正确把握教学原则。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新标准新大纲,更新观念,又要注重“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同时要注重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课案中探究问题的设计浅析

岳影 黎容武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我校正在探索、实施的教学改革,该教学模式强调:以课案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点拔为主导。课案编写,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而问题设计,则是该课案编写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在课案编写中的问题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若要设计出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还有待改进。下面先谈谈课案编写中问题设计的应该遵行的原则。

一、课案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时要依据大纲对本节课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进行,特别要围绕该课时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能获得知识,学会学习,提高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所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要做到表述清晰、指向明确、难易适中,既要让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也要让部分学生猜到探究的方向,更要让所有学生体会到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价值和乐趣。

3.引导性原则。设计的问题为创设教学情境服务、要为学习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所设问题得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从而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兴趣,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目的。

二、课案中探究问题设计尚存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难易不当。有个别教师在课案编写过程中,设计的问题答案过于简单、直白,学生自己看一眼就能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甚至教材有现成的一字不改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相反,有的教师一味追求问题的难度,一心考查思维的高度,结果让所有学生都不知从何入手、不明路在何方?

2.问题设计的数量不当。有的教师编写的教案,从头至尾全是问题,整个课案除了一个个问题之外就是给学生回答问题预留的空白区,相反有的教师的设问又过少。这样两种类型的课案都不符合“课案导学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的要求,也就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3.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个别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文字书写、语言组织、顺序先后、内容逻辑等问题上斟酌的不够仔细,造成学生在审题时很难快速、准确把握问题的起源、指向、途径和要求。

三、课案中探究问题设计的对策 1.所设问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显,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高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班内能力处于中上等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例如,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与生活》中的“文化的内涵”时如果把问题设成:“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它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真正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把“狭义的文化”当成“广义的文化”,认为本书讲的就是狭义的文化,所以认为两者都是一样的。实际本书讲解的既不是狭义的文化也不是广义的文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将问题换成“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两者是一样的吗?本书中讲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问题难易适中,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就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思考、而且只要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把握“文化的内涵”的准确含义。再如,学习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中关于水解条件的学习,将问题设成:“通过分析常见的盐,总结得出什么类型的盐能发生水解?”就比为“学过的哪些盐能够发生水解?”或“什么类型的盐能发生水解”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2.所设问题要表述准确。对问题准确无误表述的好处在于能节约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时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的确立、能指导学生探究方法的选择。问题表述不准确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不清、知识表述不全、语言表达不准、问题要求不明、内容逻辑无序等等。

例如:高中化学的浓硫酸性质课案中,做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之后,教者意欲引导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若抛出“浓硫酸有哪些性质?为什么会有这些性质?”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跨度过快、难度过大,不好把握,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换成“结合实验分析发生了哪些现象?分别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开启思路、领悟知识、探究根本起到了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探究问题的同时顺利完成对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再如,在高中政治特别是课案主观题设问中,我们要明确“问什么”,“用什么答”,学生据此确定“答什么”,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在具体设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设问的各种指向:一是思维指向,即明确“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二是知识指向,即明确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回答。三是主体指向,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特定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党、政府、人大、公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农民等。另外,我们在设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设问有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学生若明确了设问的各种指向要求,其实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题目该答什么,答题的针对性自然就能提高

3.所设问题要层次分明。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所以课案中所设问题必须条理清晰,不能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一般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因此,在课案的问题设计中要注意所设问题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彻底解决问题的疑惑。从而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化学学习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一般设问层次要由现象到性质、由性质到应用和保存等。所以在设问时可以经常以:“发现了什么现象?可能有什么性质?可能有哪些应用?”等等。再如,“怎样看待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这是当前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学生很难把这一范围较大、内涵较深的问题回答清楚。提问时可采取以下两问:第一问是“举出你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如何用哲学的方法论中的观点来看待其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从自身体会分析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全面地看待,同时分析是优点大于缺点还是缺点大于优点,从而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掌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认识事物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道理,学会认识事物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等。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问“你是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这样的分步设问、分层设疑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实效性和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如果在课案编写中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表述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规律和探究能力,就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第三篇:五环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五环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教学模式,尤其针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初上讲台的教师,学习“五环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锻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组织 教学基本功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它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教学是技术加艺术,那么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面。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授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教学质量具有决定的作用。

作为教师,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细想,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不容忽视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深思、去策划。

备课环节虽然不被计为“五环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但此环节是课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前期铺垫。备课环节是教师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我们现在所讲授的课程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学校学过的知识,也有一些是在学校没有学过的。无论哪一种,通过备课的过程都是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对于新课来说,通过备课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章节的学习目标。对于已经教授过的课程来说,备课环节可以重点放在特殊问题的处理以及学生以往出现的一些错误的纠正方面等等。在讲课的过程中,介绍知识点的同时,把经验以及以往学生出现的错误也给学生指出来。避免学生再次犯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备课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演。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不好把握一节课中内容的多少。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容易导致课时安排不均。通过备课可以对授课内容做一个预演。同时可以对特殊情况做一下准备,比如,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同一个案例任务,三分之二的同学完成,而三分之一的同学未完成,如何进行处理等等。通过对这种课堂环境的预演,准备出相应的应急方案,避免在授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安排。

课堂组织教学阶段,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的组织教学呢?

“五环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教学模式,尤其针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初上讲台的教师,学习“五环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锻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质量。“五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以五个环节为中心,并且做到环环相扣,各个环节均要把握得当,最终实现教学期望效果。

一、教学组织环节

这一环节是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环节的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松散状态调整到注意力集中状态,可以通过检查出勤等方式唤醒学生,引领学生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复旧引新环节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温故知新,可以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温习前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境地。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且连贯的知识体系,新知识的引入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和必要环节,虽然它在一节课中所占用的时间非常短,但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成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的引入不能过于生硬和死板,因为课堂教学引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的必要环节。所以这一环节教师更应重视。以往,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采用问题式的引入方式,带着问题完成一节课的讲授,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掌握新的知识。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每位教师均有其善用的方式方法,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通过引入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堂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新知识的学习环节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传授新知识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吸收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努力找寻出适合学生,并适合课程特点的教授方式。笔者所主讲的为计算机类相关课程,考虑到此类课程中实践性较强,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常常使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参与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案例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巩固环节

课程结束前的总结巩固非常有必要,这一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的环节。有些教师认为,课都讲完了,该讲的重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提及了,没有必要重复强调。其实不然,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重难点有很多,在这一环节中,应当系统归纳总结本次课所学知识点,通过总结来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够强化教学的效果,并弥补课上可能漏掉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整堂课程。

五、布置课后作业环节

课程结束后,适量的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温故而知新”,自我检查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综上,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五环教学模式”对于很多青年教师及初上讲台的教师来说,非常有必要。以上各方面如果把握到位,并达到珠联壁合的效果,对于锻炼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及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春玲.谈谈高职数学课繁荣开讲[J].陕西:2007年4期

[2]杨少平.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新课导入环节2010年9月

[3]马云龙.实施五环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2010年11月

第四篇: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在数学中的运用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在数学中的运用

一、自学环节:(5---8分钟)

任务:结合自学目标了解本节所学基本知识点。基本步骤:①出示自学目标;

②组织学生开展自学;

③学生标记出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问。

注意的问题:①关注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加以引

导;

②关注学困生自学的态度是否认真。

二、探究环节(15---20分钟)

任务:探究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重难点。

基本步骤:①小组间对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②用预设题对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检测;

③教师对检测中的问题进行点评;

④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辨析质疑生成问题;

⑤教师根据反馈的问题进行解疑总结; ⑥让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强化记忆。

注意的问题:①教师要特别关注小组互助的状态;

②要努力发挥小组中优等生的帮扶作用; ③注意调动学生讨论质疑的积极性。

三、展示环节:(8---10分钟)

任务:对本节知识点、重难点灵活运用的情况。基本步骤:①以检测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②本组成员对展示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再修改; ③教师对展示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再点评。

注意问题:①要求学生一定做,并且小组内互批;

②板演展示的学生一般为各组的学困生; ③若小组内修改失误,不再参与加分。

四、训练环节:(8---10分钟)

任务:巩固、强化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基本步骤:①以课后作业,练习为主;

②小组负责帮助学困生完成当堂训练任务。

注意问题:

① 学习小组负责督查帮扶本组成员完成作业; 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日日清时进行帮扶。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分析

目前,各学校充分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学案导学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首先,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象,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能够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中数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实施策略

1.学案的准备与课前工作。首先,学案的制定必须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标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定义,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同旁内角,什么是内错角,对这些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了解各个角的特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当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调动课堂气氛,可以采用分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学案,下发给学生。教师首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做简要说明,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案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解答,如所有平行线的同旁内角都是互补的,这些基础的判断题,主要是增进学生对定义以及各种角的性质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自学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课堂讨论与解疑。学生对学案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先将相关的答案公布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答对的同学分享一下解题思路,向答错的同学讲解,从中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遇到学生普遍会出错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强调平行线与相交线中各个角的联系与区别,这是该章节的重点,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能够加强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4.课后总结。在对学案进行讨论与解答之后,学生的整体思维还是混乱的,因此,教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学案导学模式则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重难点,并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诸如概念、定义等融入到具体的习题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就掌握大部分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课后总结,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案导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进行教学,才能保障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学案的制定过程中,突出学习的目标及重难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师生互动。学案导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对学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课本与相关资料进行解决,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其他同学的讲解解决难题,相对复杂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精心讲解,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案时,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数学教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严谨性,甚至会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例题,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次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相结合,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借鉴与学习。

下载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课改论文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七年级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劣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