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00: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三洪奇小学

田海艳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地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第三次全教会也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

4、珍视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对教材、对问题、对教师、对学习方法等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前人的经验、敢于否认教师、敢于否认自己和同伴。

四、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们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你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他却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

五、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 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敢向学生学习

3、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结束语: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敢于“标新立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扬起了风帆,为学生的蓬勃成长开垦了一片沃土。

第二篇: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不少人不知所措。为什么如今会有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也许这和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及创新基地实习等实践途径。同时还应从个人、家庭、学校进行多层面综合思考,以便日后能够构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关键字: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

创新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新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如领导工作实践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职业经理可以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反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然而,缺少了创新实践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说出了广闻博览的价值,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仍然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变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实践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途径有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创新基地实习等,此外,像我们学院的金工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拓展、军训等其它方式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实践方式。

1.社会调查活动或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活动是了解社会问题,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及其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也可以是社团、学校、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位,是与百姓生活可以密切接触的地方。社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送温暖活动,社区科技环保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等。走进社区,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劳动与自愿者活动等对于完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社会服务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举办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举办类似科技节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像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改善,有利于增强其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面向未来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其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研制过程,可以改善其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以提高其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观念的形成,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科技创新思维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还需注重教学

创新的前提是知识作为基础,需要有知识的积累过程,知识的积累缘于不断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也是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加强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说明“兴趣”的重要性。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学生会发自内心学习,并为之付出努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努力了,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首先要解决好“兴趣”问题。这是一个难题,需要了解学生心理,然后对症下药、耐心引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作用,感受课程的内在美和应用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一定要做到触及心灵深处。

2.注重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

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载体,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比如“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了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助于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思维是创新思想的核心,创新思想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思维的训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养成敏锐的洞察力和质疑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对未知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实践,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提高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严谨的思辩能力。

3.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创新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学习,但对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发生着重大影响。子女升入大学后,仍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思想、言行,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对子女仍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思想上的很大依赖性。就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学生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开展实践性教学、创造性教育。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支持子女参与科研、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的活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子女帮助,还要从思想上、情感上乃至从创造环境条件上支持子女的创新实践活动。

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学习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应该跟自身的能力情况进行发展突破,首先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是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不仅重视书本、课堂的知识学习,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各种科学原理、巩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大学生要追求的自尊、自强、自立、自律人生境界,要以为人类、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引导自己的行为。为此,大学生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探究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又能够推动创新产品的诞生,推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国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价值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 德 江.论教谈学话育人.北 京:高 等 教 育 出 版社.201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高教论坛.2007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抑、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潜能;放开想,大胆问,才能问出有创新、创造性的问题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语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抄写在质疑本上,待后质疑。

2、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引导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为什么会有绿色、红色、黄色的变化,搞清了春雨和春天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变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3、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相知道什么?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快乐的小青蛙”而不用“小青蛙”? “快乐”二字体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小熊和小鹿》,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呢?通过议论点拔,学生明白了小熊和小鹿都遵守了诺言,只因为是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不能来。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儿童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之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课文结尾处写到“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在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这样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仪,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能力。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也是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描述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识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一个“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很多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注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接受的信息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单一的。如何使信息交流多向性呢?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受的任务,接受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查的潜能才得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主体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直觉和灵感。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从写作欲望的突发到材料的综合,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点放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思绪。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教学中可按“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

足”的步骤进行。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钻研、揣摩、品味,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不足。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结合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思维。创造活动是运用现有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提出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关系或新方法的个体活动,即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的一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活动。文章写作就符合这一内涵。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要多训练些想象、联想之类的作文,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和梦想之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使自身具有创造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而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自身不断地“充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四、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莘莘学子对学业的兴趣应是为师者的又一要著。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担心灌输知识不全面,“讲”不到位,导致上课总是“老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一双手”的单调枯燥教学状况。不少学生感到越学越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陈旧的灌输模式,把语文课上“活”,要立足本本,走出本本,要为学生创设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广蓄知识、拓宽视野,结合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后动,如: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自办班级文学园地、手抄报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运用录音、录象、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总之,学生的创造精神欲望的激发,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寓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每一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中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中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引领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企业依靠创新,延长寿命;国家依赖创新,增强国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是时代前进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增加了对员工创新性的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了时代的责任。当今职业学校教师仅仅教授熟练的理论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培养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才能,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探索适合提高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对“创新”的探讨

1.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创造了缤纷的世界,正是思维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最终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创新思维,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的高级阶段,在一般思维的基础性作用上进行训练。其次,创新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这种运用不是单纯的罗列叠加。

2.创新能力

结合中职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思维之上,对现有的产品、技术有实践性的提高。可以是一个好的建议,一个好的方法,如果可以转化为实践,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就可以看做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现状

1.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知识的积累和一般思维的训练是创新的基础。中职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与一般高中学生不同。他们有的表现出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对理论知识比较反感,因此整体上知识的构建有待加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对传统知识掌握不好,学生反而没有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正确加以引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有一些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并不突出,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得较为优秀。这也说明中职学生各有所长,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经历了中考失利,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呈现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放弃自己,也渴望表现,渴望被肯定。那么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就可以体现学生的优点,或者是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他们心理满足感的建立和对知识的钻研,都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此外,中职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却不会把握条件。有些学生有创新动机,但面对实践过程中繁琐的程序和较复杂的问题,不去钻研和请教,也较少利用学校条件去练习,这样难以创造出创新的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当有创新灵感的时候缺少坚持的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灵感,付诸实践,并且要持之以恒。

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依托于课堂。在创新指导这门课程中,对于创新思维、创造技法的论述较贴合实际。书中很多案例吸引了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思索是否可以改进身边的事物。令笔者欣喜的是,在开设创新课程的班级中,有的学生利用下课十分钟对粉笔进行了改造,将粉笔雕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酒杯,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利用手中的电线制作了眼镜,甚至制作了动物造型;有的学生还制作了简易的门铃和手电筒。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逐渐形成了创新的意识。

创新思维方法包括自由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方法。常用的创造技法有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等。自由思维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联想思维展现人类思维的广阔,逆向思维改变司空见惯的想法,侧向思维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掌握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加之创造技法的运用,对学生专业探索过程会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2.调整学校学科设置

第一,职业学校的特色是专业与市场密切结合,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除了传统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之外,必可不少的就是增加创新课程。在笔者学校,学生第一年入校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整合和构建;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配合更深入的文化课程学习。另外学校对于绝大多数班级开设一门创新课程,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意收集表,帮助学生记录日常的创意想法,抓住灵感的瞬间,加以引导和鼓励,以此获得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即权威的想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有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教师应当鼓励和启发,并积极引导。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改变僵硬的想法,敢于提出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道具教学法,利用身边的物品例如回形针、牙签等进行制作,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愿意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久而久之,创新思维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习惯。

3.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创新的氛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改进。在校园内开设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同时也给希望创新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每一年笔者学校都会举办技能文化节,包括各个专业的技能比赛、优秀作品的展示、模拟应聘等活动。通过几天的交流学习,学生在课堂外收获了更多启发。此外,平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而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时,在比赛前的准备过程中培养毅力和钻研精神,充分发挥创新灵感。比赛鼓励和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对专业进行探索。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于创新的关注度。

校企结合是培养创新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一般与当地的企业有合作,学生在工学交替和下厂实习的过程中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机器的运作。这和平时的实训课程又有不同,工厂生产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技术问题,这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学生思考探索的好机会。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结合创新思维,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祖国未来的发展。中国如果要改变“世界工厂”的地位,就必须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而“中国创造”正需要依靠年轻的一代,他们富有活力,能接收新鲜事物,需要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徐振寰.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3]张宗亮.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10).[4]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5]王培,刘光俊.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3).[6]耿俊茂.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9).(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技师学院)

第五篇: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

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

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推动力。研究这两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是在这样的目的之下,笔者通过研究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这两大推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在企业中建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企业文化的建议。笔者认为:(1)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它们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两者联系的纽带是企业中的“人”。(3)创新思维在企业文化产生和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来说,重视创新思维是其应含之义。(4)企业文化通过对的人知识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的影响,而影响创新思维的发挥。

在这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企业文化:(1)在方法论上,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也就是企业文化要与企业历史发展实际一致,企业文化体系内部三层文化要一致,企业的活动、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文化要一致。(2)在内容上,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一,实行有效的培训机制,具备顺畅的沟通网络。(3)在实施上,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下载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