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
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同志反映,在有的地方和部门,一些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吃不开、受委屈。他们在评先选优时轮不上,提拔使用上没有份,培训深造上不沾边,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我们的队伍里有一大批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跟理不跟风不跟人,讲是非而不弄是非,干实事而不会“来事”,不搞团团伙伙,不去拉拉扯扯;他们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不良现象能够拉下面子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肩膀硬、敢负责、不推诿;他们在原则和道义上不让步、不打折,不搞变通,不讲下不为例,不拿原则作交易;工作上从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像“老黄牛”,埋头干活,踏实干事,等等。
有正气、讲原则的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是党的事业的有力依靠和支撑,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和财富,任何时候都要倍加珍惜,倍加呵护。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往往因为口气硬而容易“得罪”人,因为不抱团而容易“疏远”人,因为不圆滑而容易“抵触”人。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经常成了清高、骄傲、古板的代名词,甚至被认为“不合群”、“不入流”、“不好处”。结果,有正气、讲原则反而被一些人说成是不善于团结,不好共事,缺乏所谓的“群众基础”,甚至被看成是一种障碍。这不仅容易让有正气的干部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搅乱了风气。
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就是要不让他们吃苦又吃亏。要时刻惦记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当他们遭遇困难、陷入困境时,要积极地排忧解难、扶危救困,特别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他们能干事、好干事、干成事,给他们搭建和创造心情舒畅的干事舞台,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面临提拔使用、评先评优时,要同等从优、同等从先,让干成事有正气的人脱颖而出,得以重用。
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就是要不让他们受累又受气。在关键时候、重要场合和重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为有正气的干部鼓与呼、呐与喊。当他们被人误解而丢票时,要不为票所惑、不为票所缚,力排众议、澄清是非;当他们被人贬抑、遭人挖苦、打压时,要挺身而出,敢于抵制,为有正气的干部说话,而且用行动去说话,这是最实际、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用什么人就是导向。只有让有正气的干部吃苦而不吃亏、受累而不受气,让有正气的干部真正吃香,成为一种令人尊敬的标杆,一种引人学习的取向,才能够克服干部工作中的不良风气,也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好。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几次面试,都名落孙山。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良心做人 尽心做事
最近,到云南出差,忽见路边一企业广告牌上写着“良心做人、尽心做事”的词儿,不禁眼睛一亮,感慨系之。
企业,作为一个团队,恐怕称得上是一个“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提供给社会的是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的优与劣,与技术有关,与人品更有关。可以说,人品决定着产品。
良心者,善良、美好之心也。这种善良、美好之心,实质上就是古人所讲的“四端”之心,即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义之端”的羞恶之心,“礼之端”的辞让之心,“智之端”的是非之心(孟子语)。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缺失这“四端”之心,或者视这“四端”之心为可有可无之物,要说有良心,只能是妄谈;要说“其容良”,只能是伪装。
良心做人,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民间早有“做人要讲良心”的说法。我的老家就在中原农村。记得小时候见到街坊邻居有了些磨擦矛盾,得理的一方总会讲“为人要讲良心”。若对方嘴硬不服软,得理的一方还会痛骂一句:“你的良心让狗吃了。”可见,民间早把良心视为做人的根本,视不讲良心的人连猪狗都不如。
良心做人,实质上是做人要讲道德。这种道德,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延续着风俗习惯的路径,体现着理想信念的力量。这种道德,简言之,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奋斗之志、和谐之向。
人之所以称作人,在于“有仁之仁当作人”。这种仁,面对父老兄弟有亲情,面对同事同志有感情,面对工作责任有激情;这种仁,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己所不欲,决不施人;这种仁,言不虚夸,行不做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言到行到,行到果到,决不会挂着“羊头”,卖着“狗肉”,4 让百姓“喝饮料,怕色素;吃食物,怕毒素”,甚至买住房,怕忽悠;开小车,怕失灵。
人之所以能进步,在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奋斗,是头上冒着热气、额上流着热汗的辛勤劳作,不是坐而论道、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是面对顺境不大意,遇到逆境不丧气的风格风骨,不是有了成绩趾高气扬,出了问题一落千丈的作风做派;是日日耕耘力作、月月总结精进、年年似水长流的不懈精神,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太阳照进屋还不出窝的懒散作风。一句话,做人在勤,勤在力干,干在持久,从而使铁树开花、铁棒成针。
人之所以能得到快乐,在于先难后获,尊重人,成全人,达和谐。这种尊重,发自内心,而非口是心非;这种成全,竭尽全心,而非花言巧语;这种和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辅相成。可以说,这样的快乐,是事先劳心焦思,事后愉悦无比的快乐;是人与人之间互不设防,相互关心关爱后精神舒展的快乐;同时也是依据理性良心,追求道德原则后的自律自由的快乐。
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良心做人,说到底就是做人要有“道”:实现理想的人格,奔向中国特色的目标社会;良心要有“德”:立身有根据,行为有准则,不做亏心事,不干缺德活。
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力量
“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那么,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会生活得怡然自得,用起这些钱,你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这就是金钱本身固有的阴谋。”在因受贿被囚禁于伦敦塔后,曾任英国首席大法官的培根写下了对金钱的思考。
这是“扬正气、促和谐”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展播活动中一则作品的内容。
《金钱的思想者》、《母亲的心愿——走好每一步》、《不是什么饭都能吃》、《廉洁是一种力量》„„廉政公益广告自4月29日起在全国展播以来,一则则充满深刻寓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纷纷表示,“这些广告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
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是制度运行的基础。法律有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化却无所不入。再完备的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化支持,就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会出现所谓的“潜规则”。比如,一些地方问题官员的复出,表面上没有违反规定,但是群众的意见却很大,其原因就在于一些人钻法律漏洞、打政策擦边球。然而,不违法的不一定合理,“不违规”的也未必“不失德”,有人认为: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不违规”。所谓知耻而后廉,鲜耻则寡廉。事实表明,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与“腐败文化”造就的“环境”紧密相连。
从这个意义上,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先进的大众文化。可以设想,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要是不给家人办事,家人就有意见;要是不给亲友办事, 亲友就有意见;家乡人就有意见„„整个社会如果都充斥着这样的“腐败民俗学”,反腐败的社会基础又从何谈起。
社会大众是反腐败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的民间反腐与制度反腐结合,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这句最近颇为流行的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与制度的互补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的基础作用,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一种与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廉政文化,我们的反腐倡廉才会有深层的理念支撑和坚定的信仰追求。
“接班”与“接官”
朱德元帅生前曾语重心长地对外孙说:“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早晚要被人民打倒。”要“接班”,不要“接官”,这句朴素而形象的话,至今听来仍意味深长,对已经走上或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们具有警策作用。
党的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交班”与“接班”,是一种正常的组织行为。这不但是形式上的人事变动、权力交接,更包含着一种优良传统、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的交接和延续。年轻干部在“交班”与“接班”的人事交替中,不仅仅是从老同志的手里接过位子,也是对党的事业的继承和接力。
“接班”与“接官”,虽是一字之差,但本质区别却如霄壤。“接班”,就是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接官”就是瞄准“乌纱帽”,意在接过官位与权力,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结果大不一样。
在年轻干部队伍中,大多数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很多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被陆续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但也有一些年轻干部却只图“接官”不思“接班”,少数人自认为年轻,有业务知识,便认为“接官”非我莫属,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严格要求。正是这种“接官”的思想动机,导致少数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思进取,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和考验,最终走向腐败和堕落,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接班”,还是“接官”,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立场问题,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邓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年轻干部只有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党的事业重如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去奋斗,才能接好“班”,从而让党放心,使人民满意。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接力中成就的。让那些官欲浓厚、权欲膨胀的人,带着“接官”动机的人“接班”,只会贻误我们的事业。惟有让那些自觉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人“接班”,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这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尤需甄别。
“舍得”的哲学
“舍得”一词,《辞源》和《辞海》都未查到,《现代汉语词典》收入其中,并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细细品味“舍得”二字:能开能合,能前能后,相反相成,相融相摄,充满着先人造词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
现在,人们对舍得的理解和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本意的范围。在坊间小巷,我们时常听到:“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要得就要舍。”在现实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当权衡一件事情利弊时,许多人会考虑怎样舍得;当经营某项实际产业时,不少人更会考虑是否舍得;当遭遇天灾不可抗力时,大多数人都不能不舍得。辨其现象,析其真谛:舍得是亏也是盈,舍得是出也是入,舍得是因也是果。
由此观之,“舍得”一词的广泛应用,表明了人们间的一种处事态度,反映了主客观的多重辩证关系,在插入了“不”(否定)或“有”(肯定)之后,更见其智慧深邃,意蕴深长。
舍不得,意为不想放弃已经有的或将会有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合乎情理,无可厚非。因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怎能轻言放弃?不过也有极端者,古代中国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之士,外国有“出文钱如同割掉身上肉”之人,这已为人们所不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多,舍得的人越来越多,舍不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否则,“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不会家喻户晓了。
不舍不得,意为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收获。这既符合中国古代以来就存在的公平观念,又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生金蛋,不劳而获必然大失公平。“守株待兔”之人怎么愚蠢,他都是有付出的,符合不舍不得的观念。“无本万利”之徒怎么聪明,他都是没有付出的,违反不舍不得的规则。当然,在任何社会不舍也得、不舍多得的事情都会发生和延续,只不过需要人们采取各种办法使这样的事情尽量少一些罢了。
有舍有得,意为做了付出就应该有收获。从市场经济层面看,有投资就应该有回报;从和谐社会层面看,做了好事就应该受褒奖。这只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又较多,有舍不得、有舍少得的事情,像投资的“打水漂”、“堵窟窿”一类,也重复发生,所以才需要人们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而和谐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克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又难料,做好事无慰藉、做义举不领情的现象,像“英雄流血又流泪”、“救人者成被告”一类,也并不鲜见,所以才需要社会努力弘扬正气和扫除邪气。
舍得,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奉献。共产党员既要同群众打成一片,又不能混同于一般群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共产党员都要走在群众前头,讲舍得,作奉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舍弃了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许多同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都永远感动着全体人民大众,永远激励着我们身体力行。
舍得是一种抉择,还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
敬业·职业·精业
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 9 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责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说过:“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如何当好一名公仆,在构建成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笔者以为只有做到“有畏”,才能做到“无畏”。
畏惧自己的贪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一定的欲望,这并不为过,关健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更不能有贪欲。一个无法抑制自己私欲或贪欲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律而使自己膨胀,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于身败名裂。春秋时,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到京台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宴会准备就绪,楚庄王却没来。第二天子佩询问楚庄王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京台那个地方美丽无比,我怕自己会乐不思蜀,沉迷于此,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原来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代霸主。古人说:“无厌则无畏”,也就说贪得无厌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他一定会泯灭良心,胆大包天,无所不为,正如孔子告诫他的学生那样“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一个对良心都“无所畏惧”的人,一定被人民所唾弃,为社会所不容。
敬畏法度。任何法律、制度都有其规范性和约束性,并且有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措施相配套,否 11 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失效,甚至于成为某些人“腐败挡箭牌”。即便像“卖官书记”马德玩弄法律制度于股掌之上,由他制定的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形同虚设,通过合法的外衣,使钱权交易运用得滴水不漏,但最终还是落得个身败名裂,不齿人类。据史料记载,一日,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什么人最快活?”众臣回答纷纭,或云为君最快活,或云做臣最快活,或云当小民快活„„种种不一,朱元璋都未置可否。其中有一大臣对曰:“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对此甚为赞赏。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法则去办,否则必将受到制裁。有这种畏惧意识的人做人一般有规矩,行事有尺度,居安思危,居荣思辱,因而行也安然,卧也安然。“无制则无畏”,那些忘乎所以、恣情纵欲、贪婪成性、铤而走险者,最后得到的结果必将是身陷囹圄,即使侥幸逃脱一时,也会应了古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露”,终日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甚至于当年的“老佛爷”慈禧都有几怕:一怕“天命”、二怕“祖宗”、三怕“鬼神”、四怕“历史”,虽然她并没说怕制度,但她还是怕遭到她所谓的“惩罚”。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心中“有畏”,那么他一定会在对待个人利益上如履薄冰,不贪一分,为了百姓的利益,也绝不会屈从于任何权贵,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由此观之,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固然不可少,但惩罚总是伴着教育而生的,如果使干部失去畏惧之心,那我们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之所以有胡长清、慕绥新、张二江之流的可耻下场,就因为他们对法度心存“无所畏惧”使然!
畏惧自己的良心和人生。领导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对得起人民群众,如果说我们心中装着这一切,那么,我们就畏惧我们的良心吧。唐太宗李世民曾对臣下说:“有人说,作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说穿了,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为官30余年,淡泊寡欲,毫不苟取。有一次离任时,一些僚属们为他送来礼品,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受礼物是怕人看到,此次既是离任,又是夜深人静,肯定会收下。谁料叶存仁见状,随即拿出文房四宝,书诗一首:“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随即将僚属的馈赠原封退了回去。“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掷地有声的话,说出了人在钱财等考验面前,要从“畏人知”的被动变成 “畏己知”的主动。“不畏人知畏己知”,显示了一种严于律己的思想境界和“有所畏”,遇事就会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做到于自己的良心无愧。
在我们的共产党人中,诸如郑培民、任长霞、王瑛、张云泉等等,都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共产党人良心的好官。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连自己的道德良心都不畏惧,那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只有时时提防自己的道德良心,“人必先有所畏,而后才能无所畏”,唯其如此,才能奠定道德良知的基石,在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为了百姓的利益“无所畏”,而这种“无所畏”则是一种自信、是一种为群众服务的态度和勇气,对传统和保守的一种挑战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心中有“畏”:畏贪欲、畏法度、畏良心,那么做事就会“三思而后行”,为了百姓的利益一定会“无畏”困难、“无畏”强权,顺应民心,坚持真理,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如此,和谐社会则指日可待矣!
第二篇:演讲稿:流汗流血不流泪
亲爱的同学们:
带着激动,带着向往,编织着花季的梦,走在雨季的路上,我们,从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中学,这个美丽而庄严的学校。××纪念碑的庄严,汇文桥、厚德桥的诗意,护校河的碧水清波,学生公寓楼新颖别致的建筑风格,楼内现代化的设施与环境……我们知道,我们将要在这个如画的世界里,用三年的青春和热血谱写蓝天和大海的宣言。
高中,是学习生活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一座里程碑,告别十六岁的幼稚,告别撒娇的话语,飞向浩瀚的蓝天,雄鹰要试翼,搏击长空,远翔万里。告别十六岁的孤寂,告别忧郁的心绪,告诉自己,前方有众多的机遇,但更多的是竞争和挑战,要想成功,唯有努力、奋斗和拼搏。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要从高中的第一堂课——军训开始。
军训,是我们进人高中后将面临的第一次考验,能不能接受考验,超越自我?我代表全体高一新生宣誓:掉皮掉肉不掉志气;流汗流血不流眼泪!两周军训生活注定是艰苦的,然而这恰好道出了高一军训的目的所在:使我们这些已踏人青年行列,但体格、心理素质还在少年时代“原地踏步”的大孩子们有一个磨炼自己意志、锻炼不怕吃苦、藐视困难的精神和强身健体的机会。
也许,我们要面对的是烈日骄阳,但年青的我们不必害怕,也许,我们要面对的是大雨倾盆,但年青的我们无须逃避,这是夏天给我们的庄严而盛大的洗礼,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将沐浴的风景。
敬爱的老师们、教官们,请相信,我们的一身橄榄绿,会给即将逝去的盛夏增添一份新绿,会给硕果累累的金秋写上第一首诗章。
两周军训带给我们的,将是我们人生远征的行囊中最珍贵的财富。
感谢学校给我们创造的难得的锻炼机会。
感谢××部队指战员为我们的成长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拼搏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让好教师流汗不流泪
让好教师流汗不流泪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当我们的评价机制、价值取向让张老师那样的有能力、乐奉献的人群感到寒心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要反思,就要改变,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竞争优势,人才第一。在新时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校长要有正确的人才价值观,优秀教师的价值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和无形财富。要紧紧围绕当前教育改革需求,要坚持业绩优先,不重学历重实力,不重资历重业绩。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法、容才之量、育才之能、护才之策去选人用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念。
每个人对幸福感的认识有所不同,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教师中宣传正确的幸福感观念,打消那种只计较个人得失,不注重工作成绩的幸福观。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做到象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的那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为此学校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一是教育教师要学习魏书生等名教师的先进事迹,守住寂寞,甘愿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二是寻找身边的典型人物,每年进行师德演讲,在教师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多开展文体活动,活跃教师的生活。开展文体活动是活跃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学校老师们只知道埋头工作,不开展活动,就象一潭死水没有生气,也就没有了幸福感,同时,通过开展活动,也可以锻炼教师们的身体。如组织开展女教工跳棋比赛、男教工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教工运动会、新年汇演、课间健身操等活动活跃教工生活。
三、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领导在学校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事多和老师们商量,不搞一言堂,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经常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收集教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
四、改革评价机制。学校除了在处事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之外。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对我们的相关评价方案要做好落地调查,多听听教师们的声音,适时完善,不能教条主义,修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让老师们知道只有干好工作才是正道,让干工作的老实人不吃亏。
总之,学校应更加关心教师,尽量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导向,让好教师流汗不流泪。
第四篇:青春励志演讲稿—流泪不如流汗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流泪不如流汗》。
流泪和流汗虽然都是生理现象,但是只要你仔细去分析,它们又是不同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遭遇挫折时,有的人总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有时甚至哭上半天,丝毫不知自己为何要流泪。记得有一次我有几道题不会,得不到解答,于是就哭了。这时爸爸走过来说:柔吟,你不能因为几道数学题而哭。知道吗?流泪不如流汗,如果你肯花点时间去思考,下工夫去研究,就对你很有帮助了,多流一些汗,总比流泪要值得。我听了,马上擦干眼泪,再坐回去,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尽管汗珠一滴滴地流下来,我也不去擦拭,因为我知道了 流泪不如流汗的道理。
在稻田里,经常可以看到那拿着锄头,‘旧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的农夫们,正一次又一次用锄头翻松泥土。看,汗水正从他们的额头流下,从他们的脸颊滑过,但他们不在乎,还是继续劳作。他们花力气流血汗,最后总会有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收获是流汗换来的。
一滴泪水和一滴汗水是不同的,流泪的人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流汗的人羚力地工作,最后毕竟可以尝到成功的果实。
流泪不如流汗,我们别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想想:当你滴下择珠时,成功的果实已在萌芽,收获已在眼前了。
第五篇:重视打击非法招聘 莫让大学生求职流汗又流泪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4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然而,武汉市近日的一场“招聘会”却向全社会发出警示:打击各类求职诈骗迫在眉睫,莫让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流汗又流泪。
日前,六千多名从网络等途径得到信息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赶到武汉某商业广场,参加所谓的“2006年春季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当五千多名大学生花了10元门票挤入狭小的展厅,却失望地发现,招聘单位寥寥无几,根本不是公告中宣称的“面向应届毕业生提供6000余岗位”。当一位记者电话联系某用人单位总部时,该公司表示没有派人来汉招聘。当近千名大学生买了门票却无法入场时,招聘会秩序迅速恶化。聚集的大量人群在警方的介入下才得以疏散。
武汉市公安及人事部门事后调查发现,该招聘会的主办方并没有在主管部门登记,也没有获得相关部门审批,是一场非法招聘会。只能容纳3000人的展厅内涌进了五千多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就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一些大学生不得不节衣缩食艰难求职,在承担沉重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受社会经验的局限,大学生往往轻信各类招聘信息。武汉的这次非法招聘会,就主要是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却几乎无人对其合法真实性进行甄别。当信息被本地众多媒体的网络招聘版转载后,学生之间更是主动相互传播,更扩大了其欺骗性和传播范围。
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各类非法招聘层出不穷,挖尽心思骗取大学生钱财,让一些大学生历尽奔波却屡遭欺骗,对社会倍感失望。这些招聘会往往没有规范的组织管理,有的还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状况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打击非法招聘会,关键在于事前把关。相关主管部门应提前介入,严格审查管理,为毕业生招聘市场营造一个高效、良性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求职空间,不给各类招聘骗子以可乘之机;
甄别各类求职信息,各高校责无旁贷。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还是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及依靠学校的用人信息。高校应对学生就业信息进行必要的核实把关,切实做好各类信息的甄别引导工作。而高校毕业生自己则更应提高警惕,有的放矢,理性求职,发现招聘诈骗活动主动向公安机关报告,避免更大的损失。(郭嘉轩)
来源:新华网