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0: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需要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力。

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深度融合,将更好地发挥教育技术装备作用,促进学生成才和教师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谱写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现状与原因

近年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带领下,全国教育技术装备战线的同志们,在坚守中等待,在等待中拼搏,有过沮丧和无奈,也有过兴奋和希望。今天,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和其工作主体实验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业务上有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和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具体指导,管理上有教育部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的强力领导,多项带有全局性、开创性的活动正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装备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根深蒂固,涛声依旧。改革开放三十年,教材变更了八次,但教育装备的工作模式变化不大,实验教学的模式变化不大,装备配置的程式变化不大。如果要说有变化,都是负能量的:实验教学的环境变坏了,教学仪器的质量变差了,教育投入的效益变小了。教育装备发展缺少理论支持,缺少政策支撑,缺少战略战术。实验教学开展缺少真专家的指导,缺少好产品的支撑,缺少新技术的引领。

究其原因,可以说装备的问题不在装备,在教育;教育的问题不在教育,在社会。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很多年,但以知识为本位的应试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对知识的实证性学习仍然被摆在重要位置,其他能力的培养成为知识学习的附庸。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到家长,对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认识偏差,影响了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选择,制约了学校对教育装备的主动需求和有效使用。内部原因也很多,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装备支撑课程改革、服务素质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将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装备工作者没有在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找准位置,思想不解放,工作切入点不准,教育装备工作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自我矮化,自我弱化,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三是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指导实验教学等职能未被普遍认可,指导实验教学的职责范围、方式方法、工作能力等受到质疑;四是教育装备投入机制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图书、信息技术等装备投入不均衡,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维护以及实验教学使用经费没有保障;五是装备机构队伍不稳定,机构缺编,事业缺人,职称待遇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着装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六是评价机制不完善,教育装备投入和使用效益、实验教学质量缺少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直接影响了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和深度融合。

改变这样的现状,惟有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回归教育本质,找回教育装备工作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再度腾飞。

二、作用与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装备是教育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师资和装备是支撑现代教育的“三大基石”,“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装备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装备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教育装备是教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

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用教育装备创造更适切的空间和环境;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有机整合形成课程,生成性课程要求的环境不断变化,需要作为学习环境构建主体的教育装备,以多样化的材料、设备、工具和技术满足课程实施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各地开展特色教学,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支撑课程实施的教育装备的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立体化、全景式地支撑、保障、服务课程实施,使教育装备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二)指导实验教学是教育装备工作的主要任务

教育装备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物化资源,更包含这些资源使用的方法技术。促进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益是装备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从“守土有责”还是从“功德心”来讲,推动实验教学开展是教育装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抓实验教学,是教育装备工作的支点、生存的基点、发展的起点,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实验课程是教育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实验教学范畴的拓展,实验室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理化生实验室,所有支撑、保障、服务实验教学的特定空间都是实验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进行单纯符号性学习的教室将逐步被新型的实验室所替代;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不开实验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是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实验室、图书馆应当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教育装备工作者应当成为深化实验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三)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教育装备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打造中国教育的升级版,首先要打造教育装备的升级版。当前,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装备整体建设配备水平与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还存在差距,相当数量的学校在实验室数量、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上还不能满足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实验的要求,地区间、城乡间、学科间建设水平也不均衡,这样的情况,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是不可行的。按照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装备要粮草先行。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加大教育装备投入,投入要向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使教育装备基本均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构建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均衡的教育公平平台,再逐步达到优质均衡,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通过教育装备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通过教育装备技术创新引领教学方法变革,通过教育装备应用升级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三、探索与思考

教育教学需要决定了教育装备工作定位。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求教育装备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领域和工作模式,建立教育装备发展新的模型。

(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工作理念由“被动装备”向“主动装备”转变

教育装备工作者首先是“教育人”,其工作的根本目标与教师一样,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装备配备和使用,对提高教育效益的考量应优先于提高教学效率,装备现代化不等于装备信息化,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不被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不被企业和市场左右,要不断创新装备工作理念,牢牢掌握装备的主动权。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宏扬先进教育思想,主动服务学校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课程发展,主动研究和引领教学需求,指导学校按照教育规律配备和使用教育装备,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

(二)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工作模式由“标准装备”向“按需装备”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色纷呈,对教育装备的需求差异很大。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装备基本满足学校国家课程开设要求的大背景下,自上而下、按照标准进行的整齐划一的装备模式已不能满足学校特色发展要求,也影响了教师对装备使用的积极性和装备使用效益。增加学校和教师对教育装备的自主选择度,探索建立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教育装备发展模式,不仅是教育装备工作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装备使用效益注入不竭的动力。要确立“标准装备保基础,按需装备扬特色”的理念,发挥装备工作桥梁、纽带、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以服务学校师生为根本,工作内容由“物质装备”向“技术装备”延伸

教育装备作为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多地表现在物质层面,只有伴随其技术层面作用的发挥,才能使教师、教材、装备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装备的技术作用主要表现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规划装备方案,学校装备可行性的论证,装备采购技术规范的制定,装备质量标准的研制、检测和认证,装备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验教学与教育装备的研究,装备使用的培训,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技术装备不仅要科学地设计装备的选项,而且要使学校和教师掌握选择和应用的技术。因此,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统一的“标准装备”,又要根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求进行因地制宜的“特色装备”,同时要不断研发教育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装备”。

(四)以提高使用效益为抓手,工作领域由“供应装备”向“应用装备”延伸

教育装备的价值在于应用,装备应用的关键在人。促进使用是教育装备工作职责所在,在增强装备自主选择度,提高教师使用积极性前提下,教师使用装备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装备工作的队伍和机构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为装备队伍建设“立项”,推动实验教学队伍专业化建设;二是要选拔懂教学、有技术、善管理的一线教师充实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加强对教育教学研究和自身理论建设,在教育科学领域找到自己的学科地位,强化自身学科建设;三是要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各类活动和培训,使装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前沿。

四、措施与保障

(一)发展目标

中长期发展目标,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需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教育技术装备条件,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近阶段目标任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为学校开齐、开足实验教学等各类课程提供必要的教育技术装备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实验教学开展,实现教育装备与实验教学工作区域内均衡发展。

(二)机构职能

统一建制和名称,形成统一的国家级教育装备部门职能界定。建立健全各级教育装备管理机构,明确部、省、市、县、校各级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职数,明确各级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强调对实验教学、信息技术等工作的指导职能。其中部司级、省级负责政策规划、总结推广,市级负责统筹协调、特色发展,县级负责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校级负责实验教学、探索创新。

(三)建设投入

加强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基于校本课程的特色装备建设。在加大教育装备建设性投入的同时,提高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向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倾斜,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和装备条件均衡发展。建立教育装备保障性投入机制,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明确要求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一定比例用于学校仪器设备、图书等更新和各项实验课程和图书馆等方面的支出。

(四)使用指导

加强教育装备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体育器材室等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能力竞赛、主题读书活动等举办水平,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开展和教育装备更充分使用。要制定完善实验目录,并分解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校的实验开设情况进行过程跟踪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五)研究发展

以教育装备发展理论和实验教学研究为主体,以课题研究、网上资源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学校建设等为主要工作内容,促进教育装备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研究,立项试点,从学习力、学习效率、学习心理等方面研究开展实验教学的作用,以数据和事实论证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六)队伍建设

“有文化、有智慧、有技术”是教育装备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懂教学、善管理、会研究”是实验教学与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基本条件。明确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加强教育装备工作从业人员培训,实行全员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切实解决教育装备工作人员待遇,根据工作特殊性,在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工作考核评估中,按照教师同等待遇计算装备管理、实验教学人员工作业绩。

(七)质量管控

建立教育装备产品教育适用性论证机制,制定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产品技术规范文本。建立满足教育需要的教学用品采购机制,充分考虑教育装备行业企业现状和教学用品的特殊性,对招标程序进行规范和细化。建立省级协议招标采购平台,直接从专业化生产企业而非贸易公司进行采购。建立联合质量监管与事故处置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装备产品质量抽查工作,把抽检工作委托第三方负责,形成装备产品进校的多维度质量监管。

(八)技术支持

以服务装备建设配备为主体,以技术规范、合同执行、质量监控、后期服务、技术推广等为主要工作内容,构建教育装备服务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撑。建立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研究机制,主动研究行业产品技术发展动态,定期征集行业热点和创新产品,通过企业申报、专家遴选、使用改进等环节形成实证性应用研究成果,指导配备使用。

(九)考核评价

加强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装备工作方面的考核,开展教育装备专项督导、教育装备工作绩效评估等。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建立完善阅读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考核机制。加强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和指导学校实验教学和装备工作,加强对学科实验开出率、图书借阅流转率、信息技术开课率、专用功能教室使用率、设施设备完好率等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教育装备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二篇:浅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认识与思考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成为我国顶层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需要提升教育装备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力。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动下,各地区教育部门也不断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一步步改变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环境。教育装备走进了校园。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与发达地区同步进行,致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农村中小学校分布广,数量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投入和技术指导显得尤为艰难和重要。近几年,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越来越齐备,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班班通等媒体设备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收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在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与发展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做稳做实,如何让教育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 1.注重教育装备的投入建设,忽视其使用管理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得到有效保障。许多农村学校把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等安装得和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但不少学校在教育装备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装备,而轻视管理与使用。比如目前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要求太少,许多学校实验室开出率很低,做或者不做、做什么实验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决定,并且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视频演示来代替实验操作,缺少实验教学上的规范;许多图书室管理不标准、不科学,对学生开放的有效时间不足,图书流通效率低。这些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管理、使用落不到实处,便谈不上发挥很好的功效和作用了。

2.教育装备的仪器、器材设备配置不科学不合理

部分仪器设备配置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学科之间不平衡。例如,信息技术的投入远大于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科学实验仪器的配备严重不足,难以保障科学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体育设施的投入远多于艺术器材的投入。有的体育仪器设备采购事前缺少必要的论证,购置后才发现不实用或用不着。比如农村中小学运动场馆普遍不足,多数只有室外篮球场。这样,虽然体育器材的种类配置颇丰,但实际能够在学校正常用于上课使用的不多,造成了许多体育器材的闲置浪费。3.缺乏专业师资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缺口很大,许多学校因编制紧张,教育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导致音、体、美、劳、信息技术及实验课等都是由同一科任教师兼任,多数教师都是以应付检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加上专业不对口,老师上起课来十分吃力,致使课堂效率也不高。4.教师缺乏培训指导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老龄化,许多快退休的老教师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需要从零学起。加上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教师自身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有限,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教育教学方式。近年来,上级各主管部门虽举办了几次教育装备操作技术培训,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和管理上的培训,实际操作培训太少,大部分教师虽经过短暂的培训,知道其中的一点管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无从入手。教育装备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使用教育装备的需要。5.忽视学生教育

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现有装备的使用仅局限于课堂和应试,课外学生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多设备不是用坏而是闲置坏的。例如,有些农村学校平时挤压信息技术教育课时,考核信息技术前采取模拟和突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这种做法与教育理念是严重违背的,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然而,即使是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简单讲讲,学生随便弄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甚至连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未能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二、应对策略与建议:

现代教育装备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更是摆脱目前落后状态和发展窘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装备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加强图书室建设

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阅读,切实发挥图书室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把阅读落到实处。对学生实行班集体借阅制,每班建立一图书角,配备一个图书柜,由语文教师为第一责任人,指导学生管理和使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集中到图书室办理借阅手续,所借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柜中,指定专人登记造册、借还记录,定期到校图书室借阅更换图书,方便学生阅读。学校、班级都制定读书计划,利用“晨诵午读”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借阅图书室藏书,使图书室的图书成为会走的书、漂流的书,阅览室全天候开放,真正发挥图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效。2.优化配置结构

各部门和学校在教育装备的投入上,首先应充分考虑到教育装备的配套问题,并应当整合本乡本土条件,因校制宜,促进学校教育装备的认识和使用。比如在投入资金配置教育教学设备器材时,先考虑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等硬件设施,有了场所,设备器材才能发挥作用。能够配套建设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配套建设时就要考虑孰先孰后,投入到什么程度最实用,最有用,最好用等因素了。

3.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学校应当加强课程管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开课的同时提高器材使用率。保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3至6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增加学生上机机会,锻炼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能够在校开展活动的器材充分使用起来,保证学生每天每周都有适当的运动时间。同时,加强了课程管理,教务处对教师执行课表情况进行检查。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4.充实专业师资

说到底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要靠全校全体教师来开展,要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素质,足数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目前,对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中小学要想足额充实专业师资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可以采取有限专业教师分片包干,巡回上课;上级拨付资金,临聘教师上课;城市学校专业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等多种渠道解决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的燃眉之急。

同时,各学校还应加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采取激励性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当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既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又对在职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5.加强教师培训

各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全员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确保实验教师和小学科教师参加州、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发挥好乡级、县级骨干教师的技术优势,以“传、帮、带”的方式培训各镇、各校人员,提高他们的技能。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科学等学科器材管理培训纳入相应学科教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要全面开展以校培训为主,以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为目的,以转变教师理念为根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讲求实际、实用和实效。与此同时,学习之余,组织教师写相关的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提升师资力量水平,以期达到熟悉使用和操作相应的教育装备的能力目标。

6.扎实抓好实验教学,促进教育装备的高效使用

以研促教,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科的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加大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力度,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优秀实验课评选、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以及师生自制教学具评比等活动,组织实验教学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借此提升实验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实验课开齐、开足、开好,促进教育装备高效使用。另外,明确奖惩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在教育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工作认真 , 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工作失职 , 并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教育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所有的一切设备装备,最终都是要服务好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追求整体提高全民素质的标准,达到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技术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目的。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现代意识和知识素养不能和城市孩子同日而语,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实践、努力探索。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又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现实特点需要的道路,开辟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各级技装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干部员工的努力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职尽责,做到“层次分明,全面推进,突出应用,注重实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快从优地开展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将会取得可喜的成绩,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全面开展。

第三篇: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做好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是考验党和政府工作水平、干部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当前,全国经济社会已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入到全面、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全新时期,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并纷繁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民群众面临的困惑和要求比较多,上访量比较大,信访工作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能否妥善地处理好信访问题,合理化解矛盾,理顺群众情绪,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社

会稳定、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此,如何站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入研究新时期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信访工作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的信访特点及其成因

从我市的信访情况看,近年来,由于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进程和执政能力迅速提高,逐步健全了信访体系,初步形成了新的信访格局,信访秩序得到规范,大批案件得到解决,党群干部关系更加紧密。这主要是因为我市不断强化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了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时刻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了信访矛盾的调处力度;有效规范信访工作秩序,积极推进了依法治访;不断提升信访工作质量,全面加强了信访工作的基础建设。去年我市呈现了各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这为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体

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将日益显现,信访工作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分析我市近两年信访情况,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攀升,信访活动呈上升趋势。某年市信访办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市信访办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次,同比增长,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是集体访、越级访现象严重,并呈现组织化倾向。某年带有组织性的集体访批,人次,占信访总量;越级到齐齐哈尔、省和京分别为⒌和人次,同比上年增长、和。

三是上访人员结构多样化,城镇来访比例偏大。参与上访的人员职业结构从过去的以普通群众和干部为主扩大到了现在的各行各业人员。某年城镇上访量占总量的,乡村占;某年城镇上访量占总量的,乡村占。

四是上访内容日趋复杂,企业改革与土地问题突出。上访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企业改制问题、社会统

筹保险问题、土地问题、房屋回迁问题、资产纠纷问题等等。多数问题是因政策执行不严造成的,而且多为处理相当棘手的企业改制、土地债务问题。某年上访总量中,企业改革访占,涉及土地的移民安置、婚出女土地占。上半年,土地移民、企业改革访比例较大,分别占总量的和。

五是非正常上访问题突出,上访行为过激现象存在。部分上访群众不到指定接待场所反映问题,有的上访群众在上访中采取围堵党政机关大门、拦截领导同志车辆、冲击接待场所、殴打接待人员以及打横幅、举标语、呼口号等过激做法。

六是重复访比例较大,存在无理访现象。某年重复访占信访总量,在重复访中无理访占。部分群众存在着有事就上访、有事找政府的思想,并提出与讷河实际不符的问题,甚至以此为借口,提出各种非分要求,有的上访群众因处理结果与自身要求存在差异,就越级访

或串联,甚至无理取闹。

以上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革密切相关,但也从侧面显露出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这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有益的。查找我市信访特点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改革的深化触动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企业改革中,因我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改革成本没有完全支付到位的情况下,导致群体性上访发生。另外,因“一免两补”政策实施,致使土地日益增值,应得而未得土地问题十分突出,而且今冬至明春将是这类问题的高发期。二是法制和政策规则不健全放大了上访的无序性。在新旧体制转型期必然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致使解决新矛盾和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公、执行难问题,使一些上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执法的低效使一部分群众对诉诸法律解决问题信心不足,本应

通过法律渠道加以解决的问题,还是习惯于找党委和政府,导致有些人经常来往于党政机关,甚至串联越级上访。三是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加剧了群众不满。有些基层干部违法乱纪、欺压百姓,引起群众越级访,一些基层干部遇到问题和群众的困难不愿管,发生矛盾和纠纷不敢管,甚至有的认为群众上访是给自己找麻烦,对群众的正常上访存在抵触心理,甚至打击、压制,导致群众情绪激化;有的对初访重视不够,致使问题久拖不决,造成群众重复访和越级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改革攻坚、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群众上访量大且集中是有一定必然性的。这是我们分析信访问题时必须建立的一个总的认识和判断。

二、妥善解决好新时期信访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解决新时期信访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实践。新时期的

信访工作应具备联系群众、民主监督、调节矛盾、反馈民意、决策参谋、综合协调的作用。从其功能看,信访工作是党委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密切、最直接、最具体的一项工作,而信访部门在处理信访问题时,起到的是综合、协调、督办作用,不是有权处理上访矛盾的决策部门,因此,必须构建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大信访”格局。

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信访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必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努力把问题处理在当地;必须加强协调配合。“五个必须”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体现,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总体方向。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健全体系入手,建立起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搞好分工协作是信访工作的前提保证。要做到信访

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一要落实党政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既要抓好分管范围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分管范围的信访工作。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做到亲自部署信访工作、亲自阅批群众来信、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包案解决老大难案件、亲自调查研究、亲自督促检查。并严格执行在全市实行党政领导公开集中接访制度,做到接访领导、范围、时间、地点、形式、程序和结案“七公开”,有效利用政务信息平台,将领导接访电话、电子信箱一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二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坚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市老信访户、缠访户和重要信访件坚持实行“五定”(即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定办结期限),及时做好息访工作,从而消除信访积案,有效减少越级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数。三要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三级”信访工作体系,讷河市为一

级,各乡镇、社区为一级,村、街道为一级。根据三级信访工作特点,制定完善信访工作的制度和措施。要随时沟通、定期汇报、定期分析研究、解决本系统、本单位、本地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即要注意发挥三级的块块作用,强化属地化管理,使大的信访问题解决不出本辖区。同时,也注意条块结合,发挥好部门系统的条条作用,使一般信访问题解决不出部门和系统。

要完善排查调处体系。信访案件排查调处是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在工作中,要实施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抓实、抓细、抓到底,使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要建立健全信访案件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规范信访案件的排查、报送、提报、交办、督办、调处、纪要等制度,为信访案件排查调

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要建立起高效灵敏的全方位排查网络。在全市村(街道)以上落实信访隐患排查人员,形成一支庞大的信访排查队伍,实现信访隐患的无缝排查。二要建立起滚动排查工作机制。坚持村(街道)每周、乡镇半月、市直单位每月一次排查制度,做到信访隐患底数清,责任明。三要建立潜在不安定因素的台帐管理制度。运用台帐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动态管理,注重登记、化解、消号三个环节,使更多信访案件得到超前化解和处理。

要建立诚信公开的处理体系。保证信访处理的公开诚信,是信访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在认真贯彻《信访条例》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新情况,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信访工作规章制度。一要建立信访公开承诺机制。要明确信访人和受理单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起到既约束上访人的行为,也约束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的行为,既提高了处理信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案件的结

服率的效果。信访部门可采取签订信访公开协议书、出具答复意见书等方式向上访人做出承诺。二要积极推行群众逐级上访和逐级审议工作机制。为改变群众无序越级上访的被动局面,可出台逐级上访工作的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群众上访逐级审议制度,规范案件办理程序和群众逐级上访程序,明确信访案件逐级审议制度,对上访问题由基层单位进行一审,如不服一审意见,再进入二审程序,由市级信访部门协调解决,从而有效化解重复访的老大难问题。三要推行信访与行政复议机构协作制度。把群众反映行政行为的信访问题,通过行政复议方式得到解决。可探索建立与“”联合处访运作机制、律师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制,推动依法治访工作的开展。四要建立信访工作督查、回访、调研制度。实行对群众来访有访必督,有督必果,一督到底,确保办案质量。严格坚持回访制度,在组织经常性的回访基础上,利用节日走访等形式,组织对全市生活

困难的信访群众进行回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之中,赢得信访群众信赖。

要建立监督约束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措施。一要建立完善的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信访部门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评比先进、提拔使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量化动态管理。同时,对信访问题突出的实行单位重点调度管理,限期整改。二要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原因引发的重大信访问题,要视情节轻重对领导班子给予通报批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向上级党委、政府做出检查,实行诫免,对负有主要和重要责任的领导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为约束信访人和办理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可制定实行信访案件“一案四究”制度,对接案不办、处理不当要查究;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参与上

访要查究;煽动闹事的不法分子要查究;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查究。三要建立社会听证会制度。对于上访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会听证会制度,这样既可突出以当事人为主体,以面对面的形式,为信访群众和责任部门双方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解决问题,又可变信访部门唱独角戏为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大信访的格局。

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是理顺政治、经济体制。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稳定的民主政治机制,又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上访问题,这才是解决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

第四篇:新时期党组织做好信访工作认识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这是党中央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高度,对信访工作提出的新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不断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下面,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及党和国家领导领导人近期对做好新形式下的信访

工作的指示,就县直各级党组织如何做好新形式下的信访工作,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县直机关党组织在信访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机关党组织在本单位和本系统的信访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要对本系统信访工作直接负责。长期以来,由于各级信访机构一直位列政府系列,加之许多信访问题解决的权限在行政机关,形成了信访工作就是政府工作、本单位的行政工作,与党建工作直接关系不大的错觉,这种观念不仅片面而且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和改进。

2006年8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信访工作要承担起这项任务,力求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以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这表明近年来信访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同时中央对信访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寄予了很大希望。全县县直党组织务必在实际工作中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突出县直机关党组织在信访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对信访干部提出的“热情、依法、负责、奉献”的要求,就是要求各级干部要用真心解决群众困难,用真情温暖群众心灵,用真诚赢得群众信任,畅通和拓宽民意请诉求表达渠道,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县直机关党组织是指导本机关信访干部认真开展信访工作的战斗堡垒和指挥棒,对此是责无旁贷的。

县直机关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到做好信访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群众有意见、有问题、有困难、有要求,必然要向党和政府反映,这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和寄予希望的表现。党和政府通过信访工作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也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要体现。可以说,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群众上访为的是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要求解决他们无力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希望党和政府能主持公道和正义。如果我们对群众的一些基本要求不予理睬,不当回事,怎么能说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呢?县直机关党组织、各部门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信访工作当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追求,千方百计做好信访工作,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

二、努力提高县直机关党组织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个善于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县直机关党组织,在工作决策和决策落实中,本身就不会或很少引起矛盾纠纷,即使引发了某一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妥善处理和化解。因此,县直机关各个党组织要切实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当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扎实有效的信访工作,提高县直机关党组织的威望和形象。

(一)县直机关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畅通信访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元月30日,全国全省相继召开了集处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08年信访工作任务,省里提出在全省扎实开展 “县委书记大接访”、“破解疑难问题百县行”、“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三大活动,我县也相继开展“书记局长大接访”、“ 破解疑难问题百村行”、“ 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等活动。县直机关党组织务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畅通信访渠道上下功夫。以开展书记局长大接访为载体,在全县各县直机关党组织和县直各部门建立健全领导信访工作四项制度和规范接访办信工作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群众诉求有门。二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按照“事要解决,人不回流”的要求,妥善处理所发生的信访事项,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诉息访不放过,对初信初访要保证立案率、按期办结率两个100%;对国家和省、州交办的信访件,要按政策妥善处理,按时限结案上报;对疑难信访问题要因案施策,个案研究,逐案处理到位;对信访积案,要限时妥善解决。三要在信访源头治理上下功夫。绝大多数信访问题都是因工作原因而引发的,所以信访源头治理的关键是要抓好公平、公正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做好深

第五篇:新时期中华美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期中华美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中华美德教育的整合现代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那麽,如何看待中学生的道德现状呢?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视野开阔,独立判断能力较强,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也关心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是他们得以成材的基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中追求享乐,彼此攀比,挥霍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中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社会公德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强调个人奋斗,认同个人中心,个别学生甚至称“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在校园内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有的学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这种“受教育没礼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应该是我们道德教育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来都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

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在反思:现在的中学生为什麽在道德方面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呢?笔者曾经在班里搞过一个小调查,问大家,如何看待现在学生抽烟、喝酒、当众亲热的现象,没想到95%的学生都觉得很正常。为什麽老师、家长看不惯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很正常?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崛起,当代的孩子不仅要随时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也面对着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诸多考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着急剧变化,西方文化的侵入导致文化多元化,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后许多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商业化等等严重冲击着孩子们的大脑,因此,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指导他们将道德规范、传统美德、伦理道德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新时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文明的、会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健康的孩子,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笔者所在学校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作为“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研究”的实验校,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新时期面对学生新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构建有效的运行模式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接受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呢?坚持方法创新,积极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时值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新的课程结构,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究竟是什麽呢?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它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那麽,我们能不能把学校德育教育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下面就对指导学生开展中华传统礼仪教育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与体验,与大家一同来探讨一下。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确还有一些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不懂得如何交往,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已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希望通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达到让学生明礼于心进而行礼于人的教育目的,指导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分组,进行了一些综合实践研究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1、学生收集关于中华传统礼仪发展方面的材料——目的是让了解传统礼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礼仪的发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2、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比较中外礼仪——目的是通过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之后让学生自己明白不能盲目的学习西方人的礼仪习惯,明白不同的礼仪依存于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之上,让学生明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所在。

3、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分析现代中学生在个人礼仪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找到中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4、学生到网上、图书馆查找现代生活中的礼仪标准——目的是使学生能主动的获取和掌握社会礼仪知识、标准,明确作为“社会人”必须全面了解和具备良好的社会礼仪常识。

5、学生在新浪网上建立一个网页针对中学生的礼仪问题、社会上的“失礼”现象进行网上大讨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所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离不开互联网,在学生建立的这个网页上,学生还发动家长参与讨论,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方的互动。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多方帮助并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6、学生查找对联中的文化——引导学生由关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到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7、学生采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来了解社会上对中学生在礼仪方面的希望与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具备良好的礼仪风尚的重要性。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中华传统礼仪问题上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不仅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逐渐地做到了明礼于心,行礼于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整个针对礼仪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并继承中华传统礼仪,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同和弘扬。

这在今年3月份在我校举行的全北京市范围的“十五” 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华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研究” 现场交流会上,我班举行的“明礼于心 行礼于人——中华美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上得到了证实。当天,学生就所

关心一些礼仪现象和问题展开了积极、踊跃的讨论,问题比如:“同样是礼仪之邦,为什麽日本和韩国的礼仪教育比我们做得好的问题”、“新时期如何继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必要让学生见到老师鞠躬90度吗?”等等。也许学生目前的思想、知识、阅历水平无法对以上问题做出准确、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但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不论是站在自身还是社会的角度上是认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的,知道不论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还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树立良好的礼仪风尚!当然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知识和情感上及时地、必要地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具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表现在,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点在那天的汇报课上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查找中华传统礼仪发展问题的那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传统礼仪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已经被废弃有一些还存在,其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我们再来继承和弘扬传统礼仪的过程中要大胆的、批判的继承,一切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要大胆的抛弃!”;查找对联中传统文化的那一组学生,在由关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到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思考:“我们能不能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大家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呢?” 因此,他们自己创作并书写出了两幅绝好的对联“回眸历史礼运传承千年期盼未来美德流传万载”、“冬实秋收夏种佳运庆千载京城春满大地西风东渐北舞巨龙迎百年世奥南来中华”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老师的一致好评;采访小组的学生谈到,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他们不得不想办法逐一地去解决,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在礼仪方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学生谈到,这就要求自己去筛选和辨别„„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了,这也更加证实了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途径!也许我们现在所做的实验还很浅显,但我们要坚持的做下去,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的看到了它的价值!

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手段,完全可以达到教育的时效性!在德育教育中我们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家庭与社会相结合,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这样的方式方法指引下才会使我们的孩子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化成为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高贵的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它会更牢固以至于代代相传!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21 世纪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就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精神的能力。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具备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不断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书目

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2001-5-29(新华社).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 17号,2001-6-8。

②李臣之.活动课程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J] .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③④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94-98。

⑤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复杂性与取向[A].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论文,2001。⑥Sylvia C.Chard.走进方案世界(1)[M] .(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63。

新时期中华美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中华美德教育的整合

下载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技术装备总结

    2010年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新校,2010年下半年根据教育局工作部署,对照省Ⅱ类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管、用方面做了大量......

    2009年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定稿)

    2009年度教育技术装备项目总结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本学年,我校教育技术工作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为宗旨,以方便师生利用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为根......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花寨乡中心学校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本年度,我校教育技术工作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为宗旨,以方便师生利用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为根本落脚点,结合......

    2015年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2015年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我校教育技术工作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为宗旨,以方便师生利用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为根本落脚点,根据区教育局精神,......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报告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报告根据省市教育技术年度工作要点,根据区教育局开展“加快镇海教育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教育品质先行城区”活动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区教育发展的......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

    仁兴中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配备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任何人不得挪作私人用途。本制度规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电脑及其外设、投影仪、打印机、......

    衡水教育技术装备站

    衡水市教育技术装备站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衡水市委教育工委、衡水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站实际,现在本单位中深入开......

    教育技术装备自查报告

    兴化市周奋中心校(小学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自查报告 为积极贯彻落实苏教督(2010)7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督导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组织进行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