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推荐]应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日期:2011-06-20]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新庄幼儿园 作者:宗幼芬
宜兴市新庄幼儿园
摘 要:通过捕捉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有效培养了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欣赏、创造能力,幼儿美术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有效性,真正落实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及课题研究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活动 教学模式
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最能吸引幼儿课堂注意力,提高幼儿课堂参与度的元素,现代信息技术就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手段,建立多种信息连接,将教学内容与幼儿、教师、课件集成一个交互式的课堂系统,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提高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有特别意义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整个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成为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一、创造想象空间,渲染欣赏氛围
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模式,只能使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依葫芦画瓢,对幼儿大脑提供的信息刺激也不强,幼儿绘画的兴趣也不高。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获得满足,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随着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的打开,生动直观的动画构建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活动的气氛,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师生互动在动态情景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在“开心娃娃蹦蹦跳”美术活动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给幼儿创造了形、声、音、像相结合的各种各样的开心娃娃在跳蹦蹦床时的不同的姿态,让孩子们仔细观赏开心娃娃的形态,开心娃娃们各种各样的跳蹦蹦床的姿势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拓宽了孩子联想的思路。刚看完以后孩子们就跃跃欲试起来,都想大显身手画画可爱的开心娃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示范画“开心娃娃”清晰有趣,幼儿从这里接受到新颖的信息。绘画中孩子们的创作出人意料:各种动态、花纹各异的开心娃娃,一个个生动活泼„„。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多彩。
美术课堂中: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对乏味的欣赏活动都不怎么感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技术。运用多媒体课进行教学,能融视、听、说融于一体,动态和静态相互交替运用、组合流通,构建想象空间,使幼儿更容易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和表现手法,更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营造动态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讲解、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美术教学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而多媒体凭借着它的活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将信息再现于幼儿的感官系统,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调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幼儿提供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兴趣的环境,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特性。
例如:大班连环画《蝴蝶的一生》美术活动中,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幼儿在观看蚕宝宝变成蝴蝶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在各个阶段蝴蝶的形态及生活环境。又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有关资料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后,孩子们对蝴蝶的一生异常得感兴趣。由于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就运用启发式的提问进行导入:“蝴蝶的一生有几个阶段?它有什么特点?假如要你来设计一本蝴蝶的一生的连环画,你准备画蝴蝶的哪一个阶段?请你们用笔画下来。”结果,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大胆地运用线条的疏密、曲直、交叉等表现自己所画,并津津乐道地向同伴、老师讲述!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幼儿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经历,对所经历的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当他们见到能表达同样经历、体验的作品时,就会产生共鸣,将当时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画中,这样更容易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意境。
三、优化教学结构,化解重点难点
传统的美术活动,教师示范往往是通过手绘,这种示范存在图像小、速度慢、教师背对幼儿易挡住幼儿视线等缺点。应用媒体演示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媒体展示既能满足全体幼儿动手操作和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把实物等放大,提供逼真、清楚、色彩鲜艳的教学效果,教师将体积、面积较小或者数量不足的实物标本及照片,通过投影仪真实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探求、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全体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教师能够直接与幼儿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并及时掌握幼儿反馈的信息。如果幼儿有疑问,多媒体还可以再次演示,强化示范步骤,突破重难点。
如画《小鱼看日出》一课,其重点在于让幼儿了解海洋中的鱼的外形特征,勾勒出海洋中鱼的形状,并用线描对鱼进行装饰。这一课的课件包括两部分,即欣赏和绘画海洋中的鱼。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设计稿本,采集、制作多媒体素材,如海浪的声音、鱼吐出气泡的声音、大海的背景音乐等。在制作过程中,要通过手工绘制各种鱼和计算机生成相结合,从而形成活动的画面,如海草的自然摆动,鱼朝不同方向的游动,以及气泡由小到大的变化等。最后制作各种鱼的绘画演示步骤并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控制按钮。
美术课快结束时,就是幼儿创作的作品将要完成的时候。这时,老师安排一定时间展示幼儿们的作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开展评述,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小,画出或制作出来的作品不太大,老师拿在手上或贴在黑板上讲评时,往往因为作品太小,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们利用投影仪放大作品,使其清晰、鲜明地再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展评工作高潮迭起。将学生的作品相继放于投影仪展台上,“小鱼”立刻变成了“大鱼”。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在大屏幕上,而且外形清晰、色彩鲜艳,连鱼身上细小的纹样都一清二楚时,学生高兴得眉飞色舞。这就充分体现了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性。
四、再现活动情境, 规范活动操作
无数次的实践活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在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就尤显重要。教师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将孩子的绘画过程拍摄下来,然后与电脑或电视连接,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场景回放,引导幼儿边观看、边讨论,让孩子感知哪些动作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美术活动操作的规范性。如有一次美术活动前,几个小组长在教师的提醒下给小朋友们准备好了画笔、绘画纸等绘画用具,孩子们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和往常一样井然有序。然而,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却又犯了老毛病,自己在画纸上乱涂,一会工夫一张纸被他画满了,完了还在其他小朋友的画纸涂上几笔,很得意洋洋。我便采取拒绝满足其要求的办法。让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绘画纸上进行加工,尽量使绘画变得美观,但由于他先前的乱画没法再画作品,当其他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展示的时候,而他却没有了。中午,小朋友们吃完饭准备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一起来看段录像,小朋友们都异常兴奋。当录像中出现小朋友自己画画场面时,都争着要坐到前面来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各人的表现,当放到那名乱画的小朋友的画面时,我暂停了,让小朋友们举手发言。听到大家的议论,那名乱画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低头不说话,他意识到自己错了。通过这件事,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小朋友也会懂得按规范学习。
实践证明,在美术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角度、多方位地帮助幼儿参与活动,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幼儿美术教学效果,为幼儿美术课堂锦上添花。
第二篇: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试论改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足的探索 摘要:“语文教材练习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和题目,是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课后练习是编者对课文重点或难点的暗示,是编者与教师的特殊对话.它的设置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能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检测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为教师修正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对学生来说,课后练习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学习自信、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本文从分析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足出发,提出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富于变化、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指令恰当、切合学生实际等三方面探索,做到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凸显课后练习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关键词: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实效性和适用性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进了很多,比如开放程度更大,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突出关注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紧密等,整个练习系统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就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7-9)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对象,分两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讲述习题设置上的不足,如题型单
一、设计空泛,脱离学习目标,缺乏灵活性等;第二部分是针对这些不足探索相应的改善:课后练习应设计富含趣味性、指令恰当、紧密联系学习目标等建议.通过此文的探索,希望在往后的语文教与学中,让课后练习为语文的教与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一、课后练习题系统在设置上的不足 “便教利学”的练习设计与使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高价值的课后练习题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提高语文能力.但练习系统存在的缺点就会降低习题的价值,使其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下文具体来分析课后练习的不足.(一)课后练习题语言生硬、题型单一,缺乏趣味性 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价值观与情趣的统一,成为有思想内涵又有情趣魅力的教材.”[]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型灵活多样、生动有趣、语言委婉和循循善诱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反之,若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是单一重复、乏味又含命令性的题目,会使学生对练习题产生厌倦的情绪、逆反的心理.但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就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课后练习题题型少而单一,一般只有2-3种题型,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语文课后练习系统中以生硬的语言、极小的变化重复地出现,现在就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子,看看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练习系统中出现的频率.1、第一种类型是整体感知、体会文意的题目: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一题: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题: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第5课《童趣》第三题:背诵全文.第6课《理想》第一题: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第24课《散文诗两篇》第二题: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2、第二种题型是品味、揣摩文章的语言、手法的题: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二题:品味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第3课《短文两篇》第二题: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第4课《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第20课《山市》第一题:读懂这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3、第三种题型,是综合开放题,写短文、仿写句子,搜集资料等: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第4课《紫藤萝瀑布》第三题:搜集几种花木象征意义的说法.第9课《我的信念》第三题:搜集一些科学家的资料.第12课《济南的冬天》第三题: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第16课《化石吟》第三题: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生物的短文.(以上问题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4-128页)这里仅统计了七年级上册前半部分的课后练习,就能看出这三种题型在练习中出现的次数,从中也能推测到其他几册语文课本的练习也无非是以这三类题型为主来设置练习题的.这些单
一、少变化题型的重复出现会让学生看到课后练习出题的惯性,他们会觉得语文课后练习无非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品味几个语句、搜集资料写写东西而已,没有其他新鲜、有趣的、可供选择的题型可做,学生会厌烦做这样的题目.加之这些练习题多用严肃的语气,以居高临下的权威、专家口吻来设置问题,期望学生得出对人生的重要启示,这样的命令式语言会使学生反感.不要说在课后练习题的呈现方式上要注重语言的使用,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我们的交际用语并考虑交流者的心理感受,只有亲切委婉的语言才能拉近对话者之间的距离.上面所举的练习题,看似简洁明了,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随便用几个没有感情的字词就让学生去做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的思考.当然,语文教科书题型单一也与练习题量少有关.数量少,题目的类型、变化就少,这是针对过去题目数量过多而作的改变,但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相关的练习来提高的,一定质和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二)设计空泛、指令不明或结论预设性、暗示性强 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课后练习中的设计仍显得很薄弱,指导学生解决语文问题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还相当缺乏.现在有些习题内容包含量过大,指令性不明确,加上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回答也就没有针对性,自然这种题型的训练就产生不了多大的效果.例如,一些课后练习总写道:“这句话蕴含深刻,感情丰富,说说你自己的感受.”这类感受性、体验性的题目,看似可以让学生无论从哪个方面谈都可以,但也正是如此,学生把握不住具体的方向,只能泛泛而谈,说不出深刻的体会.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的缺失,既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解决本问题,更不能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语文能力.上面所述,有些大而空的习题缺乏操作过程的指导,以致学生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也有些要求清晰明确的练习题又出现了编者已经为学生预设好了结论,给出了答案明显的暗示,强迫学生按照编者的意愿来回答问题,让学生直接进入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如八年级上册17课《奇妙的克隆》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克隆铆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类题型的题目,一个“好”字就给学生预示题目的答案是: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最好的,肯定不要以时间顺序来写,至于理由学生可随便说.面对这种题,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更不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考察课文本身的说明顺序是否是合理的,可能表面上学生很容易回答此类问题、知识掌握的也不错,但实则是让学生钻进这个“好”字的空子里,就是编者预设好了的空子让学生往这方面钻.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八年级上册第23课《核舟记》课后练习第二题:“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这个题目表面上看不见一个“好”字,但也默认了文章中的写作顺序是最合理的,然后才让学生找出这种顺序的理由,其实也是问文章的写作顺序好在哪里.这类型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既没有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也没有问文章的这种写作顺序好还是不好,而是直接问这样写的原因.所以,这样的问题设计训练不了学生的能力,是不合理的.(三)不太关注选文、单元的学习目标,设题具有随意性 课后练习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是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解释的暗示,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可根据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前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开展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而现在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了减少之前过于注重工具性的学习,增设了不少以主题来组成单元的,但也存在不少以文体知识的学习来组元的,如说明文单元、议论文单元等,因为这种单元的组成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全面的学习掌握各种文体知识的特点.可惜的是,有些文体单元的练习题不是以训练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来设置题目的,甚至相差甚远,设题具有随意性.如果习题设计随意,那么练习题就可能使教师教学偏离正确的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难点,完成不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明文单元,单元提示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建筑、古迹来学习怎么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但第15课《说“屏”》的课后练习却设计了“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这几题.诗句的了解、积累虽说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但对于一个完整的说明文单元,这两题的设置是欠妥的.再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单元提示要掌握“观点与材料,议论文论述的语言,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语言是要求学习的,但课后练习却很少有相关的练习训练,因而,议论文这种文体特点就不能有效的把握,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很可能指向了其他方面的学习.要想达到训练的目的,练习就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迁移,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教材编者应充分把握选文学习目标的方向性,以免偏离目标,设题随意.(四)习题设置的灵活性不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材练习题也应考虑不同地区、个性差异、不同层次学生,是他们做在教材练习题时有条件、有能力的完成.但很多课后练习题出现不少“从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信息资料的学习方式是完成练习的关键步骤.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题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农村的中学生却不是易事,农村中学本身的教学设施就比较简陋,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些网络,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就更不可能实现.学生完成不了这类练习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条件上的限制.如八年级上册13课《苏州园林》课后第四题:“写一篇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这道题对于有去旅游、参观过园林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对于没有去过的学生就很难完成了.笔者也没去参观过园林建筑,要笔者完成恐怕也是有难度的,所以这样的题目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设计的,适用性比较低.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较高,有的就较低,因此,教材编者就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习题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富于变化、富于选择,能满足不同学生,能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的练习题,使练习的适用性更广泛,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五)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失衡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是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是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在一起就是语文.”[]《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教材的练习设计要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着手,教材的编者也注意意识到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练习中出现了不少“说说、读读、复述、讨论”等听说读的口头练习和“写下、仿写”等书面练习.但纵观整套教材的练习系统,“说”的练习占绝大多数,“读和写”次之,“听”练习是最少的,出现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极不平衡现象.以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为例,粗略统计听说读写为训练形式的题目数量分布,第一单元以“说”的训练形式的题目有9道,“写”的有4题,“读”的3题,“听”的没有.第二单元“说”的训练有14题,“写”的有3题,“读”的4题,“听”的也没有(包括读说结合的题目和讨论题中涉及说的形式).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不合理现象,说的多、听写的少.编者这样设计题目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语文学习不是单脚学习,光靠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选择的不当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的建议.关于自主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否恰当,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自学的机会有没把握好.二是自学的指导有没有.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自读课的学习上,教材的编者是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自学机会没能把握好的情况为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单元,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相关说明文知识后,应让学生自行学习《苏州园林》,而不是学习自读课《桥之美》,因为《桥之美》这篇课文不具备明显的说明文知识,与本单元前面学习的课文关联不大,产生不了知识的迁移作用,所以不宜让学生自学《桥之美》这边课文,否则学生学习起来会显得困难重重.在合作学习上,练习题要根据题目本身的难易情况而定,探索性的思考题、拓展性的训练题、比较性的分析题、多步骤的操作题,以及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才适合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单纯为了合作而合作.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台阶》第二题讨论:“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我在初二教育实习中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课前感知阅读,阅读完后我随便一问学生,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说出答案.所以类似这种难度不大的题目,只要学生阅读过课文,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是属于简单的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实在不需要学生合作讨论,否则只会是浪费师生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新课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出了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也就是针对较深刻的问题进行挖掘学习,但也容易出现探究学习的不当.比如设题过浅,失去探究的价值.如九年级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练习题的第四题“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学生可根据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就能推断出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向百万富翁低声下气、百般讨好,不会出现其他有争议性、可探究的结论.因此,这种习题的探究会浪费学生时间,也失去了探究的价值.二、探索课后练习题设置的改善 语文课后练习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适用性强、价值高的练习题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前文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下是为改进练习系统编制提出的建议.设置题型多样、富含趣味、语言委婉的练习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设计要富于创造、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的学生能在多种题型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题.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既能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又能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习题出题的方式要多变,不能仅限于读课文体会感情、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讨论收集资料等这几种题型,如果是读背课文,可以有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诵读比赛等形式.对于能力训练方面也要多样,针对爱看动画片的学生,习题可以结合寓言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针对新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自己做新闻播报的主持人.对于成语的学习,设计出成语接龙的练习或比赛,还可用用漫画、照片等形式引出训练作业,增加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这些练习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与教材编者是通过教材练习来交流的,既然是一种交流方式就应该要考虑对方的接受心理.编者应用启发帮助者的意识,以平等的姿态、交流者的口吻、亲切委婉和循循善诱的语言,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述方式,[]使题目更具有亲和力,更贴近学生和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到的不是被逼迫、强制去做题,而是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形成练习题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二)习题指令要恰当,既不太空泛,也不暗示结论 练习题指令不明确、太过空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很容易失去思考的方向,纠结于某种角度的行与不行之间,产生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样的训练就缺乏针对性,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把握教材,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练习不是简单地追求某个问题的解决,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注重过程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针对习题空泛的情况,编者在设置练习时可在习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具体要求、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分解、细化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学习”变成“会学习”.题目给出明确指令的同时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在题目中给出结论的预设和暗示,故意让学生按照编者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找答案,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结论,所以练习的设置不能给学生暗示答案,特别是出现一个“好”字,让学生围绕这个好字去思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种题应首先让学生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再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八年级上册第17课第2题可改为:“'克隆铆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用其他说明顺序来写?如果用时间顺序来写,效果会怎样?说出理由.”这样问就少了答案的预设,能让学生真正地摆脱课文和编者权威的设置,批判的寻找其他可能的结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了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养成批判精神,指向性较明确的习题不要在题目中给学生预设暗示性的答案,要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思考答案,让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习题应紧密学习目标,选取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学习方法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取要根据语文单元目标和课文内容来确定,若是以文体知识设置单元的课文,课后练习就应该围绕文体知识的训练来设置练习题,说明文就应该设置说明知识的相关题目,让学生理清事物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结合说一事、写一物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议论文单元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议论三要素的知识等.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位置和的难易程度进行设置,单元的前几篇有探究价值、难度大的课文可以设置合作、探究性的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合作的机会.因为有了先前的知识积累,本单元的最后一两篇篇课文就应设置自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置何种类型的练习题、采用哪种方式训练和哪些学习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简单易操作的习题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多操作、有难度和有探究价值的习题就让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体会到通过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四)课后练习题要充分关注学生习题设置要充分关注学生包括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习题.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要使练习题富有层次性,让多数学生能通过跳一跳都能摘到,也要呈现语文程序性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去做题.这种含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的练习设计,能使学生有效的完成练习,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练习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多种选择、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如农村的教学设施和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城市就比较差,习题就要有开放性和选择性,让习题的适用性更广.结束语 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课后练习又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质量好的课后练习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又有助于学生的学,反之,则严重影响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饶有兴趣、形式多样、富于选择的习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指令恰当,要求不空泛、结论不预设使学生做练习操作方便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批判精神;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习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方式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设计有层次性、选择性、开放性的练习题,使练习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都是课后练习系统设置时所要认真思考和充分落实的,而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此.参考文献: [1]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页.[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40页.[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75页.[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18—119页.[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00页.[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09页.[9]刘国正《叶圣陶教育论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3页.[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73页.[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84页.[14] 杨军.《语文知识知“多少”—谈中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J].语文学刊,2010第10期.[15]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6.[16]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J].语文建设,2005.5.[17]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语文建设,2007.2.[18]冉维维.《 浅谈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19]王颖.《初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1.[20]李巍巍.《现行初中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系统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21]伍辉燕.《例谈语文练习设计的几个弊端》[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10.[2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2011.[23]毋小利.《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市卫岗小学 李靖
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像与声音及各种材料的集中展示,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促进思维发展,那么怎么把信息技术更合适的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呢?
一、创设生动情景,诱发情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经过它才能进来。”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多媒体教学具有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动画情景,贴近教学内容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如:教学《蚂蚁搬家》时,我利用Flash和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了有趣的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首先出现了一群可爱的小蚂蚁在快乐的玩耍,忽然电闪雷鸣,“轰隆隆,轰隆隆”小蚂蚁们非常紧张说“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同学们的神情也随之紧张起来,师问“要下雨了,小蚂蚁要干什么呢?”生答:“搬家。”这时,课件中两个小蚂蚁搬着课题出现很自然的出示课题————蚂蚁搬家。蚂蚁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此时他们急切地想看到蚂蚁是怎么搬家的?这是老师故意卡住,提出观察要求:蚂蚁搬家时的动态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欣赏,短片中各种各样的搬运动态,鲜艳的色彩,可爱的配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眼睛紧紧地盯着画面,短片结束后,很快就回答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还向老师进行了蚂蚁搬家的表演,勤劳能干的小蚂蚁一下子变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接着,老师请同学们帮助蚂蚁想出更好的搬运办法,并画下来送给小蚂蚁,同学们非常积极。画面上有的用汽车帮蚂蚁搬食物,有的用直升机带蚂蚁飞上天,有的用树叶渡蚂蚁过河,有的用宇宙飞船载蚂蚁飞到月球上去„„真是想象奇特,耐人寻味。二 应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抽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美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代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很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形象、特点全面的信息、从而突破重难点。
第二课《恐龙世界》中的表现不同恐龙世界的特点这个难点,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而如果把不同种恐龙按照形象特点等许多资料进行归纳分类,衬托上美丽的背景、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有却的故事情节制作成课件,学生很快就能分清不同种恐龙的特点,并且能相处许多有趣的情节,达到了教学目的。第六课《威武的盾牌》种盾牌造型、色彩、图案纹样的新颖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各样的盾牌资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了解作品在外形、色彩、纹样图案的新颖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各样的盾牌资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了解作品在外形、色彩、图案纹样等方面的区别,利用多媒体突破时空局限,多展示分析,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提供课外资料,开阔学生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科书上的内容,扩充与教科书内容相联系的背景和知识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速度快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内容,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美术资料,提供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环境与背景,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如欣赏课《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此课在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中的动物,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艺术家们对动物形象的一是处理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把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集中对比欣赏,让学生自己获得了艺术表现形式,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如欣赏课《中国龙》此课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还要认识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教师在课件中收集了各种造型龙的图片,体现了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总结归纳为:商周粗狂抽象,春秋战国修理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学生呢个在栩栩如生的画面讲解中,了解了中国龙的历史受到了爱国教育。
三、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是思想品德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在一起,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如第四册第八课《出壳了》中,师利用课件演示了小鸡出壳的整个过程,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需要用嘴巴和脚挣脱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珍贵。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如第六册第四课《会变的线条》利用课件出示了多幅国画的作品和敦煌壁画作品,在学习绘画线条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学生们像一棵棵小树,有待于我们用爱心培育,绘画就是一块提供给小树成长的沃土,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孩子的想象扎上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飞翔,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情感的作用下发出耀眼的火花。
合肥市卫岗中心小学:李靖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静海第六小学 石岩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丰富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环境,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越。在教育领域中,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教学课件,已经深入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它能够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这样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备课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老师知道,要想上一节生动的美术课,光靠课本上的一些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查阅大量的课外知识和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他们不知道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才有情趣,才有激情。
1、课前搜集资料及素材
美术是一门特殊学科,这就要我们在课前搜集材料做准备,美术教学的备课应该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为内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寻找大量的图片,然后配上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资料进行制作、整理。
2、制作美术课件,优化课堂环境 我们可以制作多种多样的美术课件,把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衔接起来,让课件优化教学内容,把我们平时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实物,通过照片扫描制作成图片,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给图片加以修饰,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二、在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多媒体教学是辅助美术教学的,它必须正确的表达教学内容。通过投影、录像、音乐、图片、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创设一个气氛活跃而内容以丰富的课堂。
2、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绘画和制作的步骤、过程、技能、技巧等,可供学生模仿和练习。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能提供抽象原理、典型事物与现象的演示,解释其特点和规律。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略加以引导、归纳,便很容易突破。
三、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中,通常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与操作练习,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应该恰当的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总结、概括,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研究分析的方法,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思维空间,诱发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合理的运用与思维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电教媒体,使感官接受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创造完美的外部环境,对学生思维进行思维训练无疑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五、发挥教学网络化优势,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的根本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如今网络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青睐,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教师与学生的单独对话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个别沟通,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调动了其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具有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形式为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的。三者有机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魅力。
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他们愉快地思考、主动去探究,成为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
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张修玲
学校:洛河中心小学 电话:***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洛河中心小学
张修玲
摘要: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要创新首先就要产生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主动有趣的提问、解问、生问的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问题能力,促使他们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美术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源把美术知识和图片资料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在网上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轻松实现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在教学《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教师则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标志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标志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实用原则
现代信息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花费大、耗精力的工作。它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趣味性、实效性、典型性。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信息环境的创造要利于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便于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对不利于教和学,不能实现高效率的美术教学,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利用网络等形式实施教学。
2、分层性施教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这就注定教学没有一个铸就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上存在差异,施教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有的孩子电脑绘画技能强,有的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自学能力佳,有的孩子网页展示交流作品水平高,等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研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向书本、向社会、向生活索取知识。
3、科学创新性原则
美术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在开展“以问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既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全面性,又要注意探究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教学涉及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经过网上查询、人机互动、实践证明等多种途径得到问题的解决,从而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问题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要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让“问”永远充满生机,永远吸引学生。
三、现代信息技术适用于美术教学的几个方面
1、在美术欣赏方面,互联网上有世界各国的著名美术作品,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下载打印、编辑。还可放大作品仔细欣赏作品局部笔触。同时还有作品情况、画家生平、解说、音乐等,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的缩短了教师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文字等繁重的劳动。
2、从创新的方面来讲,在电脑绘画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创作,驰骋想象。
3、从指导、示范、汇集的方面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美术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主机对学生在分机上的作业予以指导、示范,也可以将任意一个学生在分机上的作品示范给全体学生鉴赏进行展评,这一点儿要比传统教学看的接近、更真切。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汇集到一个文件夹里,形成作品集,供全班学生鉴赏,或发布到网上,提供给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在自己家里鉴赏,也可以从网上征集到家长的反馈意见。
4、从整个美术教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更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的本身就进入了教学现代化的行列,而通过网络传播美术作品则体现了面向世界的要求,对于各种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努力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认真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等原则,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美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