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本站推荐]
摘 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高道德、高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选择合适的载体来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交通服务以及环保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使高职学生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活动 思政课 实践教学 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路经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bd y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安琪,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傅新文,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35-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断创新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选择最佳的载体来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社会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公益活动,是我国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产物,能够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服务热情,彰显青少年风采,不仅能帮助老弱病残切实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还能使高职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快乐,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相互爱护、相互尊重、互相帮扶的爱国情操与社会主义责任感。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功进行的体现,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对学生是一种成长的历练,更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服务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载体的优势与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二、社会服务活动作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
(一)社会服务活动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是所有年级的高职学生,只有让其充分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寻找道德标准,形成自我个性,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青少年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践行真知,学习做人,学习做事,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主要力量是高职学生,活动全程凸显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我国传统高尚的道德精神与社会服务活动相互融合,激发青少年的纪律性和热身公益的奉献精神,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生活技能还是从社会道德标准的角度出发,社会服务活动都是高职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最佳载体;此外,社会服务活动为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很多高职学生的家庭环境比较富裕,家长宠爱孩子导致学生的生活独立能力较差,社会服务活动为丰富学生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大批的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救援活动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汶川地震的营救活动贡献了很多,这不仅丰富了高职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其学到了很多生活的基本知识,还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之难”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使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训练。
综上,社会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学生的正义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雷锋精神,乐于助人,关爱社会,提高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这一个大染缸中能够坚持自我,出淤泥而不染。
(二)社会服务活动是高职思政课核心内容的体现
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感,使学生明确“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尊师重教。高职思政课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封建迷信,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高职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找到自身性格与思想建设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共同营造团结友好、艰苦朴素、勤劳勇敢、洁身洗好、互帮互助、互相协作,充满正义感的社会氛围,凭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使学生承担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荣誉与责任,在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三)社会服务活动符合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高职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即将迈出校门、步入社会的他们只有从丰富的实践经历中积累经验,找到自己的道德标准,从而开启社会之路。21世纪的高职学生热情奔放,敢于拼搏,面对失败从不言弃;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思想活跃,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们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敢于突破。
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要与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相结合,以独特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服务活动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符合年轻人朝气蓬勃、乐观上进的特点。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与高质量完成,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活动所在单位文化习俗,切实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与麻烦,甚至受到委屈,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快乐。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一)积极利用社团活动开支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工作内容之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社团工作中得到锻炼。学生社团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直接管辖,社团的活动采取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社团所收获的荣誉、所承担的批评都与学生日常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态度直接挂钩。
将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比如,高职院校家教团可以免费为学校职工的子女进行课程辅导,免去在校职工的生活负担,提高在校职工的整体素质;自强社的成立初衷是资助育人、自强自立、回报社会,由多个义工服务队组成,协助十一勤工俭学招聘会的举办,帮助更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走向自立自强;志愿者社团是由多名自愿参与志愿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组成,西部支教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与艰辛,通过跟孩子的接触与交流,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为了丰富社团活动,新生入校时各学院要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团活动,利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积极组织重阳节感恩敬老活动
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对先人的纪念与感恩。高职学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重阳节感恩敬老活动。学生应该主动与老人沟通,交流彼此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但重点应该放对老人谈话的聆听,在聊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老人梳头、剪指甲等,使老人感受到温暖;学生可以帮助老人整理被褥,清扫宿舍,整理花草等,为老人营造一个温馨、洁净的生活环境。老人在重阳节这种特殊的日子里,最希望能与子女团聚,所以学生要尽量帮老人与子女取得联系,并真诚的邀请子女参与到重阳节感恩活动中;最后,学生要以文艺汇演的方式结束这场活动,使老人在欢乐生中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高职学生通过参与敬老活动,切实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智慧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爱老、敬老”的宝贵精神,给予家人和老年人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与祖父祖母,报答他们的哺育之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孝”,强化学生的尊老爱幼意识与社会正义感。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西部支教活动
西部支教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是毕业前的实习期间,或者是应届生毕业后直接参与国家的西部支教计划,到偏远、贫困的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西部支教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城乡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吃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学生在参与西部支教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农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劳作的辛苦,养杜绝浪费,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以社会服务活动为载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积极开发并善于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完成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教学,并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西部支教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抗震救灾活动以及重阳节敬老活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使高职学生切实体会到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继承雷锋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还存在不足,应对存在的问题做详尽的分析,并就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大学生队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思想素质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文化理论课成绩较差,他们对思政课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思政理论课是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把课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把其内化为学生个人思想素质并转化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须不断对思政课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一、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客观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一是职业性,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二是应用性,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岗位实际需求,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种合格的生产、管理、建设及服务等职业人才;三是地域性,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能是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其职业岗位的社会人,而实践教学则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真正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开发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走实践教学之路,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客观要求。
2、是适应高职思政课的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相比其他学科,高职思政课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联系密切,它既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又强调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的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观,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
3、是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的需要
相对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自觉性较差,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性不高,受社会消极影响较大。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具有较高的就业忧虑度。对于专业技术课、实验课等能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与竞争力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兴趣,但对理论课会认为学而无用,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排斥和厌学的情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偏好实践、实际操作类课程和因文化理论水平较低,而较能接受实践教学的特点,思政课教学必须大力开发、整合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会、领悟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
二、目前高职院校在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指能够被利用来进行有效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条件总和。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条件资源与外部条件资源;根据它的性质,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场所、师资力量、教材等;软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内容等。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硬资源利用不足
高职院校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有其教学特殊性。高职院校普遍建立有众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硬资源有电视机、录像机、视频系统、幻灯机、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思政课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不善于利用现成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设备,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简单地应用备好的实践硬资源,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收效不高。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软资源利用不足
思政理论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安排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者把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编成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程,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生动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思政课的理论精神,但是当前鲜有老师能做到这点。实践教学的方法也不够多,目前普遍采取的有社会实践报告与调查报告两种形式。另外,实践教学中欠缺富有经验的实践基地或相关部门的思政领导做指导。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硬资源
第一,充分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系统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群。充分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并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系统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群,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必备条件。
第二,整合利用思政实践教学的基地群。根据基地群各个基地的软硬条件,取长补短,整合优质资源,根据思政实践课的内容需要,整合利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
2、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软资源
第一,培养、整合利用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能把握住时代脉搏,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人格素养,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是取得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整合、利用社会上、实践教学基地里的富有经验和高素质的思政工作者充当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指导老师,也是提高与保证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方法。
第二,制定好思政实践教学的计划、内容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联系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做好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计划、实施方案与实践内容;根据实践基地的环境,选择最好的教学办法;最后还需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等,以保证思政课育人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第三,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教学的网络资源。网络的开放性,适合随时随地进行思政课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教学互动网络平台,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设计各种相关栏目,让不同的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需要,安排和选择实践学习的内容。在通过电邮、QQ群、飞信群、留言薄、博客、个人网页等形式交流中,教师与学生能不受时问与地点的限制,其中渗透了思政教育的教育学,提高了思政课教育的成效。
第四,充分整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涉及的面较广、涉及的点较多,它所需的人力资源与理论课教学资源相比较多,这就需要整合各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如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员、教务处负责人员、学生处负责人员、团委负责人员等等。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员与老师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各参与思政实践教学的领导与老师的思想的熏陶与行为的引导,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思政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考评制度。具体操作的重点,一是考评需保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二是考核内容需包括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调查能力、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三是要采取灵活方法,如实践场内专家考核、场外专家考评;实践过程评价、实践中期评价、实践结果评价;口试、笔试、实操等。通过合理的考评,督促与监督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改革也自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剖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就业导向 专题授课 评价多元
高职的“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并伴随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偏见,思想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家重视与高职学生轻视同在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也都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的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是辅助课程;有的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于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看法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见,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2.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共存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若干文件精神,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与共识。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相并存,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集中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重复、陈旧以及脱离现实等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得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加之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的现状,最终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3.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既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泛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主导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公利与私利的较量,左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而思政课的内容仍停留在旧思维世界中,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浅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设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思政课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实用”。思政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即使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体系之外,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弱,真正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落到实处可以从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题授课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入手。
1.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阳光的劳动者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清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实训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目的的同时,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探寻科学的结合点。
2.专题授课带学生走向实践
为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选择性地实行专题授课的方式,在专题讲授前,教师要将专题所涉教材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观点明确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和讨论基础上实现相关专题的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进一步探索使用发现性教学、问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3.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关系,而同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也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是十分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然而对思政课来说,“一卷评价制”显然无法考核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当适当多元化。应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分析、演讲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学到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内容以强有力的正强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学生访谈法,系部评价法、学生跟踪调查方法等,丰富立体的考核学生思政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保障条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水平较高的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
2.提供丰富的资料保障。学院图书馆或图书资料中心要购置适量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书籍和相关刊物,要购置、录制与复制思政课电视资料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保障。
3.建立若干个思政课参观考察基地。地点选择以高职院校所在市城区、郊县为主。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思政课的参观考察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增长见识,丰富授课内容。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导和讲座,积极指导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撰写小论文。
5.思政教研活动经常化,及时就新政策形势的把握和宣讲等问题展开教研,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研讨予以解决。经常性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备课活动,研讨各门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4]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闫连朵.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第四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老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亲其师,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为了探索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笔者对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从芜湖市高校园区5所高职院校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3.6%。其中,男生262份,女生206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6%、44%,大
一、大
二、大三问卷各167、154、147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5.7%、32.9%和31.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政课师生关系现状和满意度
调查统计显示,77.75%的被试选择了“一般,偶尔交流”,选择 “淡漠,不相往来”和“不好,经常闹别扭” 的有16.67%,选择 “很好,就像朋友”的仅有5.58%。从调查的情况看,思政课师生关系不是那么亲密、融洽。满意度是师生关系的晴雨表,满意度的高低反映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据统计,在被试中,28人表示满意,占5.98%;285人表示基本满意,占60.9%;而高达155人表示了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占被试的33.12%。
这表明,被试同学对思政课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尚可,但并不十分理想。这种不理想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鼓励不够。从468名被试的反映看,被“常常表扬” 的仅有16人,占3.42%;被“有时表扬”的有178人,占38.03%;选择“很少受到表扬”的有265人,占56.62%; 选择“常常被批评” 的有7人,占1.5%; 而“漠不关心”(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竟也有2人,占被试的0.43%。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太少,关心不够。殊不知,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希望也需 1 要别人的表扬、鼓励,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然而高校教师却似乎忽略了这点。
2.大学生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时间和机会不多。随着高校扩招,教师的任务越来越重,一个思政课老师每学期教授好几百名学生,个别高职院校还在外面聘请思政课老师,老师上完课就走,师生交流机会很少。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被试在回答“您是否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时,选择“有,随时可以” 的仅占9.45%,有68人;“有,但很少”的占了最大比例,达到44.03%,有317人选择;选择“没有”和“没有试过,不清楚”的分别有257人和78人,共占总数的46.52%。师生之间因为交流不够而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冲突时有发生。虽然选择师生“经常发生”冲突现象仅有58人,占8.06%,但仍反映出现在师生关系的不太和谐。
3.大学生有烦恼不愿意主动找思政课老师或其他老师谈心。根据调查,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时,仅有 1.07%愿意向思政课老师吐露心声,3.85%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师,12.18%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同学,69.23%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好友,同时8.97%的学生选择父母,有6.84% 学生选择其他人。这说明大学生有烦恼有困难主要找朋友同学倾诉,很少主动去找老师,思政课师生关系不够亲近。
(二)师生关系影响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回答“您认为师生关系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问题时,58名学生选择“非常强”,占总数的12.39%,185名学生选择“比较强” 占总数的39.53%,104名学生选择“一般”,占总数的22.22%,83名学生选择“比较弱”,占总数的17.74%,38名学生选择“非常弱”,占总数的8.02%。统计结果说明师生关系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蛮大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问到“您认为现在大学思政课课堂情况是”的问题时,193名学生选择“轻松愉快”,占总人数的41.24%,116名学生选择“缺乏互动”,占总人数的24.79%,88名学生选择“枯燥无味”,占总人数的18.8%,71名学生选择“没感觉”,占总人数的15.17%。调查数据说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况不是那么令学生满意,课堂教学效果反过来又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师生交流目的与方式
在问到“若有机会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您最希望和老师交流什么(多选题)”的问题时,57.27%的学生选择“升学和就业问题”、55.34%的学生选择“学 2习人生经验”、52.78%的学生选择“本学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35.9%的学生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0.13%的学生选择“随便聊聊,拉家常”、9.19%的学生选择“其他”。从选择的顺序可以看出,学生仍然把思政课教师看成个人发展和人生经验学习的引路人。
在问到“若有机会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您最希望和老师交流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时,168名学生选择“单独交流 ”,占总数的35.9%,说明学生希望能单独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以增进相互间感情;149名学生选择“通电话或手机短信”,占总数的31.84%;130名学生选择“发电子邮件或QQ”,占总数的27.78%;21名学生选择“其它”,占总数的4.49%,说明现代的大学生对师生交往方式选择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老师交流,从过去以直面交流为主开始向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四)学生最喜欢和最反感的思政课老师类型
在问到“如果思政老师可以选择,选择时您最看重他(她)的”的问题时,92名学生选择“师德高尚,学术渊博” 占总数的19.66%,265名学生选择“讲课生动,有吸引力”,占总数的56.62%,64名学生选择“经常和学生交流”,占总数的13.68%,29名学生选择“课堂纪律严明”,占总数的6.2%,18名学生选择“其他”,占总数的3.8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最看重的是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修养。
在回答“您反感思政课老师的哪一种教学行为?(可多选)”时,80.13%的学生选择了“上课毫无激情”,86.75%的学生选择了“一言堂满堂灌”,19.02%的学生选择了“上课点名”,13.89%的学生选择了“不尊重学生,随意批评学生”,4.5%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思政课老师上课时能够充满激情,做到师生互动。
(五)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为人师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回答“在您看来,在师德修养要求方面,思政老师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相比,应该如何?”时,60.68%的学生选择“应该比其他老师更严格”,32.69%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两样”,6.6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说明在学生心目中,思政课老师应该比其他专业课老师更加注重为人师表。
在回答“在您看来,实际情况是,思政老师的言行举止、师德修养总体上如何?”时,40.38%的学生选择“比其他老师要好”,22.09%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两样”,17.5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统计结果表明,3 思政课老师在细节方面比其他老师更注重为人师表,但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六)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希望或要求
问卷结尾最后请学生写出内心最想对现任思想政治老师说的一句话。从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留言。综合起来,代表性的观点有:
希望方面:①老师,希望您能改进教学方法,师生能多互动,不要一言堂;②老师,希望您能叫出我的名字;③老师,其实您大可以试着跟学生交流,很多学生只是觉得害怕,只要有一方踏出一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好的。批评方面:①感觉高校教师不是传统观念上的老师,只教书不育人;②高校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吸引我们比用点名逼迫我们上课更有实际意义;③老师,你们对我们很无奈,我们对你们也很无语。
三、讨论与建议
(一)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信任并赏识学生。
调查显示,思政课对学生关心、鼓励不够,更谈不上赏识,老师对大多数学生都叫不出名字。为了改善并创造条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主动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信心,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思政课应重拾或强化已被遗忘或弱化了的对大学生的赏识和期待,改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这种相互信赖必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老师应该具有更高的师德修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那么,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 要增强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加强与提高师德修养,平时要注意细节,一言一行要符合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大胆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创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课内交往。
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隔断了师生的互动交往,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 4 师生之间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的互动交往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生成和创造过程,也是师生关系形成、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创建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课内交往,是防范师生关系疏离的重要举措。
对此,一要采用小班制开课。各高校可根据实际,尽量采用小班制授课,思政课的课堂人数应控制在80人左右为宜。小班制上课降低了师生比,为创建互动教学模式减少了难度,提供了可能。二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内交往。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就是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赋予学生以话语权,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师生关系由原来老师的“一厢情愿”变为师生的“两情相悦”。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认识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有助于学生由“厌学”向“好学”转变、“厌师”向“好师”转变,这对构建和谐思政课师生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拓展交往渠道,强化课外交往。
师生之间交往渠道的不足、不畅,以及课下交往的中断,是导致师生关系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拓展交往渠道,强化课外交往。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与大学生的交往。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家庭事务的牵绊,剩余时间往往有限,这是客观事实。但即使如此,教师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到“第二课堂”,比如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晚会、辩论赛、创新大赛、各类体育比赛等活动,增加师生交往、相处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推动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其次,积极与大学生开展个别谈心、集体座谈会等“面对面”活动,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三,充分利用新载体,拓展交往渠道。在信息时代,新载体为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的渠道,使师生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手机、QQ、博客、E-mail等新载体,与大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交往平台,加强平时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五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之改革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之改革
摘 要: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思政课则主要负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目前多种因素促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佳,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实效,真正发挥思政课堂的思想阵地作用,这是当前思政课的当务之急。该院思政课教师根据该院学生的实际,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着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7-02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素质”不仅体现在高技能上,也体现在高境界、高人格、高品质上,思政课就起着这样一种作用。但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诸多变化,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认真听课的比例不高,旷课率与专业课相比却高了很多,这是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现状。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现状?应如何改革才能打破这种常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呢?该院思政课教师围绕该校学生实际,共同讨论原因,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高职学生甚至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到学校是来学技术,认为两年开三门思政课,实无必要,加上个别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意无意流露这种倾向,使得部分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带着抵触情绪,上课玩手机、讲话或逃课现象比较普遍。
(2)文化与文化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国开展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加强,加上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介,使的其他国家各种思想文化快速进入中国,引起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外来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另外,由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文化发展却并没有跟上,使得道德滑坡现象非常严重,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观念越来越混淆不清,信仰丧失。这种现状对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巨大威胁,部分学生开始认为思政课与现实脱节,不能很好指导现实行为。
(3)学生自身因素。一般进入高职的学生的分数比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上课很容易开小差。
(4)教师的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还是以满堂灌为主,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倡导教学改革,有很多老师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在课堂上多举实例,以求理论联系实际;或者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PPT等等,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模式,加上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以大课堂为主,这样更不利于师生互动,上课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改革教学观念。中国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学生才是教学的着入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程中来,加强师生互动,才能增加课堂时效性。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将其变为互动性教学。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政课呆板的教学模式早就失去了兴趣。因此,该院思政教师根据该院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做法:①开课前5~8分钟说评新闻。每次课提前吩咐2~4个学生(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人数)提前准备说评新闻,并把这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说新闻,就是在一分钟之内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把新闻表达出来,新闻可以是国际新闻,也可以是国内新闻,既可以是报纸上的新闻,也可以是我们亲眼所见的。评新闻,就是让学生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谈自己对这个新闻的看法。最后老师进行简单点评。这一做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国家。也可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大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把学生分组,课程分块,拿出部分课程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自己进行讲解,老师最后进行补充讲解和点评。任课教师必须提前把课题选好并公布下去,由于高职学生相对来说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对有些相对比较难的课题有时候有必要把框架细分给学生做参考,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变动。在学生分组问题上,人数不宜过多,3~4人为宜。同时,每个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但又要讲究团队协作。同一个内容,可由2~3个小组共同承担。学生参与讲解的课题不宜过难,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题的,网上好收集资料的内容。这一环节能很好地把学生拉入课堂,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的也更全面。这种任务型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高职学生非常缺乏的。③一个学期可适当进行1~2次的辩论赛。在辩论赛题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当前争议比较大的热点难点时事,也可以是课本内容里学生感兴趣并有争议的课题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论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释放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容纳自我,还可以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精神、探究求索的科学精神等。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任。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可忽视。该院思政课部联合学工处一学期会举行1~3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是尽可能地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际。例如,该院联合校学工处举办了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活动、青年志愿者举行阳光义卖活动、参观昙华林、毛泽东故居、辛亥革命纪念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步行长江一桥;徒步东湖;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比赛等;联合民政管理学院学工到养老院关爱老人;联合康复学院到福利院、省残联和武汉麟洁康复中心关爱儿童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应突破传统学科考试的模式,改变以往单纯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为品质培养的片面做法。考试考核方法要全方位、多角度,增强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该院采取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堂课表现(说评新闻、讨论和辩论等表现),学生平时的德育行为也列为了思政平时考核范畴,期末考核是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偏重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必须打破原来的以老师为主的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中动,动中学,把课堂和学生的业余活动和平时行为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德兼备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3(9):46-47.[2] 邹?u.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143-144.[3] 彭新丽.深化四个结合打造美丽高职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