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幼儿园教学研究的应用开题报告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幼儿园教学研究的应用
——以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研究的应用为例 05学前(2)班 葛雪梅 2000604408004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模式于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应用入手,延伸到“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模式和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研活动的应用。把幼儿园教研活动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强调幼儿园所有参与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幼儿园的组织者和学习者分析、评价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内容时所引发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让学习者从自己或别人的教学中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者得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而是在问题情境对教育更深刻地思考;得到的不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而是对属于自己的实践知识的积极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模式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中逐渐体会和认识到教育者面对的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机械地运用一些普适性的原理、规律、策略、方法所能把握住的。教育者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活动进行剖析、解读、反思、研究和‘对话’,能使自己理解和顿悟,这样有助于教育者今后在难以预测的教育情境中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最终提高幼儿园教研活动工作的目的性、研究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的持续性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创新点
(一)文献综述
1.对于幼儿园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检索(略)2.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检索(略)
3.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研究的检索(略)
(二)研究的创新点
目前,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被视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被视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其研究性、目的性不强,并过于形式化。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式,展示幼儿园教学研究所存在的现状问题,引导幼儿教育者思考当前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教研活动及科学领域的教研
活动?怎样把“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应用到幼儿园教研活动及科学领域的教研活动?还幼儿园教研活动及科学领域教研活动的真面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其中以文献法为主,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辅。
(二)研究内容(到三级标题)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科学领域教研活动应用
(一)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模式的内容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与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共性)
1.学习者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者产生问题解决能力 3.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合作能力 4.形成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于幼儿园科学领域教研活动应用的策略 1.分析“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于幼儿园科学领域教研活动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基于对科学领域具体教研活动具体案例的分析,所得结论
第二篇:小班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时代,其特征是创新。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讲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近几年我县农村学校学生生源逐渐减少。小班化教学是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小班化教学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目前农村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养活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
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其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或称适性教育,教学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为主,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教学,不管大班还是小班,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不过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更易实现新课程理念,使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从教学过程角度: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
2、从教学结果角度: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小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小班化教学有效开展。
小班化教学首先挑战是教师,它呼唤着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且需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多才多艺,更需要教师有以生为本新的教
学理念。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小班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能胜任小班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材,开发资源,建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课程。
小班化教学中,要打破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如美术教师可大胆创编美术教材,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大批美术特长学生。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课和乐器课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整合语文教材,开设阅读课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悠久的民族文化浸润中丰厚文学底蕴,受到文明熏陶。通过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陶冶情感,办出小班化教学的特色。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小班化的有效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由于面对的学生数多,加上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可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民主权利,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意识比较欠缺。而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革新。这方面,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先行者要逐步总结出互动教学策略、角色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弹性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及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五、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
2.调查法:通过调查表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等,分析整理并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档案,为研究工作提供基本信息。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方法,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反馈边修正。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辅助方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等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6-2011.11)构建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平台,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现有的教育观,如学生观、教学观等。阶段成果预计有:现状调查与考察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日志等。
2、实验阶段(2012.3-2012.7)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践操作活动的累积经验,以理论指导探索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多种模式。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论文、课堂案例、活动录像等。
3、总结阶段(2012.9-2013.2)在实践活动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确立我校小班化教学模式,在优势中成特色。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报告、论文、课堂案例集等。
4、申请结题(2013.3-2013.6)完成研究,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申请结题。
七、保障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的子课题《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本组成员均为我校教学骨干,他们学历高,能力强,都受过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项训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很重视参与教学改革,善于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吸收消化名家的科研成果,并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3、我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浓郁的教育教学氛围,以及教师良好的科研兴校意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4、我校领导对该课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部分领导主动参与此项课题研究。也明确表示对于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经费的筹集以及师资力量的调配等问题一定会全力支持解决,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八、组员分工
顾
青(课题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实施、检查、督促、参与课题研究。
李新军(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工作中的协调,理论的总结等,参与课题研究。
杨步兵
陈
林
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课题实验情况调研、材料收集等,参与课题研究。
董叶涛
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张永芳
唐存志
石
艳
朱
燕
王桂敏
张
敏
负责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整理归档,个案的调查研究等。
九、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有关论文,教案及相关材料等
3、学生有关成果性材料
4、其他能证明课题研究情况的材料。
雪枫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1年11月
第三篇: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 1 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3、讲课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练习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课内课外分层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6、考核分类检测: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的教学现状,学生人数众多,每个数学教师带两个班,每班60人左右,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数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4、通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使学困生得到心理保护,成绩有明显提高;中等生得到迅速发展,信心培增,积极争优;尖子生达到优上加优,冲击名校。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探索能力的状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 3 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07.7 ——2007.9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明确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分组的方法及实施过程.负责人:张志进
(二)、对比试验: 2007.10——2009.2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负责人:李淑红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负责人:万自荣
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负责人:马金昕
布置作业分层:对三个层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负责人:夏娟
课外辅导分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 我赶的学习气氛。
负责人:李淑红
单元考核分层: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负责人:万自荣
(三)、结题阶段:2009.3——2009.7 主要工作:组织研究试验成果,形成分层教学实施办法,撰写研究报告,申报试验成果
负责人:张志进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二)、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报告会,发现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讨论解决。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管理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四)、经费保证。
第四篇:小学生识字教学研究_开题报告
《小学生识字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指导,在教导学生识字时就更加要求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识字。
小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难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2500个汉字,光是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各年级的识字数量和要求,其中一、二年级要求会认的常用汉字就有1600—1800个,会写的也有800—1000个。可见,识字教学的任务不仅重,而且难度很大,而其中所具有的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可是,如果老师把教生字当作是一种“任务”来对待,只让学生一味地去死记硬背,不仅是增加了学生了学习负担,更加重要的是可能会扼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这样对于中高年级的阅读和写作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如果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现在语文老师面前一个严峻的考题,也是这次我提出此课题的目的所在。
2、研究现状
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文字的一步步演变承载着中国多少的历史,更加凝聚了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正是因为语言文字意义的重大,所以识字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外占有着不可捍动的地位。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对识字产生深厚的兴趣,有主动地探究识字方法的意愿,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可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用有效的方法去识记生字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很多的老师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得识字的方法一时间百花齐放,如“不拘一格,灵活识字法”,“随文识字法”,“散识字法”等。这些方法无不努力地散发着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依据: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知识的第一步。”新课程标准中又提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喜欢识字。特别在低年级段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
2、现实意义: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对汉字的喜欢,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同时,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学生除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外, 还必须掌握“活”的识记方法,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长期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识字量大,内容也很枯燥,加之学生自身的识字量少,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所以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很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等等这些问题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脑海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们一直为此在努力探索着。
三、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措施
(一)、研究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平均年龄8岁。
(二)、具体研究工作事项:
1、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识字教学,构建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兴趣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模式,使之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从探索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3、通过长期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严格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并且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期盼能够在最终让探索卓有成效。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文献法:从各种各类相关的资料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内容和识字教学改革具体实验,从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2、问卷调查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的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来目前学生所掌握的识字的方法和孩子们识字的基础以级现在有的能力,找到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3、对比研究实践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总结,逐步达到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目的,为自己的资料整理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4、经验总结法:不断地收集和总结同类型研究课题中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前人的识字方法,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并且及时小结。
四、课堂研究的阶段
1、第一阶段(2014年9月)申报立项阶段
(1)、提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深入论证,针对小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2)、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做好研究课题的理论准备。
2、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6年8月)具体研究实施阶段
(1)、设计并运用一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的识字活动进行识字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认识的汉字自编或改编一系列低年级学生爱读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儿歌、谜语、制作简单的动画帮助学生识字;(2)、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对前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反馈,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后面的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改进。
3、第三阶段(2016年9月9)结题鉴定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五、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在校内的相关展示示范课
3、教师和学生的成果展示(以学生的识字作品为主)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本班的学生提高识字兴趣。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课堂阅读教学范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2、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观点
(一)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形成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二)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目的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本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论证实验成功的可行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理念下课程培训及各项理论学习,并明确成员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2、第一阶段:年月——年月。研究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并让实验教师上好研究课。
3、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并在校、区级活动中上好研究课。
4、第三阶段:年月——年月。逐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诞生自己的模式名称,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实验、推广,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上好汇报课。
5、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最终形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写出总结性论文,并以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到今天,全国各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各地及有关专家已总结出了部分经验,并产生了可以参考的理论文献。《新课程改革列丛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课题组成员中、青年结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又都从事在教学第一线,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成功。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年月结束实验,并最终以理论总结报告、论文、观摩课、学生成果等形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