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本站推荐]
小学1—2年级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欣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表现要素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够听辨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童歌曲,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器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治感情。
(一)演唱(重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要求)
∮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参与演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
∮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
(二)演奏(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内容结合)∮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三)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儿童歌舞表演等活动。
(四)识读乐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加欣赏、表演和创造活动)∮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寻找发声材料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
(二)即兴编创
∮能够将儿歌、诗词短句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三)创作实践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感受到的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指导下编创1~2小节的节奏音型。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听赏音乐。∮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列举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用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配合简单的韵律操动作。
小学3—6年级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置,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段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
∮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欣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表现要素
∮能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乐曲。
∮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
∮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作简要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流行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能够随著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表现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治感情。
(一)演唱(重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要求)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
∮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祛。∮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
(二)演奏(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内容结合)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搞奏乐曲1~2首。
(三)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如儿童歌舞剧)担当一个角色。∮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作简单评价。
(四)识读乐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加欣赏、表演和创造活动)∮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读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
(二)即兴编创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以各种声音材料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三)创作实践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编2~4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喜欢从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听赏。∮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观赏戏剧和舞蹈,初步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初步感受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说出某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初中7—9年级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7~9年段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增进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欣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感受与欣赏主要有四方面:
(一)音乐表现要素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一)音乐表现要素
∮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
∮加深对人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各类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特点。
∮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能够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和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音乐主题,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的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和作者。∮结合所听音乐,了解音乐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
∮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描述。∮聆听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说出主要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现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表现的四个领域: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一)演唱(重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要求)
∮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请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确的反应。∮学习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意境。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2~4首(其中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
(二)演奏(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内容结合)
∮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三)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结合所学的歌曲、乐曲剖设简单的表演情境或做形体动作。
∮学习表请简单的歌剧、音乐剧、京剧或其他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表演做出评价。
(四)识读乐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加欣赏、表演和创造活动)∮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
∮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材料活动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创造的四个领域: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情境。∮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作出评价。
(二)即兴编创
∮能够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
∮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编创表演活动。
(三)创作实践
∮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事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三个领域: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之外的其他学科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能够用实例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喜欢并能够从传播媒体或现场演出中聆听音乐,能够搜集和积累音乐信息,愿与同学交换所搜集到的音乐材料,交流音乐感受。∮乐于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通过艺术作品,能够简单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特点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某些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的认识。
∮能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与他人合作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
(三)音乐与之外的其他学科
∮能够简单表述音乐对于情绪的影响,并能运用合适的音乐进行自我调节。
∮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1.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2.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
4.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5.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6.聆听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认识了解中外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并能对其做出评价。
7.能够联系姊妹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所聆听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文化特征作比较,并进行综合评论。
8.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能够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
9.能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10.能够借助乐谱熟悉音乐作品的主题。
11.能够在电脑上应用相关软件欣赏音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
第二篇:1-3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第二学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学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态度: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第四篇: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初一学段目标: 歌唱:
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3、能够正确演唱课堂所学的歌曲。欣赏:
1、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并能判断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
2、能记住2-3首课堂所欣赏过的主题音乐,并说出曲名。创编:
1、能够为简单的人物或画面选配音乐或创编配乐。
2、能够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
初二学段目标: 歌唱:
1、能用自然放松的状态主动参与到各种演唱活动中。
2、能用正确的换气演唱,并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音乐内容。
3、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欣赏:
1、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评价。
2、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创编:
1、能够为简单的旋律进行填词。
2、能够试着用各种形式表演歌曲内容。
第五篇: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