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第二章

时间:2019-05-13 00: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复习题第二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复习题第二章》。

第一篇:马原复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A.B.D.A.D.C.B.C.C.C 14.C.A.A.D.A.B.D.B.A 26.C.C.B.A 3 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B.C 23.C.C 13.B 25.D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价值的特性是()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AB.ABC.BD.ABCD.ABCD.CD.ABD.ABC.CD 10.BCD 11.ACD.ACD.ACD.ABC.ABD.CD.BC.ABCD.BC 20.BC.ABCD.ABCD.AB.BCD.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三、辨析题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 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 〕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l)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l)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材料 l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 〕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 答案要点 〕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材料 1 〕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 2 〕 波普尔在 《 科学知识进化论 》 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 ― 也许是唯一的 ― 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 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 答案要点 〕

(l)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二篇:马原复习题

(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1,如果把现实的理解为现存的,而现存的都是合理的那么这个命题显然是把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一切制度神圣化,是在哲学上为之祝福,这自然引起近视政府的感激,也引起了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2,实际上,这个哲学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看来,一切现存的,并非无条件的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存的东西只有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失去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显示的,因而是行将 灭亡的。

3,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原则推论下去,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凡是现存的,都是现存的,都应当是即将灭亡的”。这个命题的实质就是一切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是暂时的、处于不断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这种关于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思想,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1,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根源及提出过程。3,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认为无

论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都没有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实践观,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的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新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光荣使命就是:“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2,从目的与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3,通过揭示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动因,科学地揭示了探究历史发展动力的唯一途径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经济基础决定包括国家制度和法,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怎样理解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

1,这是费尔巴哈通过人们对天生的追求幸福夫人欲望要受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限制,即受到双重的矫正而引出的道德的基本准则

2,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在理论上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其一,是广大劳动人民更本没有满足欲望的物质手段,也就谈不上合理的节制;其二,在剥削阶级

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根本不存在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3,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五)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抽象的

2,指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

3,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

4,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关系 5,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变化的(六)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

1,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表现在将其唯物主义停留在自然观上,而没有将之贯穿大力社会历史领域,在历史社会领域中仍然是唯心史观,而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把人类之爱作为真理、正义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追求,因而是个唯心主义者。

2,施达克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按照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果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造成了混乱。

3,恩格斯对施达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哲学史的事实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符合哲学发展的客观事实。

其二,从人类活动的特点来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荒谬的,会推论出由于人们的活动都有“理想的意图”而都成了天生的唯心主义者,而不会有唯物主义者的荒谬结论。

其三,从历史事实来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有害的。历史上,有唯物主义者如狄德罗为了人类的进步不惜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因此,相信人类进步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绝对不相干的两回事。如果把相信人类进步当做唯心主义,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就毫无意义了。这就一定会扼杀了哲学上的两个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第三篇:马原期末选择题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B

A.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B.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C.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

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

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8、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说明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C

A.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B.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

C.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贡献

D.个体从社会获得的满足程度

9、《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10、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

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是()的观点,后者是()的观点。A A.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B.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11、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为:C A.20% B.50% C.200% D.100%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资本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C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D.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1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D A.100% B.75% C.50% D.125%

14、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 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现因采用新的机器设备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B A.2000 B.1000 C.500 D.10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B.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3、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B.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C.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5、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生成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6、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7、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

A.杰出人物能修改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D.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8、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

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

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

A.社会经济规制

B.公共事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

D.反托拉斯法

10、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改变

C.人们能够透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D.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1、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2、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段论述表明:

A.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本上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D.资本积累与无限大生产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B.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C.体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瓜分剩余价值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四篇:马原期末复习题第五章的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C)A.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B.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C)

A.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 B.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 3.垄断利润是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A)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给资本输出国带来的是(B)A.大量资本外流,使本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B.资本积累加快,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 C.大量利润回流,使本国完全消除失业

D.资本收入增加,使输出国不再参加划分势力范围的竞争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少量企业股票(D)

A.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B.意味着工人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地位 C.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的经济关系

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A)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B.生产、交换、消费、贸易的全球化 C.生产、资源、要素、资金的全球化 D.生产、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化 9.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A)

A.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B.贸易全球化的过程

C.资本全球化的过程 D.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是(D)A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 《资本论》

C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D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B)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D)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13.垄断价格的形成表明(C)A.价值规律已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变 D.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 14.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B)A 1873年经济危机 B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萧条

C 1990年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 D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

15.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C)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AC)A.生产集中 B.自由竞争 C.资本集中 D.暴力掠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CD)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入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机制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ABCD)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4.常见的垄断组织有(ABCD)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是(ABCD)A.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B.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C.通过国家收入的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D.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6.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内在因素有(ABCD)A.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C.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饱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有(ACD)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失的结果。

C.竞争仍然存在,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进步。

D.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可能。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BCD)A.社会经济规制 B.公共事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 D.反托拉斯法

9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的特征(ABCD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C.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D.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1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CD)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生产力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的新变化,主要表现是(ABD)

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人。C.出现了一大批食利人员。

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1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ABCD)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C.相对落后国家价值观念和文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D.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13.“二战”以来,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ABD)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D.世界贸易组织 14.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ABC)A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有容纳空间。D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1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CD)A 资本主义完全可以自行消灭经济危机。

B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

C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判断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组织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3.垄断消除了竞争。(×)4.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5.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二战”后,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9.“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有所变化,即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量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人物与其代表作连线

① 马克思----C 《共产党宣言》

② 列宁------A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③ 凯恩斯----B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请把下列时间段与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连线

①19世纪70年代以前----B自由竞争阶段 ②19世纪末20世纪处----A垄断资本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的“股权分散化”现象。股份资本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股票集中率较高,少数人有较大份额股权,如3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100%为福特家族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股票持有呈分散化趋势。一些大企业通常将股票划分为几百万股,上市销售,同时,鼓励本公司职工个人购买,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工人购股现象得到发展,如英国1977~1987年的十年间,持股人数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20%,增加两倍多,即有1000多万人持有股票,法国有900多万。198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共有股东128万人,其中拥有100股以下的小股东占全部股东的78%。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这样,不仅中小资产者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而且工人和其它社会阶层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司股票的持有者。

在20世纪初,垄断资本家大约要占有40%~50%的股票才能控制某一企业,现在股票控制额已降到5%,甚至更少。如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受5个大公司控制,这5个大公司合计只控制了股票总数的4.8%就主宰了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务。可见,工人购买少量股票也并没有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如美国的股票、债券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0.7%的股票和9.7%的债券,而1%的最富有者占有63%的股票和60%的债券。小股东虽然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并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材料二:二战后,在种种社会政策的作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收入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保护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人的实际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因而物质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据统计,战后各发达国家中工人的实际工资都大幅度地增长了。从1949年到1971年,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了41%,年均增长1.6%;联邦德国提高了264%,年增长6.1%;日本提高了316%,年增长6.7%。工人生活水平提高也反映在消费构成和消费形式的变化上。食品消费开支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显著下降,家庭耐用品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的比重增加。美国工人家庭的支出,食品开支1955年为总开支的46.9%,1978年则为27%,而1977年的瑞士只为16.8%。目前小汽车、住房、家用电器等生活资料已进入千家万户。二是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条件得到部分改善。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40小时的五天工作制,有些国家的公司已开始试行四天工作制,工人每年有一个月带薪或双工资假期。三是工人的福利保险得到一定的发展,失业者有基本生活保障。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和工会致力于广泛的社会福利国家建设,多种社会福利保障通过社会立法被固定下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起一套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材料三: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一些资产阶级代言人乘机宣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与无产阶级彻底诀别”等观点,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差别和矛盾“不会演变成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冲突,因为它们己被限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之内,人们普通接受了社会运动的规则,‘危险的阶级’已从社会和政治舞台消失,引起社会冲突的社会关系已经被铲除。”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提出了种种关于工人阶级消亡的理论。

材料四: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比较缓和、低落,但工人运动并没有沉寂。在新近工业化的第三世界,例如巴西和韩国的例子表明,工人运动正处于上升势头。在工业发达国家,工人运动还在继续存在。因为大多数就业居民是依靠领取工资、薪金维持生活,他们的利益与雇主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无论如何都要求雇员方面采取集体行动。阶级斗争,无论人们是否赋予这个词某种政治含义,它都要继续进行。当前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中存在的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态势,进一步深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一点已突出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加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ABCD)

A 职工参入决策 B 终身雇佣

C 职工持股 D 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新变化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ABCD)

A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D 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也是不科学的。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材料分析题二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 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 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Control Data、HoneywellSperry Univac、Burroughs和 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 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 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的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 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 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 力,重塑起昔日的辉煌。

IBM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所处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高增长率;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 和质量卓越的产品,并发挥领导作用;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 高的效率;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产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往往主机是一个公司制造的。显示器是另一个公司的,打印机又是第三个公司的。软件是第四个公司的,这些组合起来使整 个系统得以运行。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IBM公司在垄断和竞争中寻求着未来的发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BCD)

A 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B 垄断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C 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 D 垄断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2.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ABC)A 垄断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B 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 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 D 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下载马原复习题第二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复习题第二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

    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

    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马原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生医101 学号:100839 姓名:徐红光 任......

    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

    马原课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本义:爱+智慧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研究具体事物的学问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