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疑问”走进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带着“疑问”走进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摘要: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关键词:课堂环境 质疑 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导学,就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一、创设宽松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学生开启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的始端。对于思维之火即将被燎原前的星星火花,教师要如同普罗米修斯保护天火之源一样地爱护它。教师的评价语,对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而只有这样关系下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问。在课堂上,对于总爱提问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教师也不应轻易否定他。对于腼腆、寡言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赞赏,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更愿交流。在这样轻松融合的环境下,学生自然能畅所欲“问”了。
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肖邦在弥留之际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那么当他的祖国遭到沙俄统治者的侵略时,他却离开家乡去了法国,难道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吗?”我对这位学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大加赞赏,然后将问题抛向学生:“是呀,一个当国难当头却“临阵脱逃”的人到底算不算爱国呢?”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们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经过讨论,领悟到肖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要用音乐这无形而有力量的武器跟沙俄作斗争。这同样是爱国的表现,只是方式不同罢了。通过质疑、释疑,不仅令学生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还让学生获得了事物分析的方法。所以,老师要肯定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善问是学生质疑的升华。这是指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指向性地问,问到关键点上。为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问的质量,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重审题,不关注课题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常常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所以,对于课题的质疑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抓住课堂资源对内容中心进行挖掘,既能使学生注意力紧扣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如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青海高原是什么样子的?柳树很常见,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精读课文重点段,会发现许多的疑难,而解决了这些疑难,则掌握了文章的重点,甚至对文章的语言表达之妙、结构安排之巧、文章中心,人物感情等有更深刻的领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如教学《爱之链》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妇人看见乔依脸上带着微笑却又紧张地闭上眼睛?”“为什么贫穷落魄的乔依听到老妇人要给他钱时‘愣住了’?这些语句是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的理解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学生就此质疑解疑无疑会帮助他们领悟这篇文章的中心。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似有似无的矛盾之处,那常常作者匠心独具的地方,是表达的亮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抓住矛盾之处质疑会让学生受阻的思维豁然开朗。例如,《水》一课中,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洗澡,看着我们绝妙的享受,笑着说:“你们真是饿坏了。”学生当即质疑,明明是渴,为什么要说饿呢?
我首先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由一个“饿”字学生体会到了对水的极度渴望,那是一种极端缺水下的无奈。
又比如”;《船长》中的船长明明知道船上有六十一人却说“必须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
诸如此类,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矛盾处质疑思辨,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本所要表现的含义。
4、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本身的佳妙处去突破挖掘,从而使学生习有所得,学会运用。而某些关键字词便是打开文章佳妙的钥匙。例如,在教学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质疑彭总的内心除了可以从他的语言中感受到,还有哪里可以体会到?学生读到: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彭总明明是“深情的望着”,可是为什么又要“平静的说”呢?这一插曲却敲开了学生们思维的闸门,“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的不舍”、“为了隐藏自己的痛苦”,诸如此类的精彩回答,不一而足。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在表情达意上,标点符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我们识句意,辨语气,理解清楚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这样开放学生“疑”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学会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品尝成功
能够质疑只是学习的一半,另一半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获得发展,体验成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训练和拓展思维,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提供综合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释疑。南宋巨儒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耳。”可见,自古至今,“读”都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后,才能有所悟,只有读后,才能有所疑,有了“疑”,才能更深地领悟文章内涵。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促疑,使问题在读中得到理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如在《清平月 村居》一课中,学生提出无赖是个贬义词,可为什么还说“最喜”呢?通过学生的深度朗读和老师的轻轻点拨,学生随即明白了其中的调皮的意思。
2、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对于有难度,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讨论或者辩论、解决。而学习过程中创设的这种合作的氛围,给学生自由谈话的机会,特别能促动学生(尤其是中差学生)敢发现、善发现。例如教学《半截蜡烛》,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德国军官或许有另一面,杰奎要把蜡烛拿上楼时,他同意了,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说明他不是那么的凶恶。”
多么难得的思维的火花!我乘机让大家讨论他的观点。在战争中的德军是可怕的,但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孩子的爸爸。文中虽然只有淡淡一笔,但也闪耀着人性光辉,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纯净的心在体会到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于战争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能让学生相互启发,使课堂信息量大增。
让学生带着大大小小的问号走进生本课堂,让思维的火花不断在语文课堂上碰撞闪耀,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断“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第二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总结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总结
2006年,山东省小语会依据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教育的规律提出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推动校园读书,带动社会读书,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课题一提出,立刻得到省内许多学校和语文教育教研专家的响应。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课题实验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进实验学校,处处弥漫书香,处处是师生读书的身影。但从面上来看,学生读书并不乐观。一次,跟教师座谈,他们很真诚地说,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书重要,可学习语文课本的时间都紧张,哪有时间让学生读其它书呀!老师的话触动了我。是呀,不改革课堂教学,怎么让所有学校的孩子都能多读书呢!为此,我深入课堂、召开学生及老师座谈会,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少。
问题二,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
问题三,研读教材不到位,只了解了课文的表层内容,没有深度和新意。确定的知识学习目标是一些无序的死的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目标不具体,表述模糊笼统,没有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概念化,不够准确。问题四,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习惯也得不到的培养。
问题五,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六,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七,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八,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
以上这些问题,我在省教研室召开的“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上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为促进问题研究的深化,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请大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及解决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学说——非指导性 启发:教师相信、尊重学生。
(三)“生命教育”理论
为学生一生、生命质量负责
(四)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体系建构。
2、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
3、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
4、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5、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评价。
6、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师素养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明确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
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二)形成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若干理念。
1、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所有学生,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②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充分尊重学生。
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个性。
③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
⑤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⑥珍视学生个性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3、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
教材是例子,把课文作为例子来教,以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用心研读教材,做到与文本真正对话,与作者情感共鸣。明确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并作出价值高低的区分。
4、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产资源
5、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
(三)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已基本形成 ·生命、生长、生活、生态课堂
师生双主体和谐共存。·彼此分享精彩语文生活 ·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自主实践
主动预习、读书、思考、表达、延伸 ·学生的学习享受优质的指导 ·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语文的成长
(四)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已经明确
1、尝试自学
2、合作交流
3、探究解疑
4、拓展补充
5、评价反馈
(五)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策略。
(六)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评价。
(七)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教师素养。
(八)语文作业本进行改革——语文自主学习记录本。
第三篇: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生本高效课堂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一直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那么老师教什么,白纸上就呈现什么。而有效的课堂上应该是每个儿童带着生活经验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开发。备课时,教师要想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可以做这节课知识的辅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孩子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善思,善问。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有深入的探究和把握,掌握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也要渗透。
二、课前预习,作好准备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前自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为学生走进课堂作好准备。课前自学的内容是: 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是怎么读懂的? 想到了什么?2.小组通过课下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
三、加强管理,把握节奏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四、小组互助,共同进步
现阶段,农村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教后反思,努力提升
教后反思是我们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和我们上课时的感觉,及时写出教后反思,以有利于更好的教学。
第四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阶段性总结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阶段性总结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学校内部的教育均衡发展,我校把“高效课堂”作为重中之重。我校就已经申请了以“高效课堂及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题目的科研项目,并得到上级教研部门的批准。这学期开始,我校就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这关践研究”活动,我们知道了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往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相互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间教与学的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将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的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因他们的加入让他们组获得了成功,组员的鼓掌和老师的表扬,老师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眼中有了所期盼的东西——成功的喜悦感。自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变得主动了,回答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也会问为什么了,成绩也明显的进步了。
三、遵循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更加快速地提高了他们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在“高效课堂”中我们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能以“以人为本,人人会学”为宗旨。
二、教师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10月中旬,我校开展教研组常规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能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演绎着他们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三、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体现。
在“高效课堂”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我校在实施“生本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担心,不敢放手;学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教师设计的检测题没有时间做;要么,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当,破坏语境,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趋于走形式,实效性不强;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只关注几个学生的典型发言;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有待提高……高效课堂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透彻理解教材,深知每一名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需要提升自我驾驭教材、课堂能力;需要加强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习题检测,才能真正高效的完成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大潮中。
第五篇:谈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专题二作业
谈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请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可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可以谈观看视频讲座的心得体会,提出下学年改进教学的打算;也可以用自己或同伴成功的案例说明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本高效。字数在500个左右。
通过学习教育李家栋老师的研究成果介绍及理论研究材料,通过观摩倾听多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觉收获特别多,不仅让自己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学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
一、“生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生本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1、教学不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生是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
3、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高效”--课堂效率高--以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知识为主要传授知识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师方面
1、明确的课堂目标
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师生结合
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只有真正把”生本“ 和”高效"结合起来,课堂才能成为优秀的课堂,和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