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
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
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
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张武臣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能否成功运用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目前,在我国的运用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它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本篇论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 主体性 教学评价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得到了发展。它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实践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对于处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的确有些措手不及,他们还不能很快和很好的接受和消化。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很不乐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和研究热潮,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力求促使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课程,2001年6月8日,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新的教学结构类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为了有效的 促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采取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迎得了东风,使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得到了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其在教学中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教师应注意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以往的传统中,一般都是在教师口头陈述的基础上借助于黑板粉笔来完成教学过程,或者是教师直接的照本宣科。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技能的培养。不符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在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为了更好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和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肩负人才培养责任和使命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注意转变陈旧的、落后的传统教育思想意识,接受信息社会的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获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的对象,更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自己则应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并发展其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2]长期以来,普通教师是不参与课程开发的。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行列中去,要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的方便,把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供学生分析和探讨,促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而且,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能够使教师掌控课程实施的主动性,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实现课程目标。
再次,注意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一方面是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着教师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高低,预示着教师能否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条件,是教师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核心与保障。另一方面是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应注意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使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第二,注意教师之间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是顺利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第三,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运用整合的方法是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转变学习方式,而且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也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行在其上的一个操作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应积极主动的倡导和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1.应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般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要求学生应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支配和控制。能动性指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它指学生在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以改造客观世界。
2.倡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被动性,而这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教师应倡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应注意自觉主动的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的平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选择和学习,以丰富知识经验和提高学习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3.学生应发挥学习的协作精神。前面已提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以提高协作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不断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基于某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并交流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协作学习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现实中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它往往需要几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进行合作才能解决。所以,不论对今后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生应积极发挥学习的个性化。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中人,它总会受到家庭、社会,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认知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基础和认知结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对其原认知结构的重建。因此,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兴趣、爱好、需要、认知方式、经验基础的差异性,形成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化。由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只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认知结构。[3]因此,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广大教师也应转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主动的去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发现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
(三)注意教学评价机制的转变 评价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手段。过去我国的课程评价体系受“泰勒评价模式”严重影响,基本上是以目标本位的评价为主导。这种评价模式遵循“目标——手段(内容和方法)——评价”的流水线过程。由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依赖课程目标和评价手段,而评价手段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因此,这种目标本位的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对评价对象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和真实的评价。这就形成了全方位、多样化、多维度的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它把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了其中,更加突出了评价的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与以往相比,这种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质性评价,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因为,质性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充分的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征,能够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教育教学情况。过程评价具有极大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它能够及时的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以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实时性和操作性,它给评价对象创造了一反思的机会。对教师来说,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而这应更加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中的失误和缺陷,而这应该及时进行弥补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反思,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可以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使自己以后的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当然,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中还包括如量化评价、诊断性评价、结果评价、目标本位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这些评价方式是相互渗透和综合实施的,而且只有多种评价方式多管齐下,从多维度对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准确性,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评价对象。总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以往目标本位的单一课程评价模式,代之以更全面、更准确和更真实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模式。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展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虽然目前还不能被广大教师很好的运用于教学,甚至仍有教师还不能接受,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可以预言,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将会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401页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概念: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由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开此门课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初步训练、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研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研究意义:1.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信息技术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把所学到的一切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IT教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本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信息技术的目的和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综合性: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 人文性:课程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高中信息课程的主要目的: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解决问题,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课程的任务: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2.过程与方法。
1> 能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
4> 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地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维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
2>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3>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编选原则: 1.教材编写建议: 1> 要强调适应性;
2> 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 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出特色,强调创新,渗透人文精神,贯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编排教材内容是应遵循的原则: 1> 有利用学生尽早上机操作实习;
2> 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编写教材内容,使知识与心理相结合; 3>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4> 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编排教材; 5> 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编排教材; 6> 参考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编排教材。
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
科学文化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身体心理素质:心理、感知能力、情商;
劳动技能素质:1.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2。劳动习惯;3.劳动知识;
4、劳动专长;
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共产主义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2.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知识3.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是教育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应以实践为基础;2形成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信息
3.必须与数学、物理和相关学科相结合;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阶段:
1、感知教材;
2、理解教材;
3、巩固教材;
4、应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舆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给予学生好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作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提供的基本材料;组织实际观察;
3.理解教材,形成知识;4.巩固教材,形成技能;
5、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6、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信息教学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及教学规律性儿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统一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问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必须阐明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必须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江青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基本技能、达到有知能用。
注意问题:必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教学;要明确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重视必要的实践活动。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教材充分感知,比较对照,判断推理、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哲学工具的作用。
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
注意问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5.理解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注意问题:教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引导学生坚持连词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6.统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在教学中腰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抓好两头,承认差别,区别
信息
对待,使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提高。
注意问题:要把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个别差异。7.启发性原则
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注意问题: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怎样综合运用各项教学原则?
1、上述教学原则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各项教学原则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各项原则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各项原则相互作用和统一实施的结果。其中某个原则起主要作用、其他原则起辅助作用。
3、教学原则必须贯彻于全部教学活动中,即贯彻于确定课程标准,边学教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
4、必须全部地、辩证地贯彻各项原则、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
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联系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常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对固定的班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个别学生或活动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任务,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如机房、计算机中心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担当起领导的工作,组织和管理小组事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制定活动工作计划,活动工作计划要包括小组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间安排及活动的内容安排。
小组的组织: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要向学生讲清小组成立的目的、意义及活动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最后由自己和班主任共同确定小组成员。
确定小组活动成员的原则:1.确定小组成员对活动小组有浓厚的兴趣2.智力较好,其它课程成绩优异
3、小组人数的问题4.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1.搞专题讲座2.软件制作
3、定期对出编程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有兴趣、有意义、有难度的题4.适当的开展游戏比赛
信息
信息技术课的类型:
按照教学任务划分:1.传授知识课(新课)2.复习巩固知识课(复习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习题课)4.测验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实践的大致分配。
课的基本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2.复习提问引出课题3.讲授新课4.巩固5.联系7.总结(小结)7.布置作业。
第五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步骤,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有序的多种活动方式,是教师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讲授法:
内容: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适当利用实物、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偏重于叙述事实和描绘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要加入练习活动;
讲演:对一个完整的题目连贯的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并给出科学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运用讲授法注意的问题:
1.要事先准备好讲授提纲,按照讲授提纲系统地叙述教材,做到以事叙述、所
举例证都要紧紧导向结论,切忌离开主题,任意发挥。
2.要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教师说话要通俗、要明白、要有趣味、要以姿势助说话,要善于举例子、作比喻、使讲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重点适当重复、难点反复解释。
4.教师讲授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5.讲授时仍需恰当的利用板书、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嘉庆教学的直观性。
谈话法(问答法)
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分类:启发性谈话,检查和复习型谈话,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启发性谈话: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类引出新的知识、内容。
注意问题:
1、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切忌二义性。
信息
2、教师必须考虑对全部统一要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学生学习上先进的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要鼓励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
3、课堂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思考片刻。
4、与一个学生的谈话兑换也要兼顾全班、用眼神、手势、旁边等将全班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对话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活动,切忌进行将大多数学生冷落在一边的谈话方式教育。
讨论法
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值得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资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准备讨论意见,确定恰当的讨论时间。
2.讨论中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因向深入。
3.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
读书指导法
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把握教材,特别使其难点,以便有效地指导。2.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课题和要求,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3.教材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不可采用这种方法。
演示法
内容:直观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将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向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注意问题:
1.演示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用演示法取代学生的具体操作实习。
2.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对象和内容。
3.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的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4.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被演示对象的变化,使学生获得深刻完整的印象。5.演示过程要适时,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教具或者是设备应在使用才展示,用完后要及时地收起来。6.演示之后,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的结论。
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计算中心。软件公司和应用计算机的其他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信息
注意问题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练习法:是指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元器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或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象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习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验证信息技术某些功能和结论,调试程序,培养信息技术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注意问题:
1.制定好实习计划。
2.充分做好实习准备(实习内容,设备、材料的准备)。3.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
4.精心辅导实习(入门、总结、巡回辅导)。
5.要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强调操作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发现法(探索或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用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
2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查假设,如果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和总结 注意问题: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环境。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要依据全部教学原则综合,以保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中的基本要素。2.要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要充分考虑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防止选择过程中的片面性。3.必须考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4.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5.必须考虑课型。
6.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7.必须考虑教师的自身情况。
信息
第六章
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即指教师用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切材料、器具和设备。
一、教学语言:语言是有语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即建立在基本符号集上的 语法规则的集合。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教学语言的作用: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工具。组织教学语言的原则和要求: 1.教学语言要有目的性。2.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3.教学语言要有直观性。4.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标:是以纲要形式编订,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及案例等教学上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作用:
1.体现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针。2.提供编写教材的依据。
3.指明教学的方向和途径是教师教学的法规。注意问题:
1.应全面透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体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准。2.为了保证各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
3.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不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但全面实现课程标准则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信息技术教材:是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教材的作用:
1.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根本凭借。2.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是学生获得细心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使用教材注意点:
1.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
2.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心技术的实践性。3.与其它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4.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画出来的画或表格。
作用: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板书要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得情操、培养学生良
信息
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信息技术书写的规范化要求。
注意问题:
1.板书要有计划性。板书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和技术设计。整体设计是指板面使用分块的设计,一般应包括整个板面分成几块,使用每一具体板块些那一部分内容,各板块之间什么关系;局部设计是指每一板块具体写什么东西,哪些内容必须写,哪些内容详细写,哪些内容概要地写;技术设计是指板书内容怎样写,是用自然语言,还是数学语言、逻辑语言或用图形说明。
2.板书要有直观性,板书的字迹要端正,工整、大小紧密得当,做到横成行 3.板书要有示范性。4.板书要有启发性。
5.板书要与教授、演示、操作相配合。
五.挂图:具有直观性,比板书、版画更有真实感,它可以表明机器设备和器件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可以描述内部装置,结构原理,可以描述设备的工作过程。
适合使用的情况:
1.某些小实物。
2.某些内部结构复杂的事物。
3.某些设备、器件无法参观或参观时无法一目了然。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学日常工作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方法:
1、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入手;
2、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3、把知识分析及能力分析结合起来;
4、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备课:备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日历)
1、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的;
2、教学进度;
3、需要的教具;
4、安排好复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时计划(教案):
1.教学题目:如第几章第几节….2.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目的包括教学的基本目的,教育目的,和发展目的。三维度(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培养)
3.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本节教学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4.难点:就是教学中应该达到但是有一定困难的目的 5.课型
6.教学方法:主要用何种方法:如讲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 7.教学手段(教具)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
信息
课前准备:1.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
2、精心备课;3.教具(多媒体课件); 尽量想办法打包,网络存贮、刻光盘
4、精神;5.仪表(整洁、朴素、大方、仪表朴实、自然)6.课前侯课(提醒学生上课,起到调节教师情绪,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上课
1.尽快的进入正常的教学状态;2.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打比方;3.讲授知识要循序渐进;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要渗透思想教育;6.体现教师的主导性;7.执行教案要灵活;8.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要处理偶发事件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第八章
教学测量评价
教学测量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上的反映;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测量的结果(数量或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常用的测量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某种行为表现如实的作好记录,由此判断学生某种等级水平的方法;
2.问卷法: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取得资料和数据,判断某种行为、登记水平的方法。
3.测验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组试题,对学生施测,根据解答或操作结果评定分数,并确定等级水平的方法;
标准化测验: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编制,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成就水平。或诊断。预测监控标准;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来说明某一学生在这一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等级排队。标准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的标准作业为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及达标的程度如何,而不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测验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1.效度: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要测量的内容。
提高效度的方法: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试无关的成分去掉;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评定和计分的标准要客观统一。
2.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提高信度的方法:测验的方法和时间必须严格统一,测验的评定和计分必须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测验的试题的覆盖面宽;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指导法要明确,信息
清晰;消除受试者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对考试的环境的适应性。
3.难度:是测试题目的难以程度,是测试工具对受试者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4.区分度:表示测验项目对受试者的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
第四节 编制试卷
一、命题原则
编制测验的核心是命题。概括起来,不论哪种题型,均应遵循以下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目的,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水准;(2)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测试点分布要合理;
(3)试题的文字表述应浅显简洁,但不可遗漏必要的条件;
(4)各个试题应严格彼此独立,不得含有暗示本题或其它试题的线索;(5)试题的正确答案应是没有争议的;(6)便于施测和评定,节约经费、省时高效。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能够用“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这一过程概括的教学方法是:
A.教练法
B.任务驱动法
C.案例教学法
D.合作学习法
答案【
】
2.以下哪种学习理论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才得以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的?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
3.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判定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作
出适当的调整。这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了评价的什么作用?
A.评价的证明作用
B.评价的教学作用
C.评价的诊断作用
D.评价的定向作用
答案【
】
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下列的哪种方法?
A.提问法
B. 讨论法
C.图示法
D.讲授法
答案【
】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属于下列哪种学习方式?
A.协作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竞争性学习
D.个别化学习
答案【
】
答案【
】
6.在确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目标时,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目标的确立也要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下列哪个基本要求?
A.整体性要求
B.科学性要求
C.暂时性要求
D.灵活性要求
答案【
】
7.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阶段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成果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
】
8.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种学习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学习形式?
A.研究性学习
B.协作学习
C.自主学习
D.集体学习
答案【
】
9.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可以概括为:
A.实用主义教学论 B.结构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理论 D.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案【
】
10..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的学习理论是以下哪个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
二、多项选择题(10分)
1.在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时,应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具体将培训内容应包含下述的哪些方面?
A.现代教育理念
B.信息技术知识
C.良好的师德风范
D.研究能力
答案【
】
2.在我国实行基础教育的改革中,信息技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简单地说这些科研能力都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A.教学设计能力
B.整合资源能力
C.课程开发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答案【
】
3.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下面的哪些方面?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答案【
】
4.一般而言课堂上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哪几种载体形式?
A.教室环境
B.教材
C.教师
D.同伴
答案【
】
5.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完成哪些基本任务?
A.基本理论知识
B.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C.基本操作知识
D.评价信息作品能力
答案【
】
三、简答(20分)
1、校园网平台能提供哪些服务?
2、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哪些设施条件?
3.简要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阶段? 4.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四、辨析题(20分)
1.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而不必有规范的教材。2.信息技术就是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主体技术。
五、论述(30分)
1、请结合本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资源?
2、请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例谈谈如何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学科与教学论调研报告 ——以延安实验小学为例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是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
二、调查内容
(一)教师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4份,回收问卷4份,有效问卷4份。调查对象是我校在职信息技术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摘略如下:
信息技术教师调查问卷
1.你平均每周上网几小时?()
A.5小时以下 B.5-14小时 C.14小时以上
2.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A.聊天较多 B.查资料较多 C.做课件或网站较多 D.其它
3.本期用多媒体室进行教学有几小时?()
A.不用B.5次以下C.5次以上
(二)学生问卷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现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了200名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五年级120人,四年级80人,问卷调查的摘略如下: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调查问卷
1.家里有计算机吗?()A有B没有
2.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A 幼儿园B小学
3.你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A自学 B父母或朋友教的 C学校的课堂学习D社会培训班 E上网吧 F其他:
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部分乡中学也没开课,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课时仅为一节,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再加班级人数过多,学生的知识程度不一,兴趣喜好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是不负责任的课堂现状基本就是学生玩游戏上网的地方,负责任的课堂现状是老师大声讲解,而学生没几个认真听,结果任务完成不了。一节课知识点可能要两三节课才能学完,因为有的学生根本没接触过电脑,连基本的键盘、鼠标操作都不会,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对电脑操作较熟练。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建设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模式。
从现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的运行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老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讲,然后带给学生一定量的任务,让学生分组练习,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传统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不顾学科特点,不管教学目标,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过程缺乏精心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是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于村小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根本得不到外出参观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只是闭门造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高,没有树立新课程理念,不掌握新课程标准。学习的内容应该强调实用。
(三)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升学考试课程,在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中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班主任成绩,而不会在学生成绩单上填。所以信息技术课成了一个只要管住学生纪律不乱跑,对于升学来说是一节可有可无的课,学生也只把它当成是让其放松的课程,给其玩游戏才是硬道理,学不学无所谓。曾经在上课时一学生整节课偷偷地打游戏,任务不去完成,我问他:你来机房不学习,不完成任务,来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
这课本来就是给玩的!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少。可其他教师觉得你上课是件很轻松的事,领导也说你只要管好纪律,让几十个学生都在机房也难吗?可信息课就真这么容易上吗?上课时学生会跟着你来吗?我通常是让学生做作品制作,比如制作正确的完整的美观的课程表给学生打印也来,选出好的作品以供其他学生欣赏,从而也能调动一点学生的积极性。可真正跟着你来的没有几个。
(四)信息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师资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批具有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现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调查中了解到,现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他们缺乏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更深一层的计算机技术,往往不能正确解析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或不能正确处理上机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软、硬件故障。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相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上问题直接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过硬,不具有实践性,更缺少创新性。为此,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首先,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即: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有多元的认知结构,能胜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有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筛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有组织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有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其次,要对教师进行驾驭教材能力的培训。一方面,学校确定了信息技术课教师后,要让其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
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任何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语言要富有艺术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就应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从学校来看,学校应该尽量给信息技术课提供好的条件,硬件的配置,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要认可信息技术教师的付出,重视信息技术课,可用多举行活动的方式来调动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不要让学生感觉这课学不学都无所谓,没有比赛竞争,没有考试排名。
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任何规模的考试或者考核,最多也就是到了期末本学科教师进行简单的考查,所以初中生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心态,认为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的 “娱乐”课。另外,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欠缺也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为此在上课时应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应从思想上加强灌输,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耍课”的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每节课给些任务,对于作品完成好的,放在机房共享,让其他学生欣赏,有的还可
打印出来贴在班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
当然,教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知识与操作性内容与学生实践、学生生活与学习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广泛的综合性的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